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三國之劉備復漢

正文 第134章 為行孝以人換屍,戰鞠義萬不敵千 文 / 一杯清茶苦咖啡

    第134章為行孝以人換屍,戰鞠義萬不敵千

    卻說呂公約領了蒯越的計策,成功擊殺了孫堅和他的部下。{

    一頓連珠號炮響起,城中的黃祖、蒯越、蔡瑁等人分頭引兵殺出。

    因少了孫堅,江東軍大亂。

    水寨統領黃蓋聽到喊殺聲震天,又見旱寨火光大起,遂引了水軍殺來。

    途中,恰遇劉表水軍都督黃祖。

    短兵相接,黃蓋驅船靠近黃祖戰船,引眾兵衝上對方船上,竟與黃祖搦戰在一起。

    見黃蓋生猛,黃祖膽怯,欲逃。

    黃蓋豈肯放他?

    好個黃蓋,縱身形飛起一腳,將黃祖踹到在地,揮鞭磕飛黃祖的兵器,使士兵將他捆了。生擒了黃祖,他使軍士盡敗黃祖水軍。

    旱寨中,程普、韓當、祖茂護住孫堅長子孫策,急急尋了道路往江邊而逃。

    忽然,呂公約引五百馬步軍兵趕到。

    程普縱馬向前,迫退呂公約,使孫策等人過去。

    呂公約久戰程普不下,心中著急,竟失了先招,被程普一矛刺於馬下。

    兩軍兵馬在黑夜中各相廝殺,直到天明,方各自收兵。

    孫策與眾人回到營中,方知父親被亂箭射殺,連屍首也被劉表的士兵抬入了城中,頓時控制不住嚎啕大哭了起來。

    軍中兵將無不號泣。

    多時,程普諸將勸慰孫策。

    孫策問道:「父屍在彼,安得回鄉!」

    黃蓋言道:「今某活捉了劉表部將黃祖。可使一人入城與劉表講和,以黃祖換回主公的遺體!」

    言未畢,軍中書桓階出列言道:「某與劉景升有舊,願入城請回主公遺體!」

    孫策含淚點頭:「策多謝先生之助,他日定當厚報!」

    「少主言重了!」桓階遂告辭眾人,直奔襄陽。

    得入城中,桓階見到劉表,竟是直言:「吾見使君,只為求回孫台的遺體。常言道英傑不以屍身為難,而使君乃天下賢士,自當不會扣留台屍身!況且,公子策意欲將黃祖來換回其父遺體,於公也不虧!」

    見其所言,劉表微微一笑,說道:「孫台的屍身麼?吾已經用上好棺木盛貯於此。孫策可速速放回黃祖,兩家各自罷兵,再休侵犯!」

    得劉表放行,桓階大喜,遂再三拜謝,便欲辭行。

    接下的蒯越出列相阻:「不可呀!主公萬萬不可!吾有一言,可令江東諸軍片甲難回。請主公先戰桓階,然後用計!」

    此言一出,頓時嚇壞了桓階。

    劉表靜靜的看著蒯越,問道:「異度此言何意?」

    蒯越繼續說道:「今孫堅已喪,其子皆都年幼。主公可乘其虛弱之時,火速進軍,而江東一鼓可得也!若還屍罷兵,容其養足力氣,必成荊州之患也!」

    「哎!」劉表歎了口氣說道,「奈何吾尚有黃祖在他營中,豈能忍心棄之不管?」

    蒯越言道:「捨一無謀黃祖而一舉奪取江東,有何不可乎?」

    劉表搖搖頭,說道:「吾與黃祖乃是心腹之交,捨之不義也!汝莫多言!」遂送桓階回營,相互約定好了交換時間。

    得知劉表同意,孫策急匆匆將黃祖換了父親遺體回來,便引兵馬退回江東。

    其叔父孫靜帶著一併子侄,將孫堅下葬在了曲阿。

    喪事已畢,孫靜引了軍馬暫居江都,招賢納士,暫不多說;而孫策則投入了袁術麾下,以待良機。

    孫劉一戰,以孫堅孫台殉命結束。自此,江東孫氏一脈一蹶不振。

    孫堅膝下共有六子一女:長子孫策、次子孫權、三子孫翊、四子孫匡,皆為夫人吳氏所生;其次妻,即吳夫人的妹妹,生一子名朗、一女名仁;過房俞氏一子名韶。

    是年,孫策年方十七歲,孫權十五歲。

    孫策請叔父孫靜引諸弟妹居江都,自與四悍將程普、黃蓋、韓當、祖茂同往袁術帳下為將。

    孫權謂其兄:「兄長便去,家中有弟約束弟妹諸人,靜望兄長佳音!」

    這孫權生的碧眼金眉,行事果敢,甚得孫策所愛。

    孫策囑托他道:「有汝在家,為兄放心矣!」遂告辭叔父諸人,縱馬遠去……

    時年冬,幽州兵馬都尉公孫瓚殘殺鮮卑胡人,以威懾漠北。

    因其手段殘忍,幽州牧劉虞勸慰公孫瓚不成,遂引兵討伐之。

    在當時,幽州兵馬多數在公孫瓚手中,此役,劉虞戰敗。

    公孫瓚以其叛國之名殺之。

    劉虞次子劉范在袁紹帳下為官,遂請袁紹出兵為父報仇。

    恰因上次劉備勸說,停了界橋之爭。袁紹一直想吞併公孫瓚的地盤,遂與眾謀士商議出兵之事。

    袁紹麾下驍將鞠義言道:「公孫伯珪,匹夫之人!堪有其勇,卻短謀而營小利!某只需一支兵馬,便可以為主公謀得幽州!」

    聞之,袁紹大喜,遂言道

    :「有汝,吾不憂也!」遂許鞠義兵馬五萬,使郭圖為軍師祭酒相輔,又派張郃、淳於瓊、鮑信、鮑鴻為副將。

    一統幽州,公孫瓚派遣使者前往長安要官。

    李傕、郭汜都得了公孫瓚的好處,便在天子面前備言其好,又惡意中傷劉虞。

    劉虞長子劉和得知父親慘死,又恐李傕和郭汜暗中相害,連夜逃出京城,投奔袁紹去了。

    天子聽從了李傕和郭汜二人的建議,加封公孫瓚為幽州牧。

    使者剛剛回到幽州,向公孫瓚匯報。

    得了符印的公孫瓚自我內心相當膨脹,一股捨我其誰的模樣!

    沉浸在野心得到滿足的喜悅之中時,他卻被一個不和諧的聲音打擾了!

    「啟稟主公,袁紹部將鞠義引領十萬大軍壓境,已經到了涿郡!」忽然一名探馬來報。

    「啪!」的一聲,公孫瓚將手中的茶杯摔在地上,怒聲大罵:「袁本初,汝以為某好欺不成?來人,整頓兵馬,出兵涿郡!」

    隨後,公孫瓚使副將嚴綱為先鋒,遣兵一萬先行;自領白馬義從與軍馬十餘萬,押後而行。

    趙雲跟隨公孫瓚多時,因其年幼,並未得到其主重用,而是安置在白馬義從中做了牙將,成為了公孫瓚的親衛。

    嚴綱,公孫瓚幼年發小,又同往九江向盧植學藝數年,可以算是公孫瓚的親信,亦可以稱得上公孫瓚的左膀右臂。

    他揮兵抵達涿郡,與鞠義軍馬在城外相遇。

    鞠義立馬橫刀停於軍陣之前。

    在他身後,千名手持重盾、闊刀的步兵勇士。這千人可不是普通的士兵,任何一人都足以抗衡一名將軍,身上的裝備甚至不下於一名將軍的盔甲兵刃的價值,用鞠義自己的稱呼——先登營!不錯,他們便是鞠義手下的精銳之一,攻無不克的先登勇士。

    在他們兩側各有千人,身穿精鋼鐵甲,,手持丈五長戟的魁梧大漢。

    大戟士!?

    不錯,正是!

    鞠義麾下的兩大精銳部隊,先登勇士和大戟士。

    整整齊齊的百人一列,十人一行,中間旗手緊握大旗,冷冷的看著對面嚴綱的兵馬。

    只聽鞠義大喝一聲:「振威!戰!」

    「戰!」三千人異口同聲,發出震耳欲聾的喊聲。

    震懾!

    絕對的震懾!

    未戰之前,他們已經先聲奪人。

    嚴綱所部軍兵萬人,竟被他三千多人的聲勢震懾住了!

    那股氣勢,那種捨我其誰的氣勢,不是隨便那一個將領都能帶領出來的,不是隨便那一支兵馬都有的!

    隨著鞠義一聲令下:「殺!」

    三千兵馬竟然以同一種步調,整齊的隊形,以鞠義為尖,如一柄尖刀一般插入了嚴綱的陣中。

    鞠義一刀砍向嚴綱,見嚴綱躲過,並不停留,依然縱馬前行,揮刀砍翻了擋在面前的敵兵。

    他身後的先登勇士更是悍勇,以往直前,舉盾格擋,揮刀砍殺,衝入敵軍之中猶如砍木削瓜。

    兩旁的大戟士絲毫不遜,長戟齊揮,所到之處,必有傷亡。

    一輪攻過,嚴綱部下竟然折損上千;而大戟士和先登勇士竟無傷亡。

    饒是嚴綱揮刀拚殺,亦是被三名先登勇士所困。

    幸虧有親衛相助,不然嚴綱真的要命喪於此。

    在親衛的護衛下,嚴綱拚死衝突,終於逃出。

    見嚴綱逃脫,鞠義並不追趕,遂收攏麾下兵馬,退回營寨。

    是役,嚴綱麾下萬人損失三千餘,竟沒有造成對方一人傷亡,可謂完敗。

    逃出升天,他引兵馬來見公孫瓚。

    「主公,那鞠義果真厲害!若不是某逃得快,恐為其所害也!」嚴綱無奈的說道。

    見其戰敗,公孫瓚勃然大怒,便欲以軍法處置。

    謀士田楷攔住:「主公莫急。那鞠義麾下一千先登、兩千大戟士皆乃袁本初麾下精英中的精英,堪比主公麾下的白馬義從。嚴將軍不敵,也不為過!」

    其實公孫瓚並沒有要真的責罰嚴綱,見有人求情,遂言道:「既然如此,某便饒你一次!今某與你一個戴罪立功的機會!你可願意?!」

    「多謝主公饒恕之恩!」嚴綱慌忙跪倒在地,謝罪。

    公孫瓚從懷中取出一封信,遞給他,說道:「某與劉玄德乃有同窗之誼,意欲同他結盟。故,你攜此書信趕往徐州,交予玄德!」

    「諾!」嚴綱接過書信,遂起身告辭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