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轉世袁世凱之大總統傳奇

龍騰世紀 第九卷 改天換日第二十一章 戰事陳條 文 / 裸奔在天堂

    壤戰役後,日本大本營最初計劃以第一軍「乘勢直進經略遼東,向山海關,拔奉天」。但是,又考慮「中國疆域遼闊,人口眾多,即使攻佔其部分國土,也難使其國主面縛請降。須另遣一軍直攻其首都北京,以迫使對方簽訂城下之盟」,遂又著手組織第二軍。第二軍括第一師團,第十二混成旅團(後再增加第二師團),共計人。日本大本營進攻北京方針既定,便開始研究登陸作戰的具體方案。日本間諜所提供的偵察材料表明:欲攻取北京,除大沽、北塘外,以山海關為捷路。但是,旅順口雄堡堅壘,而北洋艦隊駐泊威海衛,共扼渤海門戶,運兵深入渤海實行登陸作戰,確實頗有困難。因此,決定先命第二軍攻取金州。到1894年10月下旬,兩軍終於場大規模的戰役在遼東半島打響。

    10月24日中午,日軍第一軍第三師|:|水過江成功。當夜,日軍又在虎山附近的鴨綠江中流架起浮橋,如此動靜清軍竟未覺察。2日清晨,日軍兩個聯隊越過浮橋,向虎山清軍陣地發起進攻。清軍守將馬金敘、士成率部奮勇還擊,因勢單力孤,傷亡重大,被迫撤出陣地,日軍遂佔領虎山。其他清軍各部聞虎山失陷,竟然不戰而逃。26日,日軍不費一槍一彈佔領了九連城和安東縣(今丹東),在不到三天內,清朝三萬重兵萬駐守的鴨綠江防線竟全線崩潰。31日,日軍第三師團先鋒進抵鳳凰城,宋慶留下部分守軍斷後。帶大隊退守摩天嶺,並一路收攏潰兵。在鴨綠江防之戰中,清軍不僅傷亡慘重,而且各種武器、彈藥及軍用物資也損失嚴重。日本第一軍進攻鴨綠江防線的同一天,日本陸軍大將大山巖指揮的第二軍在日艦掩護下,開始在旅順後路上的花園口(今遼寧莊河市)登陸。日軍地登陸活動歷時十二天,清軍竟坐視不問。到10月3萬人。

    其實,早在日軍登陸前的二十餘天,李鴻章即知日軍將犯旅順。9月28日,他電駐旅順諸將及丁汝昌說:「各國探報,均稱日i北犯,尤注意金州各島左右,欲竄旅後路,毀我船塢,實在意中。」雖然早有情報,但是李鴻章此時並未做任何佈防。只是10月15日,派正鎮總兵徐邦道新募三營兵勇。連同原來所帶的馬隊、炮隊各一營,乘船東渡。徐邦道帶到旅順的士兵不過2000餘人,對於整個戰局無無疑杯車薪,毫無作用。而這二十多天裡,日本艦隊因要為運兵船護航,開至海北部,北洋水師完全有機會衝出軍港進行反擊,但是李鴻章卻下令:「師船速修,擇其可用者,常派出口外。靠山巡查,略張聲勢。」擺明了是要將「保船」進行到底。

    日本人進入遼東半島的消息傳來,朝野震動(已經震動過n次),光緒也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此時朝中主戰派依然佔據優勢。不過這些主戰派的官員毫無領兵的經驗,退敵乏術。在主戰派沒了主意的時候,主和地聲音漸漸開始多了起來。其中不乏慈禧在中間搗鬼,因為她的生日在11月!就在朝中一片混亂的時候,主戰派、主和派|_了一聲不吭的袁世凱。主戰派想起他,是因為他的驍勇善戰;主和派想起他,是因為他能請來外援。看著自己成了香餑餑,袁世凱倒也沒有再「矜持」。11月1日,也就是日軍登陸後的第8天,袁世凱一份名為《事陳條》的折子出現在軍機處的辦公室。在這份折子裡,袁世凱陳言:「中日之戰,因倭寇暗襲,我軍連連敗北,兵勇士氣受損,後繼乏力。此時倭寇聚六萬重兵於遼東,賊兵勢大,我大清北方兵力不逮,南方各路兵馬又救援不及,恐短時難以剿清。唯有以精兵扼住險要,將戰事拖入冬季,方能得以休整喘息。

    「倭寇犯遼東,所圖無非有三。其一,以花園口之兵,南下金州,奪旅順。其二、以鳳凰城之兵,北犯遼陽,再取奉天。其三,旱路西進,取營口,犯山海關,進逼直隸。

    「臣以為,應對之策有四。其一,旅順乃京畿右輔之地,深入渤海,若旅順失,倭寇可乘兵船西至直隸,南至山東,京畿再無門戶。此當務之急,乃派選南路精兵,由水路東渡,死守旅順。其二,由鳳凰城至奉天,路途有二:首選為北上經摩天嶺取遼陽,再達奉天;次選為南下經巖,取海城、遼陽,再達奉天。此時冬季將至,倭人為雪至前取奉天,定選

    一路。摩天嶺乃遼東第一險要,可著令宋慶收攏鳳險而守,另派一將,帶馬隊扼賽馬集,互為犄角,則奉天可守。其三,海城乃遼東第一要衝,若海城失,則日軍將北窺遼陽、奉天,西窺牛莊、營口,關外錦州、寧遠諸城危殆,大局攸關,需再遣精兵助戰,方能安穩。若南方兵勇北上不及,可令宋慶襲擾倭兵,拖延時日。其四,若此三處穩守,則戰事必延至寒冬。屆時可遣一使求和,可請列強調和,也可趁倭人休整,在南方廣幕新兵,以圖開春反攻。可謂戰和皆可!」

    袁世凱的戰略意圖很明顯,就是要將戰事拖入冬季。自從開戰以來,清軍連戰連敗,日本人此時又在遼東佔據優勢,短期內根本無法將其擊退。不過日軍也有其弱點,那就是兵力越多補給越困難。雖然有了朝鮮這個跳板,但是其軍火等物資還是需要從國內運送,這大大的阻礙了其進軍地速度。因此只要守住海城、摩天嶺這兩個遼東半島的出口一個月,那麼遼寧將進入寒冷地冬季。屆時。日本人地六萬大軍就得在遼東半島過冬,而中國則可以從容的從南方調集部隊北上增援。為了不得罪人,袁世凱在最後說了「遣一使者求和,另在南方廣幕新兵,春季反攻。」袁世凱要表達的意思是:我這個辦法可以把戰爭拖入冬天,之後你們想和就和,想戰就戰,不關我的鳥事。袁世凱的《戰事陳條》在朝中引起了很大的反響,幾乎得到所有官員的一致認同。光緒看此情形,心裡極度不快。雖然袁世凱言之有物,翁同龢也極力支持,但光緒還是躊躇數日。114,日軍開始猛攻金州。戰報傳來,眾大臣一致上書,要求按袁世凱的《戰事陳條》行事。光緒逼於戰局只得下旨,一則令宋慶率軍扼守摩天嶺;二則派張之洞帶湖北自強軍5000新幕湖北兵勇2000從金太鐵路北上,迅速增援海>+在山東駐軍中,挑選精壯,東渡旅順。聖旨有三。但唯獨不讓袁世凱出兵,其實這正合袁世凱之意。因為他本就不想讓自己的部隊北上。

    光緒地猶豫和李鴻章地調度無方,貽誤了最好的戰機。11月7日,當山東援軍剛剛集結完畢的時候,金州失守。11月9日,山東援軍剛剛準備好渡船,大連灣守將不戰而逃,日軍兵不血刃地佔領大連灣,並且日本艦隊開始在旅順外圍游弋,清廷只得放棄增援旅順的行動。11月21日,日軍攻克旅順。日本侵略軍攻佔旅順口之後。獸性大發,濫殺手無寸鐵的平民,製造了震驚世界地旅順大屠殺慘案。大屠殺從11月至24日,持續了四天。共屠殺無辜群眾約兩萬人。日軍的駭人聽聞的野蠻暴行,引起了世界輿論的強烈譴責。指斥「日本披著文明地外衣,實際是長著野蠻筋骨的怪獸」許多事件地目擊者都記述了這次慘案的真相。當時。一批西方新聞記者,如美國《紐約世界》記者克裡曼、英國《倫敦時報》記者柯文、《黑白畫報》記者兼畫師威利阿士等,都在旅順,也是日軍屠殺罪行的目擊者。日軍攻佔旅順的第四天、即11月24日,克裡曼從旅順發回國內一篇通訊:「我親眼看見旅順難民並無抗拒犯軍。日人謂槍彈由窗及門放出,儘是虛語。日兵並不欲生擒。我見一人跪於兵前,叩頭求命,兵一手以槍尾刀插入其頭於地上,一手以劍斬斷其身首。有一人縮身於角頭,日兵一隊放槍彈碎其身。有一老人跪於街中,日兵斬之,幾成兩段。有一難民在屋脊上,亦被彈死。有一人由屋脊跌下街心,兵以槍尾刀刺插十餘次。」此後,中國的《南方商務週刊》以及《大清時報》也紛紛報道此事。已經成為《大清時報》主編之一的康有為更是慷慨陳詞,要求朝廷火速發兵,平滅倭寇!旅順慘案的消息迅速傳遍全世界,使日本政府非常驚慌。美國駐日公使譚恩對陸奧宗光說:「如果此時日本政府不採取一定的善後措施,那麼迄今日本獲得的名譽將完全毀掉。」伊籐博文考慮到問題的嚴重性,同陸奧宗光商談後,下達指示:「承認錯誤危險甚多,而且不是好辦法,只有完全置之不理,專採取辯護手段。」這就是說,日本政府決定採取其否認事實和指鹿為馬地慣用手段。

    旅順被攻陷後,慈禧坐不住了,她倒不是擔心那兩萬百姓的性命,而是擔心她的生日。11月22日,就在旅順百姓還飽受塗炭時,在慈禧授意下,李鴻章委託天津海關稅務司德國人德璀琳,東渡日本。此行德璀琳請頭品頂帶,李鴻章權宜授之,目地在於探明日本人談判的底限。不過德璀琳此行很沒有

    因為日本政府官員拒絕接見他!與朝廷的示弱求和不此時卻展示了強硬地作風。由於奉天駐軍大部分是遼寧人,在得知了旅順大屠殺的消息後,士兵們個個奮勇殺敵。加上宋慶等人早已經在摩天嶺佔據有利地形,因此日軍多次對摩天嶺的進攻被擊退。從11月月1日,日軍在摩天嶺下傷亡1100。看北路受阻,日軍第一軍於12月2日西進,企圖奪取遼東另一門戶——海城。12月3。湖北援軍到達海城,剛好與日軍大島混成旅團不期而遇。雙方激戰一個晝夜,日軍以陣亡2300人的代價奪下海城,而張之洞的/:超過4000。至此,袁世凱地所有猜測成為現實,不過他提出的四策,有佈防摩天嶺一策得到實施。

    海城失守,意味著日軍有了進出遼東半島的門戶。為了奪回海城,清廷不斷向北方增調部隊,到12月中旬。集結到海城以西的營口一線的清軍共計六萬人。不過此時已經入冬,戰事慢慢趨於緩和,雙方的士兵只能在雪地裡對峙。按照日本大本營的計劃,第一軍負責打通陸上進攻直隸的道路,而第二軍將再次實施登陸,進逼直隸。但是從進入遼東半島以來,第一軍戰鬥減員高達5000人,~到2000多人,守衛鳳凰城以及海城已經|中國北方有大量軍隊集結,恐怕第二軍登陸直隸的計劃不太可能實現。於是大本營下令。調第二軍第二師團北上增援第一軍,而第一師團繼續駐紮旅順。攻擊北京的計劃由其他部隊執行!

    在制定改天計劃之時,袁世凱推斷如果自己起事,日本定會以幫助清政府「平叛」為名,趁機勒索,到時日本軍隊就會成為他奪取政權地一個阻礙。所以利用甲午之戰消耗日軍以及朝廷軍事實力,就成為改天作戰計劃中有一個重要的環節。袁世凱上《戰事陳條》,其根本用意就是希望清軍在北方與日軍進行一場曠日持久的消耗戰。此時中日雙方的軍隊雲集遼東半島,並在海城、摩天嶺兩處對峙,開春後遼東定有一場惡戰,可以說袁世凱的目的達到了一半。不過一直關注日軍的袁世凱知道。此時集結在遼東的只是一半日軍,另外一半定然還有後續動作。果不其然,在北方戰事趨於平緩的時候,日本大本營開始籌建第三、四軍。準備開春渡海作戰。第三軍下轄第四、六師團;第四軍下轄第七、八師團,兩個軍的人數都是30000可謂戰力不俗。由於日本大本營對袁世凱地重視。這第三、四軍本來是針對兩江設立的,不過讓他們大跌眼鏡地是,中日之戰打了幾個月,兩江竟然未出一兵一卒。此時第一軍受阻,第二軍被困,大本營決定用後續部隊展開攻擊,於是第三、四軍開始集結待命。

    在日本國內調兵遣將的時候,中國也沒閒著。先是淮軍屢挫,聲名狼藉,言官交劾,清廷因欲起用湘中故將。帝黨也想借此機會實現「以劑湘淮」的構想。湖南巡撫吳大澂奏請繞率湘軍北上,朝旨允之。左宗棠舊部藩司魏光燾、曾國舊部臬司陳湜、湘軍悍將李續賓之子道員李光久等,皆令募兵北援。1894年12月28,旨授鐵路大臣劉坤一為欽差大臣,督辦東征軍務,「關內外防剿各軍均歸節制」。劉坤一就任之初,因需料理畿輔各軍,急切不能前赴山海關,便將關外攻守事宜委宋慶調度,1895年1231日,光緒又諭宋慶、吳大澂幫辦劉坤一軍務。

    此時全國都在招兵買馬,四處調動,不過袁世凱還是沒有接到調令。光緒只是下令他調南洋水師出海探巡,「呼應」北方戰事,另外還讓他聯絡美國政要,尋求國際援助。這次不讓袁世凱出兵,倒不是因為光緒的猜忌,而是另有原因:其一,各省匯聚的援兵已經達到5,加上現在海城以西的兵力總共11萬,這麼多兵力在光緒眼中足以.=其二,日本國內的動作已經引起了朝廷的重視,除了內陸省份的部隊被抽調到北方,沿海各省部隊原地駐防。看了此情形,袁世凱知道光緒發飆了,他要集中全國的兵力奪回海城!

    北方打得越熱鬧,袁世凱這裡越高興,不過既然朝廷下了旨,南洋水師還是要出海地。1895年1月10,袁世凱登上南洋水師的鎮海號,會同鎮寇號、定遠號出海巡視。本來袁世凱此行另有目的,不料竟然遭遇日本南下的第三游擊艦隊!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