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轉世袁世凱之大總統傳奇

龍騰世紀 第81章 窺視中東 文 / 裸奔在天堂

.    「美索不達米亞,是耗盡協約國力量而又無相應的軍事收益的另一個戰區。*書院」——出自美*史學家漢森.鮑德溫的《一戰史綱》,1962年。

    中東,21世紀地球上最不平靜的地區,因為那裡有世界上61%的石油儲量。這些黑色黃金為波斯灣沿岸國家帶來無盡財富的同時,也帶來了無盡的災難與動亂。然而在100年前,因為沒有肥沃的土地、沒有「可利用」的資源,有的只是無盡的沙漠和無法「馴服」的異教徒,中東地區——包括阿拉伯半島和波斯灣沿岸——被視歐洲各國為雞肋。過去的一百年年中,中東地區名義上的擁有、老邁的奧斯曼帝國一直為本國經濟衰退而擔憂,卻不知自己是坐在金山上哭窮;波斯灣地區的實際佔領、盛極一時的日不落帝國更是將中東棄如弊帚,除了派兵守住蘇伊士運河周邊之外,英國人在波斯灣甚至連一口水井都沒有打過。

    當第一次世界大戰進入僵持,當油煤混合動力戰艦成為主流、當汽車成為一種左右戰局的工具、當坦克成為突破塹壕的利器,石油,這種黑乎乎的液體變得越來越重要。1916年,戰爭進入第三個年頭,石油生嚴重短缺,英國人終於看清了石油對英國利益的必要性。因為英國本身的石油工業相當落後,這更使得中東石油供應變得異常重要。1916年夏天,英國戰爭內閣漢基爵士在國會上說道:「控制這些石油,應該是英國戰爭中頭等重要的目標!」於是在當年12月。英法聯軍不顧剛剛在達達尼爾海峽遭受的重大損失,從歐洲戰場抽調了5個加強師開闢美索不達米亞戰場,其核心目標是奪取兩河流域最重要地石油產地摩蘇爾以及被稱為「魔術城」的巴格達。*書院

    理論上講。英國在中東領地的安全由駐埃及英軍負責保衛,但是實際上,開羅總督和駐埃及英軍地職責只有一個:保證蘇伊士運河的通暢。另一方面,阿拉伯半島名義上的統治奧斯曼帝國又無力管理,於是從西奈半島至伊朗這一地區長期處於無政府狀態。從十九世紀末期開始,阿拉伯人的起義就沒有中斷過,和平時期英國人也就派兵鎮壓了事。此刻歐洲戰爭讓英國無法抽身顧他,1916年夏天,也就是英國剛剛決定奪取美索不達米亞的同時,沙特阿拉伯地區再次爆了大規模的阿拉伯人起義。麥加、塔伊夫相繼失陷。1916年10月,英法聯軍開赴埃及。一邊平定叛亂。一邊修建一條穿越西奈半島的輸水管道。直到1917年3月,英法聯軍才得以安全穿過西奈半島。917年3月26日,英法聯軍與土耳其在約旦生激戰。英國人用5個加強師進攻約3個土耳其師。兵力一度達到3:1。就在勝利在望時,英國人現自己選錯了交通工具,他們用騾馬駝運彈藥和補給,這些牲口消耗的糧食與淡水甚至超過了人。英軍無以為繼反遭失敗,不得不選擇撤退。約旦戰役英法聯軍傷亡4000人。土耳其傷亡約250英法聯軍再次捲土從來,這次他們除了面對土耳其軍隊。還要面對剛剛調來的三千德國正規軍。第二次約旦戰役的結果是:聯軍再遭失敗,損失6000人;土耳其軍隊損失2000人。此後聯軍走馬換將,並增派了9萬兵力,直到1917年12月才艱苦地攻佔耶路撒冷。*書院

    正如後世的評價那樣,英軍在美索不達米亞付出了近4萬人陣亡地代價,但對整個戰局毫無作用。在軍事上,這次進攻顯得「毫無意義而且毫無價值」。然而,如果從政治與戰後經濟展地角度上考慮,這樣的代價卻是非常划算的。1918年1月,英國人不顧俄、法兩國反對,準備再次進軍巴格達,並下令印度軍隊前來助戰,而中國地參戰頓時打亂了他們的部署。為了防禦印度,駐紮在耶路撒冷的數個英國正規師悉數被調往孟加拉,另外,在約旦戰役中揮巨大作用的澳大利亞輕騎兵也不得不東調,使得中東地區的聯軍數量僅剩不足9萬……

    戰爭進行到這個時候,各參戰國都已經筋疲力盡,加上西班牙流感肆虐,很多國家已經處於崩潰邊緣,不過中國卻是例外。先,從戰爭爆開始,中國就一直靠出售各種物資儲備戰爭資金。參戰半年,中國國內還未行一分錢戰爭債券,也就是說,中國政府目前完全是用這幾年賺到地錢支持戰爭。其次,西班牙流感不僅沒有影響到中國,反而讓中國再次多了個生財之道——五日片。與中國交好地同盟國不用說,自然是大量高價購進這種「救命藥」。與中國處於敵對狀態的協約國雖然禁止中國貨物流入,但為了救命,為了高額地利潤,走私「五日片」簡直無孔不入,而且價格被炒到30中華幣一片。協約國政府自己無力阻止西班牙流感,只能對「走私」睜隻眼閉只眼的默許。第三,從袁世凱任兩江總督時,他就一直強調要建立戰略資源的儲備,經過20年展,中國各種戰略資源早已經形成完善的儲備體系。為了奔雷計劃,總後勤部在參戰之前已經儲備兩年戰爭所需的各種戰略物資。在這種情況下,一戰最艱苦的一年裡,中國國內人口和工業的增長速度甚至超過了和平時期。1918年上半年,在大量政府採購的拉動下,中國國內工業總產值突破130億中華幣,約合223億美元;人口更是突破4.億,向五億大關邁進……

    現在的世界大戰就如同一場接近尾聲的大群架,協約國和同盟國累得連動動手指頭的力氣都沒有了,而中國卻背著一把大刀出場。上去幫忙?那是吃飽了撐的。現在最好的選擇就是撿起因為「打群架」而掉落的各種手機、手錶、錢包等物,至於最後歐洲打成什麼奶奶樣關中國何事?而這些被各國遺忘或忽視的地區,最有價值的莫過於中東!

    為了配合中亞軍區的南下,除了路上補給線之外,中華帝國海軍也採取了一些列行動。6月下旬,由「炎黃號」航母戰鬥群、亞洲戰列艦分隊、第一驅逐艦分隊組成的特混艦隊駛進印度洋,並全殲了駐紮在孟加拉灣的英國艦隊。7月初,在艦載機的掩護下,5萬中國海軍陸戰隊員登陸有「印度洋明珠」美譽的斯里蘭卡,並第一時間佔領了「東方十字路口」科倫坡港。拿下斯里蘭卡可謂一舉數得:其一,艦隊和船隻從科倫坡向西可進入阿拉伯海、波斯灣,支援中亞戰區陸軍南下,並為其提供海運補給;其二,艦隊和船隻從科倫坡向東可進入孟加拉灣,增援印巴戰區陸軍對印度的進攻;其三,在這裡駐紮一個航母戰鬥群,印度一顆糧食也無法從海上運回英國,間接支援了歐洲戰場上的德國人;其四,也是最重要的一點,這意味著中國海軍今後可威懾整個印度洋沿岸。

    除了軍事上的準備,中國在外交上也做了一番鋪墊。8月,在帝國機械化兵團攻克阿克套地區的同時,唐紹儀在南京召見了奧斯曼帝國駐華公使,並提出結盟的請求,而開出的結盟條件也是相當優厚:

    第一,中國海陸軍「幫助」奧斯曼帝國從俄、英兩國手中收回波斯全境以及阿拉伯半島,一共410萬平方公里的國土;

    第二,奧斯曼帝國在國際社會,特別是阿拉伯世界給予中國「伊斯蘭朋友」的身份,並向中國進入中東的作戰的部隊供應淡水以及30%的給養、燃料;

    第三,若中*隊能夠攻佔波斯,那麼波斯全境成為中、土兩國「共管區」,波斯灣沿岸100公里地區主權歸屬中國,其他地區主權歸屬奧斯曼帝國,不過中國享有駐軍權、中國公民享有與奧斯曼帝國公民一樣的權力;

    第四,若是中*隊順利攻佔阿拉伯半島,科威特、今阿聯酋,以及波斯灣沿岸100公里範圍的土地也將成為軍事「共管區」,但主權歸屬中國,而其他地區主權歸屬奧斯曼帝國。

    第五,中國擁有波斯和阿拉伯半島的石油優先開採權。

    第六,中華帝國將向奧斯曼帝國提供3億中華幣的經濟援助;

    第七,今後兩國任意一方在中東地區的領地遭到第三方進攻,另一方必須提供軍事支援,而任意一方向第三方進攻,另一方沒有義務提供軍事援助。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