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初唐第一猛將

第四卷 東征西討 第五章 阻擊臥牛嶺 文 / 我自漫步

    第五章阻擊臥牛嶺

    吐蕃軍潰敗之勢已定,李恪率領隊伍掩殺而來。對於他們來說,剩下的就只有單方面的屠殺。待宰的羔羊還會做最後的抵抗,而這些個吐蕃士卒卻連抵抗的勇氣都徹底喪失,只恨自己怎麼沒有多生出兩條腿來,哪怕是超越前面的一位同僚,也可以加大自己活命的幾率。

    大唐的騎兵部隊並沒有採取最快的速度去追殺吐蕃的潰軍,而是採取一種若即若離的方式追在後面,給那些在前面逃命的吐蕃逃兵,一種再加把勁兒就可以擺脫追兵的錯覺。也正是有這種錯覺,吐蕃的士卒才不會停下來抵抗,才會有更多的跑在前面的人,拚死的往前跑,不給後面的人追上自己的機會。

    所有的人都恨不得扔掉身上所有的累贅之物,以減輕逃命時的負重。如果不是山路上到處都是碎石,他們甚至連笨重的皮靴都想脫下來遠遠地扔到地上。後世的馬拉松長跑運動員如果此時在這裡,排名至少也要在十萬開外。

    短短的一個多時辰,吐蕃大軍中軍的騎兵已經保護著吐蕃方面的跑出了至少六七十里,如果是在平地之上,一個時辰跑六七十里是一件非常輕鬆的事情,但是在崎嶇蜿蜒,時上時下的山區那就是奇跡。尤其是那些個從來沒有吃過苦頭貴族們,他們什麼時候吃過這種苦,但是為了逃命,一切苦都可以吃,一切罪都可以承受。

    吐蕃的中軍出征之時有八萬人,其中五萬步卒、三萬騎兵。潰敗之初,這八萬人還在一起有序的撤退。當步卒被潰散的前軍衝散以後,騎兵便保護著重要人物甩開大部隊,獨自加速先行撤退。誰知剛剛超越了原來的後軍以及輜重部隊,便遭遇了大唐的地雷陣。這一次的地雷清一色的埋在了道路之上,無一例外的被吐蕃的騎兵引爆。單純的爆炸,對於三萬騎兵來說並不算什麼,一顆地雷充其量也就能夠造成一匹戰馬的損失。但是吐蕃的騎兵此刻正在全速前進。前面的戰馬被地雷炸傷倒地,後面跟進的人根本就沒有躲避的時間。一匹受傷倒地的戰馬往往會造成一連串的「追尾」,被前面倒地的戰馬絆倒以後,後面的騎手往往會翻著空翻飛出去老遠。

    二百枚地雷最終造成了至少三千名吐蕃騎兵失去了戰馬。常年騎馬的人都有一個顯著的特徵,那就是走路的時候兩條腿神不直,也就是俗稱的羅圈腿。騎兵在訓練的時候,通常都不會可以的去訓練雙腿,也就是說很少會進行跑步一類的訓練。沒有了戰馬,騎兵們跑起來,根本就不是那些步卒們的對手,不過是一轉眼的功夫,便有大量的步卒超越了這些個摔得鼻青臉腫的騎兵士卒。騎兵的裝束與步卒的裝束並不一樣,很容易便可以區分開來。往日裡高人一等、看不起那些個步卒的騎兵,現在被步卒們裹挾著往前跑。步卒們一邊往前跑,一邊不時的會有人,衝著這些失去戰馬的騎兵,說上幾句讓他們惱怒不已的話。如果是在平時,這些個騎兵早就騎著戰馬去教訓他們了,但是現在也只能低著頭假裝什麼也沒有聽見,悶聲的往前跑。

    臥牛嶺上,李蘭率領的一萬兩千名士卒,已經在這裡埋伏了兩天三夜。由於出來的時候比較匆忙。每個人只來得及隨身攜帶三天的乾糧,如果明日還不見吐蕃軍到來,他們將陷入斷糧的尷尬境地。

    山下的山路旁,斥候范柱子正叼著一根青草,無所事事的靠在一棵大叔根部發呆。他有一項特長,那就是以上非常靈敏的耳朵,只要他把耳朵貼在地面之上,就能聽到十里之外的動靜,甚至可以聽出大概會有多少人馬,行進的速度大概是多少。他的任務就是偵察敵情,但是馬上就要三整天了,他的特長根本就沒有發揮的空間。

    他此刻歇息的地方不遠處有一處泉眼,泉水非常的甘甜。從早上開始,他便自覺地減少了進食乾糧的數量,餓了的話就跑到泉眼邊上喝一肚子泉水充飢。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剩下的乾糧充其量還夠吃上兩頓,而且還是半飽的那種。鬼才知道這種埋伏的狀態還會堅持多長時間,總要給戰鬥的時候留一口吃的,不然的話餓著肚子可是沒有力氣去和對方拚命的。

    水喝的太多了也不好,總想著要上廁所。雙手撐地準備爬起來的時候,感覺到手掌心傳來一陣微微的震動。眉毛一挑,極其輕巧的翻身爬了起來,來到山路中央,趴在地上用右邊的耳朵貼在地上仔細的聽了聽。很快的便飛身躥了起來,也不得撒尿了,抬腿便往山上跑,一邊跑一邊大聲喊道:「敵人來啦!敵人來啦!數量不到三萬,全部都是騎兵,已經到了十里之外,大家趕緊做好準備!」

    山上正在東一簇、西一簇湊在一堆兒休息的大唐士卒們,聽到他的喊聲以後,迅速的回到各自預定的位置做好戰鬥準備。

    也就是一盞茶的功夫,吐蕃的騎兵便出現在了山坡之下。由此他們將經過五里路的上坡,只要通過這段上坡路,他們將可以平安的渡過大唐所設下的最後一道攔截障礙,從而獲得逃命的機會。當然,直到此刻吐蕃的軍隊尚不知道山道的兩側還埋伏著大量的唐軍士卒,準備給予他們致命的一擊。

    經過幾十里山路的長途跋涉,吐蕃的戰馬已經是強弩之末,再加上又是一段連續的上坡,速度一下子降了下來。

    大唐軍隊埋伏的地點,由於地勢的限制,寬度從其量也不過一里地左右,而且這段山路寬將近八十丈,再加上山道兩旁的山石並不陡峭,大唐的軍隊無法用落石襲擊對方。這段距離,如果吐蕃採取衝鋒的速度前進,留給大唐弓箭手的時間,最多也就可以拉三至四次弓,想要大量的殺傷吐蕃軍隊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果不是吐蕃的戰馬已經跑不動了,完全可以一股作氣衝過去。

    將近八十里的全速奔馳,使得吐蕃的隊列拉得非常的開,相互之間的距離非常大,大唐的弓箭手如果全部出手,而且全部命中的話,最多也就可以造成吐蕃方面百餘人的傷亡。據此,劉蘭即使改變策略,把弓箭兵分成四組,進行交替射擊。這樣一來雖說單次拋射的密度降低了,但是頻率卻隨之加大。

    吐蕃的先頭部隊剛剛走到半山腰,天空中便飄落一片箭雨。走在最前面的幾十名騎兵,頃刻間便全部倒在箭雨之下。緊隨其後的幾十人來不及做出相應的反應,也布了前面人的後塵。再往後的吐蕃士卒由於距離較遠,及時的勒緊馬韁停在了大唐弓箭手的射程之外。

    很快的,落在後面的吐蕃騎兵陸陸續續的趕到了山坡之下。在軍官們的吆喝之下,吐蕃的騎兵重新組織好了陣型,並且藉著這個機會恢復一下馬匹的體力。

    此時,天空中血紅色的太陽已經掛到了西面的山頭之上,很快便要降到山下。山上山下此刻共有四萬人馬,卻是異常的安靜。除去山風吹動樹葉發出的「沙沙」聲以外,便只剩下山下的吐蕃軍隊中的戰馬,偶爾的會發出踏在地面上的踢踏聲。空氣中瀰漫著一共濃重的蕭殺之氣,使得雙方的士卒的心情都無比的緊張。雙方的人都知道,最後的時刻即將到來,生死都將在未來的半個時辰之內做出分曉。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