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秦嶺秘事

正文 第五十章 奇襲盩厔縣 文 / 秦嶺少俠

    做好了一切打仗的準備,在六月初的一天,大漢軍元帥張月明和軍師孫月、先鋒大將楊光達、大將張九爺等召開軍事會議,研究佔領奉元路盩厔縣太白鎮的計劃。

    孫月說:「沿著觀音峽古棧道,直出將軍台,不出三日就可佔領太白鎮。太白鎮防守元軍不過一千,對我們沒有什麼威脅。但一定要兵貴神速,在盩厔縣城鎮戌軍來增援之前攻下太白鎮。」

    楊光達說:「據出去探聽消息的弟兄回來報告,元軍總帥汪長生奴已帶領鎮戌軍一萬人在盩厔縣桃李坪鎮佈防。桃李坪鎮離太白鎮也不過百里,如若走漏風聲,其在我們未到之前埋伏,恐難對付。」

    大將張九爺說:「三國時,諸葛亮丞相六出祁山都走的是褒斜道。因為褒斜道道路平整、開闊,利於行軍。進可攻,退可守。當年大將魏延曾建議諸葛亮走子午道,從洋州直出長安。然諸葛亮沒有同意。我們不妨也沿褒斜道進軍,進入關中後,可攻打寶雞縣、岐山縣,也可攻打郿縣。我們張氏家族在郿縣諸葛鄉、太白鄉、鳳棲鄉都有大批人居住,正好裡應外合。」

    大將劉楨說:「子午道,又叫子午谷,是劉邦被項羽貶到巴蜀地帶做漢王后返回漢中走的古棧道。北口在長安縣,叫子口;南口在洋州,叫午口,全長有八百多里。由於當年劉邦返回關中時命部下燒燬了棧道,道路早已不通。三國後期,魏國大將鄧艾帶領十萬大軍重走子午道,非常艱辛,耗時三月有餘,方到達漢中。從那以後,幾無人走這條道。現在,早已沒有了路,無法再行軍。褒斜道雖然好走,但面對人口集中、元軍力量強大的鳳翔府,我們無法取勝。諸葛亮當年不聽魏延勸阻,導致六出祁山而無功。故,走子午道和褒斜道都不可取。」

    大將王昌林道:「就依孫月軍師所言,走觀音峽古棧道,直出盩厔縣,不但可以佔領太白鎮,也可以攻打盩厔縣城。不過就是道路崎嶇、陡峭,不好行軍罷了。」

    張月明說:「進軍幾百里,只攻佔小小一個太白鎮,很不划算。不如神不知鬼不覺,直接攻打盩厔縣城,你們以為何如?」

    孫月說:「元帥這個計劃很大膽,但這樣孤軍深入,危險也很大。」

    楊光達說:「要打,就要震動陝西行中書省,讓他們對我們大漢軍不可小視。也可借此在關中地界補充兵員和糧食。若形勢不利,也可原路撤回,對我們也沒有什麼大的損失。所以,我贊成元帥意見。」

    最終經過商議,大家一致贊成走觀音峽古棧道,佔領盩厔縣城。

    當晚,軍師孫月就命令先鋒官楊光達帶領兩千人先出發,遇山開路,逢水搭橋,直達盩厔縣。楊光達領命先行。張月明命令大將張九爺帶領五百人鎮守留壩鎮,其餘人馬由自己和軍師孫月統領,黎明時分向盩厔縣進發。

    且說,楊光達帶領兩千名弟兄,連夜到達江口鎮,稍作休息後,繼續行軍,第二天下午才抵達桑園壩。經過連續五天急行軍,終於來到觀音峽口。只見這裡山勢險峻,道路狹窄,河流湍急,古棧道早已破損不堪。楊光達一面安排人尋找當地人做嚮導,一面命令兵士們修路、搭橋。

    好不容易,找到當地兩名農夫做嚮導。農夫告訴楊光達:「從這到盩厔縣城的路很不好走,最快也得一個月才能到達。」

    在兩名嚮導的帶領下,隊伍來到將軍台,沿楊家院子一路東去,好不容易達到盩厔地界的釣魚台。在這裡休息一日後,繞過太白鎮,經燈台寺,出秦嶺,從樓觀古鎮,悄悄向盩厔縣進發。這時,距離出發時間,已經整整走了二十天。

    在離盩厔縣城很近的大寨村,楊光達和兵士們隱蔽起來等張月明帶領的大隊人馬到來。

    當晚寅時(即凌晨三時到五時),張月明和孫月帶領的大隊人馬和楊光達等會合。大家沒有休息,立即向盩厔縣城進發。

    就在盩厔縣城官員和百姓們還在睡夢中時,六千戴著白色帽子的農民起義軍——大漢軍已來到盩厔城門。幾乎不費什麼功夫,就攻開城門,不到一個時辰就佔領了縣城。沒有多少傷亡,活捉盩厔縣主要官員達魯花赤、縣尹、縣丞等,縣尉乘亂逃跑。張月明一邊安排士兵守城,一邊接收倉庫,清點錢糧。

    軍師孫月親自審問縣尹,王縣尹說:「陝西行省元軍總帥汪長生奴抽調走了縣城內大部分守軍,縣城等於只有不到五百名守軍。汪長生奴為了防止興元路和你們留壩兩地農民起義軍,在離縣城不遠的桃李坪鎮設立防守大營,實有軍隊八千人。汪長生奴沉溺與美酒和女人,打仗沒有什麼能耐。」

    當天下午,得到消息的元軍總帥汪長生奴就帶領八千元軍包圍了盩厔縣城,並不停地在城外罵戰,卻並不急於攻城。

    楊光達請求帶領人馬出戰,張月明說:「我軍連續行軍二十多天,早已疲勞不堪,此時出戰不利於我軍。讓弟兄們休息三日,再出戰不遲。」

    孫月也說:「久疲之師,不宜出戰。戰與不戰,不在一日。況奉元路知道消息調兵前來也需四五日後,讓弟兄們休息三日無妨。四日後,開門迎戰。」

    楊光達領命,就安排全軍輪流休息。

    在盩厔縣城被佔領兩日後,陝西行中書省平章政事定住才接到盩厔縣逃出來的縣尉劉廣成的報告。定住大吃一驚,沒想到名不見經傳的雲霧山農民起義軍居然跑到了關中地界,危及京兆安全。

    原來,自從去年夏季六月中旬,位於四川行中書省廣元路沔州鐸水縣雲霧山中的秀才張月明、楊光達等率領六千餘農民起義後,進入陝西行中書省管轄的興元路褒城縣。這屬於兩省交界地帶。四川行中書省平章郎革歹首先接到軍報,他與左丞哈麻禿、右丞完者都、參政趙資等商量後,覺得雲霧山起義軍人數少,難成氣候,不足掛齒。況且起義地帶

    太邊遠偏僻了,遠離成都,也鞭長莫及,再加上起義軍又進入了陝西行中書省管轄地區。所以郎革歹就沒有採取任何措施。陝西行中書省平章定住接到軍報也覺得在兩省交界地帶,起義軍又進入了鳳州留壩鎮,還是再觀察一段時間再做決定。況且定住為了防止劉福通紅巾軍進入陝西,已把兵力全部調往河南、湖北與陝西的接壤地帶駐防,也再無兵可調。後來,聽說雲霧山起義軍躲在鳳州留壩鎮紫柏山大營中沒有任何舉動,定住也就更不為意,沒放在心上。但為了保險安全期間,他還是派總帥汪長生奴統領八千人在秦嶺北麓盩厔縣防守。

    現在,這幫大膽的刁民居然進入關中腹地,危及京兆安全,定住不得不派兵鎮壓。定住急忙命令郎中郭擇善、宣慰同知拜貼木兒等率領本部人馬增援汪長生奴。郎中郭擇善接到命令後,急忙清點一萬人馬從鳳翔府向盩厔縣殺來。宣慰同知拜帖木人接到陝西行中書省平章定住的軍令後,也帶領本部一萬人馬從咸陽縣出發,直搗盩厔縣。

    雲霧山農民起義軍——大漢軍在盩厔縣城休息三日後,體力都已恢復,大家生龍活虎起來,準備和元軍打一場大仗。這三日,盩厔縣城窮苦百姓得到起義軍開倉放糧救濟後,非常感激,紛紛自發前來投軍,加入大漢軍者近千人。

    佔領盩厔縣城的第四日早上,大漢軍元帥張月明、軍師孫月、先鋒大將楊光達等帶領全軍打開城門,出城和元軍決戰。元軍總帥汪長生奴正在軍營內飲酒取樂,聽到軍士前來報告後,急忙放起號炮,整頓軍馬,披掛整齊,前來迎敵。

    兩軍擺開陣勢,弓箭手射住陣腳,成對峙陣勢。元軍總帥汪長生奴看到這支衣服不統一,農民打扮,兵器落後,頭戴白帽,竟然只有幾十名騎兵和幾輛戰車的起義軍隊伍後哈哈大笑。汪長生奴帶有精銳蒙古騎兵兩千多人,戰車近百輛。他對手下將官說:「這是什麼大漢軍,完全是烏合之眾,爾等務必要把他們一網打盡。」手下將官領命,也個個自命得意起來。

    汪長生奴對著張月明等大喝道:「爾等不安心在秦嶺山裡務農,卻公然和朝廷對抗,真是以卵擊石。今日,就要生擒爾等,殺你們個鬼哭狼嚎。如若害怕,早點放下武器投降,或可放你們一條狗命。」元軍轟然大笑。

    張月明騎著從盩厔縣城內繳獲的軍馬,有些不熟練的騎出軍陣,高聲道:「你們欺壓百姓,營私貪污,昏庸無道,天下百姓早已紛紛揭竿而起。你們的日子馬上就到頭了。什麼朝廷?完全是巧取豪奪,毀我漢人江山。現在,我們要響應天道,恢復大漢江山,消滅你們這些蠻夷。」

    汪長生奴大怒道:「娃娃,好大的口氣。我也懶得問你姓名。今天,就是你們的死期。」一聲令下,元軍如潮水般湧來。

    大漢軍軍師孫月看到元軍騎兵勇猛、眾多,急忙命令兵士變陣,瞬間擺成「地脈神箭陣」對敵。

    「地脈神箭陣」要依托起伏的山勢或丘陵,怎奈盩厔縣城外非常平整。所以,戰鬥一開始,起義軍就處於劣勢。

    兩千多名元軍蒙古騎兵驍勇善戰,來勢洶洶,大漢軍幾乎沒有騎兵,弓箭手也無力阻攔。雖然楊光達等武藝高強,但不到片刻,大漢軍就被沖成幾段,死傷逐漸增加。眼看,元軍就要包圍大漢軍,軍師孫月坐在馬上,從懷內掏出一大包用剪刀剪好的紙質騎兵向空中撒去,口中唸唸有詞。突然間,天昏地暗,從大漢軍上方的天空中飛下來無數鬼臉騎兵,手舞鋼刀向元軍騎兵殺去。元軍騎兵正殺得興起,眼看就要取勝,卻看到有無數鬼臉巨人,騎著高頭大馬,手舞鋼刀,向自己這方殺來,個個驚得面如土色,慌忙調轉馬頭,拚命地逃命。元軍總帥汪長生奴看到從天空中飛下來無數鬼臉騎兵向自己殺來,大呼一聲說:「啊唷,我的媽啊,不得了呢,快跑。」就掉轉馬頭,向終南鎮方向跑去。

    張月明、楊光達、孫月等乘機指揮大漢軍乘勝追擊,農民起義軍大獲全勝。一直追擊到盩厔縣城外二十里,張月明才下令收軍返回。

    元軍總帥汪長生奴一直跑到終南鎮,見沒有起義軍追來,方才勒住戰馬,喝令就地安營,收拾人馬。經清點,損失戰馬近五百匹,死傷兵士近兩千人。汪長生奴不敢再戰,命令在終南鎮等候增援部隊到來,再做決定。

    張月明和孫月指揮大漢軍收拾戰利品,掩埋戰死的兵士。在盩厔縣城縣衙內,大漢軍召開軍事會議,研究下一步行動方案。

    經派出去哨探的幾支人馬回來報告,陝西行中書省平章定住已調集人馬前來支援。元軍郎中郭擇善帶領一萬人馬從鳳翔府出發正向盩厔縣趕來,元軍宣慰同知拜帖木兒帶領一萬人馬從咸陽縣向盩厔縣城方向殺來。

    大漢軍元帥張月明道:「經此一役,方知元軍依然強大,我軍缺少騎兵和武器裝備。雖然取勝,也是靠軍師法術,僥倖而已。如若留在此處,等元軍會合一齊殺來,很難對付。不如乘此取勝之機,收拾錢糧原路返回,日後再尋戰機。」

    大漢軍軍師孫月道:「元帥所言甚是,如若等元軍一齊殺來,我等將被包圍在這小城中,恐難脫身。不如今夜就收拾東西,離開這裡回返留壩鎮。」

    大漢軍先鋒大將楊光達說:「我軍與元軍戰力差距太大,況人數上也遠遠少於對方。我贊成元帥和軍師所議。若今晚不走,恐明早元軍增援部隊趕來,就來不及了。」

    經過熱烈討論,大家一致贊同連夜離開盩厔縣城,原路返回留壩鎮。

    張月明就安排大家分頭準備。深夜,盩厔縣城百姓早已進入夢鄉,張月明、孫月、楊光達等帶領起義軍悄悄打開盩厔縣城南門,向秦嶺深山撤去。在到達太白鎮後,起義軍又乘勢佔領太白鎮,休息半日後,撤離太白鎮,沿觀音峽古棧道回返留壩鎮。

    農民起義軍——大漢軍,這次收穫頗豐。不但獲得大量糧食、錢物、兵器,得到五百多批戰馬,還乘機擴軍

    ,接收新兵達兩千餘人。

    宣慰同知拜帖木兒率領的一萬元軍在大漢軍撤出盩厔縣城的第二天中午就到達終南鎮,在與總帥汪長生奴合兵一處後就快速趕往盩厔縣城,等他們到達縣城後,發現居然是一座空城,農民起義軍早已與前晚秘密撤走。第二天,郎中郭擇善也率領一萬人馬趕到盩厔縣城,但已經來得太晚了。

    就在,拜貼木人、郭擇善、汪長生奴決定合兵追擊農民起義軍——大漢軍時,陝西行中書省平章定住接到華陰守軍來報,華陰守將張良弼起義了,反抗元朝統治,與朝廷對抗了。

    定住知道,張良弼,字思道,沛人。祖父張泉,曾任懷遠將軍。其父曾為關中鎮將,駐華陰。一家三世將兵。張良弼出生於公元1329年,祖籍河南省汝寧府息縣,生於陝西華陰,襲父職駐守華陰縣。張良弼有弟良佐、良臣、德、山、珪、俊德、順德共七人,皆善戰。軍中語曰:不怕金牌張,惟怕七條槍。蓋一指乃祖之勇,一指良弼、良臣等勇也。

    定住急招宣慰同知拜帖木兒、總帥汪長生奴、郎中郭擇善帶領元軍回返盩厔縣,進軍華陰縣,保護陝西東大門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