龍騰世紀 > 玄幻魔法 > 崇禎七年

《》 第281章 二八零 侯方域 文 / 竹下梨

    這位侯公子便是典型代表,當他意識到面前的人的出色的時候,第一個想到的絕對不是打壓,而是結交。打壓,那是最蠢最下乘的手段,他是很不屑的為之的。再說了,此次出來,本就是為了多結交一些人物的。

    他臉上露出一抹笑意,拱拱手:「不知足下?」

    「在下董策。」董策淡淡一笑,也拱手還禮。

    如何尋找一個引薦的中人,他還是沒想出一個頭緒來,心情並不好,不過面對這個頗有氣度有很有禮貌的貴公子,他自然是不會表現出來。

    「原來是董公子當面。」侯公子笑笑:「在下侯方域。」

    侯方域?

    董策聞言不由得的瞳孔一縮,眼角劇烈的顫抖了一下,手也是微微的攥緊了,而後又不著痕跡的鬆開。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這九邊邊城太過偏僻的緣故,董策自從來到這個時代以來,他前世讀史書時候瞭解到的大人物,還是一個都沒見著。那位崇禎一朝的名臣楊嗣昌算一個,只不過現在也是求見無門。

    卻沒想到,在此見到了侯方域,侯朝宗。

    這位晚明赫赫有名的大才子,少年即有才名,參加復社,與東南名士交遊。擅散文,以古文雄視當世,與方以智、冒襄、陳貞慧合稱「明末四公子」。而在明朝滅亡之後,亦是與魏禧、汪琬合稱」清初三大家「。更是因為孔尚任的一曲桃花扇,因著和李香君那段故事,而聞名後世。

    在這會兒,明末四公子應該還未出現,侯方域理當也未曾前往江南參加復社,闖出那偌大的名頭來。

    董策瞧著他,忽然心中一動,隨即臉上便是露出了一抹驚喜的表情:「原來是侯公子當面,在下失禮。」

    「哦?」侯方域有些詫異道:「董公子知道在下?」

    董策笑道:「如何不知。公子年方十六便中了秀才,已是被矚目為神童一般。令尊戶部尚書侯大人,主管天下糧倉。而公子今年代父草擬屯田奏議,計分官屯、軍屯、兵屯、民屯、商屯,腹屯、邊屯、墾種、考課、信任等十目,洋洋萬言,條暢練達,名動京華。京中達官貴人,誰不知道,戶部侯尚書家中麒麟兒,前途不可限量?這是一位京中過來的老者說與在下的,那朝廷邸報,在下也是時常看的,豈能不知公子大名?」

    「公子年不過十七,便有如此才學,如此憂天憫人之心,著實是令在下佩服。」

    董策朗朗說來,感情真摯,欽佩之情溢於言表,說道動情處,還很是用力的揮了一下手臂。

    他這一番話,倒也是半真半假。

    侯方域先祖乃是「戍籍」,所謂「戍籍」即是有罪充軍至某地所記的戶籍,被視為賤民,至侯方域祖父始貴。其祖父名執蒲,兩榜進士出身,乃是清貴,官至太常寺正卿,太常寺司職祭典。天啟年間魏忠賢想代熹宗行南郊祀天大典,侯執蒲事先得知消息,在魏忠賢不曾矯詔宣佈此事以前,上了一道奏疏,說天壇常有「宮奴閹豎,連行結隊,走馬射彈,狂游嬉戲」,以為「刑餘不宜近至尊,而況天神饗祀之地?請下所司論治」。

    這是指著和尚罵禿驢,魏忠賢因此大怒,侯執蒲辭官而歸。在朝時,後來和侯方域並稱為明末四公子的陳貞慧的父親陳於庭,官居吏部左侍郎,與東林巨頭高攀龍、**星,並負天下重望,對侯執蒲頗有照應。所以侯陳兩家,算起來乃是三代四輩的交情。

    侯執蒲有子五人,長子即是侯方域的父親侯恂。

    這位侯恂侯大人也就是當今戶部尚書,此人著實是了得,說他了得,不是說他文治武功如何,而是因為他睡了一個人。

    一個男人。

    一個日後大紅大紫,煊赫天下,甚至一度影響了天下大局的男人。

    這個男人叫做左良玉。

    沒錯,就是大明滅亡之後,南明建立之初,那赫赫有名的寧南侯,江北四鎮之一。擁兵八十萬,號稱百萬軍,南明長江中游重要屏蔽,並曾經不可一世清君側的左良玉。

    侯恂以進士為言官,天啟四年閹黨大攻東林黨的時落職而歸,崇禎元年復起,由廣西道御史轉太僕寺少卿,擢兵部右侍郎,為時不過兩年。崇禎三年出駐昌平,稱為「督治侍郎」。

    前一年冬天,建奴入寇,直薄京城,袁崇煥被殺,祖大壽兵變。各路勤王之師雖雲集近畿達二十餘萬之多,負守關全責的亦是明末第一流人物孫承宗,但因為道路阻隔,指揮不靈,致使無所作為。侯恂守昌平,也是碌碌無所表現,陣陣只是坐守而已。他做過的惟一的一件得意事,或許便是識拔了左良玉。

    左良玉乃是遼東人,投軍以戰功得為遼東都司。有兵無餉,少不得常幹沒本錢的買賣。有一次搶了一大票,不想竟是運到錦州的餉銀,論法當斬。而同犯丘姓很夠義氣,一肩擔承,左良玉得以不死。當然,官是丟掉了。

    史載:「既失官,久之,無聊,乃走昌平軍門,求事司徒公。司徒公嘗役使之,命以行酒。冬至,宴上陵朝官,良玉夜大醉,失四金卮;旦日,謁司徒公請罪。司徒公曰:『若七尺軀,豈任典客哉?吾向誤若,非若罪也!』」

    司徒公,也就是侯恂。昌平為明十三陵所在地,侯恂的職責之一,即是守護陵寢。是故冬至朝官祭陵,侯恂以「地主」身份,設宴相待。

    主意一個細節——「命以行酒」。這四個,其中可是大有文章的。

    也就是說,左良玉丟官兒之後,一段時日之後,耐不住寂寞,便去請托侯恂,走他的門路,希望能夠重新起用。而侯恂呢,便是讓他行酒……那麼行酒是什麼意思?

    明朝中葉以後,龍陽之風甚熾,民間官場,皆以玩兒兔子走旱路為妙。而軍中也不能免俗,只是軍律森嚴,並能攜帶婦人。是以一些將官,經常是挑選一些面目姣好,膚色白皙的兵卒充當自己的親兵,白日宴飲之時則陪酒伺候,到了晚上,少不得就得玉兔雌伏,吳剛搗杵一番了。

    只是那根杵,換成了一根肉杵而已。正所謂三扁不如一圓,其中自然是其樂無窮。

    而「行酒」二字,便是含蓄的說法。而下文,在失金酒卮以後,左良玉請罪,侯恂答覆他的話,情景自見。許多年後,孔東塘作《桃花扇》派角色,其中左良玉,則是以小生應工,可知亦有微意在內。

    崇禎四年春天,黃台吉製成紅衣大炮。秋天舉兵侵明,進圍大凌河新城,侯恂奉旨赴救,麾下便有左良玉。這一次左良玉立下大功,遂為總兵官。左良玉自起謫校至總兵,採用了一年多點兒的時間,年方三十二。

    自此以後,左良玉成為動關安危的大將。而侯恂的仕途亦很得意,崇禎六年五月,調升為戶部尚書。同一年,侯方域進京侍父。其時年十六,已中了秀才,也娶了親。

    第二年,也就是崇禎七年,代父草擬屯田奏議,計分官屯、軍屯、兵屯、民屯、商屯,腹屯、邊屯、墾種、考課、信任等十目,洋洋萬言,條暢練達。正是方才董策所說。

    但此時大局已成鼎沸魚爛之勢,民間有「田」字詩,所謂「昔為富之基,今成累字頭」,有田者寧願流離道途,乞討為生,不願回鄉耕種,藉以逃避多如牛毛「加征」「攤派」。在這種情況下談屯墾,無異紙上談兵。此奏上否不可知,即上亦不能行,可為斷言。

    但以十七歲的少年,能草成這樣的大文字,雖說是在侯恂指導之下所完成,亦是一件了不起的事。

    實際上,對於明朝末年這幫清談誤國,只知道內鬥,骨氣也沒幾兩,骨頭也不怎麼硬的文人,董策素來是瞧不起的。不過侯方域算是個異類,在明末四公子中,此人頗留意經濟政事,有用世之志,卻以生不逢辰,英才無由得展。

    侯方域今年做的這件大事,確實是讓他在京城裡頭很是出了一陣名,不過董策那般說,卻也是有些誇張了。只是他有意結交,因此臉上表情,根本看不出來,周圍的人都以為他是真心佩服。

    侯方域終歸是少年心性,城府還淺了些,董策說完,他臉上頓時便是露出很滿意的笑容。尤其是在感受到杜家娘子那一雙妙目投注到自己身上之後,就更是心中竊喜。

    杜家娘子也真真是非常詫異,雖然猜到他非富即貴,卻沒想到這個有些輕浮的少年竟是當朝戶部尚書之子,而且有這般大的名頭。

    『董策、董策……』侯方域仔細想著這個名字,人家知道自己,說了這麼一大堆,自己卻連人家是誰都不知道,真真是很失禮的一件事。

    他忽然想起來了,這個董策的名字,自己是曾經在邸報上看過的。

    「殺建奴……斬首……忠勇」

    「你是那個斬了不少韃子腦袋的董大人?」侯方域有些怔怔的瞧著董策,怎麼也無法把面前這個斯文儒雅的貴公子和一個武將聯繫起來。

    董策點點頭:「正是在下,一點兒虛名,無足掛齒。」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