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大唐天下

龍騰世紀 第十四章 王忠嗣的歉意 文 / 殷揚

    原創第十四章王忠嗣的歉意

    積石山,群峰聳峙,險峻異常

    一條人流組成的長龍在山道間蜿蜒前行,前不見其頭,後不見其尾,正是從吐蕃撤退的唐軍。

    此時的唐軍,人人臉上泛著喜悅,個個歡喜無已,彷彿大過年似的。他們的腳步輕,彷彿踩著風火輪,向著大非川方向飄去。

    當初,積石山被龍武軍打通之後,三十萬唐軍從大非川出發,通過積石山,向吐蕃腹地進攻。那時節,三十萬大軍通過積石山的場面極為壯觀,將士們士氣如虹,恨不得立時平了吐蕃。

    如今,吐蕃已平,唐軍得勝歸來,一片喜氣,整個積石山已為喜悅淹沒,唐軍在行進間說得多的便是平定吐蕃一戰的戰事。

    雖然吐蕃已經滅了,吐蕃戰事告一段落了,然而,將士們的血液並未冷卻,每每回思這一戰,總是讓人熱血沸騰。

    這是滅國大戰,本就讓人歡喜,讓人激盪,讓人熱血如沸。別說,這還是華夏數千年來第一遭平定吐蕃之地,這是開拓壯舉,誰能不懷念?

    莫要說短短時日不能讓將士們的熱血冷卻,就是一輩也不會冷卻。

    在談論吐蕃一戰之餘,將士們就要談到與大食一戰。將士們非常期待這一戰,恨不得立時飛到西域,把大食殺個落花流水。

    大食是唐仇的勁敵。與唐朝發生了多次大戰。都以失敗而告終。然而,將士們卻是明白,與大食一戰,比起與吐蕃大戰難得多,因為大食的實力遠非吐蕃所能比,唐朝與大食一戰必是一系列的驚天大戰。

    正是因為如此,將士們特別期待,大唐男兒具有不懼任何艱難險阻的豪氣,大食雖強,大唐男兒亦是不懼!

    李昌國騎在戰馬上。打量積石山,只見此時的積石山與他們進軍積石山時截然不同。他們在二月裡進攻積石山,那時節的積石山,一派銀裝素裹。白雪皚皚,為冰雪覆蓋。眼下的積石山,一片翠綠,充滿盎然生機。

    只不過,二月裡的積石山是吐蕃的天險,阻擋唐軍前進的步伐。如今的積石山,已成唐朝的領土,積石山只不過是唐朝萬里疆域的一道天險罷了。

    這不過數月時間,就有如此天翻地覆的變化,真是讓人感慨。

    尤其是。做為這種變化的推手,李昌國的感慨就加深刻了。

    「監軍,你聽,將士正在議論攻打大食呢。」郭儀一拉馬韁,與李昌國並騎而行,提醒李昌國。

    李昌國收回心思,凝神靜聽,只聽將士們高聲議論,要如何如何打大食,一定要打得大食亡國滅種。像吐蕃這樣。

    「呵呵。弟兄們的士氣不錯,這是好事。」李昌國聽在耳裡,很是滿意。

    唐朝與大食一戰即將發生,至於時間,頂多一個月。只要唐軍休整完成,準備完成。就要開始了。

    吐蕃一戰,唐軍的傷亡並不多,不過,吐蕃畢竟是一個大國,將士們轉戰數千里,這疲勞是必然的,必須要進行休整。

    再者,大食是個大國,是唐朝為強勁的對手,其實力比起突厥、吐蕃都要強,是唐朝至今為止遇到的為強勁的對手,這一仗必然是艱難異常,會有一系列的大戰,唐朝必須要做好萬全準備。

    要不然的話,唐軍已經可以向西域進軍了。

    在大戰進行之前,唐軍有如此高昂的戰意,士氣如虹,這是大好事,李昌國要不滿意都不成。

    「是呀。」李光弼重重點頭,道:「與大食一戰在即,弟兄們能有如此高昂的戰意,這是天大的好事。到時,只需稍加激勵就成。」

    士氣是一支軍隊能否取勝的重要因素,極其重要,還未激勵就有如此高昂的士氣,一旦開戰,稍加激勵,還不是戰意高熾,士氣如虹?

    數日之後,李昌國他們通過積石山,來到大非川,被不計其數的人迎個正著。

    趕到這裡來迎接的人太多了,不下七八萬,他們是來自唐朝各處的百姓、讀書人、商旅……

    不為別的,只是因為唐朝平定吐蕃一事,大長唐朝威風,讓唐人倍覺歡喜,這消息一傳開,他們就從全國各處趕來,為的是迎接唐軍歸來。

    要不是唐軍不准他們進入積石山的話,他們早就趕到吐蕃腹地了。唐軍之所以不准他們進入積石山,是因為唐軍即將撤退,若是他們再進入積石山,這會讓唐軍的撤退行動異常遲緩。畢竟,積石山中的道路太過狹窄,不能讓他佔了。

    不能深入吐蕃腹地迎接唐軍,這些人卻是理解,深表贊同,就在大非川迎接。

    他們盼星星盼月亮般,千盼萬盼,好不容易把唐軍盼來了。

    「大唐萬歲!」

    「吐蕃滅亡了!」

    驚天的歡呼聲響徹天地,人們歡欣鼓舞,揮著胳膊,晃著拳頭,扯起嗓吶喊。

    人們捧著食物、美酒,前來犒軍。

    「勇士們,你們辛苦了,吃點吧,還是熱的呢。」

    「這是溫酒,滋味不錯,喝點吧。」

    「勇士們,你們是好樣的,拿著吧。」

    人群熱情萬分,好像見到老祖宗似的,人人眼裡含著熱淚,激動難已,把吃食、美酒朝將士們手裡塞,生怕將士們不收似的。

    「大哥,不行呀,不行呀。監軍的號令極嚴,我們不敢收,不能收。」

    「這位大哥,你莫如此做,我不能收,這是監軍的嚴令,違反了,軍法無情。」

    唐軍都知道李昌國的號令極嚴,誰也不敢收百姓的東西。

    「監軍,這就是你的不是了。滅吐蕃這樣的大好事,怎能不慶賀呢?監軍,我們這是一點小意思,監軍,你就讓勇士們收下吧。」

    「監軍,這點東西不多,就一口的事兒,你就讓將士們收下吧。」

    人群忙朝李昌國圍過來,七嘴八舌的嚷著,有的指責,有的求情,有的乞情,不一而足。

    望著一張張急切的臉,李昌國大是感動,卻是擺手讓他們靜下來,大聲訓話道:「鄉親們:你們的好意,我們心領了。大唐能夠平定吐蕃,是因為我們有嚴明的軍令,令行禁止。平定吐蕃是大好事,我們絕不能開這惡例,絕不能視軍紀為兒戲,絕不能收鄉親們一酒一肉。」

    聲調並不高,卻是斬釘截鐵,讓人不敢有任何置疑。

    「監軍,就一點點,一點點呀,這不會妨礙軍紀。」

    「監軍,當年衛國公滅了突厥,鄉親們送酒肉,不一樣收了麼?」

    人群哪會輕易放棄,仍是圍著李昌國,大聲嚷著,一副李昌國不同意,不罷休的樣兒。

    「鄉親們:大唐之軍能夠縱橫天下,滅國數十,就是因為我們有嚴明的軍紀,號令所至,莫敢不從。」李昌國只得再度訓話:「吐蕃平定,固然是大好事。可你們要知道,這僅僅是個開始,大唐還有加強大的敵人,那就是大食。若我們不遵守號令,視軍紀為兒戲,何以擊破大食?」

    大食的實力比起吐蕃要強得多,唐人都知道的事兒,人群不由得猶豫起來。

    「鄉親們:等我們擊破了大食,我們在條支海等待你們,到那時,我們一起在條支海痛飲!」李昌國的聲調陡然提高,聲音遠遠傳了開去。

    「在條支海痛飲!」人群爆發出驚天的吼聲,聲浪進沖九霄。

    條支海就是地中海,是大食西邊的領海,在地中海痛飲,這是何等的豪言,人群是激動異常。

    莫說他們激動,就是唐軍將士也是激動難已,無不是扯起嗓大吼,一時間,吼聲震天。

    「監軍,我們聽你的。」人群不再堅持。

    王忠嗣正騎著戰馬疾馳,驀地,耳朵一立,傾聽起來:「在條支海痛飲!好大的氣魄,好了得的豪氣!」

    「大帥,鄉親們趕到大非川犒軍,監軍號令極嚴,將士們不敢收一酒一肉。鄉親們不憤,去找監軍說理,沒想到,竟然給監軍說服了。」有親衛疾馳而來,沖王忠嗣稟報。

    「真是不近情理,如此美事,應該通融一二。」有親衛埋怨起來。

    「通融?」王忠嗣眉頭一挑。

    「大帥,我記得昔年,我們打敗了大食,有鄉親送我們酒肉,你不就讓我們收下麼?」親衛提醒一句。

    「哎!」王忠嗣歎息一聲,感慨道:「這就是李昌國比我了得的地方。平定吐蕃,是天大的勝利,很多人就會得意忘形,恃功而驕,把軍紀當兒戲。李昌國不僅沒有放鬆,反而加強了號令,不得收一酒一肉,此真名將之!」

    「走,見李昌國去。」王忠嗣一拍馬背,戰馬跑得了。

    李昌國把鄉親們勸走,騎馬而行,正行間,只見一隊人疾馳而來,仔細一瞧,是一支極為精悍的唐軍,不由得訝然。

    「這是誰?」李昌國打量著先馳來之人。他雖然久聞王忠嗣大名,卻是還沒有見過面。

    「是王忠嗣王大帥。」李光弼曾經是王忠嗣的部下,忙為李昌國介紹。

    「王忠嗣?他來做什麼?」李昌國有些訝異。

    「王忠嗣見過監軍。」讓李昌國想不到的是,王忠嗣遠遠就滾鞍下馬,沖李昌國見禮,道:「昔日,王忠嗣多有怠慢,王忠嗣這裡賠罪了!」身躬成九十度,極為恭敬。

    當初,李昌國從安西都護府去長安,路經隴右,前去拜訪王忠嗣,王忠嗣不予見面,他說的就是此事。(未完待續……)未完待續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