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決戰1984

《》正文 第二章 :德黑蘭—饕餮們的盛宴(二) 文 / 紅綠配

    將丘吉爾口中「人類有史以來最大一次世界力量的聚會」安排在德黑蘭完全是出自斯大林的旨意。事實上在此之前,按照丘吉爾的意思竟然美、蘇、英三國的外長於1943年的秋季已經在莫斯科表了《中蘇美英四國關於普遍安全的宣言》,確立了要將戰爭進行到德國徹底失敗和無條件投降為止,如果軸心國有媾和企圖,同盟國只必須互相通報和協商的原則,那麼這三大代表正義的巨頭的會晤地點便不妨放在開羅、巴格達,甚至可以在阿拉伯的沙漠裡架上三頂帳篷。

    但是這個提議卻遭到了斯大林的明確反對,他堅持將伊朗都德黑蘭這座位於蘇聯和西方勢力範圍交界處的城市作為領袖們的角鬥場,而公開的理由是便於他就近指揮動輒投入百萬大軍的蘇德戰場,尤其是在蘇聯紅軍全線越過第聶伯河,在日托米爾方向遭遇到曼斯坦因麾下以曼陀菲爾為的新銳裝甲集群的反擊之時。

    但是事實上熬過了基輔、斯摩稜斯克、莫斯科早些最艱難時刻的斯大林早已對這些戰線之上的小小起伏司空見慣,雖然在1943年蘇聯面臨著開戰以來最為嚴重的人力枯竭和糧食危機。但是隨著反攻的繼續,蘇聯版圖上最主要的產糧區—烏克蘭正逐步重新歸入莫斯科的掌中,而在解放區,蘇聯紅軍更以比德國人更為野蠻的方式搜刮著青壯人口,因此斯大林甚至願意相信根本不需要西方盟國開闢第二戰場,蘇聯紅軍也可以獨力將坦克開到英吉利海峽的岸邊。

    但是這樣的想法終究不過是一個華麗的想像而已,雖然斯大林不畏懼一個人的戰鬥,但是在關於戰後勢力範圍的劃分上他還是希望在局勢「明瞭化之」前先在自己的地盤上把基調先定下來。而德黑蘭在斯大林的眼中自然是最合適的地點。因為雖然名義上這座城市還在蘇聯和英**隊的共同控制之下,但事實上隨著德國陸軍的兵鋒止步在高加索的群山之間,英國陸軍原先部署在伊朗高原之上的龐大兵力已經逐步抽調到北非和地中海方向去了。

    英國陸軍部署在伊朗的兵力曾在1942年底達到過一個巔峰。當時編組為「伊朗—伊拉克」軍團的英國陸軍一度下轄2個集團軍的兵力,編製有2個英國步兵師和1個裝甲旅,3個印度步兵師和1個裝甲旅,以及兩個由波蘭難民組成的步兵師。如果德國陸軍a集團軍群越過高加索的話,西方盟軍還準備動員伊朗的9個步兵師,以及數量不多的伊拉克軍隊。

    但是英國人終究沒有機會在伊朗高原與德國山地步兵一較高下。而隨著地中海戰線上英美盟軍由守轉攻,最終在意大利半島陷入僵持狀態。集結在伊朗的英國陸軍重兵集群不斷抽調到北非,曾經枕戈待旦的「伊朗—伊拉克」軍團再次成為一支在中東地區維持交通和治安的後備軍。甚至連這個工作早已不負「日不落帝國」強盛的英國人也要向美國人求助。

    而與喜歡把一切交給軍隊的蘇聯人不同,美國人在伊朗除了少數的工兵和軍事顧問團之外,華盛頓在協助伊朗擴建波斯灣和霍爾木茲海峽的港口,修復現有的公路,修建新的公路和機場,並改造縱貫伊朗鐵路的工作上更多的借助民間的力量。因此儘管蘇聯紅軍在伊朗這個次要方面上部署的兵力遠比不上縱橫數千公里的正面戰場,但卻是伊朗高原上此刻最為強悍的軍事力量。

    而在整個德黑蘭會議期間,雖然理論上會議安全工作應該由東道主—伊朗方面全權負責。但是顯然沒有一個與會國家會完全放心的把自己國家元的安全交給那些波斯人。而根據蘇聯方面的情報,柏林方面早在1943年9月份便通過安插在西方情報系統內的「鼴鼠」獲得了會議的準確時間和地點。而被稱為「歐洲最危險男人」的黨衛軍上校—斯科爾茲內在成功營救墨索里尼之後再出操刀,制定了一系列鋌而走險的刺殺計劃。

    幾批精銳的德國傘兵奉命潛入伊朗境內,這些隸屬於第5o2戰鬥營的特種兵除了擅長游泳、跳傘和掌握兩到三門外語之外還攜帶了大量用金銀裝飾的古董火槍和刀劍。據說伊朗南部的山民對這些玩意頗為癡迷,宣稱只要德國人能提供這些收藏品,他們便將全力予以配合。

    但是永遠不會有人把古董看得比生命還重,面對著蘇聯駐伊朗的諜報機構和蘇軍情報總局的壓力,伊朗秘密警察搜捕了15o多名德國間諜及其伊朗同謀。而從機場到蘇聯大使館的7公里路程之上,蘇聯內務部一個團和一批便衣警衛也在德黑蘭市中心的街道上拉起了警戒線。而在那些帶有頂篷的軍車內蘇聯人還埋伏著一支強大的預備隊。

    為確保領袖的安全,約有3oo名蘇聯警衛人員先期抵達伊朗。同行的還有斯大林的私人警衛,以及廚師、服務員和司機等。斯大林的司機是自己驅車趕到德黑蘭的。經過3oo公里的跋涉之後,來自蘇聯領導人特種車隊的1o輛汽車駛入了德黑蘭市內,這些車包括特製防彈車「帕卡德」、「林肯」、「吉斯-1o1」和「卡迪拉克」。

    而斯大林下榻的蘇聯大使館安全保衛工作更是作到了細緻入微的程度。除了有過2oo名蘇軍衝鋒鎗手在外圍實行警戒之外。整個德黑蘭會議期間,所有的飲用水也是是用槽車從山中運來的,甚至沒人知道運水車隊下次會怎麼走。如此周密的安排最終使得遠道而來的羅斯福也拒絕了入住禮薩.巴列維國王的宮殿,而是選擇了搬到蘇聯大使館之內。這麼作的目的當然並非只是單純的借光,事實上以美國當時依舊雄踞世界的資源,完全有能力為自己的領袖佈置一個絕對安全的住所。

    在1943年11月28日下午羅斯福搬入蘇聯大使館後的15分鐘後,斯大林便放下所謂的領袖威儀,趕在第一次會議開始之前跑來與「客人」寒暄「幾句」。在長達45分鐘的寒暄之中,事實上德黑蘭會議的主要議題便已經在另一個所謂的「巨頭」到來之前討論完畢了。而隨著會議正式開始,被推選為會議主席的羅斯福先為大會定下了一個基調—由參謀長們去討論軍事戰略方面的懸案,而他和斯大林以及丘吉爾三人則專心去討論戰後問題。但是這畢竟只是一個倡議,事實上在軸心國還沒有完全崩潰的情況下,不討論事實的戰略問題,所有有關戰後的討論都可以歸入扯淡一類。

    雖然在「百萬兵力俱樂部」之中英國相丘吉爾的地位可以算是三人之中最低的,但是這並不影響他在這種折衝俎樽的場合之中大展拳腳。他依舊誇大德國在大西洋沿岸的防禦力量,而一向重視海上軍力建設的英、美盟軍卻缺乏足夠的登陸艇去跨越那最窄處不過34公里的海峽。當然困難都是可以克服的,但是在「霸王」計劃的最後準備工作尚在進行時,盟軍自然不應該閒著沒事幹吧?

    於是丘吉爾拋出一個自以為聰明的戰略計劃,利用英、美盟軍集結於地中海地區的二十幾個師在愛琴海和巴爾幹地區開闢一條新的戰線。在這個方向上海運的瓶頸和德國人的防禦似乎都已經化為了浮雲。當然丘吉爾為自己這個早已老調重彈了多次的「地中海戰略」加入了新的元素。

    先隨著德國在東線、特別是蘇德戰場南部烏克蘭戰線上的崩潰已經足以令長期以來一直對蘇聯虎視眈眈的土耳其認清形勢,站到盟軍這一邊來。顯然除了獲取包括阿菲翁-卡拉希薩爾港在內的土耳其海、空軍基地之外,一向慣於讓盟友流血的英國人還盤算可以把土耳其國內那幾十個師重返他們先祖曾經征服過數百年的巴爾幹群山之間。

    而另一支為丘吉爾所看重的巴爾幹盟軍則是此時已經成為了南斯拉夫臨時政府腦的鐵托元及其麾下的南斯拉夫人民軍。事實上英國在南斯拉夫支持其地方勢力的活動早在1941年便已經開始。不過直到1943年9月,倫敦方面似乎向看清楚紛亂的南斯拉夫各山頭之間誰才是真正的「潛力股」。而之前所有的援助物資基本上都落到了德拉扎.米哈伊洛維奇手下那群「切特尼克」的手中。

    不過丘吉爾似乎並不介意自己之前的失算,也主觀的認定鐵托本人也同樣不會介意。有了土耳其和南斯拉夫人民軍這兩支實力不俗的地面力量加入,丘吉爾似乎完全有理由相信只要出動不多的英、美盟軍在希臘或者達爾馬提亞沿海登陸,整個第三帝國在巴爾幹的統治便將土崩瓦解。

    面對丘吉爾高漲的熱情,羅斯福卻顯得很冷靜。在斯大林對丘吉爾的長篇大論只抱以微笑的時候,羅斯福不得不提出他自己的反對意見—他認為土耳其不會直接參戰。不過丘吉爾似乎並沒有從對方的語氣中聽出那些不滿的情緒,於是他大言不慚的回答道:「土耳其人不至於頭腦昏到拒絕參戰的地步」。此時的羅斯福只能說,要是他處在土耳其總統的地位,在他的軍隊能得到大量裝備以前,他就會拒絕作戰,而給土耳其軍提供大量武器裝備將會大大干擾「霸王」計劃的實施。

    第一天的會議最終竟在英、美這一對傳統盟友的爭吵之中結束了。而斯大林卻始終保持著那莫測高深的微笑。以至於有人甚至猜測抵達德黑蘭的不過是一個蘇聯最高領導人的替身。但是在晚間由美國方面主辦的晚宴之上,到話題轉到對戰後歐洲的處理問題之上時。羅斯福、丘吉爾兩人都急於想聽斯大林的意見,因此大部分時間都可以聽到斯大林的高談闊論。顯然這代表了斯大林對這次會議所奉行的基調—英、美如何開闢第二戰場已經不再重要了,但是在戰後歐洲的處理問題上所有的方案卻必須經過蘇聯的肯。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