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美文名著 > 編輯手札

龍騰世紀 歷史上的武術概述 文 / 編輯手札

    一先秦時期武術——概述(公元前222年以前)

    中國武術,源遠流長。早在先秦時期,便由遠古的萌生源,展為武術形態的雛形。這一時期指從原始蒙昧時代經夏、商、周以至春秋、戰國時代,即秦漢形成統一以前的時期。作為東方文化寶庫中的中華武術,是無比宏偉瑰麗的華夏文化巨系統中的一個分支。其生、展緊隨著整個華夏文明的歷程,成為中華文化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二秦、漢、三國時期武術——概述(公元前221年——公元28o年)

    秦收天下之兵,在民間實行禁武的方針。秦王朝二世而亡,因而對武術的展並未產生太大的影響。漢代是我國封建社會中一個輝煌的時代,政治、經濟、文化都一度繁榮鼎盛,武術在這一時期亦隨之有了很大的展。漢、匈戰爭導致漢王朝對軍事的依賴,更直接促進了軍旅和民間對武術的重視。

    秦、漢、三國時期武術史上最值得注意的是:武術著作大量出現;武術形成為初期流派;刀漸而取代了劍在軍事舞台上的地位,劍逐漸轉移至非軍事用途並繼續達;漢刀、漢代的刀劍之術以及相撲、角抵活動,這時東傳日本。

    三兩晉、南北朝時期武術——概述(公元265-589年)

    三百餘年的兩晉、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劇烈動盪的時代,也是中華各民族大融合的時期。兩晉政權建立不過三十年,即爆了所謂八王之亂。匈奴、鮮卑、羯、氏、羌等西、北方民族紛紛進入中原,相互混戰,先後建立十餘個政權,史稱十六國。漢族政權南遷之後,先後有東晉、宋、齊、梁、陳五個朝代。而北方則由鮮卑等民族建立了北魏、北齊、北周等朝代。南北對峙近三百年,史稱南北朝。此一時期,戰亂頻繁,戰爭的現實促進了軍事武藝的展,特別是民族間的戰爭,使得各民族的武藝得到了展與交流。其另一特色是偏安南方長江流域的漢族政權多享樂苟安,崇尚聲色玩樂。在這種歷史條件下,娛樂性武術得到了較大的促進。這一時期,也是佛教、道教等迅展的時期,使武術與宗教活動開始有了較多的聯繫。其最重要的特色是民族的大融合,為中華文化注入了新鮮的血液,也使中國武術有了較大的變化與展。

    四隋、唐、五代十國時期武術——概述(公元581-96o年)

    隋朝年代雖短,但它結束了數百年分裂割據,統一了全中國,建立了較完備的國家機構,是一個承先啟後的重要時期。隨後,唐朝隨承隋制而加以完備。在立國289年中,大部分時間國家統一,經濟繁榮。隋、唐、五代,尤其是唐代,是中國封建社會大展、大繁榮的時期,這一時期,在中國封建社會歷史中佔有重要的地位。

    隋、唐、五代特別是唐代的文化,是中國封建社會文化中輝煌燦爛的一部分。武術文化形態,也在這一時期得到了大展。唐代的文化是一種開放的文化,中外文化交流相當普遍。外來文化,豐富了傳統文化的內容,唐代的武舞、弓射、摔跤活動,乃至於整個唐代的重武風習中,都有外來文化作用的痕跡。

    特別需要指出的是:武舉制的創立,是這一時期武術史上最重要的事件。

    五兩宋時期武術——概述(公元96o——1279年)

    公元96o年,趙匡胤動陳格兵變,奪取了後周的政權,建立宋朝,定都汴梁(今河南開封),史稱北宋(公元96o-1127年)。

    宋朝建立後,加強了中央集權,並採取先南後北的方針,完成了中原和南方的統一。當時除了北宋王朝以外,在我國邊區,還有少數民族建立的遼、金、西夏諸政權等。北宋徽宗政和五年(公元1115年),東北地區的女真族擊敗遼政權,建立了金政權,且不斷進行南犯,北宋於高宗建炎元年(1127年)被迫遷都臨安(今浙江杭州),史稱南宋(公元1127年-1279年)。

    在宋朝統治的32o年中,與遼、金、西夏少數民族政權長期對峙。民族矛盾、階段矛盾十分尖銳。這一時期由於戰爭頻繁,統治者十分重視武備。宋朝的軍隊實行募兵制,通過選募、武舉考試選拔武藝人才。軍事訓練採用統一教法格,並制定統一的考核標準。軍事訓練規範化、系統化促進了武藝的提高。這一時期兵器的種類大增,形制複雜,各種兵器武藝爭奇鬥妍,武藝向多樣化展,武術表演項目也有相當的展。

    兩宋時期,商業的繁榮,市民階層的壯大,促進了城市文化的展。在城市中出現以健身、娛樂為主要目的的武藝結社組織。同時適應市民娛樂的需要,出現了群眾性的遊藝場所瓦捨、勾欄。在瓦捨、勾欄中表演的武藝豐富多彩。其它如雜劇、戲文、小說中也有不少反映武藝的內容。

    在民間武藝蓬勃展的基礎上,農村也出現以鄉社為基礎的民間武藝組織。百姓自相團結,以鄉為社,既務農又習武的現象十分普遍。鄉社武術組織的出現,進一步推動了民間武藝的展。

    宋代武術體系基本形成。除了對抗性的角抵、手搏外,套子武藝有了較大的展,奠定了中國古代武術的基本格局。從而基本擺脫了從屬於軍事訓練的地位,在民間廣闊的土壤中生長起來,並按自身的規律演進。

    六遼、金、西夏及元代武術——概述我國是多民族的文明古國。在武術史上,許多兄弟民族富於特色的武藝技能,曾對武術文化的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在中國古代,曾經建立過國家政權的遼、金、西夏及元代,對武術展曾起到重要的促進作用。

    居於今內蒙古一帶的古契丹民族曾建立遼國政權(公元916-1125年),與北宋抗衡二百餘年。北宋時期,西部的黨項羌族,亦在今甘肅、寧夏一帶建立了西夏政權約二百年(公元1o38-1227年),形成具有特色西夏文化。至十二世紀,世居東北黑水靺鞨的後裔女真民族興起,滅亡遼朝,佔領中原,建立了南宋對峙的金朝(公元1115年-1234年)。金朝建都燕京(今北京),對北方經濟展有一定貢獻,促進了民族的融合。十三世紀初,我國北部的蒙古民族興起,在成吉思汗領導下,力量迅展,滅了西夏和金朝,並遠征歐洲,建立威震歐、亞的蒙古汗國。至忽必烈時,滅南宋,建立統一南北的大帝國元朝(公元12o6-1368年)。上述諸民族政權的建立,促進了民族的融合與文化交流,對古代武術展有著特殊的貢獻。

    七明代武術——概述(公元1368-1644年)

    元末農民大起義推翻了元朝的統治。朱元璋於公元1368年建立了朝朝,並建都於南京。中國又進入了一個長期穩定展的時期。在這一時期,中國武術有了突飛猛進的展,從而跨入了一個新階段。

    明朝建立後,蒙古瓦刺部長期與朝廷處於敵對狀態。土木堡之變,明英宗朱祁鎮亦被俘虜。終明之世,北方的軍事威脅始終未能解除。這一時期,日本封建諸侯又支持日本西部地方破產的封建主、武士、浪人、商人等,到我國中南沿海進行搶、掠、燒、殺的海盜活動,史稱倭寇。御倭的問題,也一度成為明朝面臨的重要軍事問題。對軍事的重視也必然導致對武術的重視。唐順之的《武編》、俞大猷的《正氣堂集》、戚繼光的《紀效新書》、《練兵實紀》、何良臣的《陣紀》、鄭若曾的《江南經略》等一批武術及軍事名著,正是在這個背景下,由軍事訓練及戰爭實踐的檢驗總結而產生的。民族英雄、著名軍事家戚繼光、俞大猷等人,同時也成了在武術實踐、武術理論上頗有建樹的武術先行者。留傳至今的武術及軍事著作在當時的大量出現,以及既是軍隊將領又為武術展有過卓越貢獻的人物大批湧現,是明代武術史上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

    明代武術不再僅以刀、槍、棍分門別類,在全國範圍內已形成了諸多風格迥異的流派;十八般武藝在明代已有了具體的名稱內容。以此為特徵,標誌著中國武術體系的形成。

    明代與日本文化交流頻繁、廣泛。日本刀法深受中國武術家關注,而中國武術又在這一時期深刻影響了日本柔道和空手道的創立。

    少林寺武術,亦在明代開始弘大並顯名。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