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穿越之大民國

龍騰世紀 一百一十七節 劉嬤嬤府 文 / 狂人阿Q

    三人達成了協議後,開始漫無目的的隨意聊著天,訴說著這幾年周圍人情風物的變化。

    不時的范旭東給兩人斟茶,本來高星橋要的是咖啡,可惜工作人員回來說車上沒有準備咖啡,他只能喝茶了。

    趙書禮的眼睛不自覺的望向了窗外,看大了一群群帶著行李,甚至是拖兒帶女的姓要麼車站上等候,要麼是正往火車上擠。

    好奇的問道:「這些人是幹什麼的?難道是去那裡打工的。」

    這樣的場景讓趙書禮想到了農民工這樣一個特殊的群體,難道塞北也出現了這樣的現象嗎。

    范旭東是地頭蛇,這個鎮子都是以他們公司的名字命名的,於是他當仁不讓的解釋了起來。

    「這些人都是移民啊,從各個地方來的,有的是獨身闖蕩去的,有的是已經紮下腳跟,回家接了親人去的。大多數是去外蒙的,那裡靠近蘇聯的地區,河流較多森林密佈,河谷地帶是開荒的好地方。」

    幾人喝茶聊天一直到下午,趙書禮才送走了他們,列車才又開始動。

    一路直到庫倫幾乎沒什麼車站,只是三音諾顏停了一下,庫倫以南的蒙古要麼是沙漠戈壁,要麼是沼澤荒原都不是什麼好地方,人口稀少。

    相比庫倫卻絕對是一個大城市了,這裡歷來都是外蒙整治經濟心,王公活佛這裡都有行轅,常常來慘敗外蒙的大活佛,因此歷史上這裡就有一定的基礎。但他真正展起來,還要從趙書禮把這裡從喬巴山等人手裡奪回來開始。從那時候起,這裡通了電,修了供水系統,道路也休整了。

    不過盲目的基建,也讓庫倫的老城變了樣子,原本的式古典建築或者蒙古特色建築大都不見了蹤影了,除了活佛宮殿現成了一個博物館外,原本留下的建築不太多了。換來的是,平坦的大街,趙書禮很早的時候下過一條政令,要求所有修建的城市道路,主要街道要達到100米以上,次要的也不能低於50米,因為趙書禮對後世的堵車現象實是印象深刻。庫倫的公共交通也不錯,東三北四七條大街上都有公共電車運行,因為道路不錯,小汽車也出現了。

    他主要的街道是一條東西向的大道,名字叫做成吉思汗大道,當蒙古人喬巴山等人統治的時候,不被允許祭拜成吉思汗,不被允許以成吉思汗後代為榮,因為成吉思汗是個侵略者,尤其侵略過偉大的蘇聯。一種被壓抑的感情,當他得到釋放的時候就來的格外濃烈,於是當喬巴山等人被趕到北方的買賣城去的時候,蒙古人加崇敬成吉思汗。趙書禮順勢而為,就把當時剛剛建成還沒有命名的大道定位成吉思汗大道。

    沒來到這個世界前的趙書禮對成吉思汗其實很不感冒,年輕時候也十分的推崇魯迅先生的說法,成吉思汗對之於國不過是主人跟奴隸的關係,而不是什麼偉大祖先的關係,尤其是當他當年到了蒙古國看到人家那達慕大會上高舉著成吉思汗的畫像歡呼,紙幣上印刷著成吉思汗的小頭像的時候,趙書禮十分的深刻和真切的感受到,這是人家的祖先,不是我們的,以成吉思汗的偉業為榮實是太可笑了。

    但到了這個時代,自己成了一個整治人物後,毫無考慮的繼續境內推崇起了成吉思汗,不是他改變了性子,開始崇尚暴力宗師老成了,而是因為推崇成吉思汗對於境內有大量蒙古人的國家來說是必須的,說白了這只是一個整治行為。可歎的是後世的國憤青們就是看不懂這一點,拚命的擠兌國家的教育政策,這當然不能怪他們淺薄,連魯迅都那樣說了,普通人還能怎麼樣。

    成吉思汗大道,寬處150米,貫通庫倫城東西,長達三公里。大街上車水馬龍,當然大多數是馬車,至於騎馬的則沒有,因為城內不允許騎馬。街道非常整齊,兩側排滿了商舖,有經銷日用品的,有收購毛皮物品的。街面上則是一水的瀝青攪拌亂石鋪就,路面非常乾淨和整齊,但是這路面心卻有一個長四五米的木頭房子。當地人管這個屋子叫做劉嬤嬤府,因為這家的主人姓劉。

    可是為什麼房子坐落馬路間呢,因為劉嬤嬤根本就是一個釘子戶。

    當年修這條大街的時候,庫倫的人口還不多,需要搬遷的居民也少。大多數都選擇拿錢走人,但是劉嬤嬤卻堅決不肯走,整府以為她不過是抻著,等整府出高的價,因此也就沒有意,仍舊按照設計施工,誰料劉嬤嬤卻是來真的。當很多人來勸她,包括親戚朋友,街坊四鄰,甚至連庫倫的大人物脫骨兒都親自上門去勸說,可是劉嬤嬤就是不肯,她只咬住一件事,她家自從從山西到了外蒙就一直住這裡,已經有四代人了,而她從小就生活這小房子裡,也已經十載了,她絕不願意離開,哪怕弄塌她的房子壓死她她也不走。脫骨兒倒是想玩橫的,但是脫歡告訴他要小心行事,如今整府將法制了,再說強迫她這樣一個無依無靠孤苦伶仃的老年人也實是不合人情。因此就造成這樣一個奇怪的情況,十字交匯的大街到了這座小房子竟然住腳了,所有車輛都得從這裡繞行。

    不過現劉嬤嬤已經死了,她臨死前表示要把房子捐給警察。因為她眼裡警察是好人,其實她看到的好警察不過是幾個交通警察,由於她的房子就十字路央,她本人又是個老人,所以交警非常擔心她的出行會影響交通,於是專門把十字路口的指揮崗設了她家門前,每當遇到她出行的時候,不管是誰執勤,都會幫助攙扶她過馬路,平時她家的老房子下雨滲漏什麼的,也會幫她修理。於是久而久之,她就把那些年輕的交警當親兒子看待了。

    後來這些事情傳到了徐的耳朵裡,十分意財產權保護的他,把此事報紙上大肆宣揚,表明整府保護私有產權的堅決態。倒是一時收到了奇效,出現的那些用權侵吞姓財產的事情慢慢的少了,而老姓一方倒也懂得了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

    同樣這個房子也全國出名了,趙書禮此次來庫倫也不可能不去這裡看看。

    當地官員的陪同下,他的馬車停指揮崗旁,下車跟兩個年輕的穿著滑稽的仿自美國的交通警察制服,手裡拎著一隻短棍子,申請嚴肅的盯著過往車輛同時不時的看看手上的表,時間一到就要改換行車方向,指揮一邊的車輛停下來讓另一邊通行。

    兩人見到趙書禮後,掩飾不住興奮的神色,他們都是年青一代的蒙古青年,對趙書禮外蒙的各種神奇的傳聞十分感興趣,他們能如數家珍的說出當年趙書禮靠著千蒙古騎兵起家,但是兩人間就趙書禮是不是活佛轉世產生了爭論,一個認為庫倫的活佛自從死亡後就沒有了繼承人,這是不可能的,活佛是不死的,那麼肯定活人間,趙書禮就是大家盛傳的一個對象,而另一個堅決不同意,他認為趙書禮是漢人不可能是活佛,但是他仍然非常崇拜趙書禮。

    偶像崇拜這種事情國這樣化背景的國家非常容易芽生根,有時候管你不去刻意製造,他仍然會出現,因為有適合他生存的長達數千年的**傳統。即便是放後世,管老姓茶餘飯後沒少罵大官,但是當有領導去他們的小區或者村子視察的時候,仍然是萬人空巷的去圍觀,氣氛熱烈比大明星開演唱會有過之而無不及。國出來都是一個崇拜強人的國啊。

    對於這些趙書禮是不明白的,他的事情太多了,還顧忌不到外蒙這樣偏遠地區的社會輿論,加上推崇言論自由,他不會去干涉當地報紙的推波助瀾了。

    此時趙書禮站兩個小交警面前,他並不知道眼前兩個青年的心理變化,只是和善的問了一些問題。當他問道為什麼不拆除這個破房子的時候,兩個交警告訴他,說是上級的意思,要把這裡完好的保留下去,平時這裡被他們當做值班的宿舍,夏天的時候也可以輪換去休息。兩個警察還說這裡反正也不影響交通,所有的車輛從這裡過的時候都繞行,相當於一個交通轉盤,反倒是有利於交通的順暢。

    趙書禮也不便干涉當地的交通建設,隨便聊了兩句就離開了。

    又用了一日時間跟脫骨兒談了談庫倫的這些年的情況,其實具體的趙書禮也知道,那是從各種報表上看到的數據,跟親耳聽說還是有些不同的。

    脫骨兒說這些年庫倫的人口增長很快,現已經有五萬人了,而且每到春秋兩季來的商人會多,有時候會達到十萬。當地的教育情況雖然比不上內地,但是也頗有規模了,有小學校一多所,學生超過萬人,學也有十幾所。至於其他方面,礦業方面外蒙有優勢,已經開出來的礦山超過千家,現是外蒙主要的財政來源,只不過其他的就差強人意了,工業企業幾乎沒有,雖然出產羊毛牛皮但往往都是外運,不是經過東北出口日本,就是南下到了綏遠等省份。

    但這裡人口稀少,就業倒是沒什麼壓力,反而是常常缺人,一些日本廠礦裡甚至大量的使用朝鮮人。至於漢人因為都是被土地吸引過來的農業移民,除了經商的外,廠礦裡工作的往往都是農閒的時候,導致這裡的礦產也分季節,農閒的時候就是旺季那時候礦產出產就多,農忙的時候就是淡季,那時候出產就少,甚至這樣的季節變化還影響到了整個塞北的礦產價格波動呢。由此可見,外蒙的礦產產量佔整個塞北各省的份額還是很大的,據去年統計的結果大概有八成的銅礦,三成的鐵礦和金產量的四成,而且蒙古還有儲量巨大的焦煤礦,只不過眼前還開不過來,因為河套地區的煤礦多。

    提到人口是個巨大的問題,趙書禮突然想到了一路上看的那些移民,但他們的目的地不是庫倫,而是庫倫以北,色楞格河、鄂爾渾河等流域。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