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轉世袁世凱之大總統傳奇

龍騰世紀 第80章 戰略調整 文 / 裸奔在天堂

.    十九世紀,俄國曾經出現過普希金、托爾斯泰、別林斯基、果戈裡、陀思妥耶夫斯基等等一大批思想家。*書院這些人讚美過彼得大帝、抨擊過農奴制度、探索過俄國的未來之路,為後人留下了一筆筆寶貴的精神財富與先進的政治理念。然而,在國家和社會面臨著選擇的時候,俄國就如同當年「天朝迷夢」被打碎的中國一樣,陷入了迷惘與動亂中。1918年留給俄國人的記憶,除了這場全球性戰爭、蔓延全國的西班牙流感,還有頻繁的政府更迭與權力鬥爭。

    7月,當中國兵鋒直指伏爾加東岸的時候,剛剛改組不到兩個月的俄國臨時政府再次出現分裂。克倫斯基是個極具野心的政治家,在李沃夫當政期間,他一直蟄伏其羽翼之下,並悄悄的豐滿自己的勢力。當成功拉攏了俄國最有政治影響力的社會革命黨之後,克倫斯基再也無需掩飾,直接跳出來對李沃夫起挑戰,隨即俄國政局出現了李沃夫、克倫斯基以及布爾什維克三方博弈的局面。

    7月20日,一直以「有影響的掌權形象」出現的克倫斯基終於成功將李沃夫踢出權力核心,成為第三屆臨時政府的總理。為了對抗布爾什維克,他立刻做了兩個重大舉措:第一,鞏固與社會革命黨的關係,並拉攏孟什維克,其任命的臨時政府新部長大多出自社會革命黨和孟什維克;第二,派遣他的嫡系軍官接管俄*隊,同時將科爾尼洛夫再次任命為聖彼得堡衛戍司令。

    克倫斯基就任時聲稱,他的主要目的是「拯救革命,使其擺脫極端分子」。*書院在努力制止人們對財產的越來越嚴重的侵奪時。他警告說。將來地立憲會議對7月25日以後進行地土地轉讓不會予以承認。他還試圖通過對某些罪行再採用死刑的辦法,在軍隊中恢復嚴守紀律的風貌。這些措施自然使克倫斯基極不受布爾什維克和其他激進分子的歡迎,更不幸的是,他也沒有因此而得到軍人和其他保守分子的支持。所有地人都認為他是一個軟弱的、愛高談闊論的政治家,要求他立刻採取措施擊潰蘇維埃。當他拒絕這樣做時,第一個出來反對他的不是別人。正是他的親信科爾尼洛夫,因為按照克倫斯基提出的法案,科爾尼洛夫很有可能走上絞刑架。

    科爾尼洛夫在7月底動叛亂,並對外宣稱:其目地是使政府不受蘇維埃的操縱。然而,這場叛亂的結果與科爾尼洛夫原來的打算正好相反。雖然高層軍官是各種官僚的嫡系,但是布爾什維克的拿手好戲卻是在基層滲透。當軍事叛亂生的時候。布爾什維克帶頭組織對科爾尼洛夫的抵抗,與叛亂軍隊爭奪聖彼得堡地控制權。同時布爾什維克還成功的在叛亂軍隊中進行宣傳,使許多士兵最後開了小差或倒戈相向。科爾尼洛夫叛亂不到兩個月就以失敗告終,驚恐地克倫斯基突然現:大半個聖彼得堡已經處在蘇維埃的控制之下,而自己身邊卻沒有一兵一卒。此時,列寧斷定推翻克倫斯基、實現社會主義革命的時機已經來臨,但大部分佈爾什維克仍不準備最後決戰,因為他們擔心。即使他們能推翻臨時政府,也不可能維持政權。列寧的回答是:「24萬布爾什維克黨員完全能統治俄國。為窮人的利益反對富人,正如過去13萬地主統治俄國,為富人地利益而對付窮人一樣。*書院」最後,在以辭職相威脅之後,列寧說服了黨中央委員會投票贊成武裝革命。起義日期定在10月。

    在內亂不斷地這段時間裡。俄國官員如同走馬燈似的不停更迭,就連前線地指揮官們也不能倖免。幾乎是一天一換。政局動盪、將帥更迭,讓前線士兵們更是無心打仗。7月,俄國逃兵的數量達到歷年頂峰——78萬!中國有句俗話「趁他病,要他命」,俄國內亂一起,德國在東線、中國在烏拉爾同時動進攻。7月中旬,德國佔領了今波蘭全境,中*隊則攻入車裡亞賓斯克和葉卡捷琳娜堡;7月底,德軍先鋒進入烏克蘭西部,而中*隊已經佔領烏拉爾以西最重要的交通樞紐烏法,前鋒更是直指俄國這個時期重要的石油產地薩馬拉……

    8月,也就是科爾尼洛夫正在聖彼得堡進行軍事叛亂的同時,袁世凱向中華帝國統帥部下達了戰略調整的命令。根據該命令,陸軍原有的13個常備集團軍和後來動員的6個集團軍、3個獨立裝甲師,共240萬陸軍將分成烏拉爾、印巴、中亞三大戰區。烏拉爾戰區由剛剛晉陞為陸軍元帥的王凡指揮,總兵力7萬,包括第1、3、5、8、9五個集團軍,其中1、3、5三個集團軍繼續進攻烏拉爾地區;8、9兩個集團軍作為預備隊,負責穩定車裡亞賓斯克至新西伯利亞佔領區的局勢。印巴戰區由陸軍上將劉正南指揮,總兵力60萬,包括第12、13、14、18、19五個集團軍,其中12、13、14集團軍繼續向緬甸、孟加拉地區進攻,18、19集團軍作為預備隊,負責鞏固對暹羅、馬來半島以及緬甸東部的佔領。中亞戰區由陸軍元帥武猛指揮,總兵力65萬,包括第2、4、6、7四個集團軍以及三個新組建的裝甲師,第2、7兩個集團軍和3個裝甲師將向南進攻裡海北岸的阿克套,然後沿著西伯利亞大鐵路的中、南兩條分支向土庫曼斯坦和波斯北部挺進,第4、6兩個集團軍負責穩定哈薩克斯坦以及中亞佔領區局勢。另外,從新西伯利亞;遠東地區由15、16集團軍負責接收和管理;第17集團軍則從外興安嶺北上,進攻還有小部分俄軍盤踞的阿爾丹、亞庫茨克等據點,徹底清理亞洲的俄軍殘餘。

    中*隊做出這樣的調整,甚至敢於派兵深入波斯,俄羅斯帝國花費數十年建成的西伯利亞大鐵路功不可沒。

    史書裡常常提到的西伯利亞大鐵路,往往指的是那條橫貫俄羅斯東西的鐵路幹線——即起自莫斯科,經薩馬拉、車裡雅賓斯克、新西伯利亞、伊爾庫茨克、赤塔、哈巴羅夫斯克,到海參崴,總長9332公里的歐亞大陸橋。修建這條鐵路時遇到的困難異常的多,除了密佈的河流湖泊與山脈、面積遼闊的永久凍土層外,惡劣的氣候成了最大的考驗。在西伯利亞,冬季的溫度能達到驚人的零下50多攝氏度,而在盛夏又經常出現近零上40攝氏度的高溫。巨大的溫差經常造成鋼鐵脆裂、設備損壞。在極其惡劣的條件下,成千上萬的俄國貧苦農民以及服苦役參與了施工。他們冒著嚴寒酷暑,開山搭橋,鋪設枕木,很多人因勞累致死。另外,俄國還必須為鐵路的修建付出高昂的代價。作為歐洲經濟比較落後的一個國家,沙俄幾乎要傾盡國力才能承擔起驚人的費用。僅在1891年至1901年間,俄國就為西伯利亞大鐵路花費了盧布,遠遠超過了同期的軍費開支。經過13年的艱辛努力,1904年7月13日,這條世界最長的鐵路幹線才開始通車,而收尾工程則延續到了191年。沙俄建設這條鐵路動脈的目的除了加強對亞洲部分領土的統治外,還有包藏將中國變成「黃俄羅斯」的禍心。然而,尼古拉二世萬萬不會想到,此時這條鐵路成了中國進攻俄羅斯的後勤補給線,更將成為中國今後統治西伯利亞和烏拉爾地區的重要鎖鏈。

    另外,在1895年之後,世界各國對俄羅斯的投資越來越多,加上1902年俄羅斯成為世界第三大產油國、第一大石油出口國,歐洲各國迫切的需要一條從裡海沿岸通向中歐的鐵路。於是俄羅斯帝國得到了英、法,甚至德國在內的鐵路建設援助,並修築了西伯利亞大鐵路的三條重要支線:北線——由哈薩克斯坦阿克套北上與西伯利亞大鐵路接軌,經俄羅斯、白俄羅斯、波蘭通往西歐及北歐諸國;中線——由哈薩克斯坦往俄羅斯、烏克蘭、穿過中歐諸國至英吉利海峽港口,或由阿克套南下,繞過裡海、穿過高加索地區、越過黑海至保加利亞、羅馬尼亞再通往中歐各國;南線——由土庫曼斯坦向南入伊朗,再折向西進入土耳其,過海峽,經保加利亞通往中歐、西歐及南歐諸國。沙俄修建這些鐵路,為的是鞏固對波斯地區的統治,然而此刻,中國的機械化兵團正沿著這些鐵路線殺向波斯灣!為了中亞軍區的補給充足以及保證今後能夠順利控制中東和中亞,中華帝國鐵道部得到一項任務:從阿拉山口修建兩條鐵路,一條通往阿克莫拉、一條通往土庫曼斯坦,要求一年內與西伯利亞大鐵路網接軌,三年內將全面併入中國鐵路網!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