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崇禎:重征天下

《》第一卷 第一千一百零九章 開天工物 文 / 飽吹餓唱

    這冊嶄新的《天工開物》,竟然是朱由檢命人連夜將手稿送回京師,直接送到位於信王府的《京華時報》印刷點,讓印刷工連夜排版印出的。(23)(wx)至於書中的大量插圖,刻雕版當然來不及,是召集了十幾名畫匠連夜手繪臨摹而成。到辰時終於裝訂成書,送回到宋應星手中。

    別說宋應星自己,就連對朱由檢比較瞭解的徐光啟和顧炎武,也不明白皇帝為什麼會這樣重視宋應星和他的《天工開物》。

    只有朱由檢自己知道,宋應星可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他通過對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的科學考察和研究,收集了豐富的科學資料,盡收於《天工開物》一書中。

    這本書可謂是中國古代農業和手工業生產技術的集大成之作,稱之為「中國十七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一點也不為過。

    全書共三卷十八篇,收錄了穀物、紡織、染色、穀物加工、制鹽、食糖、食油、陶瓷、冶煉、車船製造、鐵器錘鍛、煤炭、造紙、五金、兵器、礦物顏料、造酒、珠玉加工等各行各業的生產技術。並配有大量插圖,註明工藝關鍵,具體描述生產中的各種實際數據,重量準確到錢,長度精確到寸,著述之嚴謹由此可見一斑。

    旁人或許還不清楚這本書的重要意義,朱由檢卻是如獲至寶。因為在中國古代,工匠做為一種職業,基本上都是父子相傳的,尤其是明代設置匠戶,更是強行限定了工匠的身份。做為賴以生存的手藝,工匠們自然不肯把祖傳的生產工藝輕易示人,在客觀上阻礙了生產技術的發展。一旦某戶工匠後繼無人,這門技藝就有可能永久失傳了。

    而宋應星的偉大之處就在於,他以一人之力,搜集了各行各業的生產技術,讓大批古代能工巧匠的智慧結晶得以流傳。他尤其著眼於手工業和生產機械,這一點對資本主義萌芽和工業文明的發端都具有重要意義。

    然而歷史上的宋應星是生不逢時的,當時沒有人理解他關注這些「微末小技」,更沒有人重視《天工開物》這部巨著。明亡之後,滿清統治者因為宋應星兄弟有反清言論,還把這部純科學著作列為**,加以收集銷毀,險些讓這部劃時代的巨著失傳。

    而現在朱由檢穿越到此,還做了崇禎皇帝,自然不會讓歷史的悲劇重演。他不但要把《天工開物》發揚光大,讓更多的農民和手工業者掌握書中的先進技術,更要讓宋應星這樣的科學家大展拳腳,為國家和民族做出更大的貢獻,同時也要大力培養尊重科學、發展科學的社會風氣。只有這樣,大明才能趕上工業革命的世界浪潮,不至於淪為西方的殖民地。

    至於讓宋應星研究鐵路,這個確實有點超前了。因為以現在的科技水平,還不可能搞出蒸汽機,更製造不出能提供動力的火車頭。但朱由檢也不是好高騖遠,他這麼做有更深層次的考慮。

    首先,鐵路是全新的科技,如果能研究出來,絕對領先於世界上的所有國家。現在中國與西方相比,很多地方已經大大落後,如果跟在西方身後亦步亦趨,而不搞自己的創新,恐怕差距會越拉越大。而有了鐵路這樣的先進科技,中國就有了「一技之長」,在與西方的交流中就有了話語權,像被葡萄牙狠宰這種事,就會大大減少。

    第二,即使鐵路研發一時不能成功,也可以培養一大批新型人才。有了這些具備現代科學思想的人才,無論再研究什麼,都會容易很多。

    第三,鐵路可絕對是新鮮玩意,視覺效果相當震撼。只要能鋪一段鐵路並投入使用,即使效率不高,也能給社會各界帶來強烈的衝擊,讓他們知道科學的力量是何等強大,從而改變因循守舊的思想。

    第四,從鐵路本身的可行性來說,即使沒有火車頭,鐵軌也有自身的價值。雖然瀝青公路要大大優於土路,但現在還沒有橡膠,車輪還都是木製的,沒有減震功能,車速根本起不來。

    而鐵路就不一樣了,如果配上裝有鐵輪的車廂,鐵當然比木頭更光滑堅硬、不易磨損,車輪可以在軌道上快速滾動。就算沒有動力,哪怕是用畜力,在鐵路兩邊各套上幾匹騾馬快速奔跑,也絕對比木質車輪快得多、省力得多。事實上,早期的「火車」就是有軌馬車。朱由檢的打算就是先用畜力過渡,等以後有了蒸汽機,再換成現代意義上的火車頭。

    當然,無論是瀝青公路還是鐵路,都不可能一蹴而就,現在向山海關方向運輸物資,還得使用老舊的官道。這些天官道上異常繁忙,除了運送戰後重建的物資以外,就是向薊州運輸糧草和彈藥了,甚至兩門元戎炮和八門逍遙炮也從京師城頭搬了下來,裝在車上緩緩推向前線。至於重量較輕的速射炮,更是調去了二十多門。在京師保衛戰中立下大功的小將孟拱,率領著一千名經驗豐富的神機營炮手與火炮同行,他們很快就會在收復京東三城的戰鬥中大顯身手。

    朱由檢在通州指揮重建的同時,也並沒有忘了阿敏這個老冤家。但他並未急於進兵,而是先讓李來亨趕往遵化以北,與李定國部會合,然後封鎖清軍鑲白旗退往關外的道路。

    而孫承宗則率領著郝永忠部萬餘騎兵,已經進駐被大火焚燬的薊州。在撫寧東面,山海關的高第也派出滿桂、何可綱、曹文詔三員大將,率領二萬騎兵向撫寧移動。因此現在明軍已經從東、西、北三面將阿敏的鑲白旗包圍起來,只是尚未收網。

    但阿敏也不愧是滿清悍將,面對兩倍於己的明軍,雖然不敢再繼續強攻撫寧,但也不急於撤退。他的鑲白旗騎兵主力約有一萬五千,另有漢軍旗五六千人。現在他讓漢軍旗分駐永平、遷安、灤州三城,自己則親率主力駐於三城之間的油搾鎮。

    阿敏的如意算盤是,這三座城組成一個三角形,將東西兩面的明軍分隔開來。無論明軍攻擊哪座城池,自己都可以率大軍馳援。只要是野戰,阿敏對自己的鑲白旗有絕對的信心,還想再次上演薩爾滸之戰各個擊破的好戲。如果真能如願,他的聲望就會陡然超過在京師鎩羽而歸的皇太極,說不定還能取而代之。

    然而阿敏不知道,他的末日馬上就要來臨了!

    書友群321669195,歡迎加入互動~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