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初唐第一猛將

第五卷 東擴 第六十章 出征倭國 四 文 / 我自漫步

    第六十章出征倭國四

    早在大唐滅百濟的時候,倭國的軍隊便已經領教過了大唐神威大炮的威力。那一戰過後,倭國的國王一邊向大唐派來使團,又是賠罪又是進獻大量的財寶以換取大唐的原諒,一邊在國內修建防禦工事,以應對大唐可能做出的征剿行動。說起來倭國人要比新羅人聰明的多,他們並沒有全部精力都放在構築城牆一類的防禦工事上面,因為他們明白不管多麼厚的城牆,都不可能阻擋住大唐的神威大炮,所以在表面上看來,他們確實是在沿海地區構築了一條防禦性的城牆,實際上構築這道城牆的真正目的,只不過是為了迷惑可能會到來的大唐軍隊。

    實際上他們還另外構築了一道防線,只不過這一道防線並非是在地面之上,而是建築在地下。而且這道防禦體系還分成了兩種,一種是純地下的工事,這種地下工事類似於地道,不過只有一人多深,然後在地道的上面用兩層原木覆蓋住,然後又用浮土掩埋其上。不過這些原木之上留有許多的洞眼,如果有人從上面經過的時候,就用長矛從這些洞眼中向上刺出。

    這樣的地道一共建有三道,其中第一道防線就建在了城牆後面約三十丈的地方,比較陰險的是,第一道防線的前面還挖了一條深約五尺,寬約五尺的壕溝,而壕溝後側的牆壁就是第一道地下防線的外牆,中間只有一道厚約一尺的泥土以及單根原木並行排列所組成牆壁。牆壁上佈滿了專供長矛伸出的孔洞,屆時大唐的軍隊只要想從這裡經過,不論是從壕溝上面跳躍而過,還是老老實實的先下到溝底,然後再爬上去,都無可避免的要遭受到長矛的突然襲擊。

    這三道防線的每道之間相距約十五丈左右的距離,中間有連接兩條地道的通道,以方便人員迅速的在地道內轉移。除此之外,在這種全地下的地道後方,還有著一種半地下的掩體,這種半地下的掩體與後世的地堡非常相似,從正面看就像是一道矮牆,其中地下部分深約四尺,地面部分高約五尺,面向大海的一面留有射擊孔,只不過這些個射擊孔是為了方便弓箭手射出弓箭用的。這些個半地下的掩體全部設置在每條地道的後面,掩體的上方也是用原木做頂,只不過覆蓋在上面的土要遠遠的厚於地道的表層。為了掩蓋這些個射擊用的孔洞,他們還特意在掩體的外面種上野草作為掩護,使得不知道的人很難發現其中的奧妙。這樣一來便可以在大唐的軍隊發動攻勢的時候,首先由半地下掩體中的弓箭兵阻擋對方的進攻步伐,然後再由地道內的己方士卒殺傷擠作一團的對方士卒。最為陰險的是,這兩道防禦工事,居然是建在了防禦城牆的後面。

    大唐軍隊的中路在抵達大隅附近海域的當天,由於時間已經接近黃昏,所以並沒有進行登陸作戰,只是對著岸邊的防禦城牆進行了長達半個時辰的狂轟亂炸,直到將城牆炸得千瘡百孔、支離破碎這才罷手,然後在靖海艦的團團圍護下進行休整。

    第二天一大早,太陽剛剛從海平面上升起,大唐的艦隊便再一次的對著倭國那道千瘡百孔的城牆發動了進攻,為了確保登陸部隊的安全,這一次不但對拿到城牆發動的炮擊,同時還對其後約一里的範圍內進行延伸炮擊,直到確認已經這裡徹徹底底的用炮火梳理了一遍以後,這才放下靖海艦作為登陸艇,護送著大唐的士卒向岸邊劃去。

    倭國人當初在建立防禦城牆的時候,由於要考慮到海水漲潮的因素,所以這道城牆建在了距離海邊約有兩里多地的地勢較高的地方。大唐的炮火在早上響起的時候,城牆之上還零零散散的有著幾股負責巡邏的倭國士卒。等到炮火過後,這些個倭國士卒要麼早已經逃之夭夭,要就已經變成了肉糜,總之城牆之上連一個人影都看不到。

    登陸部隊很快便在海岸邊設立了數處登陸點,並且派出大量的士卒負責警戒,以確保後面登陸的士卒的安全。當登陸的士卒數量超過五千後,這些士卒開始向城牆進發。通過城牆處一些破損的缺口觀察到城牆的後方並沒有倭國的部隊隱藏之後,先行的五千士卒還是在習慣性的佔據了城牆之後,才向後面發出了安全信號,示意他們可以繼續向前進發。

    大唐的軍隊登陸人數達到兩萬人的時候,暫時停止了繼續登陸。原因無他,受登陸地點空間所限,不能再容納下更多的士卒登陸。已經登陸的部隊必須盡快向前推進,以便給後面尚未登陸的部隊騰出地方。這個時候中路軍的先鋒官秦瓊也已經登上了岸,站在城牆之上用望遠鏡向四周偵查了一番,確認沒有發現什麼異常情況之後,這才下令讓率先登陸的五千人馬分散開來向前推進。

    很快的這五千大唐士卒便來到了壕溝近前,當他們看到了前面的壕溝後,不但沒有意識到危險即將降臨,反倒說說笑笑的貶低起倭國人來:自己是矮冬瓜不說,就以為全天下的人都和他們一樣的矬,居然挖出五尺寬的壕溝來試圖阻止我們的前進,簡直就是在做夢!一邊說一邊就有人跳躍了過去。後面的人見狀,便也有樣學樣的跨了過去,很快的便有上千人跳到了壕溝的對面。

    就當他們準備向前行進,好為後面的人留出跨越的空間的時候,他們的腳下突然間冒出來無數的地刺,由於事發的太過突然,事先毫無任何準備的大唐士卒,頃刻間便有數百人或是被刺中腳掌、或是被刺中腿部,慘叫著撲倒在地。剩下的士卒由於從來沒有遇到過這種情況,一時之間顯得有些茫然不知所措。就在這時,躲在半地下掩體中的倭國弓箭兵開始發動了襲擊,頃刻間密密麻麻的弓箭直奔大唐的士卒而來。不到二十丈的距離,而且還是平射,正是弓箭的最大射傷距離內,這一次不但跨過壕溝的那些個士卒遭受到了沉重的打擊,就連壕溝對面的大唐士卒,也呼啦一下子倒下了一大片。

    也就是大唐的士卒平時訓練刻苦,從而在關鍵的時候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尚未受到波及的大唐士卒,並沒有因為這個突發的事件而發生混亂,而是迅速的將手中的盾牌擋在了身前,同時緩慢的開始向後倒退,直至退到對方的弓箭兵的有效射程之外,這才止住了腳步。即便是如此,仍舊有數百名士卒倒在了後撤的途中。

    這一切都被站在城牆之上的的秦瓊看在眼中,但是對方所使用的策略卻是他在之前聞所未聞的,所以一時之間他根本就想不出什麼有效的辦法來破解對方的招數,無奈之餘只好下令士卒們先退回到城牆的後面再作打算。

    大唐在立國以來,雖然也曾經吃過敗仗,但是像現在這樣,甚至連對手的模樣都沒有見到,便先行損失了兩千人馬的窩囊仗,還是從來沒有過的。一時之間所有的士卒都不禁群情激奮的向秦瓊提出,再發動一次進攻,一定要把剛剛所遭受的恥辱討回來。秦瓊此時的心中又豈能甘心,但是作為先行部隊的主將,他非常的清楚,在沒有想出應對的辦法之前,貿然的派出部隊進攻,只會是平添傷亡而已。所以只能下了嚴令:沒有得到他的命令之前,妄動者斬!

    這個時候,站在船弦之上通過望遠鏡觀看岸上情況的李世民以及老將們也發現了情況似乎不對,原本已經進入到城牆之內的部隊,這個時候又退了出來。不用問也可以判斷的出,一定是前方發生了戰鬥,而且戰鬥的進程對己方不利,不然的話部隊不會退到城牆外重新列隊。當即派出人員前往岸上打聽消息。

    為了便於傳遞消息,旗艦到岸邊之間每隔十餘丈便會有一艘靖海艦,這樣一來很快的便可以將消息傳遞過來。時間不長,便通過望遠鏡見到一名士卒登上了船向旗艦這邊快速的劃了過來,旗艦上的所有人都不禁心中一緊。如果不是情況複雜的話,秦瓊是不會輕易地派出人過來當面匯報的,既然派出人來就意味著不是一兩句話可以解釋得清楚的。可是依照大唐當前所擁有的強大的攻擊力來看,能夠令他們不得不暫且退避,簡直是一件令人無比震驚的的事情,甚至於連李恪都難以想像對方是如何做到的。

    前來匯報情況的那名士卒是秦瓊的親衛,整個戰鬥過程他都看在了眼內,所以敘述的非常的清楚。李世民等人在聽完之後都不禁皺起了眉頭,這種戰法簡直是聞所未聞,一時之間還真的難以想出可以解決的辦法來。

    一名脾氣暴躁的老將在冥思苦想了半天後,仍舊不能想出破解的辦法來,不由得恨聲的罵道:「難怪這些個倭人一個個的長得就跟個矬冬瓜似的,原來還是善於打洞的地老鼠,打不過就往地下鑽,真是可恨!」

    李世民這時把目光投向了身旁的李恪,其用意不言而喻。後世二戰的時候,倭國人便是採取了這種方式在太平洋的島嶼上與美軍作戰,連火力強大的美國都沒有很好的解決辦法,只能採取用人去填的戰術去一點點的啃下這些個島嶼,自己又怎麼可能比美國參謀部的那些人更加的聰明。對此李恪只能苦苦的一笑,剛要開口說話,卻猛然間眼前一亮:有辦法了!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