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轉世袁世凱之大總統傳奇

龍騰世紀 第10卷第61章 張衡獎 文 / 裸奔在天堂

    寒流從北方南下,帶來了入冬後的消息。在寒風中,無數的落葉上下翻飛,恍若仙子般翩翩起舞。雖然天氣寒冷,但洪憲皇帝親自帶著十幾個帝國高級官員來到帝都的皇家碼頭,迎接一批重要的客人……

    一群人走下游輪的舷梯,來到袁世凱跟前鞠躬道:「陛下親自出迎,讓臣等惶恐之至……」

    袁世凱雙手將為首的袁龍行攙起道:「回來就好,回來就好……你們現在都是帝國的精英,都是帝國未來的希望啊……」

    袁龍行道:「陛下過譽,微臣惶恐……稟陛下,帝國第一期官派留學生總共三千零一十二人,至今為止回國兩千九百三十人,有三十二人不幸客死他鄉,五十人失蹤……」

    袁世凱道:「能夠回來這麼多人,你已經做得非常不錯了……」

    袁龍行道:「作為留學總管,臣有負帝國重托,請陛下責罰!」

    袁世凱拍拍袁龍行的肩膀道:「生老病死在所難免,而且人各有志,那些離開的人也就隨他們去吧……能回來的,都是我中華真正的兒女!」

    袁龍行拱手道:「陛下,按照您的吩咐,部分這屆的『張衡獎』候選人和評委與我們一同回國,就在後面那艘游輪上,不過……」

    袁世凱笑道:「來了有一半嗎?」

    袁龍行道:「答應前來的候選人只有四分之一,評委只有三分之一……」

    袁世凱道:「沒關係,任何事情都是開頭難,相信隨著中國強大,這些人今後會搶著來!」

    1901年初。隨著中國工業化進程的開始,袁世凱為了鼓勵國內的術創新,在洪憲基金的名義下創辦了「洪憲技術扶持基金」,並設立「張衡獎」(除了獎金,還有一個純金地微縮渾天儀,讓世界知道這是中國的東西!)。開始的時候,張衡獎單項獎金相當於技術人員三至五年工資,而且只針對中國國內技術人員發放。不過,張衡獎得主有個最大的好處——可以得到一個由國家出資興建的一流實驗室或者一個高薪的任職機會。這對於創業階段或者苦無出頭之日的年輕科學家來說,比一筆獎金要重要得多。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和對外開放程度的增加。張衡獎金額水漲船高,同時引起了大量外國科學家的興趣,紛紛打聽這個獎項地獲獎資格。

    一個國家要想維持產業的領先,技術創新能力和人才是必備條件。針對這種情況,袁世凱決定把張衡獎發展成一個國際性的獎項。在多年前,袁世凱就與愛迪生開辦了「尉亭—愛迪生基金」,為一些傑出的科學家提供研究經費。這個基金自愛迪生死後曾經一度終止,1904年,世凱為了提高張衡獎的號召力,以愛迪生生前合夥人、朋友的身份。以紀念愛迪生的名義,把「洪憲技術扶持基金」更名為「洪憲—愛迪生基金」並設立了「國際張衡獎」。

    與諾貝爾獎相比。這個「國際張衡獎」有四大特點。其一,實用性、專業性強,獲獎人數多。諾貝爾獎最初有物理、化學、生理或醫學、文學及和平五項獎金,而張衡獎只針對自然科學領域、經濟學領域,特別是實用科學領域的傑出人物發放。雖然張衡獎範圍小,可對每個專業領域又都進行細分獎勵,例如物理方面分為量子物理、核物理、傳統物理等等獎項,而且每個獎項還分金、銀、銅三等。除此之外,張衡獎每屆還評選十名在工業發明方面有突出貢獻的傑出人才,不僅給予獎金。同時購買他們的專利。其二,總獎金額度大。諾貝爾基金會地總資產額約為920美元,早期的獎金約為三萬美元左右。而「洪憲—愛迪生基金」背靠中國政府和袁世凱地私人資產「洪憲基金」,其總資產額根本沒有上限。預定每屆總獎金額在100200美元左右。得獎者獲益更大。與諾貝爾獎得主相比,張衡獎除了發給獎金外。中國政府還可以按照他們的要求建造一個一流實驗室。如果有類似實驗室,可以安排他們進入從事研究,或者把他們安排在帝國各個大學、工廠、研究所任職,並發給高薪!其四,評選方法不同。諾貝爾獎的候選人基本是由一些科學家推選,然後遵照諾貝爾遺囑,物理獎和化學獎由瑞典皇家科學院評定,生理或醫學獎由瑞典皇家卡羅林醫學院評定,文學獎由瑞典文學院評定,和平獎由挪威議會選出。張衡獎評選方式比較特別,首先是由中國在各國的使館成立張衡獎委員會,每年頒獎之前通過信函的方式邀請一些該國科學家擔任「名譽委員」,由他們推選候選人。其次,這些候選人想要得獎,必須到中國參加一場公開的競爭——「張衡獎大賽」。在這場競爭中,候選人發表自己的論文或者展示自己的成果,隨後由中國政府從各地邀請來的知名科學家組成的評委團評出獲獎者。

    對於第三個條件,部分科學家表示難以接受。其一是因為中國雖然開始工業化進程,但在人們地普遍印象中還是一個落後國家;其二,大部分成名的科學家都有自己的實驗室和工作,他們不願離開熟悉的環境。雖然中國政府表示來不來中國從事研究可以自願,不過評選程序中,要到中國參加大賽地方式則嚇退了更多的人。在這種情況下,很多還未功成名就卻懷才不遇的年輕科學家決定到中國試試——不僅可以得到一筆錢,而且還能得到一個機會。於是第一屆國際張衡獎就在四分之三候選人缺席,三分之二評委不到場地尷尬局面下召開……

    在這一批回國留學生下船後不久,第二艘游輪又靠上了碼頭,近百名名外國人開始陸續下船。袁世凱親自走到棧橋上,與這些來中國參加金齒**賽的評委和

    一一握手。願意來中國的這些科學家在各國名頭都根本沒受到過這樣的禮遇,所以當他們得知袁世凱是中國皇帝時都有些吃驚。

    在群中,一對神情甜蜜地男女格外引人注目,因為女孩竟然是中國人。袁世凱走到這對情侶前,然後對女孩笑道:「你是飛燕吧?」

    袁飛燕施禮道:「飛燕見過陛下……」

    袁世凱道:「呵呵……出國十年,整個人都變了,這位是……」

    飛燕身邊的白人小伙子用蹩腳的中文道:「尊敬的陛下,我叫阿爾伯特-愛因斯坦,飛燕的丈夫……」

    袁世凱打量一下愛因斯坦,然後用英文道:「我與飛燕的母親是好朋友。自幼我就看著她長大。所以剛聽她說飛燕找了個外國丈夫的時候我還擔心……呵呵,現在看到你,我的擔心去了一半……」

    飛燕的母親是誰?袁世凱名義上的機要秘書,皇家情報總局地幕後主管沈月琴!袁世凱的強國學堂雖然已經拆分為帝國大學和帝**事學院,不過收養孤兒的機構依然還在,而且每年收養的孤兒依然按照原來的系統培養。這些孤兒自幼接受洗腦般的教育,不是被培訓成間諜就是進入近衛軍擔任骨幹。在中國的人才綁架做法引起各國重視後,袁世凱下令沈月琴親自培養一些得力的女間諜,於是不足歲就被收養的袁飛燕,成為沈月琴身邊十二朵間諜之花中的一員。她出國地時候只有歲。卻已經是皇家情報局的優秀特工,其唯一地目的就是「搞定」特級目標。愛因斯坦雖然厲害。不過他遇到袁飛燕的時候只有十六歲,沒有任何背景、沒有任何突出的成就,什麼人能想到一個國家會派特工去「勾引」他這個毛頭小子?

    聽到袁世凱的話,袁飛燕一把挽住愛因斯坦的胳膊道:「陛下,您怎麼就對他這麼放心?難道您能掐會算?」

    「不用算,你臉上的幸福是裝不出來的,所以我看到這一點就知道他對你很好……」說罷,袁世凱對愛因斯坦道:「對了,阿爾伯特,你是被她『綁架』回來的吧?」

    袁飛燕道:「陛下。您找的那些評委真不公平,為什麼張衡獎候選人沒有阿爾伯特?您知道嗎?很多國家請阿爾伯特還請不到呢!」

    袁世凱笑道:「中國有句俗話,胳膊肘往外拐,你才嫁出去多久啊?我答應你。讓他參加大賽!」

    愛因斯坦笑道:「陛下,別聽飛燕地。我們剛結婚,正為將來打算。這次是她非得要我回中國看看,說我會在這裡找到合適的職位。」

    袁世凱道:「沒事,我只是給你個機會,行不行還得靠你自己!」

    飛燕道:「一定行!」

    袁世凱笑道:「哈哈……好,好,飛燕選的如意郎君一定行!對了,晚上一起到宮裡吃飯吧?」

    愛因斯坦道:「謝謝陛下的美意,不過飛燕還要帶我回家見見她地母親……」

    袁世凱腦中一轉,然後道:「是應該先回去……飛燕,你這悄悄就嫁了人,讓你母親很生氣。回去好好跟她說,別再惹她生氣了!」

    袁飛燕會意道:「飛燕記住了,那我們先告辭,改日再到宮裡給您請安……」

    「呵呵,去吧!」看著袁飛燕和愛因斯坦的背影,袁世凱對一旁的袁龍行道:「飛燕進行得怎麼樣?」

    袁龍行道:「陛下放心,已經基本妥當,不過我看飛燕好像有點……」

    袁世凱道:「我也覺得她有點假戲真做地味道!雖然這樣效果會更好,不過同樣存在很大的潛在危險……有空你提醒她一下!」

    袁龍行道:「陛下,據飛燕所說,他正在尋找一個合適的地方從事研究,至於在哪裡不重要。所以憑著我們這幾年建立的實驗室,相信可以留住他!」

    袁世凱道:「不管可不可以都一定要留住,懂了嗎?!」

    「是!」

    1905年,愛因斯坦以名為《分子大世大學博士學位,開始步上就業之路。在隨後的幾年內,將是他發展量子論,提出光量子假說,解決光電效應問題,開創物理學新紀元的一個時期。為了留住愛因斯坦,也為了盡快建立中國自己的核物理體系,袁世凱在前十年間陸續召回了一些歐洲著名實驗室的留學生,並按照國外的模式建立核物理、微觀物理、量子物理等方面的研究所和實驗室。這些機構累計投資數百萬美金,而且在建設過程中,都按照同樣的標準建立了一明一暗兩個相同的實驗室:明處的實驗室從事學術和民用普通的研究,基本由外國科學家主持,中國科學家做助手;而暗處的實驗室只有一個研究項目——龍嘯計劃,實現核能在軍事上的用途!

    1905年聖誕節之前,中華帝國第一由於這次到場的候選人只有四分之一,總共30多人,所以每得到了一份高額獎金,而所有的評委都得到了一千美元的「勞務費」(相當於一個大學教授半年工資)。這一次,洪憲—愛迪生基金會發放的總金額高達50萬美元!當這個消息傳出後,那些對張衡獎度而不願出席的科學家立刻後悔不已,而中國對於新技術和人才的渴求與禮遇也傳遍了整個世界。

    中國按照承諾發放了獎金,並如約的給幾個科學家建設了在中國還處於空白狀態的實驗室後,一共留住了十四個獲獎者。不過最讓袁世凱欣喜的是,愛因斯坦在看了中國的物理實驗室後,決定與飛燕留在中國工作,這讓袁世凱覺得幾十萬花的值!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