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決戰1984

《》正文 第三章 :羅德島—西線扭曲的起點(四) 文 / 紅綠配

    繼承著曾經被稱之為「歐洲病夫」的奧斯曼帝國衣缽的土耳其在這場戰爭之中的地位始終處於尷尬的狀態。()作為一個擁有二千萬人口、工業相對達的國家(相對於其他信仰伊斯蘭教的近東和中東國家而言),它本不應該在這場決定2o世紀下半頁世界政局的戰爭中置身事外,但是它所處的位置卻決定了他只能在各方勢力之中保持著曖mei的態度。

    在這個國家的西面是軸心國勢力控制之下的巴爾幹半島,北面則是即便深處戰爭之中卻依舊強悍的蘇聯,南側是英國及其盟友所統治的阿拉伯世界。無論向那個方向伸出觸角,土耳其都可能會面對一場新的災難。因此安卡拉政府小心翼翼的保持著表面上的中立。不過值得慶幸的是雖然土耳其人無力向外拓展,但是忙於撕殺的各股力量也無心深入小亞細亞。

    這倒不是各國無心控制這座歐亞之橋,而是因為雖然自基馬爾革命以來土耳其政府依舊在一黨制領導之下,其獨裁程度並不比過去奧斯曼帝國差多少,但是這個政府卻成功地喚起並集中了佔這個國家人口絕大多數的農民的強烈民族感和紀律性。而儘管土耳其軍隊還無法應付一場機械化戰爭,但是在捍衛國土頑強上卻早已在上場戰爭中得到了證明,再加土耳其國內糟糕的交通網絡。這些要素加在一起將使任何一個交戰國在動入侵土耳其以前都會趑趄不前,而代之以考慮能否使用外交手段來達到目的。

    軸心國渴望將土耳其拉入自身的陣營,這一點在德國點燃與蘇聯之間的戰火顯得更為急迫。德國人希望土耳其可以利用其與蘇聯接壤的邊境線以及駐守在這條邊境上的26個師在蘇聯人的側翼再點上一把火,而土耳其也希望利用莫斯科的崩潰得到昔日被沙俄割占的國土並解放那據說數量高達二千萬的蘇聯「土耳其族」同胞。但是在局勢明朗化—德國人成功攻佔莫斯科或者斯大林格勒之前,土耳其人並不打算引火燒身。

    而與軸心國的口惠而實不至相比,盟國方向也不大方多少。不過至少英國人知道與其在無法給予土耳其更多實際軍事援助的情況下,要求土耳其在巴爾幹方向採取軍事行動的話,不如要求它在盡可能不招致被攻擊的危險下保持善意的中立。對於土耳其而言,當它的歐洲部分以及西部整個(包括兩個主要的商業城市—伊斯坦布爾和伊茲密爾,都受到了來自被軸心國所佔領的巴爾幹本土和南至多德卡尼斯群島的愛琴群島近在咫尺的威脅之時,要他站在盟國一邊也並不現實。

    而隨著戰局的逆轉,從1942年其西方盟國開始用能力幫助土耳其修整港口、公路、鐵路和安那托利亞的機場並向其提供大量軍需物資以加強這個國家的力量,但是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安卡拉接受這一切的背後,是以英國為的西方世界不斷要求其捲入戰爭的外交壓力。不過當丘吉爾提出邀請土耳其總統—伊斯麥特.伊諾努在塞浦露斯進行會晤之時,對方卻以「按照憲法,他不能離開自己的國家,除非他的最後繼承人已被指定」為理由,讓丘吉爾屈尊降貴的親自前往安卡拉。

    在安卡拉郊外一節列車車廂內的密會令丘吉爾頗受鼓舞,以至於他在寫給斯大林的信中得意的宣稱土耳其將會在1943年年底前參戰,並且在這以前,土耳其將會答應給予英、美空軍空襲羅馬尼亞普洛耶什蒂油田的轟炸機機群在其境內加油。但是丘吉爾卻忘了土耳其給他這一承諾的前提是英國必須盡可能快地向土耳其軍隊提供足以支撐一年戰爭的軍火儲備並向土耳其提供足以保護土耳其領空的戰術空軍和受土耳其指揮的防空部隊。

    但是正在準備從各個方向重返歐洲大陸的盟軍而言,在土耳其建立一個前進基地的要求並不那麼迫切—特別是對於華盛頓方面而言。因此對於土耳其的種種物資許諾最終並沒有如同丘吉爾之後奉命訪問安卡拉的英國中東地區陸、海、空三軍總司令那般及時。()相反英國人倒是為了在愛琴海方向的軍事行動,要求在土耳其的沿岸建立前哨基地。在丘吉爾奪取給多德卡尼斯群島一切順利之時,土耳其完全是一個被取代的存在。但是當德國人的反擊開始之時,英國人這突然意識到土耳其人的重要性。

    英國人迫切希望獲得土耳其空軍基地的使用權,以便奪取多德卡尼斯群島上空的制空權。但是土耳其人卻從英國人的尷尬之中讀到了危險。德國人依舊掌握著愛琴海上空的控制權,冒昧的倒向西方盟國很可能招致德國人對內部並不穩定,又大都是易燃的木質房屋的伊斯坦布爾,或土耳其唯一的宗古爾達克煤礦的大規模報復性轟炸。但是土耳其還是「大方」的同意了英國人調動已經提供給土耳其的軍需物資利用土耳其的港口來補給多德卡尼斯群島上的守備部隊。

    土耳其拒絕直接參戰令包括勒羅斯島在內的英國守軍陷入了孤立無援的境地。而隨著德國空軍肆無忌憚的轟炸,德國人新一輪反擊的腳步也開始步步進逼。在奪取了科斯島之後,德國人的目光自然而然轉向了英國人在愛琴海上最後的據點—勒羅斯島。與科斯島相比,勒羅斯島是個僅有52平方公里的小島,這一點顯然利於守軍集中兵力,但是在德國人無休止的空襲面前,狹小的空間也將帶來可怕的災難。

    德國空軍於9月26日開始的攻勢。轟炸逐日加強,次數逐日加多,其目的在於有系統的破壞防禦工事並消耗守軍的體力和士氣。這種空中攻勢在其後整整52天的戰鬥中沒有間斷過。由於島嶼面積之小,所以顯得格外集中。而科斯島上英國人修繕一新的機場也使得德國空軍的轟炸機可以採用穿梭轟炸的模式,使守軍疲勞到只有深夜才能獲得幾小時的休息。有時一次空襲可以接連進行達72小時之久。曾經有過類似經歷的英國陸軍第234旅軍官甚至坦言勒羅斯島的局勢比馬耳他還壞。不過他所說也許是指在馬耳他英國人有自己的防空部隊,而在這裡他們則要依靠意大利人。

    這又是一個有趣的笑話,英國人在愛琴海上總是指望可以揩一點意大利人的油。應該說戰前意大利海軍對勒羅斯島還是進行了一番經營的,在島上意大利人建立了24個部署有152毫米岸炮的海軍炮台;以及數以百計的76毫米高射炮,並在島上的地下彈藥庫內囤積了過2ooooo的高射炮彈。因此英國人一度認為自己再在島上部署防空部隊有疊床架屋之嫌,因此在整個勒羅斯島保衛戰中意大利人都當其衝。不過與英國人以往對意大利人的印象相反的是這一次意大利人的表現很「英勇」、甚至可以說是「英勇」過了頭。

    只在短短的幾周之內,由於火力過猛,意大利人竟已經把自己所儲備的2o萬炮彈消耗得差不多了。這下他們可以名正言順的罷工了。而在戰果方面,意大利人宣稱擊落了2oo架以上的德國空軍戰機,但是考慮到德國空軍一個航空軍的編制也不過3oo—7oo架,而在意大利人空前猛烈的防空炮火下,德國人的炸彈依舊密集而準確的撒了下來。意大利人這一說法顯然不是往戰績裡注水,而是往水裡加戰績了。

    不過失去了防空炮火的掩護,島上的局勢開始更加糟糕。勒羅斯島海軍基地的所有設置均被夷為平地,絕大多數的海岸炮台被摧毀,公路交通基本斷絕。在這種情況下海上補給便成為了唯一的指望。而在地中海方面擁有數十艘新銳潛艇的英國皇家海軍此時卻又吝嗇起來,顯然曾經在馬耳他島扼住隆美爾咽喉的英國海狼們不屑於擔負運送補給品這種勾當,於是倒戈不久的意大利海軍的6艘潛艇擔負了建立水下生命線的使命。不過不知道是有心還是無意,由意大利海軍運送的補給品特別是高射炮彈完全與島上的火炮無法匹配。此時英國人似乎又想起在北非戰場上意大利人在托卜魯克要塞投降時的景象—坐在成堆的彈藥箱上宣稱已經彈盡糧絕。

    不過據說意大利人沒有被困難嚇倒,即便沒有了炮彈,炮兵們仍然堅守在崗位上,繼續用他們所能拿到的輕武器作戰而不肯逃避戰鬥。當然也許德國人幾天以來撒下恐嚇性的傳單,遠比所謂榮譽和責任感來得更有作用。「勒羅斯的水兵們,再不投降,一旦我們登陸,就夠你們受!」德國人公開宣稱要把為英國賣命的意大利人當做游擊隊和匪徒看待,一旦俘獲立即處決。在這樣的情況下,即便是懶散的意大利人此刻也該為自己而戰。

    不過德國人對意大利人這個曾經的盟友倒向對手似乎並不是太在意。在分析了勒羅斯島的地形和英軍的佈防之後,德國人已經制定了周密的登陸計劃—勒羅斯島的中部很窄,還有一條一英里寬的地峽把島分成兩部分,島的西面是古倫那灣,東面則是阿林達灣。島的北部和南部都是山地。英**隊在島的北部和南部佈防,還有一個意大利海岸炮營。而德**隊則打算避實擊虛,先空降奪取島嶼中部可以俯視全島的高地,隨後在空軍的掩護下,登陸部隊從東西兩側起進攻。最終在島嶼府—勒羅斯鎮會師。

    而此時英國皇家海軍所能作的只能是派出潛艇和驅逐艦深入危險的愛琴海。截擊德國人的運輸艦或炮擊德國人所控制的島嶼以示牽制。11月1o日夜,英國皇家海軍驅逐艦「平德斯」號、「德爾弗頓」號和流亡波蘭政府的驅逐艦「克拉科威阿克」號炮擊了卡利諾島,驅逐艦「富爾克努」號則炮擊了科斯島。這次行動雖然談不上成功,但是至少沒有遭遇太大的損失。但是當英國人在兩天後如法炮治時,參加炮擊行動的驅逐艦「洛克伍德」號卻被德軍轟炸機炸成重傷。

    而為了避開皇家海軍的襲擾,德國人已經明一種有效的戰術,德國海軍軍艦和登陸艇夜晚隱蔽在群島中間,以躲避英國的驅逐艦和潛艇,而白天則在強大的空中力量保護下,以小隊的形式移動,逐漸集結起來,英國皇家海軍對這種戰術束手無策。最終在德國空軍第第22機降步兵師為主組成的米勒戰鬥群開始向勒羅斯島進。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