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玄幻魔法 > 崇禎七年

《》 第164章 一六三 造火器 文 / 竹下梨

    當他看完神器譜最後一頁,不由得掩卷長歎,心裡對趙士禎的情緒當真是無以言表的複雜,有驚歎,有欽佩,更有掩不住的憤怒。

    此人若是要用一個詞來形容的話,真真是只有『妖星』二字而已。

    何為妖?因為他不走正路,不走尋常道,

    在明朝,哪怕是風氣已經非常開放,甚至湧現出李贄,顧炎武這種聲稱要滅亡程朱理學陸王心學的離經叛道甚至是大逆不道的儒生的明朝末年,讀書人依舊是高傲的,高高在上的,對於下里巴人不屑一顧的。哪怕到明朝滅亡,他們也不屑於去研究那些微末之道的……

    而毫無疑問,火器就是微末之道的代表之一,還好,至少在明朝,火器還沒成為某辮子王朝某大辮子口中的「奇巧淫技」而加以禁絕。

    而趙士禎,真真是其中之異類。

    此人是正兒八經的讀書種子出身,因善書法而少年成名,授鴻臚寺主簿,後升任中書舍人。中書舍人隸屬於內閣中的中書科,掌書寫誥敕、制詔、銀冊、鐵券等事,雖然官位不高,但是日常接觸的不是閣老就是皇帝,可謂是重要非常,更是清貴之極。

    這麼一個國朝清貴,卻是來研究火器。

    而『妖星』的『星』字,則是指他在這個領域取得了極高的成就,甚至毫不誇張的說,此人可說是宋元明清千年來火器研究之第一人!

    許多穿越小說,裡面每每說到穿越到明末自己研究或者是從歐洲引進燧發槍,然後將之引為自己的一大功業。

    實際上,在萬曆二十六年,趙士禎就已經發明了燧發槍,並且在他的神器譜中有載。

    神器譜這書雖然不好找,但是耐心一些,多尋一些書社,定然是可以買到的。

    書上寫著的就有卻不要,非要自己研究外加千里迢迢的從壕鏡澳甚至是遠至西洋來引進,真真是緣木求魚了。

    非但如此,趙士禎還發明了刺刀!

    當董策看到他書中記載的掣電銃也就是單兵燧發槍以及刺刀的時候,不由得眼皮狂跳,心裡一陣難以言喻的情緒。

    果然,任何時代都是有超越這個時代的天才存在的。

    這是何等樣一個人物,放在自己那個時代,定然是個逆天一樣的科技強人的存在。

    但就是這麼一本足以引起軍方兵器動盪的書,卻從來沒有被統治者重視過,推廣過,怕是許多兵部的官員根本連這本書都沒聽說過。而到了那個鞭子王朝,此書更是被列為**而毀掉,以至於民國的時候竟是需要從日本重新引入到中國,而且只剩下了殘卷五卷而已。

    在萬曆二十六年的西元一五九八年就已經發明了燧發槍,但是二百四十三年後的鴉片戰爭中,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敲開國門的時候,清朝的兵丁們用的卻還是最最原始簡單的火繩槍。

    何其荒謬,又讓人何其憤怒!

    來到這個時代,軍隊**,文武官員貪婪怕死,內憂外患,眼看著就是一場天崩地裂的格局。在這麼一個末世徵兆已經初現的時代,董策很清楚,自己誰都指望不上,能依靠的只有自己。而想要安身立命,甚至於進一步實現自己的抱負,手中無兵絕對不行。所以他準備在磐石堡的各項工程一結束,騰出來人手之後,就立刻開始練兵。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練兵,就得有章程法度,就得有強兵堅甲,買了這許多書看了之後,董策心裡也有底兒了不少。

    當然,董策也不知道,他想買卻沒買到的那本《軍器圖說》是在崇禎八年才出刊勘定的,其中甚至已經把三段擊的理論給成熟化了,還配有插圖以及戰法,非常之完善。

    他很是希望能從杜建河的口中聽到什麼『擎電銃』之類的名字。

    「回大人的話。」杜建河欠了欠身,恭敬道:「小的從十二歲開始就跟著俺爹造鳥銃,到現在有三十年了,這造鳥銃是最為拿手的。後來也打造過西洋銃,魯密銃。」

    董策問道:「擎電銃呢?迅雷銃呢?可曾打造過?」

    杜建河臉上露出一絲茫然,搖搖頭道:「大人恕罪,這兩樣兒小的都沒聽說過。」

    他趕緊跪下來:「小的死罪。」

    董策卻是臉上情緒沒什麼變化,他溫和一笑:「你有何罪過?本官問的那兩樣兒,卻也是生僻,說不得自從趙大人發明出來之後只是造了幾支而已,你沒聽過,也是理所當然,不必請罪,起來吧!」

    杜建河說的這些名字,董策實際上都在神器譜裡看到過。

    鳥銃便不消說了,那是名氣最大的火銃,也是現在大量裝備明朝軍隊的一種火槍。此物是歐洲發明的,嘉靖年間經日本傳到中國。嘉靖二十七年,明軍收復日人、葡人佔據的雙嶼之事,獲鳥銃及善制鳥銃者,明廷遂命仿製。鳥銃為前裝、滑膛、火繩槍機。口徑約為三分到半寸,槍管長三尺到四尺,全槍長五尺左右,槍重六七斤,彈重一錢到四錢,射程一百餘步,有效射程六十餘步。——籌海圖編

    鳥銃的出現引起了軍隊裝備的重大變化,很快就成為裝備大明軍隊的主要輕型火器。《明會典》有載,嘉靖三十七年一年之中即造鳥嘴銃一萬支。戚繼光《練兵實紀》中也說道,戚家軍步營有兩千六百九十九人,裝備鳥銃一千零捌拾支,約佔四成。時至今日,大明朝造的鳥銃只怕在就超過了數十萬支。

    至於西洋銃,要比鳥銃高端一些。

    約重四五斤,長六尺許。龍頭在床外,倒回顧火門,撥之則落,火燃自起,因有發軌在撥軌之下也。用藥一錢,彈八分。火門不粘本身,在蓋機銅葉之上。燃火門不及本射,燃本射不及火門,可多放五六次,較倭銃更覺輕便,大小藥罐搠杖同嚕蜜銃。托手:以木作把,上用銅叉,常時揚手托銃,不免搖動,用此如執弓一般,頗為得力,長三寸。火門:形方,後有火牆,防煙起觸目,其火池制度俱與前銃同。機:龍頭機軌用銅,發軌用鋼鐵,不用水蘸。——神器譜

    這種槍是趙士禎對西洋銃的改進,原型並沒有托手。托手與銃身相連,可緩衝後坐力,使射擊更穩定!

    實際上董策此時心裡不但不惱怒,反而很有些驚喜,他早就知道迅雷銃和擎電銃這等火槍,怕是根本未曾流傳開來,除非是工部的一些大匠,否則一般工匠別說是會做了,怕是聽都沒聽過。

    而事實也正是如此。

    出於他意外的一個驚喜是,這杜建河竟然是會打造魯密銃,這真真是意外之喜了。

    若是說擎電銃是神器譜中記載的名副其實的這個時代的『神器』,那麼魯密銃就是神器譜中的『毒物』了。

    實際上,除了不是燧發槍這一劣勢之外,魯密銃的各項性能都要超過擎電銃,《武備志》中也記載道:「鳥銃:唯魯密銃最遠最毒。」

    一個『毒』字,大概可以概括其特點。

    射程遠,威力大,精度高。

    魯密國,其實就是土耳其,這種槍最早是從土耳其傳過來的,萬曆二十六年趙士楨向魯密國使者朵思麻請教魯密國火槍的構造及製作方法,經改進後製成「魯密銃」。

    董策又問道:「杜建河,這磐石堡中就你一個會造火銃的是吧?」

    「是。」杜建河回道,他想了想,又道:「不過打造火銃,最難的是製造銃筒,對筒子的打磨和製造,沒有二三十年的經驗是造不了的。但是其它的活計,諸如打造彎形槍托、龍頭、扳機、火門這些,卻是一般的鐵匠也可以做。」

    「嗯。」董策點點頭,沉吟不語。

    要給自己手下的軍隊裝備火銃是必須的了,但是問題是,要裝備哪一樣兒。

    擎電銃是暫時不用考慮的了,全天下會打造這種火槍的怕是沒幾個,要去哪兒尋來?等找到了,事兒也就耽誤了。

    要有效的利用手頭上的資源,學會一定的讓步和妥協,董策很明白這個道理。

    鳥銃、西洋銃、魯密銃,他要在三種裡面選上一樣兒。

    鳥銃直接就被排除了,這種鳥銃威力太小,屬於最落後的一種火槍了,而西洋銃和和魯密銃則是各有優勢。

    西洋銃每次若填一錢火藥與八分重的彈丸一枚,可連續射擊五到六次,不用降溫,不致損壞。而鳥銃和魯密銃,都是三放銃則熱不可再放,若每人以布數尺用水打濕,三放之後以布濕銃,可以常放不歇。

    而經由趙士楨仿製改進的魯密銃,射程遠,威力大,形制比鳥銃和西洋銃優越,構造亦較前兩者有不少進步。其身管加長,發火裝置亦有改進,龍頭機規安裝於銃床內,扣規龍頭落於火門,火藥燃後,又自行昂起。銃床尾有鋼刀,倒轉過來,近戰可作斬馬刀用,雖然董策覺得這個東西的存在有些不大合理。但是在趙士楨先後研製的魯密銃、西洋銃、掣電銃、迅雷銃、三長銃、旋機翼虎銃、震疊銃等十多種火銃中,魯密銃無疑是最突出的火器。

    其綜合性能,是當之無愧的第一。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