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穿越重生 > 細數三國豪傑

龍騰世紀 第七節 文 / 項飛

    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馬超、韓遂率眾反叛,並佔據了潼關。《三國演義》裡說,馬超是因為父親馬騰被曹操殺了才反叛的,事實正好相反,當時馬騰活得好好的,在京師做衛尉,是因為馬超造反,他才被殺的。這年的七月曹操西征,與馬超「夾關」對峙。他一面吸引馬超的注意力,一面派徐晃、朱靈從蒲阪津夜渡黃河,佔據河西。那麼曹操是怎樣吸引馬超注意力的呢?那就是交戰。戰果怎樣《三國誌》沒說,但根據推斷應該是曹操敗了,不然就不會派人夜渡黃河了。然後曹操主力北渡渭河,準備斷馬超的後路。馬超當然不能讓曹操這樣做,於是來了個「半渡而擊之」。

    關於此戰,《三國演義》的描寫與史書的記載大同小異。曹操的部隊剛渡過一半,馬超突然出現。曹操和另一半人馬還在渭河北岸,眾人一看馬超殺到立刻一擁下岸,去搶渡船。只有曹操很鎮靜,坐在胡床上沒動,「按劍指約休鬧」。曹操這樣做大概是為了穩定軍心吧?他手下的大將許褚(《曹瞞傳》說是張郃)一看不妙,連扶帶拽的把曹操弄上一艘小船。其他的士卒也要上這隻船,搞得小船嚴重超載,眼看就要沉了。許褚揮刀「斬攀船者」,這才把船划出岸。可是船工已經「中箭死」了(也不排除許褚殺紅眼了,連船工一併做掉),小船順流向下漂了四、五里,馬超帥騎兵沿岸追下來,「矢下如雨」。許褚左手舉馬鞍為曹操擋箭,右手撐船,形勢十分危急。多虧了校尉丁斐在岸邊放出牛馬,引得馬超的士兵去搶,曹操這才脫險。曹操手下的諸將看到兵敗,急忙找曹操,可是一直沒找到(他們不知道,曹操已經漂到下游了),可把大家急壞了。後來曹操自己回來了,諸將又悲又喜,「或流涕」。這是真實感情的流露,由此可見曹操還是深得諸將之心的,也因此得他們死力相輔。曹操御下有方,賞罰並行,獎懲分明,這點比曹丕強多了,曹丕上任沒多久就把曹洪逮捕了,這事後文會有介紹。曹操回到大營,大笑曰:「今日幾為小賊所困!」他的這股勁真是讓人不得不服。曹操敗給張繡之後,赤壁大戰後,還有這次,幾次死裡逃生之後都「大笑」,從來沒有垂頭喪氣的時候,這種樂觀的精神確實值得學習。

    曹操渡河之後,馬超等人看到形勢不利就「請和」。請注意,是請和不是請降。曹操已經佔據了主動,當然不會接受請和。曹操曾說過:「馬兒不死,吾無葬身地也!」他下定決心要徹底剷除馬超這股勢力。於是雙方接著開打。馬超「固請」,並願意割地,還要送子為質。曹操可不上當,暗想:你老爸還在京師呢,你都能反,送個兒子來有什麼用?我即使殺了他你也不會心痛,該反還是反。曹操本不打算同意,但是「用賈詡計,偽許之」。於是與韓遂在陣前相會,兩人「交馬語」,嘮了好半天。原來,曹操與韓遂的父親是同年舉的孝廉,算是故人,所以與韓遂比較有共同語言。他們只談了些京都舊事,一點沒提「軍事」。《魏書》說,當時韓遂的士兵都往前擠,想看看曹操長什麼樣。曹操笑著說,你們想看看我嗎?我也和常人一樣,不是長了四目兩口,「但多智耳」。瞧這份灑脫,這份自信!韓遂回來後,馬超問他和曹操都說了什麼,韓遂一想,好像沒什麼要緊的,都是些舊事。馬超見韓遂說不出什麼不由得起了疑心。然後就是「抹書間韓遂」了。曹操讓人招搖過市般的到韓遂營中送了一封經過塗抹的信,韓遂看了正在納悶,馬超聽到消息來了。一看信被塗抹過,自然認定是韓遂作了手腳,於是「愈疑」,以為韓遂要算計自己。兩人合夥打仗,總這麼互相猜疑還能贏嗎?曹操見差不多了,該決戰了,「乃與克ri會戰」。「先以輕兵挑之,戰良久,乃縱虎騎夾擊」。此役曹操取得全勝,馬超、韓遂敗走,逃往涼州。順便說明一下,韓遂並沒有像《三國演義》說的那樣降了曹操,還被授予侯爵,而是繼續戰鬥,與曹操為敵。後來他又投靠到金城的氐王那裡,最後於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在金城被殺。馬超後來投奔張魯,曹操佔領漢中後馬超隻身逃走,庶妻和兒子馬秋都被曹操俘虜。曹操恨透了馬超,把他的庶妻「賞給了」張魯手下,把馬秋交給了張魯,張魯「自手殺之」。

    在戰後的總結會上有將軍問,與馬超相持時,為什麼一聽說敵人援軍到來,您就很高興呢?曹操說,敵人如果在原地「各異險阻」,要逐個蕩平少說也要一、二年,現在都聚集在這裡,「一舉可滅也」。曹操的軍事能力非常出眾,《魏書》說他行軍打仗大體上依「孫吳之法」,但又能「因事設奇,謀敵制勝,變化如神」。有時還以手令的形式,就是所謂的「錦囊」,指導前線的將軍,「從令者克捷,違教者負敗」。與敵人對陣時,「意思安閒」,好像沒有開打的意思,可一旦戰機出現,立刻傾力出擊,「氣勢盈溢」。每次克敵都不是僥倖獲勝。曹操還給《孫子兵法》作注,而且自己也寫了一部十餘萬字的兵書,還讓各級指戰員們在實際臨敵時按照這本書的指導來行事。曹操的軍事能力不但被部下認可,就連他的敵人也甘拜下風,自歎弗如。在劉備屯兵小沛的時候,曹操曾派劉岱、王忠「擊之」。劉備對他們說,像你們這樣的來一百個也奈何不了我,如果曹操親自來,那還真「未可知耳」。真的未可知嗎?讓我們來看看劉備的表現。劉岱、王忠敗了之後,曹操果然親自來打劉備。當時官渡之戰就要打響,劉備不信曹操會在這個時候親自來打他,於是帶人登高遠望,一看見曹操的帥旗,劉備立刻「棄眾而走」。還有官渡之戰時,汝南的劉辟、共都反叛曹操,相應袁紹,袁紹派劉備協助他們。曹操打敗袁紹後,親往汝南,劉備聽說曹操來了,故技重施,沒等開打就跑了。就連諸葛亮在《後出師表》中也提到「先帝每稱cāo為能」。由此可見,對於曹操的本事,劉備不但「知」,而且大大的「知」。連劉備這樣的梟雄、這樣的敵人都稱曹操「能」,看來曹操還真不是一般的「能」。

    馬超雖然被擊敗了,但沒能徹底摧毀他的勢力總讓曹操不太放心,於是再回兵前曹操留夏侯淵駐守長安,以鎮西北。

    打了這樣的大勝仗,朝廷總要表示一下,於是賜給曹操一想特權:贊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古時大臣在大殿上發言時要先說「臣某某」,也就是先報一下名字,而且上殿時要小跑著進來,還有不但不能帶寶劍等兵器,連鞋都不能穿。現在曹操這些都免了,就和當年的蕭何一樣。這更是一個榮譽,其實這些曹操都已經有了,對於這樣的賞賜他當然不會滿足。他已經想好怎樣「賞賜」自己了,不過還要等一等。建安十七年,曹操以朝廷的名義把臨近幾個郡的十幾個縣劃給了魏郡,擴大了魏郡的領地。這年的十月,曹操東征孫權。

    孫權得到消息,立刻在蕪湖附近的長江岸邊修築了濡須口,以待曹兵。曹操看到東吳威風凜凜的戰陣不禁歎道:「生子當如孫仲謀」。後世辛棄疾乾脆把曹操的感慨直接用到了詞裡「生子當如孫仲謀,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關於這一戰同是《三國誌》卻有不同記載。《三國誌魏武帝紀》裡說曹操小勝,「獲權都督公孫陽」。可是《孫權傳》卻說雙方相持月餘,曹操見佔不到便宜就退兵了。似乎《武帝紀》更準確一些。總之曹操是退兵了。曹操回到鄴郡(其實曹操自打敗袁紹奪得鄴郡後就一直住在這裡,而不是像《三國演義》裡說的那樣住在許都),覺得時機差不多了,該「賞賜」自己了。果然沒多久,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五月,皇帝派御史大夫卻慮持節來冊封曹操。他代表漢獻帝冊命曹操為「魏公」,並加九錫。封地為河東、河西、魏郡、趙國、中山、常山、巨鹿、安平、甘陵、平原共十個郡。按照爵位的順序「公、侯、伯、子、男」,「公」是最高一級。而「公」又有郡公和國公之分,曹操的封地有十個郡之多,他一定是國公。現在的曹操的爵位是最高一級裡最高的一等,這是真正的位極人臣。再高就是「王」了,但那是只有皇家宗室才能被冊封的爵位,不是「人臣」所能享有。曹操曾經上書「三辭不受」,但在漢獻帝的「一再堅持」下「只好」接受了。

    曹操不但受封「魏國公」,還受「九錫」。下面來解釋一下「九錫」。「錫」是通假字,應該是「賜」,是賞賜的意思。「九錫」是天子賞賜給有極高功勳的諸侯、大臣的九種禮器。得賜「九錫」基本上是臣子所能得到的最高禮遇了,比「贊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還要高,這個制度最早源於西周。據《禮記》記載,這九種禮器是:車馬、衣服、樂則、朱戶、納陛、虎賁、斧鉞、弓矢、秬鬯圭瓚。這九種禮器每一樣都有寓意,不是隨便就可以賞賜的。現在詳細說明一下:

    一曰車馬。指大輅、戎輅各一,輔以玄牡二駟。大輅是指金車,戎輅是兵車。玄牡二駟也就是黃馬八匹,用以拉這兩輛車。賜以車馬,表示受賜者其德可行;

    二曰衣服。指袞冕之服,赤舄為副。袞冕是指王者之服,赤舄即朱履。能安民者賜之;

    三曰樂則。樂則是指王者之樂,在這裡就是定音、校音器具。使民和樂者賜之;

    四曰朱戶。指紅漆大門。表示受賜者極得民心,民眾眾多;

    五曰納陛。陛,階也。大概是登殿時特製的階梯,能進善者賜以納陛;

    六曰虎賁。虎賁三百人,虎賁就是守門之軍。能退惡者賜以虎賁;

    七曰斧鉞。斧和鉞都是古代的兵器,但後來在實戰中很少用到,更多是用於禮儀場合。受賜斧鉞表示給了受賜者誅殺有罪者的權力;

    八曰弓矢。指特製的紅、黑色的專用弓箭。具體就是紅色的弓一張,紅色的矢百隻,黑色的弓十張,黑色的矢千隻。賜予弓矢表示給了受賜者征討不義的權力;

    九曰秬鬯圭瓚。秬鬯一杯,圭瓚為輔。秬是黑黍,鬯是美酒。秬鬯指用黑黍和香草釀成的酒,主要用於祭祀。圭瓚是宗廟祭祀用的器具,多為玉製,這裡指酒具。秬鬯圭瓚,就是美酒一杯,酒具一套,用於祭祀。受賜者可以用來祭祀宗廟和先人。

    經過介紹我們知道,「九錫」本身並不是多麼值錢的物品,但它代表著極高的榮譽,而且對受封者的要求極高,所以一直以來受「九錫」的人少得可憐。在曹操之前上一個受「九錫」的人是王莽,但他後來篡漢而立「新」,終結了西漢二百多年的統治,因此當時大家對曹操的受封議論紛紛,就連曹操集團內部意見也不統一,很多人持反對意見。王莽和曹操還有後來的司馬昭先後受「九錫」,使得世人對「九錫」頗不感冒,認為那是篡位的前奏,以至於「九錫」一度成為貶義詞。後世的權臣見了「九錫」都躲著走,即使皇帝賞賜,多數也都不敢接受。比如東晉的恆溫,他就曾拒絕過天子加「九錫」的賞賜。

    曹操的這個做法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滿,尤其是那些以「保曹」的方式來實現「保漢」目的的人,甚至就連曹操集團內部也有很多人看不下去。曹操手下最得力的謀士之一——荀彧就是個例子。這段歷史和《三國演義》的描述基本一致:早在建安十七年,董昭等人商議為曹操請封的時候,荀彧就提出了反對意見。他認為,曹操起義兵是為了「匡朝寧國」,「不宜如此」。他的反對讓曹操很是意外,可能也很傷心,「太祖(曹操)於是心不能平」。這就直接導致了荀彧的失寵,直至死亡。關於荀彧和這段歷史後文會有詳細評述。不過話說回來,以曹操的功勞封個國公應該不算過分,只是王莽的前車之鑒影響實在不好,而且曹操又確實有欺君罔上之實,所以才會有這麼多人反對。荀彧的態度代表了很多人,尤其是那些為了「保漢」才「保曹」的人的態度。曹操在銅雀台發的「令」好容易爭取到這部分人的心,現在全白費了。他的這一舉動,刺激了許多人。馬超就是其中一個,現在他更有理由與曹操為敵了。馬超在漢陽不斷騷擾,同時西北的一些少數民族也相應馬超,紛紛叛亂,並佔領了興國。當年曹操留夏侯淵鎮守長安就是防的這一手,現在用上了,於是令夏侯淵「討之」。

    建安十九年正月,夏侯淵大軍還沒到,馬超就被曹操的地方衛戍部隊擊敗,老婆孩子都被殺了。馬超逃亡漢中,韓遂跑到金城。夏侯淵轉而攻佔了興國,隨即屠城。在當時隴西有個叫宋建的人自稱「河首平漢王」,定都在枹罕。他不但有自己的年號,還設立了文武百官,這樣一個政權竟然存在了三十多年!由此可知當時的漢政府是多麼的闇弱。興國離枹罕不算太遠,夏侯淵順便討伐宋建。這年的十月攻下了枹罕,斬了宋建,同時夏侯淵再下屠城令,血洗枹罕。這裡先簡單介紹一下夏侯淵,後面會有詳細記敘。很多人尤其是通過《三國演義》瞭解這段歷史的人都低估了夏侯淵,其實他的能力相當突出。曹操對他的評價是「虎步隴右,所向無前」,更引用孔子的一句話「吾與爾不如也」。後來曹操會見羌胡豪帥,都讓夏侯淵在一旁,以起到震懾作用。但他動輒屠城,殺伐太重,最後陣亡在兩軍陣前。這大概就是宿命吧?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