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亂三國之親兵傳奇

第一卷 初入三國為親兵 006 路途交流 文 / 風靈子夜

    006路途交流()

    天色漸漸亮起來,一夜交談過後,儘管都眼睛紅的成了兔子眼,三人都感覺親近了很多,有了共同的目標和理想,讓三人的心緊密的結合在一起。

    楊風和趙雲也絲毫沒有瞧不起楊達的意思,長時間農田里耕作鍛煉出來的強健身體,讓楊風和趙雲有雕琢的餘地,再加上有了兩個強大師傅的存在,楊達信心一時間高漲起來,復仇的心還在並且還多了一個讓後代子孫不再窩囊生活的希望,神采漸漸飛揚,也不再因為身份問題而自卑。

    趙雲感概說道:「真不知道你師傅是什麼樣的一個人,能夠教出你這樣才能如此卓越見識如此全面的弟子來,可惜我們沒有機會欣賞到他的絕世風采。我師傅童淵雖然是大漢三大武學大宗師之一,但始終還是比不上你師傅他老人家的全面淵博,無法接受他的教誨,真是人生一大遺憾。」

    楊風暗地裡肚皮都要笑破:「我那老頭師傅都死了這麼多年,給他按個全能人的帽子讓他老人家在陰曹地府裡也開心開心,說不定能吸引多些美女鬼,哈哈,我真的是實在太有才了,真應該好好佩服佩服自己。」轉念又是一想:「那老頭畢竟也還是對我不錯,費盡心思教了自己各種武藝,現在看來還真是有先見之明,起碼來說學起東西來速度很快也應該有內勁的功勞,難道他有未卜先知的能力。小生怕怕,還是不要詛咒他,讓他安心投胎個好人家,不要像自己剛見到他那樣的落魄就好。」

    天庭裡一個老頭猛然間打了一個大大的噴嚏:「誰在咒我?上天來當個不管事的小官也會莫名其妙的挨人咒罵?誰這麼不想混了?晤,肯定是我那不成才的混蛋徒弟,這死小子真是麻煩,以前為他練武藝費了我老大心思,四處為他尋找好藥築基就不說了,連壓箱底的本事都丟給他,這會還連我上天了都還不讓我安寧,真是混帳小子,等以後再碰到非給他一個好好教訓不可!哦,對了現在不管他先,美仙女有約,我這就來了」

    楊風背上不由自主一寒,趕緊散去胡思亂想,說道:「我們趕緊出發,不但要以邊疆塞外民族的鮮血來成就我們的威名,還要觀察各方英豪,這件事可越早越好,當今天下是黃巾造反形成的大亂剛結束,暗流洶湧,可是我們選擇明主的好時機。」趙雲和楊達應了一聲,就一起翻身上馬出發。

    在路上楊風和楊達都鬱悶不已,騎馬可是個實打實的技術活,,馬小跑起來的顛簸都夠他們可憐的屁股喝上一壺,更別提坐在馬背上極度讓他們不適應的動不動就左右前後不停的搖晃,他們可沒趙雲那騎在馬上穩如泰山的本事,這個時候可沒有現代經過無數年發展的那麼齊全的鞍具,馬鞍沒有,不過就是搭著塊皮或者布,通過兩根布條穿過馬肚子連接固定,再加上一個布條拉成僅供人上下的簡陋馬鐙。

    這兩人一路上那是一個洋相百出,趙雲都被他們兩個逗的笑個不停,最後楊風終於想到把馬鐙改成雙邊才勉強解決了這個讓人頭疼的問題,起碼能夠穩當點坐在馬上不至於搖搖晃晃的不停想要掉下去。

    不提楊風嘴裡碎碎念叨著以後馬鞍和馬鐙要進行怎麼怎麼樣的改進,趙雲和楊達可就看呆了,看了這麼多年,用了這麼多年,都一直習慣了單邊使用的馬鐙,楊風這麼一個小小的改進簡直就是對他們觀念的一個大震撼,不提雙邊馬鐙那一看就知道的好處,令人震驚的是他那奇妙的想法,奇『淫』技巧被貶了這麼多年,人們被儒家灌輸技巧無用論到僵化的腦子裡早就沒有了去改進這些東西的心思。

    楊風看到他們呆楞著任由馬帶著走的神情,伸出手到他們眼前晃了晃,說道:「回神了,回神了,你們這都是怎麼了?突然就和遊魂一樣。」

    趙雲一驚之下回過神來,說道:「風弟你的腦袋怎麼長的,怎麼奇思妙想這麼多,還有你師傅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這個改進雖然簡單,但沿用這麼久的慣例被你一改,功用都大不一樣,單單一個穩定作用在戰鬥裡的衝鋒時就非常可怕。」

    楊風心裡直發虛:「我總不能說出我是從千年以後的時代過來的人。」表面上則十分不屑的說道:「我師傅可不像那些個腐儒,只讀死書,抱著董仲舒所改動先賢迎合帝王需要的儒學死不放手,他所學之雜,涉獵之廣,難以想像,他擁有的知識直到他去世我都還沒有完全學會。從遠古起就有聖賢造樂器用來提升精神,神農造農具用來耕作土地,就算近點的來說,沒有這些腐儒所說的奇『淫』技巧,他們讀的書簡從哪來,寫字的筆墨紙硯誰發明造出來的,他們出門行走使用的馬車等等,而且最直接的例子就是我們手裡的武器也是先賢們一步一步從最早的石磨用具中改進出來的,從最早的石頭到青銅,再到現在的鐵製武器,那樣東西不是由那些該死的腐儒嘴裡所說的奇『淫』技巧所製造出來的。我師傅最看不起的就是那些腐儒,除了吟詩做對,舞文弄墨,風花雪月還能做什麼,四體不勤,五穀不分,還敢自號君子,我呸,孔子親自教授和倡導門下必會的君子六藝禮、樂、射、御、書、數,丟掉一半,只學禮,樂,書,才一半也敢號稱君子,真是牛不知角尖,馬不知臉長。」

    趙雲和楊達聽完都陷入深思中,回想起這些年來碰到過的所謂君子,愕然發現還真的就是如此,一時間大受打擊,一直以來平時高不可攀,只能仰視的君子居然如此不堪,心目中的形象一朝破滅,讓他們有些無所適從。

    楊風可不管這些,招呼一聲說道:「我們繼續趕路,先別想這麼多,以後我會慢慢整理師傅的東西出來教給你們,學習的時間以後可多的是。」趙雲和楊達忙不迭連聲點頭答應,一起加速向西繼續行進。

    楊風一路上邊說邊比畫,直接就開始給他們洗腦上了,趙雲和楊達可是他身邊第一批接受新理論的人,錯過休息城鎮都變成沒空注意的常事,路上經過的樹林就成了他們睡覺和交談的地點,期間還開始教給楊達基礎的武藝以便將來更好學習高深的武藝。

    楊風另外一個恐怖面目不經意間顯露了出來,那把叢林刀在一次被趙雲發現後問起,楊風並沒有多說什麼,直接和趙雲實戰交流。

    這時候的楊風簡直就是一個恐怖殺神,貼身格鬥用的八極拳,特種兵專用的殺技,叢林刀黑光一閃就直撲致命處,讓趙雲一次次體驗到死亡邊緣的感覺。

    不過這也是楊風這廝在失落裡找心理平衡,因為在互相交流槍法心得之後,趙雲槍技的進步太快,殺得他冷汗直流連保命招都給一步步逼了出來,自然趙雲也就毫不客氣地笑納了,讓楊風心裡瓦涼瓦涼一片,再不敢小看古人,這還只是一個趙雲,再想想以後可能會遇到的號稱三國第一武將的呂布,虎癡之類,冷汗嘩嘩的流

    不過也讓楊風端正了態度,不再因為可以橫行的武力而驕傲,這讓他在未來的日子裡小心翼翼,反倒不經意間挽救了自己好幾次的小命。

    一路行來,各人都收穫巨大,楊風有了初步洗腦過的親近人,還學習到了正確的騎馬方式;趙雲學到了改進後的現代槍法,近戰的就免了,學點防身就足夠,對上不懂的人還是很有用的,還有對他來說永遠都想不到的新奇思想;楊達則完全是一張白紙,被直接塗畫成了最接近楊風思想的人,讓楊風心中暗自得意無比。

    易京城,公孫瓚的治所所在地。楊風終於被震撼了一次,路上經過的破爛低矮小城根本無法和公孫瓚數年經營的大城相比,青石打造高達六丈的城牆顯得很是威嚴,女牆,箭孔,城樓一應具全,城牆上斑駁的刀箭痕跡顯示著這城市經歷過的戰爭考驗,城門邊檢查行人行李的小兵也非常精幹,收取入城稅的同時一絲不苟的不停打量人流,並沒有一般官兵那種貪婪的眼神,身上皮甲裝束,腰上掛著大刀,手握長槍,精壯的身體,嚴明的軍紀可以看的出公孫瓚麾下士兵的精銳。

    楊風三人慢慢接近城門,士兵立刻抓緊手裡長槍,眼神盯向他們,誰讓他們三人太過誇張,十一匹戰馬,坐著三個人,還一看就知道其中兩人是武藝非常高超,空著的馬上掛著二十多把大刀,經歷無數戰鬥的士兵哪能不緊張。

    城門校尉李保戒備的看著越來越近的三人,久經沙場的經驗十分明確的告訴了自己絕不是他們的對手,但職責所在,還是迎了上去,喝道:「你們是什麼人,來右北平是來幹什麼?」

    由於路上商定好了目前都由趙雲出面,楊風好在後面冷眼觀察,這時趙雲一提馬韁,獨自出列說道:「我乃常山趙子龍,今天是和結拜兄弟一起前來投軍,為保衛邊疆的黎民百姓而來,還請將軍前往通報公孫瓚將軍,我這裡有常山郡守文書一份,請將軍查驗。」

    李保接過文書看了起來,片刻後,抬起頭來,臉上一片喜色:「舉槍,致敬!」城門邊的士兵立刻整齊一致舉槍行致槍禮,一時間城門邊上的人都側目不已,李保致禮完畢就向城裡跑去。

    楊風策馬靠近趙雲,傻乎乎的問道:「大哥你可真是受歡迎,不過這到底是怎麼回事?我都給他們鬧的糊塗了。」

    趙雲微笑著回答:「我師傅命我歷練槍法的時候我就經常來到北疆,在公孫將軍麾下參與過很多次抗擊外族的戰鬥,這裡的人基本都記得我。」停了一下又帶著哀傷感歎說道:「又是兩年多沒來,城門校尉都換了個人,可能以前的那個已經戰死,北方大地實在是太多磨難,無數男兒為此失去生命,以前那些熟悉的袍澤可能死的都沒剩下幾個。」

    楊風理解的拍拍趙雲肩頭,說道:「雲哥不要傷心,正是因為有了他們的犧牲,北疆才能抵禦住外族入侵,不讓他們有馬踏中原,禍害我們的黎民百姓的機會,我們總有一天會打到大草原上去,把長年累月積累下來的仇恨還給他們,他們怎麼在我們身上做的,我們就怎麼還回去,再現大漢雄風。」

    趙雲點點頭說道:「一定會的,一定有那麼一天的,風弟,我們一定能夠實現我們的誓言!」

    李保一路奔跑回到城門,大聲喊到:「公孫將軍有請幾位義士入城,請速去將軍府邸拜會。」

    楊風眉頭一皺也不說什麼,解開一匹馬給李保讓他騎上帶路。趙雲看見楊風皺眉剛想開口詢問,看見楊風搖了搖頭示意不要說話就不再開口,跟上李保向城內行去。

    一路上不時有人向趙雲打招呼,趙雲也一一微笑回應,楊風這下可見識到趙雲的受歡迎程度,殊不知趙雲在歷年戰爭中早就立下赫赫威名,易京城的人們少有不知道他存在的。

    楊風看著城裡雖然有很多鋪子但還是顯得蕭條的街道,路上並不多的人流,心中大致有了判斷,但還是一直閉口不說話,見楊風不再四處打量趙雲和楊達知道他已經心裡有數,也不多問,默默跟著李保行向公孫瓚的府邸。

    誰也沒記得一路走過多少個街道,抬頭望去將軍府邸已經近在眼前。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