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穿越重生 > 細數三國豪傑

龍騰世紀 第二十七節 文 / 項飛

    看著曹軍躲在大營裡只有挨打的份,袁紹心裡這高興。這一高興不要緊,他又犯了輕敵的老毛病。《獻帝春秋》記載袁紹甚至下令,讓全軍將士每人必須隨身攜帶一根「三尺繩」,一旦活捉了曹操「但當縛之」。雖然氣勢豪邁,但也可以看出袁紹已經陷入了極度的盲目樂觀之中。

    曹操當然也沒閒著,他趁袁紹全軍得意忘形之際申請了一項發明專利,並投入生產準備用於實戰了。這項專利叫做「霹靂車」,其實就是投石車,主要是借助機械力量拋射石塊來攻擊遠處的敵軍目標,這在當時屬於重型遠程攻擊武器了,相當於現代戰爭裡的「炮」。事實上「炮」這個字最早寫作「砲」,「石」字旁就是表示拋射的石塊,「砲」指的就是這種投石車。《三國演義》裡說這項專利是劉曄提出並設計的,但項飛查了一下《三國誌劉曄傳》卻沒找到相關記載。而且《三國誌》裡也沒有該專利的正式名稱,只是記載袁軍在領教了這種新式武器的厲害後,才心懷畏懼地稱之為「霹靂車」。

    曹軍的投石車很快就投入到實戰中,並取得了卓越的戰績。投石車拋射的石塊穿空亂飛,或是擊中土山,或是落到人群中,只有極少數直接命中土山上的「櫓」。投石車雖然準確性極差,但殺傷力卻很大,只要擊中目標,「櫓」就會立刻被摧毀,裡面的弓箭手非死即傷。這樣一來袁軍再也不敢到上面放箭,曹軍算是破了敵人一招。

    一計不成,袁紹又出一計,他命人從己方大營挖了數條地道直通曹軍陣地,想讓自己的部隊通過地道強行進入曹軍腹地。挖地道也是袁紹的拿手好戲,當年擊敗公孫瓚時就是用的這手,一招制敵,取得奇效。但曹操可不是公孫瓚,他對付袁紹頗有手段。曹操讓人圍繞己方大營也挖了一圈地道,這樣一來袁紹豎著往裡挖,曹操橫著挖,無論袁軍挖到哪裡都會遇到曹軍的地道。一旦雙方的地道相遇,袁軍也就無處藏身,更談不上偷襲了。看來古時的攻堅戰真的不容易,又是堆土山,又是挖地道,動不動就是大投入、大工程量的舉動。

    曹操連破袁紹兩招,使得局勢穩定下來,不似前一陣那樣緊張了。還沒等他舒口氣,又一個讓他頭疼的問題出現了:他的軍糧不夠了。應該說「曹軍糧少」是個地球人都知道事實,不但曹操本人一清二楚,就連他的敵人也明明白白,袁紹手下的謀士更是成天掰著手指頭替他算軍糧還能支撐幾天,只是大家都沒想到這個問題出現的這樣快。

    內憂外困之下,曹操也有些動搖了,他想到了撤軍。當時他的大謀士荀彧鎮守許都並負責前線的後勤供給,曹操在寫給荀彧的信裡流露出撤兵的意思,並徵求他的意見。請注意,曹操在官渡前線有很多謀士,其中不乏頗受信賴、頗有見地的「名謀」,但曹操偏要問問遠在後方的荀彧的意見,此舉耐人尋味。項飛認為這一方面是荀彧的見解非凡,另一方面大概是曹操怕動搖軍心,因而不敢與前線謀士談論此事。

    關於曹操想要退兵一事,有人認為他是感覺力不能敵,為了避免大規模潰敗而主動撤退;但《三國誌荀彧傳》則說曹操撤軍的目的是為了「引」袁紹進軍,有點誘敵的意思,可能是想誘袁紹深入,然後找機會消滅他。項飛感覺誘敵深入的可能性不大,雙方都相持半年了,哪有此時才「誘敵深入」的道理?而且曹操的主力都在官渡,根本沒實力再設伏了。

    另外此時撤軍,即使是有組織的主動撤軍,即使敵人不在後追殺,都很容易演變成潰逃。公元383年發生的「淝水之戰」就是個這樣的例子,當時前秦的軍隊就是主動後撤,結果卻在沒有敵人掩殺的情況下演變成了大潰逃——真正的不戰自亂。《荀彧傳》之所以說曹操撤退是為了「誘敵深入」,大概是陳壽為曹操鍍金吧。

    荀彧接到曹操的信後,經過一番縝密的考慮,作出決定。他在給曹操的回信中分析了當前的形勢,指出眼下的情況堅決不能撤軍,誰先撤軍誰就輸了。他說:「今軍食雖少,未若楚、漢在滎陽、成皋間也。是時劉、項莫肯先退,先退者勢屈也。」當然荀彧也不是簡單地要求曹操堅守,他還為曹操分析了形勢,以此堅定曹操對峙到底的決心。他說「公以至弱當至強,若不能制必為所乘,是天下之大機也。」荀彧也不是讓曹操傻呵呵地干靠,還為他指出了取勝之道,建議他用「奇策」取勝。荀彧說您與袁紹對峙了半年,「扼其喉而不得進」,現在「情見勢竭,必將有變,此用奇之時,不可失也。」

    荀彧不愧是曹操手下的一流大謀士、偉大的戰略家、一級戰略分析師,他雖然遠在千里之外,卻對戰局變化洞若觀火。他的回信不但堅定了曹操戰鬥到底的決心,也指出了唯一可行的取勝之道,為官渡之戰的大勝奠定了基礎,這就是謀士的作用。難怪曹操對荀彧極為欣賞,官渡之戰數年後的建安十二年,在上表為荀彧請封時曹操還提到他在這一戰時的表現。曹操說當時情況危急,就連作為主帥的「臣」也動搖了,但是荀彧同志勸阻了「臣」,「建宜住之便,恢進討之規,更起臣心,易其愚慮」,多虧了他的建議,才能「遂摧大逆,覆取其眾」。曹操對此的評價是「此彧睹勝敗之機,略不世出也」,可見曹操對荀彧的評價還是很高的。

    當然曹操有一件事忘了提,其實官渡之戰勝利的關鍵還在於作為決策者的曹操自己,他的從善如流才是決定因素。

    現在曹操堅定了相持的決心,確定了以「奇謀」取勝的戰略方針,可是還有個關鍵的問題,那就是這個「奇謀」在哪裡呢?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