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穿越重生 > 細數三國豪傑

龍騰世紀 第十四節 文 / 項飛

    那麼袁術為什麼一直想稱帝呢?這件事說來話長。當時流傳著一句讖語:「代漢者當塗高」,袁術就是從中得到啟示,認為自己身負「天命」。「讖語」相當於神諭,以書面或口頭的形式在民間流傳,一般都是預言將要發生的事,但它的來源卻不可考。雖然帶有一定的迷信色彩,但不可否認,有時這些話確實很準,它所預言的事情往往都應驗了。古人對「讖語」非常重視,往往以此作為行動的指南。在很多史書的《五行志》裡都收集了當時流行的讖語,也叫「訛言」、「謠」,或者稱為「詩妖」。

    關於「讖語」最出名的例子大概就是元朝末年那一次。當時流行的讖語是:「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結果沒多久果然就在修建黃河堤防的工地上挖出了一個一隻眼的石人,隨即在全國範圍內爆發了韓山童、劉福通領導的轟轟烈烈的紅巾軍起義,進而推翻了元帝國。當然,也有人認為這是韓山童、劉福通等人先「人造」出這麼一句讖語,然後又偷偷埋下一個獨眼石人,讓別人把它挖出來,造成讖語應驗的假象,以此來為起義造勢。這種說法是否正確暫且不論,它恰恰從另一個角度證明了人們對「讖語」的重視程度,「讖語」在人們心中的地位由此可見一斑。

    在《三國演義》裡也有讖語出現的描寫。董卓敗亡前,民間流傳著「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的歌謠,其實這就是讖語。這句話的意思大家都知道,「千里草」,合起來是「董」字;「十日卜」,摞在一起就是「卓」字,就是說董卓快死了。各位千萬不要以為這是小說家的杜撰,這句話確確實實流傳過,還被記入范曄的《後漢書五行志》。

    還有個例子也很有名。唐太宗時有一句讖語,大意是說唐三世後會有姓武的女王代有天下。太宗也聽說了這句話,為此很傷腦筋,還特意就此事徵求了當時一些著名的玄學家的意見。後來的歷史也證明了讖語再次應驗!這件事在《舊唐書》和《新唐書》都有記載。

    對了,秦始皇時那句著名的「亡秦者胡」,這些都是讖語。只是誰都不知道當時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讖語」,它是怎樣產生的?

    這樣的例子太多了,而且很多都應驗了,因此古人對「讖語」深信不疑。項飛覺得「讖語」用今天的科學理論無法解釋,但不等於說它沒有道理,更不能一棍子打死,統統劃為封建迷信,只能說超出了我們所能理解的範圍。

    「讖語」一般都是預言將來的事,但往往隱晦難懂,經常讓人會錯意,只有當它應驗時人們才知道它的真正含義。比如那句「亡秦者胡」就讓英明神武的秦始皇理解錯了,以為最大的威脅來自「胡人」,據說他就是因此修建了萬里長城,結果歷史證明這個「胡」不是指胡人,而是秦二世胡亥。

    現在的袁術就面臨這樣的難題:他得到了讖語,卻搞不懂它的真正含義。袁術聽到的讖語應該是這個意思:取代漢朝而有天下的應該是「塗高」,可是這「塗高」是什麼意思呢?順便說一句,這個「塗」是通假字,應為「途」。當時知道這句讖語的人很多,可真正明白其中含義的幾乎沒有。袁術也一樣不明白,但是他有自己的理解。「塗」即「途」也,「途」就是道路,而袁術的字是「公路」,帶個「路」字,能與「塗」靠上邊,所以他認為「塗高」指的就是自己,至於「高」是什麼意思,袁術可沒功夫研究。

    袁術如此堅定地認為天命在自己身上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按照五行理論,秦朝是「水德」,尚黑色,所以我們看到影視作品中秦朝官員的服se以黑為主,漢朝是「火德」,尚紅色,五行學說認為以火代水,所以漢代秦。同樣按照五行學說的觀點代水的應該是土,「土德」的代表顏色是黃色。因此漢末的起義軍才自稱為「黃巾軍」,他們的口號是「蒼天已死,黃天當立」,處處突出一個「黃」字。袁術姓袁,袁姓出自陳,而陳是遠古時舜的後裔,舜帝是「土德」,所以袁紹認為自己也是「土德」,可以代替「水德」。

    這個彎繞得太遠,但袁術覺得沒問題。有了這兩個理論上的支持,他堅定地認為自己身負天命,必須要稱帝。事實上我們都知道「天命」並沒有垂青於袁術,這句讖語沒錯,五行理論也沒錯,是他自己理解錯了。《後漢書》的結論認為「天命符驗,可得而見,未可得而言也」,就是說這種事只能看到它應驗,要想預知它的含義很難。

    今天我們回頭看這段歷史,當然知道「代漢者」是「魏」,可是為什麼呢?《後漢書》也只是說這句讖語的意思是天命在魏,「塗高」就是指魏,同樣沒有解釋為什麼「塗高」就是魏。項飛對這個問題也是百思不得其解,查了一些資料,也請教了一些學者,可還是沒有得到讓人信服的答案。還是那句話,「功夫不負有心人」,在一個偶然的機會裡項飛終於找到了答案。

    有一次一個朋友家人外出,剩這個朋友自己在家,偏偏這人膽小如鼠,不敢一個人過夜,於是項飛承擔起包括陪睡在內的「三陪」任務。有一天完成陪吃任務後,閒來無事,就想找本書解悶。朋友的父親是個老學究,書房裡擺滿了書,據說還有不少珍本。那些寶貝項飛不敢碰,只是順手拿起了一本《辭海》翻翻,無巧不巧,就是這麼順手一翻,讓我找到了答案,解決了長久以來一直困擾我的問題。

    項飛無意中翻到了「魏」的條目,關於「魏」的眾多解釋中有這樣一條:古時路邊的高台稱為「魏」。路邊的高台就是「途高」,而「途高」就是「塗高」!如此一來我們就明白為什麼「代漢者當塗高」指的就是「魏」了。

    找到這個答案多不容易!項飛覺得自己應該受到獎勵,請大家鼓鼓掌。而且這項發明已經申請了專利,如果各位想引用,請一定註明出處和原創作者,呵呵,假的。

    「六票支持」,劍聖心同學,好樣的!儘管項飛一直認為,一百票不嫌多,不投票也無所謂,只要大家看得高興就好。不過還是覺得有必要在全國範圍內開展向劍聖心同學和小小樂樂同學學習的活動。置頂先!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