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明揚三國

龍騰世紀 第十二章 朱俊與陳宮 文 / 海漂

    五月二十四日,汝南郡。

    西北面十里外有一座高山,喚名洪山,洪山另一面是西華縣,卻是一馬平川,站在洪山之上可以隱約間看清葉縣的一些情況。

    洪山上有一條小道可直通西華縣,在這小道之間有一亭喚名作沈亭。

    天空中密佈著細雨,一行莫約有著百人隊伍擁著兩車在此間停了下來,一小兵侯在車前道:「稟報大人,探子來報,彭脫領殘兵退進西華縣,現四門緊閉。」

    「知道了,你下去吧。」

    在眾兵擁饒下一名近五十的中年將軍被從車中跳下來。

    中年人身穿鍍金鎖甲,可見這人絕非普通的將軍統帥,嘴上那依稀灰白鬍鬚讓人感到英武之中透著暮氣。

    亭中,中年將軍看著西華縣城上那密密麻麻的黃巾賊兵,口中一歎「蟻賊又開始抽抓農夫充當兵卒了,上次就不該讓彭脫逃掉。」

    中年將軍旁邊的一名謀士見他且歎且怒,連聲安慰道:「將軍風寒初癒,不宜動怒,汝陽縣一戰,彭脫的精銳蟻賊已經損失殆盡,逃走的不過殘兵敗卒,不過苟延殘喘罷了。」

    「依屬下看,五日,最多五日賊兵便不戰而敗!」

    「哦,為何?」中年將軍一聽,喜的問著,想聽聽高論。

    那謀士笑道:「抽民成兵,其大半乃由農夫組成,必影響夏糧收割,自黃巾動亂來汝南諸城早就嚴重缺糧,就是我軍也就勉強維持,遑論彭脫。」說著指了指西華縣城外,建言道:「只要派兵搶先收割附近田地,其糧草必定應接不上,破敵就在五日之後!」

    「此刻方進六月十分,田里的糧食才未完全熟透,若提早收割,必然減產不少。」將軍若有所思的低頭自語,靜靜看著汝南城下那密密麻麻的黃巾賊兵,思索二者得失。

    困獸之鬥,死地下爆發的戰鬥力必然會反撲掉不少自己的人馬,而如今穎川波才擁兵十數萬,可謂人山人海,自己這方若多保存些兵力那也是好的。而若將西華縣附近快熟的糧食都提前搶收,對城裡蟻賊士氣上打擊很大,沒了糧食,可餓其筋骨,那時攻城,可減少許多傷亡。

    問題在於這對當地百姓損害過大,這讓他於心不忍,他需要一晚的時間好好想想。

    沈亭之中一陣沉寂,這時兩匹快馬踏破了這片寧寂!

    那中年將軍聞聲看去,兩名騎士皆披雨衣,帶著斗笠,踏著泥水從山間呼嘯往這邊而來。

    吁!的一聲,騎士扯住了馬韁,馬匹在一陣嘶鳴後停下了前進的腳步。

    「啟稟將軍,江東有五百義軍來投!一人一馬,全是騎兵。」

    「什麼,五百多人,還是騎兵!」

    不僅這名中年將軍吃驚,一旁的謀士也露出異色。腦中一同想到「難道是江東四大家族的私兵,只有他們才有財力組織騎兵隊伍。」

    能在江東混到四大家族,需要不僅在官面上勢大,還要有財雄。

    黃巾時期,世家大族的私兵都守衛本家,鮮有出兵相助朝廷者,比如汝南袁家,四世三公,何其顯赫,老家圈養的田奴近萬人,在各大農莊耕種著,這些佃農,稍微整軍,就是一股上萬的軍隊,

    不貴袁家也賊的小氣,不過僅僅捐獻官軍微薄糧草聊表心意。

    片刻之後,這名中年將軍乘馬車在護衛的簇擁著回到山下。

    「漢」「朱」字等大旗迎風飄揚著,大旗之下,一名名官兵排著整齊的隊形,探出欄柵外看著五百多名身穿皮甲,隊列整齊的義軍,還有他們身邊的馬匹,這些義軍身後還有一夥漢軍打扮的士卒護衛著糧車。

    「中郎將軍回來了。」

    一名軍官遙見馬車歸來,喊了一聲,打開營門,一名名身穿漢服士卒滾滾流出,不知是歡迎儀式,還是在防備不遠處的一眾騎兵。

    中年將軍正是朝廷新封右中郎將朱俊,五百騎兵營是已經趕到汝南的朱魁。

    在古代只要是騎兵,無論是否精銳,就是一不容忽視的力量,朱魁到了此地後就下令子弟兵下馬待命,自己僅與戲志才一同上前拜見朱俊。

    戲志才附耳朱魁說道:「據聞右中郎將重鄉情,公子可從這方面入手。」

    朱魁微笑的點了點頭。

    歷史上,東吳奠基者孫堅,北上抗擊黃巾,初一見面就被朱俊闢為佐軍司馬,為世人所知,或許就有與朱俊是同鄉的原因。

    那朱俊一回營寨,就看見不遠處那一人一馬的五百騎兵隊,心中有些訝然,從江東來的,難道是那些有錢的四大姓子弟,領兵為國效力?

    這時,他見一名身穿青銅鎧甲的少年郎,帶著一名文士,大步朝自己走來,朱俊一揮手,讓手下侍衛們莫要失禮攔人。

    朱魁順利的上的前來,在朱俊面前,整了整姿勢,躬身行禮道:「江東秣陵人士朱魁領一眾鄉兵,前來為國盡忠。」

    朱俊打量著眼前弱冠少年,發現朱魁面對自己依舊目不斜視,一副非常坦然的模樣。

    「你來自丹陽秣陵?」簡簡單單一句話後,不等朱魁回答是,或者再說些什麼。

    那朱俊卻突然翹著鬍子大笑起來,對著周圍牙將說道:「世人皆言北方多忠義之士,義真(皇甫嵩)和子干(盧植)處聚集了大大小小義軍近百支。我處卻只有小魚三兩支還都是豫州人士,江東鄉兵更只有文台一人。」

    「文台!看來孫堅早到了,不知是何等人物。」朱魁微笑靜聽朱俊的開懷暢言,心中想到,不知道這麼多年不見,這遇這位孫大公子,會是什麼的情景,可還是要我做他家僕?呵呵。

    「將軍何必羨慕他人,孫司馬一人足抵上百尋常義軍。」朱俊身邊那名謀士同樣笑著,對孫堅十分讚賞,看來這段時間來孫堅戰績不錯,很豐厚。

    「朱魁,那些騎兵可是你所練,汝可知兵法?」朱俊暢懷大笑後,他問道。

    這五百騎兵一時間雖然看不出具體戰力,但看軍容賣相就有可讚之處。

    「曾看過些許兵書,不敢言知兵法。」朱魁謙虛應著。

    「那……」朱俊話未出口,他那謀士恍然大聲道:「朱魁,朱懷明,可是說出十六歲就說出儒法道三家治國策的那位,沒想到竟是如此勇武模樣。」

    朱魁年二十,身高八尺,連日來烈日下的奔波,膚色又變回小時候那般黝黑,顯得無比剛強與雄壯。

    「將軍。」見朱俊未有所聞的樣子,這名謀士在旁解釋道「江東張子綱對他可是十分推崇,說他少年英才,堪比古之甘羅。」

    「哦,張子綱乃江東一流名士,竟對他如此稱讚。」朱俊臉上露出驚聞的色彩,這點他還真不知曉,他離家多年,這些年他一直在任職交州刺史平定了南海郡的梁龍之亂,這回到京都雒陽後,任職諫議大夫,授都亭侯,可惜這京中高官還沒坐熱,又被派出來平定黃巾賊了。

    朱魁突然間覺的,自己是不是已經名滿天下了,怎麼又有人聽過自己的名字?他很奇怪,他望了望這長衣儒士,額寬無須,正一臉笑意的看著自己,讓更加的疑惑了。

    「不想子綱先生對我是如此推崇,那戲志才知曉我的名諱,眼前這位竟也對我有所耳聞。」

    暗喜之下,朱魁不由問道:「不知這位先生是?」

    「他姓陳,名宮,字公台。」回答著,卻是身邊的戲志才,他竟認識此人,笑看著迎面的儒士。

    陳宮也是一愣,定睛一看:「哦,你是志才,多年未見,宮竟差些認不出你來。」行了一個歉禮,便又對朱俊介紹著,主官在場,自然一切都要先行稟報解釋。

    「稟將軍,這位是穎川才子戲志才,幼年同窗。」

    英才來投,朱俊心中更是大快,大聲說著:「有這麼多忠義之士湧現,民心向漢,何愁黃巾不滅。懷明可願與文台一般任右軍司馬一職,所帶騎兵自編一部?」

    「將軍有命,魁豈敢不從。」朱魁心中大喜,軍司馬可是不小的官職,與軍中校尉差不多平級了,初來駕到,可謂連跳好幾個級別。

    漢有軍司馬,為大將軍屬官。大將軍營(即大將軍直屬部隊)分五部,每部校尉一人,秩比二千石;軍司馬一人,秩比千石。不置校尉之部,單設軍司馬一人。其餘將軍領兵征伐時,所屬也有司馬等官領。若所部無校尉,則司馬為長,與校尉想比,僅僅品階不同。

    可見朱俊對他器重,允許自己在他麾下自行領兵。

    「對了,將軍,這位是廬江太守陸康帳下校尉,陳武,陳子烈,與其一應郡兵,同樣忠義北上抗擊黃巾。是以我們一同前來。」

    朱俊一看陳武年不過二十許,倒也魁梧,是有一定武藝。欣然道:「陳校尉忠義,既然你是陸太守帳下校尉,今隨我帳下也任校尉一職。」

    「是,將軍。」陳武喜聲道。

    陳武用本就是官軍,自然收入官軍大營中,一同安排,而朱魁是鄉軍義勇,按漢靈帝的之意中,是要獨自編隊,朝廷給個官職,分一點糧草,卻已點餉銀都沒有的。不然什麼叫『義勇』。

    接著朱俊看向戲志才問道:「那戲先生,可願與公台一般做我軍中長史。」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