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轉世袁世凱之大總統傳奇

龍騰世紀 第九章 複雜 文 / 裸奔在天堂

    李鴻章幕府派系林立是不爭的事實,例如洋幕僚之中,德璀琳是那些在李鴻章的工商企業中供職的外國人的聯絡官,有時也擔任那些為李鴻章辦理外交事務的外國人的聯絡官。畢德格則負責管理在北洋海軍任職的外國人員並總管外國幕僚。以地域和語言為基準,他們兩人之間還有一個不太嚴格的分工:德璀琳支配著在李鴻章手下任職的歐洲人,以他為首的洋幕僚被稱為「歐洲派」;畢德格則吸引著美國人,有時還有英國人,被稱為「英美派」。中國幕僚又分為以羅豐祿為首的「內務派」以及容閎為首的「外事派」。

    因為近水樓台的關係,畢德路與羅豐祿兩人一直佔據著上風,而兩人的關係在李經方的調和之下非常融洽,所以在他們三人的主導之下,整個幕府保持著一種微妙的平衡,顯得相安無事。不過這中脆弱的平衡因為一個人的到來徹底被打破,從而開始了更為激勵的派系之爭。

    監察科管事趙中平在李府被稱為「鐵公雞」,乃直隸豐潤人,是個貪圖錢財之輩。趙中平不僅貪財,而且其學識在李鴻章幕府中連平均水平都達不到,他能得到監察科管事這個肥差,並且敢這麼橫,主要是因為他有一個靠山--張佩綸!

    張佩綸與趙中平是同鄉,同治進士,任翰林編修,後以編修大考擢升侍講,是目前鋒頭極健的清流人物,與張之洞、寶廷、黃體芳合稱「翰林四諫」。張佩綸的彈章寫得極好,這在朝中是有公論的,軍機大臣王文韶稱其「風骨,可謂朝陽鳴鳳,無形之裨益良多也。」而被張佩綸寫過彈章,極言其非的翁同?也認為「張侍講原折甚切實,真講官也」,這樣的評語由被批評的人講出來,可見其立論及文字的把握都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正因為如此,清流派將張佩綸當作了自己的喉舌,清流派的大部分奏折也都出自他的手。有人統計過,每年張佩綸上奏折近百件,其中彈劾和直諫的占三分之一,可見其在政壇之上的殺傷力之強悍。弄到後來,張佩綸一疏上聞,四方傳誦,成為一股強大的政治影響力,就連張佩綸愛穿竹布長衫,都有人競相模仿,儼然一個政壇偶像派明星。

    雖然張佩綸是清流健將,但是他卻從不攻擊清流派的「頭號敵人」李鴻章。不僅如此,張佩綸還私下與李鴻章交往頻密,如今更是成了李府的座上賓!(甚至將來還做了李鴻章的女婿。)這其中起因,還是在於朝中的「清流」、「洋務」之爭。

    第一個原因是張、李兩家有著極深的淵源。鎮壓太平天國起義的時候,張佩綸之父張印塘時任雲南按察使和安徽按察使,在數次戰鬥中,張印塘與李鴻章結成生死之交。看在這兩家的情義上,張佩綸自然「筆下留情」,李鴻章為了控制清流喉舌也就常常對張佩綸「暗送秋波」。

    第二個原因則是張佩綸的政治立場。雖然清流、洋務兩派在朝政之上互相攻伐,但是政客的言談,不過是一種立足政壇的觀點罷了,清流也未必都「清」。張佩綸曾經在寫給李鴻章的一封信中說道:「作清流須清到底,猶公之談洋務,各有門面也!」可見張佩綸的「清流」不過是他的一種政治門面罷了,為的還是能夠在官場之上有所作為。

    第三個原因便是張佩綸的背景。張佩綸在朝廷影響力大,也不僅僅是因為他會彈劾。張佩綸出身官宦世家,父親曾經官居雲南按察使,而且其夫人邊粹玉的父親邊寶泉曾經從陝西按察使做到閩浙總督,也是手掌一方大權的人物。

    有這些原因,洋務派領袖李鴻章自然不會放過對張佩綸的招募,如果張佩綸能夠公開倒向自己一邊,不僅可以狠狠的扇清流派一個耳光,而且還會為洋務派爭取到更多的政治支持。

    淮系中的第二號人物張樹聲之子張華奎與清流派走得很近,洋務派中人稱其「清流腿」。光緒五年夏,張佩綸丁母憂去職,而後投奔張華奎。沒料到李鴻章得知這一消息,寫信給張華奎曰:「張佩綸豐才嗇遇,深為惦念,不如勸其到北洋擔任幕僚。」為了自己「清流」名聲,張佩綸自然不能公開投入李府做幕僚,但他卻以「叔侄」之名「客居」李府。為了拉攏張佩綸,李鴻章對他百般禮遇,而這趙中平作為張佩綸的心腹自然也就「水漲船高」。

    在張佩綸來李府之前,畢德路與羅豐祿主導著總督府一切運作,甚至兩人已經把持了整個李鴻章幕府。可隨著張佩綸的到來,這個局面已經發生了變化。以張佩綸的野心與才幹,他自然不願意做一個三號人物,他甚至連李經方的地位都在窺視。因此張佩綸一來,便在李府安插和拉攏了一批親信,這主管人員調配的監察科自然少不了他的安排。而且張佩綸深知自己對於李鴻章的價值,他遲遲不肯公開加入李鴻章幕府,以此來向李鴻章要求更高的地位與利益。看著自己的地位受到威脅,畢德路和羅豐祿自然不滿,於是李鴻章幕府分成了兩派,開始互相不服。不過張佩綸深知自己同時難斗兩人,因此使了個離間計,導致畢德路與羅豐祿也開始互相猜忌,這使得局面更加混亂。為了在中堂大人面前爭寵,三派開始了一次次的明爭暗鬥。李經方出於自己的身份的原因,一直居中協調,但是由於他與畢德路的師生關係,立場上難免偏向自己的老師,這也使得張佩綸、羅豐祿對他更加提防。

    袁世凱是李經方和畢德路推薦進入李府的,這趙中平自然認為他是李經方與畢德路一邊的,因此才在他入職的時候以語言相譏,試圖挑起袁世凱怒火。如果袁世凱一動手,他這進入李家的道路就會徹底被堵死,這樣無疑破壞了畢德路派增加人手的計劃,而且張佩綸還可以以「選任不慎」來大大貶低一番畢德路。

    剛剛被聘入李府的袁世凱哪裡知道其中有這麼多緣由?他一不小心闖進了兩派政治鬥爭的「前沿陣地」,因而入職之時差點鑄成大錯。不過此時袁世凱已經顧不得為自己入職之初的「不明敵情」去後悔了,三個月考核期將至,他即將面臨進入李鴻章幕府的第一個關口--述職。

    述職是畢德路由美國引進的一個制度,經過多年的施行之後。已經成為李家幕僚的一個固定程序。按照這個述職制度,每個進入李鴻章幕府的人都會有三個月的考核期,等這個考核期一過,新人們會有一次根據他們的才能、特長進行陞遷或者調動的機會。而如何調動或者陞遷與否,則完全要取決於這次述職。第一次述職,新人們要同時向幾個主管進行工作匯報以及自我推薦,由主管們來決定他們將來的任命。不過述職又分為書面和當面兩種,第一種的效果顯然遠遠不如第二種!

    如今三派不靠,毫無依仗的的袁世凱正在發愁,別說自己能不能被這些主管選上,就連自己能不能參加當面述職都是一個問題啊!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