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轉世袁世凱之大總統傳奇

龍騰世紀 第10卷第36章 國防新政 文 / 裸奔在天堂

    憲二年春節之後,中華帝**政要員開始雲集南京,御前會議。這場會議持續了將近一個月,最終形成一份名為《中華帝國十年發展綱要》的建設戰略規劃。在這份綱要中,帝國將未來十年的發展分為兩個階段:前五年為過渡階段,以恢復元氣建立基礎為主,後五年則以引導性發展為主。

    在國防方面,帝國武裝力量自上而下的進行了全新的改革。在武裝力量的領導機構上,取消了三軍總長,成立華帝**事統帥部和國務院國防部兩個領導部門(仿製現在的軍委和國防部,不過做了大量調整)。

    國防部隸屬於國務院,是行政機構的軍事工作部門,不直接參與軍事指揮,由武猛擔任部長。其職責是:統一管理全國武裝力量的建設工作,如武裝力量的徵集、編製、裝備、訓練、軍事科研以及軍人銜級、薪給等。國防部的工作由帝國統帥部幾個部門分別辦理,凡涉及對外軍事交往活動以國防部名義進行。國防部雖然不能直接指揮作戰,但體現了行政官員對武裝力量的制約,防止軍人力量一方獨大。

    帝國統帥部是全國武裝力量的最高指揮機構,直接由國家元首領導。負責作戰指揮、日常訓練、戰備建設、軍人思想素質培養、戰時動員和軍事管理等等方面的工作,共分為五個專職部門:總參謀部、總後勤部、總政治部、總裝備部、軍事動員管理部。

    總參謀部,以原來的黨衛軍參謀部和兩江參謀部為基礎進行整編,由侯晉出任總參謀長。主要職責括:作戰指揮、戰備建設規劃、軍事訓練、組織編制、兵役動員和行政管理等。設有辦公廳、作戰指揮、情報、通信、軍訓、軍務、兵種、外事等部門。

    總後勤部,以原來黨衛軍後勤部與兩江後勤部整編而成,由一直負責國內軍事後勤工作的王浩晨出任部長。主要負責組織全軍後勤建設和後勤保障工作。設有辦公廳、財務、軍需、衛生、軍交運輸、物資油料、基建營房等部門。另外還設有獨立的審計署,對全軍各部的後勤賬目進行定期審計。

    總政治部,由原黨衛軍政治部改編,強國黨黨報地主編肖俊出任部長。總政治部主要職責括:軍人思想素質培訓、文化宣傳、軍隊掃盲等。除了設有辦公廳、組織、幹部、宣傳、保衛、聯絡、紀律檢查等常規部門,還有兩大直屬培訓系統和直屬的宣傳機構:《帝**報》。兩大直屬的培訓系統為各級軍官政治學院和帝國軍隊掃盲學校,前者對軍官進行思想教育,後者對士兵進行基礎文化培訓。(在部隊的掃盲效果,要遠遠超過地方的掃盲效果)

    總裝備部,由黨衛軍和兩江裝備部合編,諸葛嚴出任部長。主要負責全軍的裝備工作。其組織機構設有辦公廳、政治部、後勤部及綜合計劃、軍兵種裝備、裝備科研訂購、通用裝備保障、外事等部門,下轄帝**事研究所、直屬軍事學院。總裝備部的直屬軍事學院是一所秘密軍校,以培養保密技術兵種為主要任務,特別是通訊、潛艇、裝甲以及今後的飛行員等等。

    軍事動員管理部,由原來的軍管會改編,史令擔任部長。下設省、府、縣、村級軍管會,主要職責是管理和組織各地民兵、預備役部隊的建設,執行帝國地戰時機制。設有辦公廳、政治部、後勤、預備役和民兵訓練機構。軍管部有三大主要功能:其一,接收從部隊退役的優秀士兵和軍官,在農閒季節。用這些士兵和軍官組織訓練各級地方民兵和預備役士兵,以此構建中國的預備役機制。在中國興起尚武之風。其二,在受到侵略時,以這些退役士兵和軍官為骨幹,組建地方抵抗武裝力量;其三,遇到大規模戰爭,通過軍管會,向農民徵集餘糧供應部隊。與前蘇聯的「戰時農民餘糧無償徵集制」不同,中華帝國採取的是「戰時有償徵集制」,即戰爭時期對國民徵收餘糧、餘錢支持戰爭,戰後通過免稅的方式把徵集的糧食和資金返還給國民。

    在確立了國防力量的統帥機構後。帝國軍隊也進行了統一的整編,實行軍區化管理。陸軍方面擬建西北、蒙古、東北、西南四大軍區,海軍方面擬建北太平洋、西太平洋、東太平洋三大軍區

    支獨立的南海艦隊。在此之外,還要成立海陸混成直接保衛帝都地安全以及支援其他軍區的作戰。

    西北軍區總部設在伊犁,防守區域括新疆、青海、甘肅三省,兵員以原帝國一軍(1、2、101師。獨立重炮旅)為基礎進行擴充。軍區司令徐軍,副司令鄭可桐、魏山,參謀長為劉文南。

    蒙古軍區總部設在庫倫(今蒙古首都烏蘭巴托),防守範圍為蒙古全境,以原帝國二軍(35、202,第一獨立炮兵團)為基礎進行擴充。軍區司令王凡,副司令袁傑、馮相華,參謀長為吳佩孚。

    東北軍區總部設在哈城(今哈爾濱),防守範圍括東北三省以及朝鮮半島,兵員以原帝國三軍4102,8師(原衛二師)和朝鮮游擊隊為基礎進行擴充,軍區司令韓興華,副司令劉成良、古大力,參謀長薛慶曉。潘義改任日本、朝鮮兩屬國行政總督。

    西南軍區總部設在桂林府(清末廣西治所),防守範圍括雲、貴、川、桂四省以及印度支那三國,兵員以第四軍(6、7、420師)為基礎擴充。軍區司令劉永福,副司令為劉正南、馮相華,參謀長給正在軍校受訓地丁槐留著,而馮子才調任全國憲兵司令。

    東太平洋軍區總部設在珍珠港,守衛夏威夷附近島嶼與海域的安全。海軍方面以東太平洋艦隊(原衛戍艦隊)為基礎,陸軍方面以海軍陸戰2(留守的衛四師改編)為基礎。司令齊紅日,副司令高達龍(原衛四師師長,分管陸軍)、黃天行(分管海軍),參謀長蔣酬勤。

    北太平洋艦隊總部設在橫須賀,防守範圍括日本島、千島群島(1875年歸屬日本)、北海以及日本東.=>洋艦隊(原北海艦隊)為基礎,陸軍以海軍陸戰2(江蘇調往日本的201師改編)為基礎。司令馬丁、副司令段瑞(分管陸軍)、易江北(分管海軍),參謀長蕭長功。

    西太平洋軍區總部設在台灣基隆,防守範圍括台灣以及琉球群島附近海域。海軍方面以西太平洋艦隊(原黃海艦隊)為基礎,陸軍以海軍陸戰3(原衛三師)為主。司令舒暢,副司令李海強(原衛三師師長,分管陸軍)、易江南(分管海軍),參謀長叢克捷。

    南海艦隊戰艦數量上沒有改變,總部遷往越南沱囊港(現稱港),以防守南部沿海為主要任務。正副司令分別為李爽、蔡廷干。

    近衛軍區陸軍總部設在南京,由袁世凱直接指揮,除了擔負守衛帝都的任務外,戰時還可以其他對各個軍區進行支援。海軍方面以近衛艦隊為基礎,陸軍以近衛師1師(原衛一師)為基礎。海軍司令肖羽,陸軍司令王洛。另外袁韜和驌驍分隊隊長盧家駒同時被召入近衛軍區,成為正在籌建的「特種裝甲師」正副師長……

    針對中國現階段的國情,統帥部制定的國防戰略是「以積極防禦為主」,即以北方三大軍區防禦沙俄;以西南軍區防禦英國;以東太平洋軍區警戒美國;以南海艦隊、近衛艦隊以及西、北太平洋軍區組成海外防禦島鏈,守衛整個中國東南沿海安全。在這種戰略思想的指導下,中華帝國採取了與滿清「重京畿輕邊關」完全不同的軍事部署策略——將國防力量部署在邊境與海岸線,禦敵於國門之外!

    由於中國漫長地海岸線和邊界線,使得帝國現有的兵力相形見絀。為了完成積極防禦的戰略部署,統帥部制定了擴軍的計劃:第一階段,在十年內以擴建陸軍為主、海軍為輔,並全力建設預備役制度。陸軍方面,內陸四大軍區總人數計劃全部擴充到15萬,使陸軍總數.海軍方面,海外三大軍區海各自建立兩個海軍陸戰師,使得海軍陸戰部士兵總數達到15萬;近衛軍區陸軍計劃擴編為四個師,總人.軍方面,第一階段只計劃增加五至十艘水面主力戰艦,而近海防禦、輔助戰艦要大量建造,潛艇部隊十年爭取擴充到150200!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