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貞觀游龍

第二卷張家的崛起 197 賞月 文 / 最後一次瘋狂

    這一頓酒宴可是吃得大家眉開眼笑,歡欣不已,就連即將的分離都暫時的忘卻了。

    這不能不說張陽的這一頓晚宴是舉辦得非常成功,達到了他所有的預期。

    不過張陽還是有遺憾的,這就是由於今天始終是七月十六,不說那個秋後的八月十五,螃蟹肥的季節,想著螃蟹張陽現在就大口大口的吞著唾液。

    張陽已經是快兩年沒有吃到秋後的螃蟹了,以想到大閘蟹的美味就不能自已。

    按說他是不應該這麼饞這個螃蟹的,他不過才穿越到唐朝才一年多點的時間而已,可是隨叫他運氣差了,本來在他穿越前,就即將進入螃蟹的上市期了。

    可惜運氣不好,就這這個節骨眼他穿越了,而去年又是他才穿越到大唐,還沒有完全的適應,自然不能提出吃螃蟹的這個主意了,畢竟這玩意現在還沒有人工養殖。

    必須得派人去產地去打撈,自然就是費時費力又費錢財,加上去年的那種一觸即發的環境,張岳也不會為了自己兒子的口腹之慾,勞師動眾的去為他準備螃蟹。

    眼看到了今年整個大唐穩定下來了,而且張陽的地位也是大大的提高了,這螃蟹今年應該是沒有問題了吧,哪知道他自作孽不可活,提出了這個坑東突厥的計劃。

    這下又把自己帶進去了,本來眼看還有一月就能吃到他想念已久的大閘蟹了,可惜他又要隨軍出征靈州了,那看來又是吃不成了,這個願望只能再度落空了。

    隨軍出征,跟軍隊一起,就算是給他看來小灶,可不可能派人千里迢迢的專門給他新鮮的螃蟹來給他吃。那可是敗壞軍隊的風氣,嚴重違紀的事,張陽還不敢幹的。

    不過今天能夠吃到他已經神交已久的黃河野生鯉魚,他還是很高興的,不過。這蟻蠶晚宴吃完都已經是戍時三刻,月亮懸掛在半空了。

    這個時候張陽突然是有感而發。在那搖頭晃腦的開口念做起詩來了:「碧落桂含姿。清秋是素期,一年逢好夜,萬里見明時。絕域行應久,高城下更遲。人間系情事,何處不相思。」

    隨著張陽這首突然做出來的詩,再次把大家從剛才晚宴歡快的氣氛中拉回了現實。

    不過這個時候大家都沒有在想剛才的歡快,而是沉寂在張陽這首詩的意境之中。

    不過張陽這首是也不是那麼的完美,第一就是時間不對,第二就是地點不對。

    那麼對於詩詞相當有研究的杜如晦。房玄齡等人在默默的品鑒了一會張陽的這首詩詞之後,就發現了這些用到現在有些矛盾的詩詞,於是杜如晦向張陽開口問道:「賢侄,你這首做得真不錯,難得難得。果然不愧你大才子之名,隨時都有佳句啊!

    不過賢侄你這首詩詞雖然詞意境界俱佳,可是不應境啊。這讓人有點讓人費解!」

    「是啊!賢侄,你這首詩確實不錯,可惜就是和現在不應境,可惜可惜。」

    對於杜如晦等人會向他提出疑問張陽是早就有所準備了,畢竟他自己也是知道,自己這個時候做出的這首詩是嚴重的不應景,而且時間也不對的。

    不過隨叫他前不久沒事就那種手機才那查看八月十五中秋夜的詩句了,哎!

    都怪這個時期的詩人是那麼的愛好在八月十五中秋夜這天舉行什麼詩會之類的活動,特別又加上他現在是才名遠播,要是有那個人舉辦一個詩會,能夠請到張陽那肯定是會讓那個詩會名聲大起的,所以張陽怕啊,他可知道他自己的真實水平。

    賞月是依據「舊歷」進行的儀式,而「舊歷」

    根據月亮的滿虧贏缺來決定日曆,與現代的日曆大不相同,賞月的日子也隨年份不同而有所變化。

    在中秋節,中國自古就有賞月的習俗,

    《禮記》中就記載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李子、葡萄等時令水果,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

    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李子、葡萄等時令水果,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

    隋唐以後,人們對月亮天體有了較理性的認識,月亮的神聖色彩明顯消褪。這時皇家也逐漸失去了對月神祭祀的獨佔權威。月亮對一般平民來說,不再是那樣高不可及。唐人精神浪漫、親近自然,唐朝雖沒有中秋節日,但中秋賞月、玩月已成為文人的時尚。

    人們將清秋明月視為可賞可玩的自然奇觀,吟詠中秋明月的華章麗句尋常可見。而在賞月風俗的流行中,中秋節便正式形成了。賞月之舉,當然不能說始於唐朝。

    在遠古時期,人們對月亮固然更多的是崇拜,但是在崇拜之餘,也會感受到月色之美。《詩經》中也留下了抒寫柔美月色的詩篇,《陳風-月出》有:「月出皎兮,佼人僚兮」的詩句。

    唐朝,社會安定,政治開明,經濟繁榮,思想空前地開放自由,唐人也繼承了魏晉風度的瀟灑。這種盛唐氣象導致賞月活動更加風行,一個重要表現就是唐詩中賞月的詩歌很多,記載農曆八月十五或其前後賞月的詩歌驟然出現很多。檢索全唐詩,唐朝的八月十五賞月詩共111首,出自65個詩人之手。

    從一些詩句的描述,可以斷定八月十五賞月從初唐開始已是在文人士大夫階層廣泛流行的習俗。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中說:「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今夜月明人盡望」一句,點出八月十五日賞月是社會上人人所做之事,已然成為一種深入人心和全社會的風俗由此可見在唐朝的中秋詩會在文人士大夫階層有多麼的盛行了,作為大才子的又是駙馬爺的張陽自然是逃不掉的了。

    何況在整個唐朝的中秋節這一天可是有不少的名人雅士來做上那麼一首可以流芳百世的名句了,就連張九齡這個唐朝開元時期的尚書丞相都不能免俗。何況是其他的詩人了,自然張陽也是不能免俗的,其中流傳下來最多的當然就要數大詩人白居易了。

    白居易詠中秋詩尤多,詩題中標出「八月十五」或「中秋」字樣的就有7首,如《華陽觀中八月十五日夜招友玩月》:「人道秋中明月好。欲邀同賞意如何?華陽洞裡秋壇上,今夜清光此處多。」寫的是中秋月夜與友人聚會賞月之事。

    以他現在的古文水平。讓他做兩首醬油詩那還是綽綽有餘的。可是要讓他在詩會上沒有準備的情況下做出一兩首,能讓人眼前一亮的詩詞來那是根本就不可能的。

    而他現在已經是才名滿天下了,到了詩會上向他邀詩的肯定是很多的,他自己肯定是做不出來的,那問題就大了,對於他千辛萬苦積攢的名聲就是毀於一旦了。

    可是要他在那個現場現做一首,那就是為難他了,以他現在的水平做出了的詩,更他不做是沒有什麼區別的。而到時候又去廁所上百度,這個壞習慣他也打算改了。

    哪能一遇見有什麼困難就上廁所啊,這對他的名聲可是沒有好處的,以前他是才名不顯,那到沒有什麼。現在他可是名滿天下了,那可就萬萬不能了。

    再說腎虛這個稱號伴隨左右可不是什麼好名氣,在加上他要是總這樣搞。早晚有被人知道他手機這個秘密的,那樣一來可就是完完了。

    好的話也就是資源共享之類,壞的話那就是丟掉小命的事了,畢竟要是讓人知道了他手機的功能呢,只要這個風聲一走漏,那麼他的麻煩就是會源源不斷的。

    那個時候他這個駙馬爺的稱號也是不管用了,不管是皇帝李世民還是其他的野心家都會抱著不能歸我用,那麼也要讓他消失與世界這個觀念向他動手,得不到他,那就只能把他除去了,自然他這駙馬爺和先天之境高手的身份是沒用的了。

    誰叫手機在這時代實在是太過於逆天的存在了,而且還是能夠連接後代的存在,那更加是能改變歷史,擁有比原子彈還強的殺傷力。

    何況現在的歷史已經是由於本身以及張陽的到來改變了不少了,要是讓其他的人掌握了這個手機,那麼對於歷史的改變那就更加不好說了。

    面對這種能夠改變大唐以後歷史的神器,就算是身為一代天驕的唐太宗李世民也肯定是不能夠免俗的,那個時候他才不會管你張陽時不時他的女婿,他的女兒會不會守寡了,肯定第一個對張陽動手的就是他李世民了。

    以李世民的性格和能力是哦絕對不會讓張陽落入其他的野心家的手裡的,必要之時幹掉張陽李世民也是能夠接受的,他可是連他親大哥都幹掉了,何況張陽只是女婿。

    所以張陽對於他擁有的這個手機的秘密他是非常小心的守護著的,到了現在也是一點都沒有洩露絲毫,但是要是一遇到時期就上廁所這種事,多發生個幾次。

    那麼其暴露的可能就大大增加了,就算他是先天之境的高手,也不能呢個保證他在用手機上百度查東西的時候,沒有其他人發現他的手機。

    於是張陽這小半年來,除了是練武習文之外,就是在一個人的時候,偷偷的把手機摸出來,上百度把所有的唐詩三百首都找了出來,沒事就背背,好用來應付需要用到這些詩的地方,這唐詩三百首可是包括了大多數的需要用到作詩的場景。

    好在他現在在成為先天高手之後,記憶力是大大的增強了,雖然沒有達到一目十行,過目不忘的程度,但也是差不多了,最少是多看幾遍後就能牢牢的記住了。

    這不才花了不到二月的時間就把唐詩三百首全部記住了,在加上跟隨張崇學習到的知識。做出的詩還是想那麼一回事了,在怎麼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呤。

    不過張陽在把唐詩三百首背熟之後,就開始專攻宋詞了,雖然唐朝不是很流行詞的。但並不代表,唐朝就沒有詞。到時候張陽要是突然冒兩首詞出來還是能起到一些出人意料的效果的。在怎麼也能把他的文壇地位往上提一提啊!

    而現在這個日子眼看就要到中秋了,到時候的中秋詩會絕對是少不了張陽的,張陽也總不可能裝病吧,所以他也放下了研究宋詞改開始研究中秋詩句了。

    這不前一段時間張陽是天天都在被中秋詩句,以防到時候參見中秋詩會的時候出醜,他就是最近因為和李世民決定了那個坑頡利可汗,突利可汗帶領的二十萬東突厥南下寇邊大軍的計劃後,才把這個研究中秋詩句的事放了下來。

    誰叫他也要隨軍前往,參加這次坑人的戰爭了。而八月十五中秋夜,他是注定了沒有機會以及時間參加中秋詩會了,那自然就不用研究了。

    而前段時間的研究成果卻是實打實的保留了下來,這才一不小心的,把他研究中的一首中秋詩句在這個時候個作了出來。自然時間久不對了。

    而這首詩上半寫中秋美景,下半寫自己久處邊塞,在月圓之夜不能與親人團圓的愁緒離情。字裡行間透露的是「每逢佳節倍思親」的情感,自然就成了不應景之作了。

    不過在現在張陽已經不是他日的吳下阿蒙了,對於這種事他是早就能夠應付自如。

    「先生是的,這首詩是既不應景又不應時間,因為這首詩是我剛才觸景生情,想到了一月之後的八月十五中秋節,那個時候我已經隨軍出發去靈州了。

    要是動作快的話應該是已經到了靈州了,肯定是不能回家陪著我父母過中秋節,閤家團圓了,所以有些傷感,在加上我小時候也是去過邊關的,知道邊關的辛苦,不自然的就想到了邊關的環境已以及守衛邊關的將士們,他們也肯定是不能回家和父母團圓了。

    所以讓你們有所誤會,這也是沒有辦法的,最近我就在想著中秋節去了,總是會不自然的想到中秋節,以及過中秋節,當然中秋詩會那是少不了的。

    加上我在這個感慨中,靈光一閃想到了這首詩,不自覺的就做了出來。

    這才讓大家對於我這首詩的應景以及時間有所誤會,真是不好意意思。」

    隨著張陽的解釋,大家也是打消了,對張陽在這個時間段,這個環境作出這樣一首詩來的疑問,畢竟就向張陽說的那樣描寫人在邊關,遇見中秋節盼團圓的詩句,也並不是一定要在那種環境和時間下才能寫出來,這種幻想加有感而發的詩句多了去。

    隨著大家相信了張陽說的解釋張陽也是鬆了一口氣,當然這只是在心中送了一口氣,要是真的在現在中松這口氣,秦叔寶,尉遲敬德之類的人絕對時能夠感覺得到的,倒是後肯定又要引起其它的猜疑了,不然你張陽為啥要在這個時間點松這口氣啊!

    當然張陽現在肯定也不會說出他這首詩是一百多年後的,唐代著名詩人張祜所做,就算他說了也沒人會信的,現在不要說張祜了,就連張祜他爺爺也應該是沒出身的。

    這一百多年啊,可不是一百年,有可能爺孫三代都完婚晚育,到六十歲生孩子,那就打今年出身,也才一百二十年而已,可張祜要一百六十年後才出身,不可能讓他們家的兩個老爺子,在八十歲的高齡,才還能生出兒子來,這也太神話了點把。

    而且張祜可謂是家世顯赫,乃是清河張氏望族的後人,字承吉,邢台清河人,唐代著名詩人。被人稱作張公子,有「海內名士」之譽。張祜的一生,在詩歌創作上取得了卓越成就。「故國三千里,深宮二十年」張祜以是得名,《全唐詩》收錄其349首詩歌。

    不過張陽終於是在把大家忽悠過去之後,也不再作詩了,這一首應景想到了一月之後的事情做首詩出來還能理解,要是這接連出那麼三四首,那就是有問題了。

    所以摘張陽解釋完之後,就算是杜如晦,房玄齡,長孫無忌等在讓張陽作一首詩,他也是堅決的不再作了,就怕作多了,沒管住,露餡了,那可就麻煩了。

    不過就算是這樣,杜如晦,房玄齡,長孫無忌等人也是對張陽另眼相看了,人才就算人才,不經意間就能做出這麼好的詩句來,果然不愧是聞名大唐的大才子!

    至於和張陽同輩的更是對張陽服氣不已,一直以來他們都知道張陽是才華橫溢,名滿大唐,可是由於沒有真正的見到張陽臨陣發揮過,還是有些不服氣,以為就是吹得凶而已。

    不過今天現場見到張陽的發揮了,自然讓他們服氣了,他們自問是做不出來這樣的詩的。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