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初唐第一猛將

第五卷 東擴 第六十八章 平倭 三 文 / 我自漫步

    第六十八章平倭三

    丘陵之上不像是山區,沒有很多的喬木,大多都是以低矮的灌木為主,想要燃燒起來並不容易,不過卻在最短的時間內冒起一股股的濃煙,瞬時間便將整個丘陵籠罩其中。半個時辰以後,大火裹挾著濃濃的黑煙就如同一頭遠古的巨獸,邁動著數十丈高的身軀,順著丘陵地帶一路向前馳奔而去。

    大唐的軍隊在連續不斷的炮轟了一個時辰,並且大火已經遠離這些緊鄰山區的丘陵以後,終於做好了大軍向前推進的準備。率先做好準備的正是頭一天遭受到沉重打擊的先鋒部隊,隨著李恪的一聲令下重新補滿萬人編製的先鋒部隊,以散兵陣形在半山腰一字排開後,緩慢的向山下推進。這個時候的山下,大火雖然已經在山風的吹拂下向遠處緩緩地移動,然而過火的區域卻並沒有完全的熄滅,到處都有尚未完全熄滅的餘燼,裹挾著星星點點火星在做著最後的垂死掙扎。

    大軍剛剛走出山區,迎面便吹來陣陣的熱浪,頃刻間便令大唐的士卒們汗流浹背,然而早已經被仇恨積滿了胸腔的大唐士卒,卻像是絲毫的感受不到這股熱浪一般,繼續的邁著堅定的步伐向前推進。如果不是在行動之初,李恪便下達了嚴令嚴禁擅自提高行軍的速度,這些個先鋒部隊的士卒此刻只怕是早已經飛奔了起來。

    大唐軍現在被分成了三個部分,其中先鋒部隊一萬人,中軍部分為四萬,是大唐部隊此番出征的戰鬥主力,剩餘的五萬人馬為後軍,這其中有三萬人隸屬於輜重營、工兵營等非戰鬥兵種,他們的主要職責就是運送給養以及建造軍營或者製造攻城器械,一般情況下他們是不會加入到戰鬥序列中來的,當然在必要的時候或者是大軍陷入到危急的時刻,他們也是會參加到戰鬥中來的。由於輜重營和工兵營在行軍的時候要攜帶大量的給養,以及拆散裝在車上運輸的戰鬥、紮營工具,所以還另外配備了兩萬大軍保護他們的安全。

    軍隊在行軍的時候,之所以會每日只前進四十里便會安營紮寨,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要照顧輜重營和工兵營,輜重營和工兵營隨行的大車雖然由牛和騾等大型牲畜拉著,但是畢竟每輛大車上裝載的重量都近千斤,再加上那個時代都是土路,甚至很多地方根本就沒有道路,遇到個溝坎的還需要輜重營和工兵營的士卒幫忙,每日間能夠前進四十里本身就已經非常的辛苦了。

    所謂了每日六十里的急行軍,指的都是作戰士卒自身攜帶著武器、乾糧趕路。至於每日八十里的全速前進,則是連一些不必要的譬如盾牌之類裝備都要拋棄,這種趕路方式一般是追擊已經潰敗的敵軍,或者是前往救援,一般的情況下部隊是不會採取如此極端的行軍的,畢竟這個時代作戰最主要的還是依靠士卒,全速前進即便是抵達了目的地,士卒們也不能馬上就投入到戰鬥。再有就是沒有輜重營和工兵營,戰鬥一旦形成僵持態勢,最終先支撐不下來的還是他們。而沒有了戰鬥部隊的保護,輜重營和工兵營的安全也就沒有了保證,一旦遇襲後果就將是毀滅性的。

    十萬大軍,再加上輜重營、工兵營,在前進的時候是一支非常龐大的隊伍,即便是在平原之上行軍,那也是綿延十數里的隊伍,一旦進入到山區,遇到道路崎嶇或者是狹窄的路段,輜重部隊只能排成單行前進的時候,整個部隊相差出一天,也就是數十里的路程,那也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就好比像現在這樣,先鋒部隊已經到達了山區外兩三里的丘陵地帶,中軍部分則剛剛抵達山腳下,而後面的輜重部隊卻還沒有抵達山頂,無形中已經來開了近十里的路程。

    先鋒部隊目前的任務並非是順著火勢前進的方向前進,而是在丘陵地帶尋找進入地下工事的通道口。現在的當務之急就是要找到活口,最好還是懂得大唐語言的活口,以便瞭解倭國人的具體佈置,不然的話在與這些會打洞的地老鼠們交戰的時候,不定還要付出多麼大的代價才能取得最後的勝利呢。

    尋找進入地下工事出入口的工作,比李恪預計的要簡單得多。畢竟當初整個丘陵地帶被大火和濃煙籠罩以後,要想不被活活的嗆死在地下工事內,就必須要離開地下工事。而當那些個倭國人在倉促逃生的時候,是不會有時間想著將那些個通道口的大門關閉上的。

    當李恪等人登上了一座丘陵的頂端的時候,首先映入進他們眼簾的便是遍地的屍體。這些個屍體全部都分佈在背對大唐軍隊過來的一面,所以大唐的軍隊在抵達這裡之前是看不到這一面的淒慘景象的。散佈於整個丘陵下半段的屍體,有近一半的數量已經被大火燒成了焦炭,這些個燒焦的屍體基本上都分佈於遠離丘陵的地帶。剩下的近半屍體雖然並沒有被火燒過的痕跡,或者痕跡並不明顯,但是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徵,那就是面部表情無比的痛苦,並且全部都是將手放在頸部。毫無疑問這些人都是死於窒息。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令所有人都感覺到有些意外的發現,那就是這些個死於窒息的人,絕大部分都是身穿竹片或者木片製成的盔甲的壯婦和少年,只有極少一部分才是成年男子。由此眾人得出了一個結論,那就是那些個跑得比較遠的,最終被大火燒焦的屍體,應該就是成年男子。他們在大火燃起之初便率先逃出地下工事逃命,但是他們畢竟還是沒有大火,或者說是沒有被風出動的濃煙移動的速度快,在被濃煙嗆得他們窒息倒地以後,最終沒能逃脫被烈火焚燒成焦炭的命運。而那些個婦女和少年在與成年男子爭搶逃生的權力的時候,明顯地處於下風,所以他們在離開地下工事的時候,明顯的要慢於那些個成年的男子們,所以當他們離開的時候火勢已經過去,只不過濃煙尚未散盡,所以他們雖然逃出了地下工事,卻仍舊沒有能夠活下來。

    當初大唐的軍隊在連續不斷的炮轟的過程中,曾經不斷的將神威大炮的位置向前移動,最終導致了山外的六座丘陵完全的被炮火所籠罩。如今這六座丘陵已經完全被大唐的軍隊所佔領,而且沒有受到任何的騷擾和抵抗。經過仔細的清理戰場,士卒們將戰場之上發現的倭國人屍體數量呈報了上來,數量竟然高達一萬兩千餘人。在看完這個數字之後,整個大唐的高層除去李恪之外,所有人的心中都是沉甸甸的,他們終於明白了,為什麼在之前的薩摩國境內,根本就找不到哪怕是從七八歲一直到七十歲以內的人口。原來這些人早就已經全部都投入到了戰鬥當中,並且全部都已經戰死。

    同時他們都不禁產生了一個疑問,那就是:一直以來都是倭國人主動地挑起與大唐的摩擦,而大唐卻從未主動地挑起戰爭,甚至於非常的善待於他們派往大唐學習的使者,可是他們為什麼要如此的對待大唐。只從自大唐軍隊登陸以來所見到的這些個作戰工事來講,就絕非是三年五載間可以完成的。兩國之間到底有著怎麼樣的仇恨,以至於這個國家從上到下都對大唐抱著濃濃的敵意。

    房玄齡這個時候對著李恪問道:「遼王殿下,老臣一直都不明白殿下為何會對倭國抱有敵意,到了今時今日雖說有些明白,但是仍有不能想通的地方,還請殿下釋惑。那就是我國為何要針對我大唐?」

    李恪歎了一口氣說道:「其實這個原因非常的簡單,那就是生存和發展的空間。就好比是我大唐建國之初的北方遊牧民族突厥,他們為什麼總是要侵犯我大唐的領土,其實原因非常簡單,那就是他們要生存。每逢大災之年,他們為了讓更多的人能夠活下去,就不得不來我大唐掠奪。或者說他們的人口在一段時間內暴漲,為了生存他們同樣也要來我大唐掠奪。而這個倭國也同樣如此,他們所生活的這四大島嶼的面積,尚不如我大唐的一個道的面積大,不過山區卻佔據了過半的面積,但是人口卻並不比我大唐的一個道少多少,這就造成了他們的生存環境受到擠壓。他們要想緩解這種生存環境所帶來的壓力,就必須要向外擴張。然而倭國四外都是大海,不過可供他們擴張的土地就是百濟和新羅,再有就是我大唐。而我大唐如此的強盛,使得他們不敢存覬覦之心,於是他們便只能將擴張的念頭放在百濟和新羅上面。但是非常不巧的是,他的兩次擴張行動都被我大唐給破壞,他們自然是要將這怨恨記到我大唐身上了。」

    「可是,為何要修建這麼多防禦用的工事呢?」

    「非常簡單。他們自知不是大唐的對手,卻又不停地在暗地裡使小動作,同時還害怕大唐一怒之下渡海來攻打他們,只好提前做好防禦的準備了。所以說這等小國寡民,不僅小肚雞腸,更是擁有睚眥必報的歹毒心腸,一旦被他們記恨上,就永遠不會忘記。實力不濟的時候他們就會像一條狗一樣的向你搖尾乞憐,但是一旦被他找到了機會,便會像毒蛇一般的咬上你一口。要想不被這等小人算計,唯一的辦法就是徹底的將他們消滅掉!」

    說到這裡,李恪深吸了一口氣說道:「如今的事實已經告訴我們,連他們的孩子都已經對我們恨之入骨,只要被他們找到一絲的機會,就會衝上來和我們的士卒拚命。試問諸位這樣的一個危險的民族潛伏在我們的身邊,我們能夠安心的睡著覺?現在他們的實力不如我們大唐,可是百年以後?千年以後呢?」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