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穿越重生 > 細數三國豪傑

龍騰世紀 第十五節 文 / 項飛

    袁術得到了傳國御璽,又在理論上找到了依據,最關鍵的是經過幾年的經營他自問實力有所增強,於是就打算稱帝了。雖然準備充分,可這麼大的事不是一個人就能辦的,他怎麼也得徵求一下手下人的意見。而且這個計劃太過宏偉,他擔心大家一下接受不了。

    於是袁術召開會議,把自己的想法跟大家說了。他說,現在天下大亂,豪傑並起,劉氏家族的政權ri見衰微。我們袁氏「四世公輔」,四世三公,為天下百姓所擁戴。現在我打算「應天順民」當這個皇上,你們大家看怎麼樣?袁術還好意思說自己為天下百姓所擁戴,稱帝之舉是「應天順民」,往自己臉上貼金也沒這麼個貼法。而且他先是提到自己的家族「四世公輔」輔佐漢室,然後又說要取代漢室,這不是打自己耳光嗎?看來這真是一次失敗的演講。

    果然此言一出,群下寂然,大家都被這個宏偉的計劃嚇壞了,「眾莫敢對」。別人提出稱帝時,手下人都歡欣鼓舞,踴躍支持,甚至還主動積極勸進,可輪到袁術要稱帝時,大家都默不作聲。這默不作聲的意思就已經很明顯了,當然不是默許,而是反對。如果眾人再沉默下去,袁術可能就會說:「既然大家沒意見,那就這麼定了!」還好主簿閻象大膽發言,沒給他順竿爬的機會。

    閻象進言說,當年周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還能服事殷紂王。您現在的實力還比不了周文王,而漢室雖衰微但比紂王也好不少。我看您還是算了吧!閻象的話代表了大多數人的意見,他們都不贊成袁術稱帝。袁術很鬱悶,當即宣佈散會。

    回去之後,他左思右想還是不死心,於是就讓人請張范來。張范字公儀,是河內人,漢末司徒張歆的孫子。史書對他的記載就是這些,項飛也沒查到更多的資料,但既然能如袁術的法眼,很可能是個見識超群的智者,不會是平庸之輩。袁術請他來大概是想聽聽他的意見,但張范根本沒理他,稱病不來,只是讓自己的弟弟張承代表自己來見袁術。

    袁術對張承說,周朝衰弱,就出現了齊桓公、晉文公這樣的霸主;秦朝失政,就有漢朝取代它。現在天下大亂,「孤以土地之廣,士人之眾」,想學一學齊桓公和漢高祖,「可乎」?袁術現在的級別已經可以自稱「孤」了,「稱孤道寡」是多少人追求一生也到不了的級別,可袁術還是不知足,還想著更進一步。

    張承字公先,說話很有份量。他回答說,這種事在於德行,不在人多人少。如果德行夠了,即使是匹夫也能成就霸王之業;如果一味「陵僭無度,干時而動」,就會被大家拋棄,到那時誰也幫不了他!張承的話很有針對性,袁術現在的計劃就是「陵僭無度,干時而動」,張承勸他不是你的你就不要有非分之想,要懂得順應天意。

    袁術找他來本以為會聽到贊同的聲音,沒想到又是勸他放棄,這樣他很不高興,「不悅」。就在這時他又接到孫策的一封信。孫策是孫堅之子,孫堅死後孫策曾依附於袁術。應該說袁術對他還是很欣賞的,「甚奇之」、「貴異之」,甚至還說,我要是能有孫郎這樣的兒子,死也值了。可袁術一直把孫策當作小孩子看待,不肯給他duli發展的機會。後來孫策只好離開袁術,自己發展(詳見本書《孫權》一章),眼下已經佔據江東大部。現在他也聽說了袁術打算稱帝,覺得於公於私自己都應該勸勸袁術,所以就寫了封信來。袁術現在誰的話也聽不進去,對孫策的來信自然不肯理會。於是孫策藉機宣佈與袁術斷絕一切關係,徹底劃清界線。

    按照袁術的性格,不管誰說什麼,不管誰與他斷絕關係,都擋不住他稱帝,可事實上袁術確實沒在這一年稱帝,而是又等了兩年,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阻止了他呢?袁術是個唯實力論者,一直信奉「誰的拳頭打誰就有理」,唯一能阻止他稱帝的就是實力比他強的人,這個人就是曹操。

    多年以後,也就是建安十五年的時候,曹操下了一份「令」,在「令」裡他解釋了自己不會急流勇退的原因。他說如果天下沒有我,「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接著曹操又舉了袁術的例子,他說當初有人勸袁術稱帝,袁術回答道:「曹公尚在,未可也!」曹操的這份「令」記載在《魏武故事》裡,《三國誌》也有引用。曹操的這番話雖然有往自己臉上貼金的嫌疑,但基本事實不會錯。能讓袁術忌憚的當然不是曹操這個人,而是他所代表的那股勢力,這才是袁術不在這時稱帝的根本原因。

    這邊袁術在為要不要稱帝頭疼,好容易按奈心火,放棄了稱帝的打算,那邊袁紹也在頭疼,他是為家事鬧心。袁紹有三個兒子:長子袁譚字顯思、次子袁熙字顯雍、小兒子袁尚字顯甫。這三個兒子裡面,袁譚年紀最長,而且也很賢德,小兒子袁尚年紀小,但是容貌俊美,很得袁紹歡心。按照那時的嫡長子繼承製原則,袁譚應該毫無疑問地被確立為袁紹的繼承人。可袁紹偏心小兒子,而且他的夫人劉氏也很喜歡袁尚,多次在袁紹面前說他的好處,極力慫恿袁紹立袁尚為嗣。

    袁紹本就喜歡小兒子,又有劉氏一再相勸,於是他就有了廢長立幼的打算。後來他和公孫瓚爭奪青州,公孫瓚派了個青州刺史,袁紹不甘示弱也派了個青州刺史去攻打青州,他派的青州刺史就是他的長子袁譚。這個安排表面上看是為了戰略需要,也能體現出對青州的重視,還算說得過去,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怎麼回事:哪有把繼承人派到外地常駐的?

    打個比方,歷朝歷代,如果沒有特殊情況皇儲和皇上都是在一起的,一般都是在京師。即使有時皇帝要出征,也要把皇儲留在京城「監國」,基本沒有皇帝留在京城而讓皇儲出征的。總之,在正常情況下,皇儲都是呆在首都,當然偶爾出趟差也很正常,但很少有皇儲被派到外地常駐的。如果這種情況發生了,就只有一種解釋:皇儲地位不穩了。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