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初唐第一猛將

第五卷 東擴 第五十七章 出征倭國 一 文 / 我自漫步

    第五十七章出征倭國一

    太子的大婚在平民百姓中看來,還是非常的熱鬧的,在太子大婚的當天,整個長安城都變得無比的熱鬧和喧嘩,當然普通百姓也只能夠在非主要的區域內湊到一起,相互吹噓不知道從哪裡打聽來的,所謂的太子大婚的一些個細節,總之不外乎他們家不知道拐了幾十道彎的親戚,有幸參與到太子的大婚中來,而他所得到的消息自然也是從他的親戚那裡打聽來的,而且無比的準確。其實太子的大婚與這些人沒有任何的關係,充其量也不過是令他們有了一個吹噓,或者瞭解八卦的借口,用以消磨無聊的時光罷了。

    而那些真正瞭解內幕的人,卻從這無比熱鬧的背後,感覺到了一絲異樣。只不過能夠瞭解這些不尋常之處的人,通常都不是街頭上的那些個平民百姓,所以他們不會將他們瞭解到的胡亂的說出去。

    太子的大婚是在臘月初舉行的,還有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就要過春節了,按理說京城長安內的那些個高官貴族們,早就應該開始準備年貨。或者說這些個權貴們的門生故吏,也應該接著年關臨近的緣由,前來拜訪或者送上過年的禮物。但是和往年不一樣的是,這些個原本應該是車水馬龍般熱鬧的權貴門前,如今依然十分的平靜,就和往日裡沒有任何的區別。如果說這是某一個權貴門前所發生的情況,那就意味著這位權貴很有可能遇到了麻煩,通常的情況就是他的仕途已經到了盡頭,不再具有利用的價值。但是當這種現象出現於京城內大部分權貴的門前時,就顯得異常的古怪了。

    對此,一些反應比較敏捷的人士,便不免開始琢磨這其中的奧妙,甚至開始四處探聽消息,但是卻沒有任何有實際意義的情報流露出來,這也就令人越發的感覺到不正常。

    實際上,事情的起源便出在大唐的皇帝身上。御駕親征對於李世民這樣的馬上皇帝來講,並不是什麼了不起的事情。朝臣們之所以會選擇反對意見,實在是因為在這些朝臣們看來,倭國不過是個孤懸海外的彈丸之地罷了,隨便派出哪位朝中的將領率軍出征,都會輕而易舉的獲得勝利,當今天子御駕親征這麼個小國,實在是太過抬舉他們,同時也有些降低了當今天子的身份。

    如果說前些年出征,還要考慮到御駕親征會增加巨額的費用,即便是最終戰勝也難免會有些得不償失的感覺。但是現在卻沒有了這方面的考慮,一個是因為如今國內風調雨順,百姓安居樂業,國庫更加是非常的充盈,另一個原因則是遼王殿下再一次給朝廷送來了巨額的財富,總價值超過一千萬貫的財物,要知道即便是朝中那些傳承了數百年的家族,都沒有幾家能夠擁有如此身後的家底,可是這位遼王殿下卻說拿就拿出來了,再加上前些年送給朝廷的錢,真不知道這位殿下是如何在不到十年的時間內做到的。

    以前是為國庫內的錢入不敷出發愁,可是如今卻在為錢多得花不出去而發愁。國庫內的錢和個人家裡的錢不一樣,只有花出去並且花在正確的地方,才能夠有效的刺激國內經濟的發展。貞觀時期的朝廷官員還是非常的廉明的,基本上沒有人敢於大肆的貪污,所以他們所想的就是該如何的令國庫內的錢有效的運轉起來。這樣看來天子的御駕親征雖然會顯得鋪張浪費,但是卻可以令很多的行業得到實惠,從而帶動整體經濟的發展,這樣看來天子的御駕親征也就並非是沒有實際意義,於是負責掌管國庫的戶部首先的閉上了嘴。

    建國初期的兵部主官,都是經歷過無數戰爭考驗的武將,都是一聽到戰爭就會熱血沸騰的戰爭狂人,唯恐天下太平以至於下面的士卒喪失了戰鬥的激情,再加上戰爭可以促進裝備的更新換代,自然不會反對天子出征。

    至於吏部和刑部,戰爭和他們根本就沒有什麼關聯,所以他們也就懶得因為這種事和天子對著幹,所以只是例行公事般的勸說了幾句,便不再開口。工部的人比較務實,天子讓如何便如何,所以他們甚至連反對都沒有反對,便直接的閉口不言。

    反對聲音最為強烈的只有禮部,這些個平日裡無所事事的老傢伙們,這個時候終於有了開口說話的機會,一個個的就如同打了雞血一般,引經據典的痛陳天子出征的壞處。然而有了李恪申斥這些個呆板的老傢伙們的經驗,李世民很快的便讓他們閉上了嘴。最終御駕親征的提議在朝中順利的通過。

    然而這僅僅是開始,接下來李世民選定的那些個隨同他一同出征的官員人選,才真正的引起了朝中的軒然大波。李世民列出的隨駕出徵人員名單中,遼王李恪作為此番出征的主將這倒也沒什麼,他雖然年輕,但是這麼多年來參戰十餘次,卻從來沒有失敗過,在已經被譽為大唐新一代的領軍名將。至於剩下的人,不管是文臣還是武將,都是經歷過無數風雨的人物,按說也沒有人任何的問題。只不過再仔細的一想就會立即發現,這些人的平均年齡已經超過了六十歲,其中的柴紹、李靖、唐儉以及高士廉等人早已經是年老體衰,不問政事已久,莫要說指望他們率隊征戰,恐怕是還不等到達海邊,就會有一半人倒在路途之中。剩下的人當中可堪重用的也就只剩下李績和程咬金二人,偏偏這兩人在此番出征的名單中只不過是隨駕副將……二十五萬出征大軍當中,便不再有年富力強的將領帶隊,在聯想一番剛剛大婚的太子殿下,這其中的用意值得讓人深思啊!

    李世民最初的用意其實非常的簡單,自己已經沒有幾天活頭,當初跟隨自己征戰天下的老臣子們,一大半已經辭官回家頤養天年,但是他真的很想在離開塵世之前,再見一見當年隨同自己一同出生入死的老夥計們。他知道他們這些人和自己一樣不甘心就這麼躺在床上等死,所以才會將這些人重新召集起來,哪怕是倒在了出征的路途之上,這些人的臉上都會流露出滿足的笑容,將軍就要有個將軍的死法,豈能像普通人一樣死在場榻之上!再說,即便是死在了出征的路上,那也是黃泉路上好做伴,省得孤零零的一個人上路孤單。

    然而令他沒有想到的是他的,這一舉動卻引起了朝廷上下的慌亂,一些與此事無關或者並沒有出現在出征名單上的人,但是又有資格或者資歷進入出征名單的人,不免會產生懷疑,懷疑這是否會是李世民在進行清洗行動,為太子的登基做準備。這種事情古往今來比比皆是,尤其是那些個開國的皇帝,為了避免跟隨他征戰天下的臣子功高震主,自己的子孫登基後駕馭不了這些人,往往會想盡辦法將這些跟隨過自己的老臣子們處決掉。難道說當今天子也終於忍不住要拿這些老臣子們開刀了嗎?一時之間朝廷上下的文武官員人人自危。

    李世民很快的便瞭解到了這個情況,但是他對此只能是無奈的苦苦一笑,不然的話還能怎麼樣,向他們解釋自己知道自己活不長了,所以想再威風一次,然後和那些個曾經和自己一同出生入死的老夥計們共赴黃泉?畢竟自己只有五十歲,即便是他這麼說了,別人也要肯相信才行啊!

    要說起來還是那些個跟隨著自己出生入死了這麼多年的老夥計們,他們在接到自己寫給他們的信後,毫不猶豫的便起身趕往長安,唯一沒有立即動身的李靖,也派快馬送來急信說自己將跟隨遼王的戰船一同出海,然後趕往萊州與他匯合。

    這場風波最終還是悄無聲息的暫時平息了下來,原因無他只因為臨近年關,按例每年的臘月二十五開始朝廷便開始放假,直至正月初六才會恢復朝會,這期間的十天朝廷除非遇到非常緊急的情況,否則各部都只有值班人員值班,就連一向以勤政著名的李世民,也會充分的利用這十天的假期,進行充分的休息調整。

    春節這個原本充滿喜慶的節日,就在百姓們歡天喜地,官員們戰戰兢兢的氛圍中過去。恢復朝會的第一天,苦苦的煎熬了整整十天的朝中官員便迫不及待的給李世民上書,找出各種各樣的理由,希望他能夠改變此番出徵人員的名單。不得不說,經過十天假期的醞釀,官員們所提出的這些個理由都非常的充分,甚至於連李世民都覺得如果不作出調整,都有些禍國殃民的味道。但是,他這次也是鐵了心的要堅持到底,既不就自己做出的決定進行任何解釋,也不考慮做出任何的調整,態度之堅決前所未有。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