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都市小說 > 桃花渡春曲

龍騰世紀 11、桃花盛開的地方(上) 文 / 海川北侖

    江南的寒冷是陰涼,沁人心脾透底徹骨的冷,而且,冷得不合常理不合邏輯。落雪不冷化雪冷,冬天不冷春天冷,室外不冷室內冷。這都已是三月下旬了,臨近清明了,一chao寒流襲來,周桃花等繡花姑娘的手上冷得又起了凍瘡。她們不得不想辦法取暖,在這弄堂間燒了一個煤球爐,讓室內能暖和一點。

    周小通的家房子多。祖上是在s市打拚的,有點家產,清末的時候,就在s市開了工廠。可能祖上有兩個子嗣,於是在這家鄉——桃花渡,分成東西二戶,建起了這一共四間二弄二偏一堂屋的房子。堂屋居中,為公用。其他房屋東西兩邊對稱分佈,每戶二間一弄一偏。現在,這些房子全部歸周小通一家了。因為周小通家對革命有貢獻,解放後,這房子也沒有被分掉。周小通的爺爺奶奶都是地下黨,在s市解放前夕由於叛徒的出賣,爺爺奶奶雙雙被捕,光榮犧牲。他太奶奶帶著當時尚年幼的父親,祖孫倆逃離了s市,回到了桃花渡。解放後,政府以革命烈屬的待遇照顧他們,他們祖孫倆衣食無憂,而且太奶奶也是一個開明人士,她將周小通家在s市的工廠商店及其他房產全部捐給了政府,只要求留下桃花渡自己住著的這幢房子,政府為此對他們家也格外看待,對他們家比較客氣。

    周小通的父親從此再也沒回過s市,成了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自食其力,自得其樂,因此也躲過了針對資本家及其他剝削者進行的一場場風高浪急的運動和鬥爭。太奶奶去世時,對孫子說的唯一一句話,就是要他父親「清清白白做一人,平平安安過一世」。這麼多年了,周小通父親還記著這句話,成為他為人處事的準則。而對於他家曾經顯赫的家世,對於他曾經風光一時的童年經歷,早已忘記了。只有這幢房子還依稀保留著家族曾經的輝煌。

    「小通,小通,添煤球了。」周桃花對著弄堂間邊上開著的一扇門裡喊著。

    「又要加煤球了?剛才不是才加過嗎,哪有燒這麼快的?」

    周小通放下了書本,嘀咕著走了出來。好不容易有個禮拜天,他可以在家清閒清閒,但每次都被周桃花她們差得跑前跑後,做了服侍她們的傭人。

    他過來看了一眼煤球爐子,看到這火正旺著哪,就有些不解地回頭看周桃花。一群低頭繡花的姑娘詭異地保持著沉默。周桃花頭也不抬,不耐煩地說:「叫你去,你就去,囉嗦什麼?」

    周小通無奈地搖了搖頭,掀開了弄堂間門口厚厚的用來遮擋外面寒氣進入的棉毯門簾,到了外面。

    這天氣陰沉沉的,聽天氣預報說最高溫度已經達到了十四、五度,但還是冷。風吹到臉上、手上仍然刺骨,周小通剛從暖烘烘的房裡出來,就冷得打了個顫。

    外面儘管冷,他家的兩棵桃樹,這時卻花蕾壓枝,含苞yu放,已經在笑傲春風了。

    桃樹生長在房屋的中軸線上,正對著院門。院子裡都鋪滿了青石板,就桃樹那裡有一塊石板大小的窟窿。聽周小通的父親說,那裡原也是一塊大石板,後來碎了,是他把碎石板撬了,從外面取了點土來填窟窿。沒想到那土裡帶著兩顆桃核,竟然長出了兩棵幼苗。幼苗長成小樹後,因為正對著院門,就有點礙腳。人進出院子,不能直接踏過去,而是要繞著走了。本來想把桃樹撥掉,後來一想,這石板破了,留著一個窟窿也難看,就讓那兩棵小桃樹長起來吧。一念之間,兩棵樹保存了下來,也給這院子平添了一份景致。

    海邊風大,並不適合種桃樹。海邊人家,在院子裡種桃樹的人還真不多。因為桃子是八月份成熟的,每年的颱風也正好是這個季節,而且大颱風大多都發生在這個月。春夏之間,別看桃樹長得枝繁葉茂、果實纍纍的,颱風一來,狂風呼嘯,橫掃一切,屋前屋後的樹木都會被連根撥起,東倒西歪的。那桃樹還算抗風了,樹冠不高,並不會倒伏,但滿樹的綠葉和纍纍的果實就會吹個精光。等風歇下來,再來一看,一片狼籍。滿院都是殘枝敗葉爛果子。看著即將到口的鮮嫩果實被糟蹋一空,誰不抓狂,誰不心疼?所以,海邊人家一般都不會在自家院子裡種桃樹。周小通家的桃樹是野生的,他們本來就不指望著吃樹上的果實,也只有他們家能把桃樹保留下來,別人早把桃樹劈了當柴火燒了。

    促使周小通家保留桃樹的,還有一個原因,因為周桃花。周桃花的名字和這桃樹有關。三年自然災害時期,浙東地區糧食歉收,百姓無以為食,吃草根、樹皮艱難度ri。周桃花的奶奶帶著年僅三歲的她,從舟山海島上過來,到桃花渡來乞討。

    當時,哪家有餘糧啊。眼看著小桃花活不下去了,周桃花的奶奶抱著孫女想跳下海去,站在碼頭邊上卻又躊躇猶豫了,最後冥冥之中有一股力量牽引著她,她茫然不知為何就離開了碼頭,抱著周桃花來到了碼頭邊上的一戶人家的院子裡,縮在一個牆角里,餓得昏沉沉的,等待著死神的到來。

    這戶人家就是周小通家。周小通的母親當時已經懷了周小通,雖擔著身孕,卻還在工作。不工作不行啊,儘管他家人口少,而且都是勞動力,負擔不像其他家庭那樣重,但他們也難以溫飽。眼下,正懷著孩子,正需要補充營養,為了能吃得稍微飽些,讓孩子出生後有口nǎi吃,他們不得不拚命地幹活。傍晚,夫妻倆拖著疲憊的身體回到了家,卻看到了餓昏在牆角里的祖孫倆。

    好心的周小通父母把她們抱到家裡,用米湯把她們救醒過來。從此,周桃花和奶奶就住在了周小通家裡。

    周小通出生時,正是桃花盛開的季節。父母給他取名時,他爸看到周桃花仍叫著海島那邊的那個名,覺得既然是一家人了,姓氏要統一,就想給周桃花改個名。因為當時院子裡的桃樹正好長大,第一年開了花,還開得那麼的奼紫嫣紅、繽紛燦爛,於是就以「桃花」作為周桃花的名字了。桃花,美麗嬌艷。這個名字,浪漫又通俗。周桃花的奶奶百口贊成,她老人家迷信,認為小桃花從小命苦,改個名,大吉大利,圖個好綵頭。而且,她真心盼望著周桃花像她的名字一樣,以後美麗漂亮、幸福快樂。

    因此這兩棵桃樹,不再單單是桃樹那麼簡單了。可是,周小通卻有些煩惱,惱著這兩棵桃樹。兩棵桃花長得有些特別,主根緊緊地靠著一起,枝杈纏繞,分不清哪枝是這棵哪枝是那棵,看上去,好像是同一枝桃樹一樣。不是這桃樹伴著他們一起長大的話,周小通還真當這兩棵樹是同一枝樹呢。不過,這樹長了十幾年,沒一個人會去計較他們是一棵還是兩枝的,桃樹自己更不受影響了,不管是一棵還是二枝,照樣長得枝繁葉茂,鬱鬱蔥蔥。但,還是有內行人看出門道來了,而且這內行人一說出來,還真讓人當新聞來傳說了,還讓周小通十分的鬱悶。

    這桃花渡位於浙東大陸的東端,歷古以來就是浙東的重要港口。浙東港口以寧波出名,其實寧波是對外貿易的港口。由於其地理條件有利於防守保衛,不像其他港口那樣直接臨海,易受海上來敵的攻擊,作為一個大港口正需要這樣的條件。寧波在甬江的三江口,深居內陸,有屏障有防守,但是,寧波交通便利上的優勢,反而不及像桃花渡這樣的臨海港口。因此,這些小港口有了交通便利上的優勢,也發展起來了,在沿海的交通上還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桃花渡是舟山連接大陸的跳板,所以比其他小港口更有優勢。在還沒有客渡航船之前,去舟山都是些渡船和自備船,桃花渡的這些船,通達舟山的幾十個島嶼;民國初,小火輪投入海上客運,桃花渡多了航船航線,除了通舟山各島的航線外,還北通sh,南抵閩台,航線眾多。解放後,隨著陸路交通的發展,南北兩線海上交通逐漸萎縮,而東路來往舟山的交通一直在發展。由於交通發達,桃花渡名聞遐邇。至於桃花渡的名稱是否因通航舟山的桃花島而來,連老一輩的人也沒人說得清楚。桃花島與桃花渡,有淵源也好,巧合也罷,反正這桃花渡地處海陸交通的咽喉處,怎麼說也不會辱沒「桃花渡」這一響亮名字的。

    周小通的家,就在桃花渡最靠近碼頭的地方,而且那地方只有周小通他們一戶人家,獨門獨戶,扼守著交通要道。以前,人們居住很有規律。從自然方面去看,有臨水而居,依山而居;從社會方面去看,有聚族而居,比鄰而居;當然也有因為風水好或者商業發達形成的村落。反正,集聚是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拿桃花渡來說,很明顯的,村子是由幾個大家族聚族而居而形成的。村裡那三、四個大的家族,按姓氏聚集在一起,形成了周家、鄒家、顧家等幾個大的自然村。周小通家屬周家人,卻沒有在周家聚居的那個自然村裡造房,反而選了遠離周家的、靠近碼頭的地方,在這沒人居住的地方圍了地建了院蓋了房。這就是觀念的問題,周小通祖上觀念超前,他造房時,村裡人也許不太理解他,可現在,村裡人羨慕還來不及呢。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