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穿越重生 > 大清女醫

《》章 節目錄 154憶往事渾如夢 文 / 二月花

    沈如是和玄燁一路向東南走。玄燁有心去點自己沒看過的地方,就沒有從洛水直接向東到淮北。而是先向南繞過秦嶺走漢中,從米倉道入川蜀,再順流過荊襄到江南。

    天府之國,名不虛傳!

    北有劍閣雄關險,東有三峽水流急。群山環繞,氣候怡然。好像走在路上的人,都帶有一種區別於他處的雍容閒逸。

    玄燁來到這地方,大發思古之幽情。無奈身邊兒坦然露面的只有沈如是這麼一號人——只好講給她聽。從蠶叢魚鳧二蜀王,到戰國時秦宰相范雎「席捲中原」的定邦之策,以及漢末,魏晉,唐末,明末此地多位割據勢力。指點江山激昂文字臧否前賢,一會兒是某某心胸不足眼界太小,一會兒是某某某志大才疏功業難成。那叫一個頤指氣使飛揚跋扈,言下大有意味:就好像「如果我是他們一定如何如何」之類。

    這裡面大部分人物沈如是都不甚熟悉。於是只有眨著兩隻眼睛盡情聽人侃。只等到玄燁笑話到了蜀漢某知名宰相諸葛亮的時候……終於忍不住問了問:「你這是來到這兒突然想起來的?還是原先就這麼想?」

    玄燁這會兒袖子都挽在肘尖。那叫一個激動。聽見沈如是的問題有點詫異,還是回答了:「從前讀書的時候就想過……」然後他突然就有點不好意思了:「……說說而已麼。反正武侯又不能來找我。」

    連沈如是的遲鈍,都聽出來玄燁這說得是哪一件事兒了。不就是他自己在中軍帳被嚇跑連皇帝都丟了的事情麼?不過,沈如是沒料到玄燁居然已經想開了,竟把這事兒拿出來開玩笑!她低頭一笑,突然就覺得玄燁這人,果然挺有意思的。

    …………

    出川向西。荊襄之地就是另一番味道了。

    前人有言:如果爭天下,重在襄陽。如果爭江南,重在夏口。如果爭荊襄,重在江陵。

    不算大的一片兒地上,到處都是軍事重地。真是聽起來,就感覺相當牛氣!

    沈如是在這裡收了好多藥材,有幾種甚至是從前聽聞過沒有弄到手的。有的是「山珍」有的是「海味」,大多是這一帶特產。於是心情極好,出入都眉開眼笑的。

    玄燁對這地方印象卻一般。不為別的,只因為這倆人走到這裡就已經四月。天氣已經開始熱了。玄燁想起去年夏天他還有冰用,宮裡的大房子通風的很。不由得就遷怒了一點。於是二人沒有太多停留,匆匆坐船順江而下。

    沒幾日就回到了太倉。

    …………

    沈如是和玄燁四處轉悠的時候。()俄羅斯君主彼得做了兩件大事。其一是他對於前一次向南戰爭的失敗進行了徹底的總結,暗中派遣了很多密探到大清的東北去刺探消息。聽說敵國突然換了個君主居然還政治穩定,感到不爽。於是命令密探們加緊情報搜集。

    其二是一件私事。彼得大帝和原配「勞燕分飛」。原因是他看上了個新王后。原王后被送往修道院。這時候他們已有了個兒子,這兒子倒是留在了宮裡。這事情在權貴中很鬧騰了一陣子。不過沒有人敢反對。這個看起來還年輕的君主。自從經歷了上一次戰爭的失敗後,眼看著每一天都成熟起來了。與那個在外面游厲兩年後返回俄羅斯的略帶憂鬱的年輕小伙子,簡直像是兩個人了。

    京城裡的現任皇帝胤礽卻正在頭疼權貴的事情。他登基的時候很順利。京城裡的所有大人物,都站出來表示贊成了。胤礽也知道這是因為他們怕被城外的「叛軍」打進城後隨手滅掉。還不如擁立他這個「正統」太子。等到過了這幾個月,國事上面越發有些掣肘的感覺。那些在皇阿瑪手下如臂指使的老臣,簡直是三天兩頭就弄點夭蛾子,抽冷子抓住他的錯兒,就跪在大殿里長篇大論引經據典的「勸誡」。胤礽好幾次感覺自己都忍不下去了!恨不得弄出鞭子來抽在那些人的臉上:誰還不知道誰啊!他們為的是勸誡麼!他們是在刷名聲——國主不是個「昏君」哪能顯出來「忠臣」呢。

    胤礽很早就參與政事了。他記得清清楚楚,這些人在自家老爹手下的時候,那叫一個服服帖帖。現在可來精神兒了?呸!

    ——說白了,就是皇宮大院兒裡,也是有「欺生」的。當年玄燁還沒逃過這麼一遭的。新上位的君臣比較一下誰的手段更高,這得「斗」一「斗」才知道!然後大家才知道如何相處。這過程文雅點兒叫做「磨合」。

    …………

    胤礽這幾個月被「磨合」的脾氣見長。

    一方面是被氣的,另一方面也是被氣的。

    朝廷上那些事情就不說了。天下大事也有人打馬虎眼兒,雞毛蒜皮也有人天天拿著這些說事兒。你稍一疏忽他們就敢糊弄你。日夜盯著——這可不是一天兩天的事兒,這是一年三百六十日,不得一日放鬆的!

    另一方面的不爽來自於自家兄弟。皇帝失蹤才三天,太子爺宣佈自己登基。縱然有許多權貴的支持,有外面叛軍這樣特殊的形式……這事情,也不能說是毫無瑕疵。一般人或者擠擠眼睛暗地裡嘀咕一下,原先的皇子們可接受不了這個。憑什麼啊!你不說先去找老爹,卻是先搶著登基。你不是一個好兒子!你居然還好意思當皇帝?哼!

    就算大家對於新皇面兒上沒什麼不禮貌的地方。可是指桑罵槐的,皮笑肉不笑的,辦事情拖拖拉拉的——大家都是皇帝的兒子。一下子成了皇帝的弟弟了。誰樂意!沒當面罵出來已經不錯了。三天兩頭有人議論一下唐肅宗還有前朝那個「親王」,胤礽咬牙忍了。登基不到一年,他若是罰了哪個,只怕天下讀書人的唾沫星子就來了!

    清代有個特殊的東西。除了史官,皇室內部還有一個「大行皇帝實錄」。一式幾份,這是送往宗人府和東北老家的。這東西記載了很多密辛,甚至不怎麼為皇帝做掩飾。平時就放在祭祖之類的地方。胤礽真心不打算再自己死了以後弄個「不容兄弟」之類的名聲。

    至於先皇帝後宮妃子們的不滿,宮外議論等等。跟前面那兩項比起來,胤礽都顧不上計較了。虱子多了不癢,新皇陛下十天裡有九天焦頭爛額,偶然想起當日悠閒出海的太子生活,竟是一歎。

    悄悄叫過兩個侍衛,給老爹送御廚

    作者有話要說:第一更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