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大鳳雛

正文 NO.537 唐侯皇叔言江東 文 / 冰凍一尺非三日之寒

    孫權逐周瑜,魯肅後,便與劉備相見,yu將劉備送還荊襄。

    劉備聞孫權罷免周瑜都督之職,大為驚訝,同時心中也暗自慶幸,孫權此來,倒也於不經意間救了他性命。只是劉備怎麼也沒有想到,孫權好歹也是江東六郡之主,居然會如此畏懼荊襄?

    言談間見孫權不愉,劉備索性也不與孫權寒暄,匆匆離去,一路抵達襄陽渡口,劉備卻發現龐山民居然早已率荊襄文武,於渡口迎接與他。

    劉備見狀,慌忙下船,拱手拜道:「怎敢勞唐侯親迎?」

    「有何不可,玄德公此番受辱,皆因我荊襄之事而起,如今得見玄德公平安歸來,山民心中終於安定下來。」龐山民說罷,劉備卻擺了擺手,對龐山民坦然笑道:「今非昔比,昔日備乃一方諸侯,若如此行事,倒也當得起唐侯誇讚,如今備卻是荊襄臣子,此乃分內之事,莫非事到如今,唐侯仍對備心懷忌憚?」

    劉備這番話說罷,身後荊襄文武神情皆變,文聘正yu聲討劉備無禮,卻見龐山民擺了擺手,對劉備道:「玄德公可有這般覺悟,倒也不枉龐某這數年來的期待了……」

    劉備聞言微微一愣,對龐山民道:「恕備愚鈍,不知唐侯對備有何期待?江夏政務,備雖勤勉,卻不比荊南四郡發展迅速,唐侯此言,倒是令備心中疑惑……」」

    龐山民聞劉備之言,不禁笑道:「龐某已備下宴席,江邊風大,玄德公且來與龐某邊走邊說。」

    龐山民說罷,便與劉備一道並行於前,荊襄文武跟隨於後,一路走過,龐山民對劉備道:「龐某的期待非是指望玄德公為政一方,教化百姓,實際上玄德公此去廬江之前,龐某亦有擔心,以為玄德公會不忘胸中大志,重新再走一遭諸侯爭霸之業。」

    「受那周瑜所邀,備心中卻有這般想法,只是後來覺得備之兄弟,皆於唐侯帳下聽命,若備謀反,或可風光一時,可二位兄弟怕是無顏再見荊襄父老……」劉備說罷,苦澀笑道:「況且備並不認為,當今天下還容得下一新晉諸侯,與其被別家諸侯利用,倒不如安定下來,打理好分內之事。先前唐侯也規勸過劉某,若經營州郡,使一地百姓安居樂業,也是莫大功德!」

    龐山民聞言連連點頭,對劉備道:「正是如此,玄德公於這天下大勢看的通透,著實可喜可賀!」

    劉備見龐山民談xing頗濃,微微猶豫一下,便對龐山民道:「之前唐侯所言,令備迷惑,不知唐侯對備,有何期待?」

    「玄德公此番歸來,便是龐某最大的期待。」龐山民聞言,爽朗笑道:「桃園結義之事,當流芳千古,只是昔日玄德公所為,終究是枉顧了兄弟情義,如今山民見玄德公大徹大悟,怎能不喜?」

    「唐侯謬讚……」劉備聞言,輕歎一聲道:「無兄弟對不起劉備,而是備對不起二位賢弟,只是備如今見二位賢弟於唐侯帳下,如魚得水,亦感欣慰。」

    龐山民聞言笑道:「所以此番對玄德,龐某另有任用。」

    劉備聞言頗感詫異,哭笑不得的看了龐山民一眼,緩緩開口道:「僅廬江一事,唐侯對劉某盡信乎?」

    龐山民聞言亦笑,對劉備道:「龐某不是曹操,雖對皇叔仍有少許疑心,卻是相信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道理,況且龐某此番安排,乃是yu皇叔歸回宗師,與景升公一道,編纂《後漢書》。」

    見劉備愕然,龐山民笑道:「前雖有《漢書》,可自王莽後再無史料,之前龐某與景升公商議,如今雖獻帝仍當大位,可明眼人皆知,其只不過是曹操傀儡而已,所以龐某yu使劉氏宗族,著書立傳,算是頌漢室功德也好,算是以史為鑒,讓後世之人曉大漢興衰也罷,總之龐某以為,這段歷史當記載下來……」

    劉備聞言,微微點頭,對旁山民道:「如此也好,備如今已放下爭霸之心,倒也樂於促成此事,為一史官,唐侯日後可無需警惕備之二心,備那二位兄弟亦可安心的去奔那大好前程了。」

    龐山民見劉備應允,點了點頭,一行人馬歸太守府後,龐山民與劉備並坐主位,命堂中歡宴。

    席間龐山民問起劉備此去廬江,一路所見,劉備當即便將孫權罷免周瑜一事,與龐山民說了,龐山民聞言,不禁失笑,口中喃喃道:「為何孫仲謀會行如此不智之事,若其沒了周瑜,何以號令江東?」

    劉備聞言亦笑,出言調侃道:「只因唐侯虎威。」

    「玄德公莫要調笑龐某,江東君臣不合,在龐某看來,乃是必然之事,之前龐某多番說過,孫權非孫策,少容人之量,周瑜於孫策面前,可暢言無忌,於孫權面前這般行事,卻要被那吳侯忌憚。」

    劉備聞言深以為然,對龐山民道:「若備為吳侯,必不令屬下心寒,孫權這般肆無忌憚,薄待重臣,乃自掘墳墓。」

    龐山民聞言,若有所思,對劉備道:「那玄德公以為,龐某該不該趁此良機,取那江東?」

    劉備聞言卻笑:「唐侯此問怕是問錯人了,備如今已不再涉足軍政之事,乃一史官。」

    龐山民見劉備推辭,不以為忤道:「雖為史官,可龐某從未懷疑過玄德公的眼光,在龐某眼中,玄德公雖文治武功,皆稀鬆平常,可這看人的眼光卻冠絕天下,若玄德公與龐某易地而處,面對這般良機,當如何去做。」

    劉備見龐山民盛意拳拳,且其面上誠摯之情,不似作偽,微微點頭道:「若備為唐侯,此時當放任江東墮落,如今荊襄新得合肥,壽chun,江東無論何時,皆可取之,可曹操如今於河北厲兵秣馬,年內怕是要與荊襄大戰一場,荊襄與中原相爭,乃是天下大勢,所以此時此刻,荊襄不當分散兵力,以一敵二。」

    龐山民聞劉備之言,連連點頭。

    適才詢問劉備,也算是龐山民出言相試,龐山民也想看看,事到如今劉備會不會還留有私心,聽聞劉備這般解釋,龐山民終於放下心來,喜形於色道:「龐某當說,英雄所見略同。」

    劉備聞言苦笑一聲道:「備於唐侯面前,豈敢再稱英雄?」

    「此地非許都,玄德公此刻也不是與曹操青梅煮酒,何須自謙?」龐山民說罷,劉備釋然笑道:「時過境遷,倒讓備覺得恍如隔世了……」

    一場大宴,群臣盡歡,既然劉備平安歸來,龐山民便命人速速將此喜訊告知合肥關羽,安其心思。

    信使離去,龐山民不禁想到周瑜現下的處境,唏噓不已。

    平心而論,除臥龍鳳雛二人外,龐山民與周瑜,郭嘉二人相處最為自在,雖與二人各為其主,可二人性情,極得龐山民所喜。

    如今周瑜遭難,龐山民心中難免有將周瑜召至帳下的心思,只是龐山民心中依然擔心,若使人召周瑜前來荊襄,周瑜不從。

    龐山民認為他的面子自然比不得那隕落了的孫策,若說龐山民與周瑜為友,那孫策與周瑜便是情同兄弟,孫策臨終的囑托,周瑜豈會不遵?

    儘管孫權一次又一次的令周瑜寒心,可周瑜對其依舊不離不棄,龐山民心中琢磨,此番這二人會不會如之前那般,和平收場?

    想到此處,龐山民也不禁為周瑜大鳴不值,沉思許久,休書一封,召孫紹前來。

    不過三日,孫紹便至,龐山民見過孫紹,將周瑜處境盡數與孫紹說了,孫紹聽聞周瑜又被那孫權所欺,不禁大怒,對龐山民道:「紹兒已知叔叔想法,這便往江東一遭,勸公瑾叔叔轉投荊襄!」

    龐山民聞言,輕歎一聲道:「只怕公瑾不從!」

    「綁也將他綁來!」孫紹聞言,怒不可遏道:「昔日父親身死之時,便告知紹兒對公瑾叔叔當以父侍之,那孫仲謀昏聵,薄待公瑾叔叔,我這做小輩的,倒要為公瑾叔叔討個公道。」

    「紹兒此言不差,然而疏不間親,此番龐某召紹兒歸來,乃是yu與紹兒一道拜見老夫人,龐某也想知道老夫人對龐某這般打算,是何態度。」龐山民思索片刻,對孫紹道:「至吳夫人府時,紹兒切勿多話,一切待老夫人有了決斷,龐某再決定紹兒是否往江東一行!」

    孫紹見龐山民態度堅決,一臉鄭重的點了點頭,卻聞龐山民輕歎一聲道:「江東風雨飄搖,便是以公瑾之才,亦獨力難支,龐某見公瑾如此,心中著實悲痛萬分。」

    須臾,二人便至吳夫人府,大喬見孫紹歸來,喜形於色,與龐山民見禮之後,攙著吳夫人一道入了廳堂,吳夫人見龐山民眉頭緊皺,若有所思,對龐山民溫和一笑,道:「山民,你與尚香成親,也是老嫗半子,一家人有什麼話不能當面說來。」

    龐山民聞言,苦笑一聲道:「老夫人可知,公瑾如今正於江東受苦受難?」(。)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