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漢鼎

第1卷 第291章(1) 文 / 南海十四郎

    第291章(1)

    劉鼎自然知道王承顏是誰,在他手下當差的確不是一件好事情,他和崔碣都是一等一的難伺候,他們都是絕對有能力做事的人,想要在他們手下混日子,是不可能的。當初他們兩個都被手下攆走,就是因為對手下的要求太高。現在他們兩個有劉鼎的支持,自然是恨不得將個個手下都變成超人,難怪董立國要如此著急。想了想說道:「董大人,您們延陵縣的勞動力都去哪裡了?」董立國搖搖頭說道:「戰亂一起,這裡就成了戰場,兩軍相互廝殺,弄得赤地千里。乾符初年,延陵縣有人口十一萬,現在全縣的人口還不到三萬人,都剩下了老弱婦孺,勞動力都沒有了。」

    劉鼎有些詫異的說道:「諸葛斌……諸葛大人不是制定了移民政策了嗎?要從北方南下的難民中安排一部分勞動力充實簡瀆河和溧水河兩岸的,還有從舒州遷徙部分的人口,另外從大別山也要遷徙部分人口,你們延陵縣,應該是從……舒州太湖縣遷徙五千人口過來的,難道還沒有來嗎?可是這份命令已經發下去有兩個月了啊!」

    董立國頭次開始注意劉鼎,有些驚訝的說道:「舒公子,你這消息是從哪裡聽來的?不錯,諸葛大人的確有這樣的安排,但是執行起來需要時間,原來居住在大別山地區的居民還不習慣農耕生活,農業技術掌握的不多,必須進行一定的開導教育和技術培養才可以遷徙過來。何況,太湖的居民,又怎麼會願意遷徙到這裡來?到目前為止,我們延陵縣只有兩千多人遷徙了過來,我都安排在下游的王家鎮了,那裡需要更多的勞動力。只是,公子府上是哪裡呢?為何對遷徙計劃瞭解的如此透徹呢?」

    劉鼎笑了笑,沒有回答,他當然不能告訴董立國這份移民計劃乃是自己親筆簽署的。劉蒙說道:「這是我家公子的一位朋友無意中說起的,董大人,這應該不算什麼軍事秘密吧?」董立國說道:「不算秘密,只是一般人都不知道詳細內容罷了。」心底卻也是釋然,劉鼎看起來像是富家公子,可能結交權貴,無意中聽來自然不算奇怪的事情。

    劉蒙自然不能讓董立國對劉鼎的身份充滿了懷疑,因此轉換了話題說道:「董大人,現在整個延陵縣的馬匹還有多少?能用作勞動力和運輸的牲畜有多少?」

    董立國說道:「很少了,不超過兩百頭,都在去年的內亂中被當作食物殺掉了。如果有足夠的牲畜,耕地也不會這麼辛苦了。現在開荒主要還是依靠人力,白天干,晚上干,干到舉不起鋤頭為止。節度使大人有令,唯傷殘和女子可以坐轎,其餘皆騎馬,又嚴禁殺牛,希望隨著時間的過去,牲畜的數量能漸漸的增加。」

    劉鼎笑了笑道:「沒什麼,其實也就是限制某些人貪圖享樂罷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日子過得太舒服了不行,居安思危,臥薪嘗膽才能置之死地而後生。不是說轎子不好,只是不如馬匹催人上進。」

    董立國若有所思的說道:「這麼說來,我總算有點明白了,為什麼潤州出產的綾羅綢緞不允許在舒州出售,原來是要限制奢侈品的消費。我還誤解了劉大人的意思,以為劉大人是要囤積這些綾羅綢緞上繳國庫呢!我就說沒有那麼回事,我們辛辛苦苦出產的東西,怎麼能讓朝廷說拿走就拿走呢,絕對不行!王大人曾經表達過進貢的意思,可是我們都不同意,朝廷多年不管我們的死活,現在開口就問我們要東西,真是荒唐!」

    對於董立國的坦白,眾人都深有好感,他們都對朝廷沒有什麼好感,事實上,鷹揚軍內部,一千人裡面至少有九百九十九個對朝廷都是不滿的。朝廷除了給鷹揚軍很多空頭銜之外,一點實質性的好處都沒有,反倒是經常伸手要錢。崔碣和王承顏原來是朝廷的死忠,在鷹揚軍內部一直叫喊著要報效朝廷,後來大概是意識到民心不可違,才漸漸的有所改觀,現在很少提向朝廷進貢的事情了。

    除了劉鼎之外,其餘人都在用力的推車,瞬間聊天打發時間。這時候天色快黑了,如果沒有劉蒙等人的幫忙,董立國肯定不能按時的回到延陵。這些人和他挺聊得來,相互間倒是融洽,延陵的大大小小事情,董立國也沒有隱瞞。說話間,劉蒙隨意說道:「董大人,聽你的口音,似乎不是本地人啊!」董立國說道:「我不是本地人,六年前才遷居到延陵縣的,我的家鄉,在遙遠的瓜州……」

    劉蒙驚疑的說道:「什麼?你的家鄉在龐右道的瓜州?張義潮、張淮深你認識不?」

    董立國挽起袖子,大家都清晰的看到上面數道深可見骨的疤痕,他們都是戰場出來的,一看就知道是戰鬥留下的傷痕。而且從結疤的情況來看,至少有十來年的時間了。董立國沉默片刻,最後悲苦的說道:「當然認識……以前我就在歸義軍裡面,跟著少帥張淮深殺吐蕃人,那時候,我一場戰鬥能殺十幾個吐蕃人……」

    劉蒙舉起大拇指,由衷敬佩的說道:「董大人,你好樣的!殺吐蕃狗子一點都不含糊!我要是早生三十年,一定和你並肩作戰!」

    董立國幽暗的臉色似乎恢復了一些神采,大該是想起了那些令人熱血沸騰的往事,當年的歸義軍,殺起吐蕃人來,那真的是砍瓜切菜,痛快萬分啊,可是不久以後,他的臉色又逐漸的幽暗起來,心灰意冷的說道:「那又能怎麼樣?後來,後來……唉,後來的事情,就不是我們英勇廝殺可以左右的,朝廷讓張大人入朝,從此就再也沒有回來……歸義軍……也漸漸的變了味道。現在的龐右道是回鶻人的天下,我有心無力,只好……唉!」

    對於龐右道的這段歷史,劉鼎是聽艾飛雨和李怡禾詳細解說的。安史之亂時,唐朝徵調隴右、河西諸軍入援內地,吐蕃乘虛進攻隴右、河西,約在廣德二年(公元764年)或稍後攻陷涼州(今甘肅武威),大歷元年(公元766年)又陷甘州(今甘肅張掖)、肅州(今甘肅酒泉),唐移河西節度使治沙州。沙州和內地的交通被阻絕,但沙州人民仍堅守其地,直到德宗貞元三年(公元787年)才投降,從此沙州被吐蕃貴族統治六十餘年。吐蕃人在龐右道欺壓漢人,讓漢人過著生不如死的日子,他們以為漢人是懦弱的,以為漢人是不敢起來反抗的,那時候的吐蕃人,在龐右道過的乃是神仙日子,直到有一天,他們終於發現自己錯了,而且錯的非常厲害。

    唐宣宗大中二年(公元848年),沙州漢族人民趁吐蕃勢力衰弱時,在張議潮的領導下舉行起義,趕走吐蕃鎮將,並遣使取道天德軍(今內蒙古烏梁素海東南緣)上表唐朝,報告沙州的歸復。接著,張議潮又遣兄張議潭攜瓜、沙、伊、西、甘、肅、蘭、鄯、河、岷、廓等十一州的地圖、戶籍奉獻給朝廷,這表明河西地區又重為唐有。大中五年朝廷才得到表奏,決定在沙州置歸義軍,以張議潮為歸義軍節度使、十一州觀察使。鹹通初年張議潮又收復涼州,將這裡作為歸義軍的核心統治區。鹹通八年(公元867年),議潮入朝長安,行前命其侄張淮深主持歸義軍軍政事務,其時吐蕃勢力逐漸衰微,回鶻勢力暴漲,張淮深繼續抗擊回鶻的騷擾。

    在相當長一段時期內,保持了歸義軍轄區的安定,可是,隨著張義潮的入朝,最終被朝廷羈押不能返回,歸義軍的實力就每況愈下,而且內部也出現了一些問題。自從張義潮走了以後,回鶻人就加緊了反撲和滲透,最終控制了河西走廊的大部分區域,就連歸義軍的核心控制區涼州,也被回鶻人滲透。如果說張義潮在的時候,河西走廊是歸義軍做主,那麼在張義潮被朝廷羈押以後,河西走廊就是回鶻人做主了。

    至於朝廷為什麼要羈押張義潮,這是老問題了,明眼人都明白,就不解說了,董立國也是因此而心灰意冷,最終離開了河西走廊,遷居內地。昔日的戰火紛飛,已經漸漸的成為往事,那一段段的慘叫和呻吟,也只有夢中才能見到了。瓜州是他的故鄉,可是什麼時候才能回去?什麼時候才能給家鄉的人們帶來永久的和平和穩定?

    劉鼎好奇的說道:「董大哥,聽你的口氣,似乎還有一段傷心往事呢!」

    董立國臉色冷峻的說道:「唉,往事不堪回首啊!朝廷實在令人失望,好好的河西走廊,又被他們自己丟棄了,真是……我在失魂落魄的時候來到了這裡,就在這裡生存了下來,有時間就教導這裡的小孩子認幾個字,又或者到周圍去走走,幾年下來,認識我的人也不少了,龐右道的事情,也就漸漸的忘記了。」

    劉蒙說道:「難怪,你身上一點官吏的味道都還沒有呢!」

    董立國有些苦笑的說道:「我本來就是粗人,以前在部隊的時候,上官讓我做什麼就做什麼……我這身官服,唉,來的活該。那天王大人到這裡來視察工作,由於地方上都沒有什麼人了,於是就推舉我給王大人匯報情況,都怪我口快,將這裡的大小事情亂七八糟的說了一通,還夾帶了一些自己的意見,結果……這身衣服就給王大人給套上來了。」

    劉鼎饒有興趣的說道:「你都給王大人說些什麼了?」

    董立國搔搔腦袋說道:「其實也沒有什麼,唉,說來慚愧,有些東西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就難。」

    劉鼎說道:「不妨說說,我們也長長見識。」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