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穿越重生 > 五 代 十 國

龍騰世紀 76、高行周威名震戚城 楊光遠兵敗喪青州 文 / 朱長孝

    第七十五回:高行周威名震戚城楊光遠兵敗喪青州

    劉知遠看了天子詔書,卻惹了一肚子的怒火,其子劉承訓問道:「爹爹何必如此動怒?」

    知遠答:「景延廣囚禁遼使惹下禍端,如今遼國欲調十五萬大軍南下,而景延廣自己不息事寧人,卻驅使我等戍守河東,氣煞我也。」

    承訓問:「爹爹難道真要統兵北上?」

    劉知遠若有所思的言道:「若不去晉陽,乃是抗旨不遵。遼晉終究必有一戰,到不如手握重兵屯住河東,靜觀天下之變。」話說至此,劉知遠計上心頭,即刻修書一封請景延廣多調幾路人馬屯住太原,以抗遼兵。

    三日後,劉知遠前往太原赴任,接管河東三萬馬步軍。景延廣看了劉知遠書信後,便輕信劉知遠調兵之言,發兩道兵符,調潞州兵馬使郭威、汜水關都督史肇弘各率一萬兵馬往太原會合,劉知遠得兵五萬,分作十營固守太原,以觀天下之變。

    再表楊光遠得了皇帝詔令,也不願出師冀州,一再拖延出兵。這一日,冀州傳來急報,遼國皇帝耶律德光率十五萬大軍攻陷貝州,駐軍大洺。楊光遠聞聽此報是焦急萬分,便把長子楊承貴、次子楊承祚招來商議對策。楊承貴言道:「父帥,孩兒以為咱家萬萬不能與契丹人交戰?」

    「為何?」楊光遠問。

    承貴言:「當初為平定范延光之亂,父親從石敬瑭手中訛來的青州六郡七十二縣,朝廷對咱楊家早有戒備之心。如今皇帝詔令父親出兵河北,父親按兵不動;如今貽誤戰機,致使貝州失守,朝廷豈能饒過?」

    「唉!」楊光遠長歎一聲:「承貴以你之見,老夫該如之奈何?」

    承貴言:「不如見風使舵,我父子歸順契丹。」

    楊光遠心中暗想當年投靠李從珂造反,手刃後唐閔帝李從厚,不到一年又陣前倒戈降了石敬瑭,後來反了石敬瑭追隨范延光,再反范延光歸順石敬瑭,如今保了石重貴,再反叛降契丹,我算個什麼人呢?想到這裡楊光遠是猶豫不決。

    楊承貴勸道:「青州六郡七十二縣已經經營多年,倘若與契丹交鋒,則前功盡棄,父親三思。」

    「也罷!」楊光遠言道:「多少個主子都反了,又何必在乎這個石重貴。」楊光遠立刻寫下密信遣人往遼軍大營送去,勾結反晉。

    三日過後,遼主耶律德光派人回信楊光遠,約定派遼將麻答率兩萬兵馬軍接應青州,從東面出兵,夾擊晉軍。

    後晉天福九年,遼會同七年,公元944年二月,石重貴以神槍大將高行周為北面諸軍大都督在黃河南岸紮營,阻契丹兵馬南下。耶律德光苦於無處渡河,便命楊光遠從青州出兵,抄襲南岸。

    楊光遠與遼將麻答合兵五萬向西進發,沿途之上無人敢攔,行至馬家口,忽見前方一支兵馬迎面而來,楊光遠與麻答即刻令大軍擺開陣勢準備迎敵,待那路人馬近前牙旗之上皆繡「晉」字,當先一員大將身長八尺,濃眉大眼,鼻正口方,一把絡腮鬍子,膀大要寬,身著白虎甲,頭戴白虎盔,跨下九點ju花馬,手中一把金雀開山斧,大紅緞子的將旗之上繡著一個「石」字,乃是後晉大將石贊。石贊一見楊光遠就罵道:「反覆小人,吃你石爺一斧!」光遠軍中,有小將蘇裕出戰,交鋒一合便被石贊砍作兩斷,遼國大將麻答喊道:「來將休狂,遼國大將麻答在此!」二人不容多言,廝殺一處,大戰三四個回合,石贊又將麻答斬首。楊承貴見遼將陣亡對楊光遠言道:「遼將尚且不敵,我再戰也是枉然。」

    楊光遠言:「傳令後隊改前隊,撤兵。」楊光遠率兵撤走,石贊恐中計未敢追殺,便令大軍馬家口紮營,將楊光遠阻於山東。

    話說耶律德光所率十萬遼兵,平日在草原大漠攻無不克,但來至中原杯黃河所據,卻無有戰船。喬榮言道:「陛下,戰事吃緊,不如徵用民夫,拆房屋土木打造船隻,以解燃眉之急。」耶律德光造船心急如焚,聽得此計,即可傳令徵用民夫民房。

    將令傳出,遼國士兵如同野馬脫韁,在黃河沿岸燒房毀捨,強男霸女,無惡不作。

    數日後,大船造成,耶律德光率部夜渡黃河,兵臨戚城。鎮守戚城的正式晉軍北面行軍都督高行周,見遼兵已渡黃河來犯城下,命人號炮三聲出城迎戰。高行周頭戴燕翅盔,身著竹角鎧,跨下驌驦馬,掌中渾鐵槍,威風不減當年,只是頷下長出三縷長髯。耶律德光問道:「將軍莫非便是幽州神槍將高行周?」

    「不錯,正是老夫。」高行周答道。

    德光言:「老將軍,而今幽州皆屬遼國版圖,將軍何不歸附故土?」

    「哼!」高行周怒道:「故土猶可易主,人心豈能易主?」

    耶律德光身旁大將蕭解裡言道:「老匹夫,休出狂言,蕭解裡來也。」說著出馬交戰。

    高行周見蕭解裡來戰,揮槍相應,不過三個回合,蕭解理便被高行周挑死陣前。「老東西拿命來!」遼將耶律休申揮舞門扇大刀,劈面殺來,高行周槍擋刀鋒,回馬刺中耶律休申的哽嗓咽喉。耶律德光見連折二將,心中暗暗欽佩高行周槍法絕倫,雖傳令鳴金收兵。

    高行周在戚城大勝,飛章報捷,石重貴大喜,親王戚城犒賞三軍。遼國流星探馬報與耶律德光,德光對眾將言道:「先敗一陣連折兩將,今石重貴竟到戚城勞軍,使得朕之臉面丟盡。」

    奸賊喬榮言道:「陛下,為臣之見石重貴此來乃是自投羅網,若是用重兵強攻,豈是高行週一人可擋。」

    「朕亦有強攻之心,傳令各部,今晚三更做飯,五更起兵強攻。」耶律德光傳令。

    話說四更天時,戚城三面火把通明,上千輛沖車、撞車、飛車被遼兵退至城下,數丈高的雲梯、飛梯林立而起,戚城守卒大驚,急報石重貴。石重貴向左右重將官問道:「遼兵意欲強攻,戚城彈丸之地,焉能固守?」

    左右將官皆以龍駕安危為重,勸石重貴捨棄戚城,唯有高行周奏道:「陛下萬萬不可離開戚城,末將請陛下城頭督戰。」

    石重貴言道:「十萬遼兵吶!高愛卿怎忍讓朕陷入敵圍?」

    高行周言道:「大敵當前,陛下若是棄守戚城,三軍將士便無必死之心,倒不如帶著末將一同逃往開封。陛下若能坐陣,則城中軍民同仇敵愾,誓死抗遼,再詔天下勤王之師,何愁遼兵不退?萬望陛下三思。」說著高行周雙膝跪地,連連磕頭。

    石重貴被高行周義舉所感,言道:「高愛卿所言句句肺腑,朕親往城頭督戰。」

    「皇上聖明!」高行周含淚呼道。

    高行周跟隨石重貴來至戚城被城樓,石重貴往城下一看,遼兵漫山遍野,火光綿延數十里,隱隱約約聽到遼國傳話官對士兵喊道:「皇上有旨,殺高行周者賞三千邑,斬石重貴者封萬戶侯!」

    黎明前的夜空聽得格外清晰,石重貴平日抗遼心如磐石,真到了軍前卻如坐針尖,總想脫逃,剛要起身離去,高行周問道:「陛下何往?」

    石重貴言道:「愛卿可聞,殺汝賞三千邑,殺朕封萬戶侯,戚城守不得。」

    高行周言道:「臣不得不言,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左右校尉扶助皇上!」一聲令下四五個校尉上前一把將石重貴摁在座椅之上,石重貴早被嚇得六神無主,渾身癱軟,也不知所措。高行周即刻傳令:「眾將官聽令,萬歲今在北門督戰,誓與戚城同亡!戚城百姓無論老幼皆充為軍用,拚死者重賞,貪生者殺頭!」

    「得令!」麾下將官,各自調兵死守垛口。

    五更天時,只聞「啪!啪!啪!……」一陣號炮連發劃破拂曉,頓時戰鼓震地,號角驚天,十萬遼兵蜂擁攻城,無數火弩亂箭似暴雨傾盆射向城頭,十幾個校尉執盾護住石重貴,高行周冒亂箭親臨垛口,一場血戰驚天動地,血肉橫飛。正是:

    拂曉號炮驚天混,火光熊燃化清晨。

    變奏千載英雄曲,消逝十萬將士魂。

    從黎明戰至傍晚,五萬晉軍勇挫十萬遼兵,耶律德光戚城相持不下,軍卒器具卻損傷無數,只得罷兵回營。

    回到中軍,耶律德光對眾將言道:「自率兵南下,攻城拔寨,無人可及,如今石重貴親臨督戰,小小戚城久攻不下,氣煞朕也!」

    遼國的軍師名叫耶律羽之,他對德光言道:「陛下無慮,臣有一計。」

    「宰相有何妙計,快講。」德光言。

    耶律羽之言道:「石重貴若敗,定一潰千里,此番得勝,必是急功近利。陛下當將計就計,詐敗潰逃,半路設伏,石重貴必出兵追擊,伏兵可劫殺之。」耶律德光以為此計甚妙,即刻傳令裝作疲憊,連夜後退三十里。

    遼兵星夜撤兵,讓石重貴喜出望外,即刻傳令調集精銳騎兵追擊。偏巧天降暴雨,沖毀去路,石重貴只得休兵,卻使耶律德光淋得如同落湯之犬。

    耶律德光見天公降雨,使得誘敵之計未成,又令兵馬準備殺回戚城。此時探馬來報,後晉勤王之兵已聚集戚城,兵力不下八萬。耶律德光出師不利,頓時氣急敗壞,傳令遼兵沿途燒殺劫掠,草木不留,遂退守河北,

    後晉勤王之師,共有三路兵馬,為泰寧節度使安審琦,字國瑞,此人乃後唐大將安金全之子;昭義節度使杜重威,此人乃是石敬塘的妹夫;第三路乃是河中節度使李守貞。三路援兵會集戚城,但遼主耶律德光已退至河北,李守貞奏道:「今遼兵北退,黃河沿岸接連收復,士氣正盛。叛賊楊光遠在青洲孤立無援,臣請兵五萬剿殺楊氏。」

    石重貴言道:「楊光遠數番欺天下以利自身,朕早有心除之。朕即命大將石贊會合李將軍,合力收復青州。」

    再說楊光遠在青州遭遇大將石贊,被阻於馬家口,今番遼兵失利,李守貞率兵會合石贊欲乘勝收復青州,只得遣快馬王遼軍大營求援,耶律德光僅派三千士卒救應。晉軍大帥李守貞命石贊率五千精兵抵禦遼軍,親率四萬人馬包圍齊州。

    三千遼軍為首大將名叫耶律祺,路遇晉將石贊,二人交鋒四五回合,便被石贊砍於馬下,三千遼兵潰敗而逃。李守貞圍困齊州半月,青州各郡紛紛倒戈降晉,使得楊光遠大失人心。楊光遠見城中糧草將盡,便派長子楊承貴闖營求援,楊承貴單槍匹馬剛入晉營,正遇李守貞,被其打落馬下,遭亂刀砍死。

    闖連營不成,楊光遠卻在城頭擺案設香,整日裝神弄鬼,祈求上蒼保佑。楊光遠另外三子,光祚、光信、光勳自知大勢已去,便私下商議獻城歸降。晚間,趁楊光遠熟睡之機,率親兵三百人闖入光遠寢室,將楊光遠五花大綁,光遠驚呼:「小兔崽子,謀反不成?」

    楊光祚言道:「孩兒只為留楊門一脈,欲將父親送於萬歲,故作此大義滅親之事,免遭楊府滅門之災!」楊光遠啞口無言,束手就擒。

    次日天明,楊光祚、楊光信、楊光勳兄弟三人開城投降,將叛賊楊光遠獻於中軍,李守貞大喜,將楊光遠營前斬首,楊氏兄弟押往京師聽候發落。正是:

    幾番易主幾番亂,背主降敵苟保全。

    只恨契丹嘗敗績,斷送亂臣再反叛。

    前文曾表南唐伐閩之事,大帥查文徽眼看大軍將收福州,卻得皇帝李景退兵急詔,只得班師回朝。李景掉查文徽退兵,乃是聽信寵臣馮氏兄弟的讒言所致。馮氏兄弟哥哥叫馮延巳,字正中,弟弟叫馮延魯,字叔文,廣陵人氏。兄弟二人平日在皇帝面前讒言取媚,干預朝綱。馮氏兄弟見大帥查文徽在前敵連章奏捷,便心生嫉妒,在朝中傳言查文徽功高震主,有欺君之心。李景聽此二人造謠,便對查文徽心存顧慮,便詔其退兵,削去了兵權。查文徽已失去兵權,馮延巳又上書皇上,請封其弟馮延魯為兵馬元帥出兵收復福州。

    南唐保大四年,公元946年八月,中主李景以馮延魯為兵馬元帥再討福州,前文曾言閩王王延政在建州兵敗自盡,留守福州的大將名曰李弘羲,此人忠於大閩國,便會集五萬人馬堅守福州,拒不向南唐投降。李弘羲自知兵力不足,便對軍師馬捷言道:「探馬報南唐皇帝命馮延魯為元帥,揮兵十萬欲收復福州,眼前雄師來犯,身後大海汪洋,可有保身之計?」

    馬捷道:「今福州之南有漢國,福州之北有越國。南漢劉氏闇弱無能,只能割地自守;越國向晉稱臣,素來與不畏南唐,主公可由海路求越國發兵。」

    李弘羲言:「為今之計也只有如此,但出使越國非軍師不可。」

    馬捷道:「大閩江山命懸一線,在下願乘風破浪請來越國援兵。」李弘羲大喜,即刻名人準備大船五條,送軍師馬捷往越國搬兵。

    越國自海龍王錢鏐立國以來,已傳三世。錢鏐追授武肅王,其子錢元瓘死後追封文穆王,由忠獻王錢弘佐繼承王位。此時閩使馬捷面見越王錢弘佐,泣淚陳言求兵援助,越王左右大臣皆言不可得罪南唐,唯有一人執意救閩,此人乃是越國水路大都督胡進思,湖州人氏,是先王的托孤重臣,進思對越王言道:「李景假借唐號出兵閩國,乃為日後席捲江東埋下禍根。自古便有輻輳相依,唇亡齒寒之說,今日若不救閩,越國霸業難保,老臣特請千歲出兵。」

    錢弘佐道:「大都督之言,如撥雲見日,令孤王茅塞頓開,速命大將胡進思為元帥,張筠、余安為大將,點三萬兵馬兩日後過海救閩。」正是:

    越兵過海欲斬蛟,百艘戰船渡驚濤。

    滄海不知興亡變,桑田一朝又一朝。

    欲知後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