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回到清朝做霸主

龍騰世紀 第三十一章:再次返京 文 / 驀物

    在雲南李寧宇過了兩個月的優質生活,每天不是和新兵一起訓練,就是在自己的營帳中將一些歷史暗自寫下來,通過歷史的資料和現實對比,李寧宇知道雖然現在和法軍在地面上作戰接連大勝,可是在這個時代沒有強大的海軍,列強們還是可以隨時打到紫荊城。

    雖然李寧宇的一切都在安靜中緩緩過渡,可是此時還有一個人卻處在風雨之巔,而古語有云:福兮禍之所伏,紅頂商人胡光墉在商場馳騁多年,靠官府為後台,一步步起家走向事業的頂峰,表面看似風光無限。

    但其最終還是徹底失敗了,而這其中也是由官場後台的坍倒和官場的傾軋所致,胡光墉雖只是一名商人,但他的發跡以及鼎盛與政界要人的庇護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胡光墉以為自己緊緊靠在大樹底下好乘涼,先借助巡撫王有齡開錢莊,又以左宗棠為靠山創辦胡慶余堂,在為西征籌借軍款,其中卻是為百姓、為國家做出了一定的貢獻,從而讓自己的事業一步步走向巔峰。

    但就是這樣一位己名利雙收、事業有成的人,卻在幾天之內徹底垮掉,他的一切都隨著他的事業走到了盡頭,胡光墉在生意的失敗主要是由於他野心過大,急於擴充,出現決策性失誤,在試圖壟斷江浙生絲生意出口上,激怒洋商,生絲銷不動,使得錢莊因缺乏流動資金而被擠兌,致使其經營的所有生意紛紛關閉。

    但最終導致胡光墉徹底失敗的其實另有一個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政治敵人的毀滅打擊,。胡光墉聰明一世,與官場人物交往甚密,但最卻因為不諳官理、剛愎自用、不懂變通而成為左宗棠與李鴻章政治鬥爭的犧牲品,成為李鴻章排除左宗棠必先擊倒胡光墉。

    胡光墉是一名犧牲者,令人扼腕歎惜,最後破產的胡光墉靠著胡慶余堂的微薄收人,淒涼地度過了他的晚年,於光緒十一年(公元1885年),黯然離世,而作為商人他忘記了商訓,天為先天之智,經商之本;地為後天修為,靠誠信立身;人為仁義,懂取捨,講究「君子愛財,取之有道」。

    不過胡慶余堂的局方紫雪丹,倒是一味鎮驚通竅的急救藥,而這也是他唯一留下的瑰寶。

    就是在李寧宇和法軍全面作戰的時候,上海的生絲市面劇變,金融危機再次突然爆發,見到事已如此,胡光墉已經知道自己無回天之力,並在第二年的夏季開始,被迫賤賣生絲,將會虧耗1000萬兩。

    不過對於將要發生的事情,李寧宇早就瞭然於胸,但是看在胡光墉曾經借貸給自己第一筆資金的情況下,李寧宇還是會幫助他一些,起碼不會讓他黯然離世,而此時已經到了還有一個月就要年關了,年前李寧宇先給五個營3000餘人的士兵們送去了大量的過年物資,隨後發給他們每人100兩的賞銀,作為紅包,隨後李寧宇便帶上200親兵,朝著北京城駛去。

    其實著30萬兩的白銀不是李寧宇自己出的,而是作為亨利赫爾曼的贖金,不過對於這些小錢李寧宇不感興趣,可是李寧宇卻不知道,他的這一個小小的動作,卻給李寧宇後期是事情帶來了多麼大的作用。

    因為在晚清時期,每個月一般士兵只有3兩銀子,而每個月都會被自己的長官扣去一半,可是就這樣他們還是可以養活一家人,而李寧宇五個營的士兵每人餉銀都是5兩,並且李寧宇從來就不剋扣他們的餉銀,在日常的伙食上更是比一般的營兵好上不是一點,就這樣李寧宇獲得了自己第一批忠誠的屬下。

    坐著寬大豪華馬車,李寧宇離開了生活將近1年的西南,再次踏上返京之路,剛開始的一路上李寧宇不時會讓親兵停下馬車,可是每次在李寧宇被一群親兵保護下,都引來大批老百姓的圍觀,也不知道是因為李寧宇的年紀小,還是因為其他的原因無奈之下,李寧宇只好返回車內不在出來,而一路也算比較順暢。

    可能此時的李寧宇也算是一名大員,一個三品參領外加太子少保銜,所以一路上住在驛站之中伙食倒也不差,又加上帶著手持步槍的200親兵,所以一路上原本需要做過場的事情,李寧宇都一律避開了,可是當李寧宇來到兩江地界江寧府的時候,我決定拜訪一些那位歷史名人,時任兩江總督的左宗棠,湘上農人。

    左宗棠晚清重臣,著名湘軍的將領,洋務派首領,平定太平天國,洋務運動和收復新疆,同時他也是胡光墉的大靠山,可是就在李寧宇發了拜貼之後,在驛站靜靜等待回音的時候,卻不知道自己的大名早就出現在左宗棠大人眼裡,而那時自己還只是一名孩童。

    對於左宗棠,李寧宇還是十分瞭解的,他生性穎悟,少負大志,他不僅攻讀儒家經典,更多地則是經世致用之學,對那些涉及中國歷史、地理、軍事、經濟、水利等內容的名著視為至寶,而就在我在驛站中回憶他的情況的時候,房門就在這時已經被輕輕敲響。

    聽到聲音之後,李寧宇便開口問道:「我在!」。

    隨後便聽到門外的鐵兵說道:「少爺,左大人已經復貼了,說晚上請你去他府上用餐!」。

    聽見鐵兵的回話坐在房中的李寧宇點頭道:「好,我知道了!」,可是隨後李寧宇又想起了什麼立即囑咐道:「對了鐵兵!晚上你也跟我一起去,帶十多個人就行,換便裝!」。

    「是!」,一聲果斷的答應聲之後,門外又是一片寂靜,隨後李寧宇便開始將一些回憶起來的東西用筆和紙記錄下來。

    而就在這時兩江總督府內,一位威嚴的老者,一邊梳理著自己全白的鬍鬚,一邊看著一份拜帖自言自語道:「李寧宇,以五百之眾殲敵三千五百餘人,大手筆,好大手筆呀!此子以後絕非池中之物!」,而隨後老者便大手一揮道:「來人給我備盛宴,晚上我要宴請一位小友!」。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