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明揚三國

龍騰世紀 第八十一章 賢人來投 上 文 / 海漂

    朱魁領兵自雒陽速回,內外夾攻劉表十萬大兵,劉表不負漢未梟雄之一,守荊州二十載,用兵之道,自有一番心得,果斷的棄車保帥,一半兵卒戰死城樓之下,終保餘下四萬名精稅,得以回轉襄陽。

    朱魁亦不敢過分相逼,江夏圍城之戰已有多日,內外百姓人心不穩,一切需以安民保境為上。

    雙方暫此罷兵,劉表回師襄陽後,明白江夏難下,強攻不得,這番損失慘重,可惜一番時機付之東流,不得不留著江夏這個釘子,圖謀朱魁大計,只能徐徐為之。

    襄陽於小沛之間,水鏡山莊,劉朱之戰早已經結束,戰後消息也傳了出去,有識之士,紛紛討論,這些人多是世居江東的謀士與武將。

    董卓亂漢之後,天下間無數有識武將和謀士,澡看出漢祚難保,天下亂象,故有出山謀封侯拜將之功。

    漢世人各有地方觀念,江東人喜歡在江東人手下做事,荊州人喜歡在荊州地域做事,冀州人自然喜歡呆在冀州,當然這些也都不是絕對之事。

    此時的水鏡山莊,那水鏡先生與龐德公二人卻都不在,二人攜手又一次出遠門,帶著龐統出去遊山玩水去了。

    只餘下徐庶、孟公威、石廣元三名弟子。

    「元直,你真的準備起行去那江夏?想清楚了?」問話者是一名男子,一身藍色儒服的石廣元。

    「不錯,江夏與襄陽之戰,結果已出,如此也該是我做出抉擇的時候了。」徐庶目光堅定,神色不移的對自己兩名師兄說道。

    「老師與德公先生尚未歸來,你何不多等些時候,問問老師們的意見?」孟公威提議道。

    對這話,徐庶搖搖頭,微笑的回著:「師父領進門,修行靠個人,水鏡老師已經准我出師了,餘下,對錯選擇,皆在個人一念之間,豈可事事勞煩師長?」

    孟公威與石廣元二人聽後,嗯了一聲,心中以為然,認同了徐庶的說法,當下也不再勸說。

    對於江夏太守朱魁,三人當年在南陽也有一面之緣,那時,老師水鏡先生和龐德公給對方算過一卦,頗為驚異,謂之帶著星象之人,對其很是另眼相看。

    不過孟公威和石廣元兩人居住荊州多年,劉表這個大名鼎鼎的漢之八駿未任荊州牧也罷,江夏的朱魁自然唯一的人選。

    他們二人是水鏡先生最為年長的弟子,比徐庶更早的出師,這麼些年來,一直都沒出仕,二人都是無比謹慎之人,都希望一眼中第,一生只侍一名主公。

    雖然劉表敗於朱魁,但一時之敗,不能證明什麼,對方可以單人獨騎統整荊州九郡,蔡、崩兩大世家豪族,紛紛聽其號令,更是殺天下聞名的江東猛虎孫堅,此人曾與朱魁齊名,果不負八駿之名。

    今日雖敗了,難保明日不贏,這點讓孟公威與石廣元不得再三思量。

    要知自古就有忠臣不事二主之說,擇主自然要慎重再慎重。

    不過那徐庶卻是算出劉表與朱魁之間必有一戰,所以早早關注,故而對王承單人戰六將,孫堅之子孫策投奔,都看在眼裡,

    便以此戰做為自己擇主的選擇,誰贏了,他便投奔誰。

    果不負徐庶的期待,朱魁勝了,這一勝,劉表欲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拿下整個荊州的打算破碎了,契機一失,襄陽損兵折將,下一次,怕是攻守互換,人道之事往往如此。

    見徐庶出山之意已決,石廣元、孟公威兩人,顧師兄弟情,一一祝福這名師弟仕途順利,縱然今後或許會為敵,但師兄弟情永在。

    「多謝二位師兄。」

    徐庶稽禮一謝,第二天,就帶著包裹行囊離開水鏡山莊,騎著小驢,朝江夏而去。

    到了江夏郡的地界後,一路沿途縣城,只見民眾並沒因為前番戰火波及,從來離鄉背井,人流熙熙囔囔,對江夏的治理很是滿意,尤其對郡城十分嚮往,聽聞那裡遍地財富,只要肯努力,定能發財,好評不斷。

    一近江夏郡城,就可見那高高的哨塔,上面數名精壯的士兵立於城頭,來回巡邏著,給人一種治安強悍的感覺。

    剛入城中,徐庶就聽到百姓的言論,說的是那太守朱魁下令,為了緩解此番荊襄來犯的戰亂之禍,免除賦稅一年,以讓百姓得以生息。

    隨後,徐庶並沒有第一時間就去拜訪朱魁,而是尋了家客棧住了下來。

    一夜休息之後,第二日一早,客棧大堂上,徐庶準備吃了早食,稍後就去遞帖子去太守府,他的早食很簡單,一碗粟米粥,兩顆青果,如此而已。

    不一會,店小二便將這飯食端了上來,大大的一碗,讓徐庶很是滿意,可以飽飽一頓了,靜靜的將盤中之物食進在肚,徐庶拉著經過自己身邊的店小二,打擾的問:「小二哥,在下有事想詢問你?」

    店小二嗯了一下,見對方說話很是客氣,轉頭,帶著微笑和奉和的模樣道:「客人,你儘管問,小的知道的,無所不言。」

    徐庶拱拱手表示謝意,便問出:「不是說這江夏城,兩個月前,剛剛經歷戰火,為何這般快的就不見絲毫戰爭的痕跡?」

    小二哥認真的打諒了一番徐庶,雙眼一轉,恍然的繼續笑道:「客人,怕是從外地剛剛來本城的吧!」

    徐庶點點頭承認道:「正要請教!」

    「那客人在本郡趕路的時候,可有聽聞,本郡太守得神明相助,本郡已經連續三年的大豐收,是以各家各戶都有不少餘糧儲備,別說那官倉更是已經爆倉了說,故而那劉表賊子雖讓城中百姓心慌不已,但也不過延誤了一次播耕而已,對我江夏來說卻誤傷大雅。」

    小二哥一邊說著,一邊朝那郡守府的方向拱手示禮,跟著卻帶著傷感的說道:「可憐的卻是不少兵爺戰死城頭,不過他們都是可敬的。」說到這裡小二哥又露出了一副敬仰之情。

    這讓徐庶有些意外,問道:「不知何以見得?」

    店小二自豪的說道:「客人還不知道吧?太守大人,將戰死的兵爺們,一同都葬在了城外一風水好地上,說了許許多多大學問的話,可惜小人愚鈍,不讀書,聽不太懂,但大傢伙人人都聽明白了一件事情。」

    店小二伸出食指,表示為一,說道:「那就是太守大人他說,兵爺們是英雄,他們一定就是英雄了,還給立了碑,讓以後之人可以拜祭,以至萬古流芳。大人他還說,以後戰死的士兵,都可以葬入其中,城中現在很多年輕人都想著應召入伍呢。」

    「不過太守大人徵兵很是嚴格,非體力上佳者不收,小人自幼體力一般,沒有通過徵兵檢驗,可惜了不能死後在那英靈碑上留名,只能在這客棧裡做個店小二,哎……」

    店小二說完,神情很是落寞。

    「每個人都有其應走之路,小二哥何必介懷,如今穩穩的再者客棧做事,還可侍奉家中父母,未必就輸了那上場廝殺,何必這麼傷感呢?」徐庶安慰店小二一番,他還有一疑問問道:「聽聞你家太守大人重商抑農,不知可有此事?」

    哪知徐庶這個問題一問出,那小二哥立馬不滿的看了他一眼,語氣也疏遠了些回答道:「客人可別道聽途說,怕是給人蒙騙也是不知,可別壞了我家太守大人的名聲。」

    「我們不懂的你們讀書人,什麼農耕為本,重農抑商,還是重商抑農的大道理,我們這些小老百姓只知道,怎麼做,什麼政策,能讓我們小老百姓生活富足起來,家有餘糧,家有餘錢,那就是好政策,那就是大大的好太守,客人,你可以為然否?」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