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野獸探花

正文 第一百ま一章 新版投壺 文 / 解飲

    協助丁保拜完灶神後,孔家兄妹並無離開之意,孔漣漪負責拉扯,孔連順專職敲邊鼓,二人簇擁著丁保繞雀風堂、熊虎山週遭轉悠了一大圈。

    西雁距離終南山不近,兄妹二人也是有許久沒有到過衍聖草園,一路上倒也是興致頗高,完全不顧天地慘愁,風雪淒迷。

    中午,自有跟隨二人一起過來的家丁僕役負責飯食。

    因為並無外人,老風照例神神秘秘的不知躲去哪裡睡覺了,三人踏雪回來後,簡單清了清身上的雪,便攜手入席。

    室內的炭爐子燒得很旺。爐上,有青瓷瓦甕燙熱著孔漣漪自孔詞那裡順來的葡萄佳釀,空氣中,透著一種酸甜純澀的酒香。自室外到室內,乍冷乍暖之下,三人的面龐都浮現些暈色。

    有孔漣漪這個嬌癡大膽的解語花在側,丁保亦是談吐幽默的席間豪客,孔連順再時不時來句驚人之語,這一頓飯吃得甚為開懷。

    待爐子上的果釀燙好,黑臉泛紅興致頗濃的孔連順突然提議要來玩「投壺」,立馬得到孔漣漪的拊掌叫好。兄妹二人極難得地終於有一次的意見可以短暫達成共識。

    投壺,這個丁保自然知曉。

    在華陽時,也曾跟白化威、羅知縣他們玩過那麼一次,具體規則跟之前世界的歷史中差不多。

    這玩意兒,與其說是一種競技性的嬉戲,倒不如說是一種傳統禮儀和宴飲遊戲。這種玩法來源於「射禮」,由於庭院不夠寬闊,不足以張侯置鵠;或者由於賓客眾多,不足以備弓比耦;亦或者有的賓客的確不會射箭,故而以投壺代替彎弓,以樂嘉賓,以習禮儀。

    最簡單的玩法,就是弄一個長頸細口瓶子,人站在一定距離外,拿箭矢或者木棍朝內投擲。

    一般是一人四支,按投中的次數算勝負,勝者罰負者喝酒。

    當然,投壺的棍或者箭都跟平常使用的不一樣,不是上下一般粗細,如果是那樣的話,太有難度。一般都要處理得一頭粗一頭扁,重心在粗的那頭,專門用來投壺。

    他這邊還正尋思回憶著玩法,畢竟就只有那麼一次,委實說不上熟悉,而且也真心沒覺得好玩點在哪裡,而那邊剛剛達成一致的兄妹二人已經再次關於規則玩法激烈爭辯起來:

    「既玩投壺,自是要用四耳壺才好,四耳壺變幻莫測,跳蹺、貫耳、帶劍、依桿、狼壺、倒中……皆可算數!」這是孔漣漪的聲音。

    「非也,既是與寧兄師父玩,又在正宴間,怎可與鄉野草民的市井玩法一樣?自然是應以雙耳壺為正統!前朝投壺宗師孔司馬曾曰:每對客賦詩、談或投壺以娛賓,公以舊格不合禮意,更定新格。雖嬉戲之間,亦不忘於正也,此足以見公之志。可見,投壺是聖人用來教育諸人的修身治心之禮,所謂『傾斜險波不足為善』,像跳蹺、貫耳、帶劍、依桿、狼壺、倒中這些繁雜戲法,多為奇巧僥倖的投法,不合禮制,大大的不妥!」這自是孔連順的聲音。

    「你!」

    孔漣漪恨得牙根兒疼,跺腳嗔道:「還提那個破司馬,若不是他矯枉過正,自命清高,以投壺宗師自居,非要重訂『投壺新格』,硬生生把這些極富技巧的花樣動作全部刪掉,古古板板地講究什麼破古禮,也不至於讓投壺脫離百姓,也脫離娛樂嬉戲之範疇,自此嬉戲玩樂之人越來越少,今竟漸漸變成了一種復禮活動!」

    「孔漣漪你大膽!孔司馬怎麼說也是我孔家先賢長者,你……你竟敢出言不遜?!」孔連順黑臉發青,勃然怒叱道。

    「孔連順你吼甚麼吼,我方纔這番話全是聽自孔詞表姐的點評之辭,一字不差。你有本事,你去找孔詞表姐凶啊,看她不一根小指頭把你嫩死一千一萬遍!」孔漣漪不甘示弱,叉腰怒回道。

    「瞎扯!孔詞表姐才不會……」孔連順說著說著,忽而想起孔詞那行事作風,頓時就有些色厲內荏。

    「不會什麼?沒膽鬼!有本事去問啊?」孔漣漪得理不饒人。

    「停。都莫要再吵了。規矩我來定。」丁保這一發聲,二人果然都乖乖不說話了。

    實則,他心中對於方才二人說的這些梗概典故,多少也有所瞭解。

    投壺遊戲最初的時候,為了防止木棍投進去彈出來,人們在壺裡裝上了小豆子。到以後,人們技藝提高後就不用小豆子了,將瓶子裡的豆子倒了,而且改用竹棍投,竹棍的彈性好,可以跳出來再接住,只要未落地,接住後就可以繼續投。

    因此,水平高的人憑一支棍就能連著投幾次甚至十幾次,突破一人四支棍的局限。

    這個最基本最常見的花樣玩法就叫做「跳驍」,也叫「驍」。

    再後來,隨著人們水平越來越高,玩法也越來越多,壺也被改製成了與壺口平行有孔洞的,叫做「耳」,又分雙耳、四耳。

    耳越多,玩法就越複雜多變。

    比如,投入左耳或右耳的箭,箭身斜倚在耳口形同腰間佩劍的情況,叫做「帶劍」;箭身斜倚在壺口的叫做「倚竿」;投的箭「圓轉於壺口」,停止後成為「倚竿」的,叫做「狼壺」;箭尾先入壺口的,叫做「倒中」,等等等等。

    不過這種多變玩法,多存在於市井之間。

    貴族高之士多重視投壺過程中所蘊含的禮儀化,市井民間看重的則是競技和鬥酒的樂趣,投壺可謂俗共賞,貴族和平民各取所需,制定紛繁玩法只為競技鬥酒的是市井玩法,歌投壺只中壺心的則是貴族高玩法,一俗一,並行不悖。

    再後來,就出現了孔連順、孔漣漪二人口中爭執的那位孔司馬。

    孔司馬乃是前朝右丞相,本身也愛好投壺,並且很有研究,自詡投壺宗師。

    這廝認為,當時流行的投壺玩法不合禮制,多為奇巧僥倖的投法,也就是蒙著投的。所以他對投壺進行了改革,寫出《投壺新格》。此書對既往的投壺活動進行了總結,同時點出,投壺雖然是一種休閒活動,但也是聖人用來教育人們修身治心的「禮」,可以「養志游神」,也可以「合朋友之和」,「飾賓主之歡」。

    最要命的是,孔司馬自己羅列了一套規矩,對投壺的禮節、用具、規則重新做了規定。

    比如,只能用雙耳壺。至於帶劍、依桿、狼壺、倒中這些繁雜戲法全是瞎蒙,不合禮儀,所以不給算數。因為他個人影響很大,這一番「任性」改革,結果導致投壺脫離了底層人民,也脫離了娛樂活動的這個大範疇,久而久之,漸漸變成為一種復禮活動了。

    「壺就用雙耳。至於花樣玩法,唯有跳蹺可以,其他不行,太過繁瑣難計。」丁保蓋棺定論道。

    「竹棍用幾扶?」

    孔漣漪嘟嘴問道,小姑娘對於丁保的這個規則定得還算認可,若是真如孔連順說的那樣,連「跳驍」都不可以,只能乾巴巴地用固定的四支竹棍投,那可就無聊死了!

    「七扶吧。」

    丁保沉吟了下,道。

    投壺所用竹棍的長度以「扶」為單位來計算,四指為一扶,按長短分為三種:分五扶、七扶、九扶,在不同的場合用不同的棍。一般情況下,在室內的時候,用五扶的,在寬敞的堂裡玩的時候,用七扶的,在室外,用九扶的。

    「好。」

    孔漣漪拊掌大悅,七扶竹棍正好是她最擅長的,孔連順也是一臉興奮,摩拳擦掌,他能提出投壺,自然是自詡很擅長的。

    就有丁僕拿來投壺用具,壺高三尺,盤腹修頸,飾以金銀,以雕刻。一看就是專門用於投壺遊戲定制之壺。

    按照規矩,三人各持四支竹棍,在規定距離外站定。

    這時,丁保忽地一笑,擺手止住道:「罰喝葡萄美酒太過迂氣,而且勝負之分太不明顯,遠遠達不到賞罰懲戒之目的,要不,咱們換個新鮮玩法?」

    哦?二人齊齊瞪大眼睛,出於對丁保的信任,丁保說是新鮮,那定然是極新鮮的了。

    丁保眼睛抹過一絲精芒,遂將前世地球上「真心話大冒險」的規則給扼要講述了一遍,至於名詞,自然給換成了「誠詞」和「罪罰」。

    他講述的時候,二人眼睛就開始發亮,顯然是足夠刺激新奇,他說完之後,顧忌到可能後果,孔連順還稍顯猶疑,孔漣漪則是興奮得大叫大嚷,連連拊掌叫好。孔連順一想,怎麼著也不能落後於妹妹,自然也趕緊點頭附和,更何況,他自己對此其實也是極有興致的,而且也是極有信心的。

    猜數之後,孔連順先投,果然出手不凡,四支竹棍全部正中壺心,總數記為四算,自是一臉得意。

    接下來該孔漣漪了,小姑娘見哥哥發揮的好,略有些緊張,第一棍投失。

    不過她調整得很快,第二棍穩穩投中。

    第三棍乾脆玩了個花活,投時故意用力,等它彈出壺口時,小兔子般蹦過去,一把抓在手裡,完成一次漂亮的「跳蹺」。這樣一來,總數加一不說,還贏得一次重投的機會,結果,憑借這支竹棍,竟然再次抓得一次漂亮的「跳蹺」。

    僅僅一支竹棍,就拿了三算的分數,只看得旁邊孔連順臉都歪了……

    最後,孔漣漪這一輪,憑借四支竹棍,一共拿了九算。

    最後一輪是丁保,要想實現既定計劃,壓力山大啊!

    ,最新、最快、最火的連載作品!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