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鬼才郭嘉之三國重生

龍騰世紀 歷史上的郭嘉 文 / 一代鬼才

    郭嘉170-207字奉孝,穎川陽翟人。東漢末年曹操帳下謀士,官至軍師祭酒。曹操早期軍事智囊團的核心人物之一,具有超卓不凡的戰略眼光和入骨三分的察人目力。因為其大局觀出色,對於作戰目標的選擇和作戰時期的把握上經常有精闢獨到的成功建議。曹操徹底粉碎袁紹,呂布等幾個實力強大的軍閥,成就北方制霸的過程謀功至偉。郭嘉達於世情,和曹操的相互欣賞也被傳為佳話。只可惜天妒英才,北征烏丸清剿袁勢余患後,篤疾而夭,年僅三十八歲。

    官職:司空軍祭酒洧陽亭侯謚曰貞侯。

    他先實力較強的袁紹軍出謀劃策。後來他現袁紹「多端寡要,好謀無決」,遂受荀彧的推薦,歸向曹操。為曹操統一國北方立下了功勳,史書上稱他「才策謀略,世之奇士」。

    開始,曹操將郭嘉接入自己的營帳,兩人相談許久後,曹操讚歎道:「使孤成大業者,必此人也。」

    郭嘉言論:征呂布,三戰破之,布退固守。時士卒疲倦,太祖欲引軍還,嘉說太祖急攻之,遂禽布。

    孫策轉斗千里,有江東,聞太祖與袁紹相持於官渡,將渡江北襲許。眾聞皆懼,嘉料之曰:「策並江東,所誅皆英豪雄傑,能得人死力者也。然策輕而無備,雖有萬之眾,無異於獨行原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敵耳。以吾觀之,必死於匹夫之手。」策臨江未濟,果為許貢客所殺。

    從破袁紹,紹死,又從討譚、尚於黎陽,連戰數克。諸將欲乘勝遂攻之,嘉曰:「袁紹愛此二子,莫適立也。有郭圖、逢紀為之謀臣,必交斗其間,還相離也。急之則相持,緩之而後爭心生。不如南向荊州若征劉表者,以待其變;變成而後擊之,可一舉定也。」太祖曰:「善。」乃南征。軍至西平,譚、尚果爭冀州。譚為尚軍所敗,走保平原,遣辛毗乞降。太祖還救之,遂從定鄴。又從攻譚於南皮,冀州平。封嘉洧陽亭侯。

    太祖將征袁尚及三郡烏丸,諸下多懼劉表使劉備襲許以討太祖,嘉曰:「公雖威震天下,胡恃其遠,必不設備。因其無備,卒然擊之,可破滅也。且袁紹有恩於民夷,而尚兄弟生存。今四州之民,徒以威附,德施未加,捨而南征,尚因烏丸之資,招其死主之臣,胡人一動,民夷俱應,以生蹋頓之心,成覬覦之計,恐青、冀非己之有也。表,坐談客耳,自知才不足以御備,重任之則恐不能制,輕任之則備不為用,雖虛國遠征,公無憂矣。」太祖遂行。至易,嘉言曰:「兵貴神速。今千里襲人,輜重多,難以趣利,且彼聞之,必為備;不如留輜重,輕兵兼道以出,掩其不意。」太祖乃密出盧龍塞,直指單于庭。虜卒聞太祖至,惶怖合戰。大破之,斬蹋頓及名王已下。尚及兄熙走遼東。嘉深通有算略,達於事情。太祖曰:「唯奉孝為能知孤意。」年三十八,自柳城還,疾篤,太祖問疾者交錯。及薨,臨其喪,哀甚,謂荀攸等曰:「諸君年皆孤輩也,唯奉孝少。天下事竟,欲以後事屬之,而年夭折,命也夫!」乃表曰:「軍祭酒郭嘉,自從征伐,十有一年。每有大議,臨敵制變。臣策未決,嘉輒成之。平定天下,謀功為高。不幸短命,事業未終。追思嘉勳,實不可忘。可增邑八戶,並前千戶。」謚曰貞侯。子奕嗣。

    後太祖征荊州還,於巴丘遇疾疫,燒船,歎曰:「郭奉孝,不使孤至此。」初,陳群非嘉不治行檢,數廷訴嘉,嘉意自若。太祖愈益重之,然以群能持正,亦悅焉。奕為太子學,早薨。子深嗣。深薨,子獵嗣。

    郭嘉分析曹操的「十勝」

    第一是「道勝」。袁紹作為世族軍閥,禮儀繁多而雜亂,為其形式所羈;曹操「體任自然」,因時因事而制宜,「道」高一籌。第二是「義勝」。曹操「奉順以率天下」,順應歷史潮流,合乎道義。第三是「治勝」。郭嘉以政治家的眼光分析歷史和現實,認為漢末大亂是統治者「政失於寬」,而袁紹以寬濟寬,所以無以御下;曹操「糾之以猛而上下知制」,寬猛相濟的治理措施是切合時要的。第四是「勝」。袁紹外表寬厚而內心多猜忌,任人唯親戚子弟;曹操則「用人無疑,唯才所宜,不問遠近」,氣胸襟上勝過袁紹。第五是「謀勝」。袁紹臨事無策,優柔寡斷;曹操機警果敢,「應變無窮」。第是「德勝」。袁紹沽名釣譽,喜受吹捧,「士之好言飾外者多歸之」;曹操以誠待士;「不為虛美」,講究實用,刑賞必諾,「與有功者無所吝」,那些忠正而有遠見的並且務實的士人「皆願為用」。第七是「仁勝」。袁紹懷婦人之仁,見人飢餓,恤念之情形之於表,而對於自己見不到的,則「慮所不及」。這不是政治家的胸懷。曹操對於眼前小事或有疏失,而對於天下大事則「慮之所周,無不濟也」,恩德施乎四海。第八是「明勝」。袁紹惑於讒言,而曹操則明辨是非,「御下以道,浸潤不行」。第是「勝」。袁紹是非不分,曹操對於正確的「進之以禮」,不正確的則「正之以法」。第十是「武勝」。袁紹用兵「好為虛勢,不知兵要」,曹操則用兵如神,士卒有所恃,敵人聞而畏。

    從見郭嘉的才幹對曹操的前期作用是尤其重要的。

    結局嘛!郭嘉自會對後世有一定作用,說不準赤壁之戰誰勝,若郭嘉出謀劃策,說不定蔡瑁之輩還會活下,孫劉聯軍敗乎!

    曹操有可能統一全國,斬殺劉關張,諸葛,周瑜,孫權,子龍等將及謀士。

    可能三國會被魏一統,則江東歸曹。

    如若郭嘉能猜透諸葛計謀,可能劉備會早死一步,諸葛想敗而獲江東也無可能。

    所以說如若郭嘉活著,三國鹿死誰手還不一定呢!

    可見其對三國戰局影響之重!——

    「……初,陳群非嘉不治行檢,數廷訴嘉,嘉意自若,太祖愈益重之,然以群能持正,亦悅焉。」

    ——《三國誌?郭嘉傳》

    《三國誌》此段描述非常明確,郭嘉有不治行檢之行為,並且招惹到了陳群,導致後者曹操面前屢次告狀,但郭嘉卻毫不意,不僅如此,曹操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大搞平衡。那麼,郭嘉的「不治行檢」究竟是指怎樣的行為呢?

    其一,陳群「廷訴」郭嘉。

    既然是「廷訴」,無疑是較為正式嚴重的問題,並且不是只有曹陳或曹陳郭場的小範圍內提出的,而是正式的場合、通過正式的途徑指出的較為正式嚴肅的問題。因此就事件的性質而言,相較於花柳之事,觸犯宵禁之類違法之行或酗酒之類失態之舉有可能被置於檯面之上。

    其二,被告狀後「嘉意自若」。

    郭嘉的行為到了讓陳群「廷訴」的地步,足以說明此時陳群眼頗為嚴重,但郭嘉看來相當不以為然。以二者性格分析,陳群提出的「品正制」是以嚴格的門第高低選拔人才的制,由此體現的門閥觀念與其提出者陳群本身的性格及價值取向是一脈相承的。因此,陳群的性格應是嚴謹古板甚至有些迂腐的。而從郭嘉屢次兵行險招來看,此人性格應與陳群正好相反。

    由此,性格不羈的郭嘉很有可能經常違法甚至「輕微犯罪」,而嚴肅的陳群眼與郭嘉「曹營核心謀士」身份不符的舉止也有可能成為郭嘉的「罪證」。

    其三,曹操的微妙態。

    曹操顯然不是因為某人沉迷花柳就將其一棒子打死的類型,何況國古代男性特別是如郭嘉這樣有一定地位的男性現身教坊並不稀奇。數一下曹操有多少老婆就知道,「好美色」曹操眼不足為奇。如果陳群以此狀告郭嘉,難免有指桑罵槐之嫌。因此「不治行檢」為與n多女子糾纏不清的可能性極低。

    此外,能讓曹操看了不管的絕不會是嚴重的犯罪,如果郭嘉打劫了國家銀行曹操絕不會如此淡定置之不理。換言之,郭嘉的行為極有可能是違法而非惡性犯罪,如果是舉止不當也有可能是正式場合失禮等陳群看來極為嚴重的舉止。

    再次,竊以為曹操的「愈益重之」針對的並非「不治行檢」而是「嘉意自若」。從曹操的詩詞可以看出曹操本人的性格就是豪放灑脫並且有些叛逆的,郭嘉此種情況下「意自若」我行我素極有可能是二者惺惺相惜的原因之一。

    其四,「持正」。

    與「廷訴」對應,「持正」亦是極為正式的用語。這也可以從側面推斷郭嘉的行為不太有可能是與教坊有關的私人問題而是違法或失態之舉導致陳群的屢次檢舉,甚至有可能鬧得陳群要法辦之,但礙於郭嘉的身份地位,因此「廷訴」一方面是陳群向曹操提出檢舉徵詢意見,另一方面也是對郭嘉的警告,只可惜偏偏遇上一個不識相的。這樣曹操看來不僅做出樣子維護了政丵府的公信力,而且沒有動真格避免內耗導致同僚猜忌。雖說這樣有可能並非陳群的本意,但事實上如此處理確實較為穩妥得體,曹操「亦悅焉」也情理之。

    綜上,郭嘉的「不治行檢」極有可能是觸犯宵禁之類的違法或輕微犯罪行為,舉止失當可能性相對較小,可能性低,基本可以排除——

    三國爭雄,英雄輩出。對於各路英雄來說,擁有高明的謀士至關重要。眾所周知,諸葛亮一出山,劉備就時來運轉,從寄人籬下的狼狽狀態開始走向成功,終建立了一方基業。與之相反,曹操集團卻因為一個人的早逝而開始走下坡路,並終導致曹操統一國的理想沒能實現。**曾對此人大為讚賞,稱讚他「才識超群,足智多謀,出謀劃策,功績卓著。」他,就是曹操早期軍事智囊團的核心人物—郭嘉。郭嘉是曹操喜愛也是得力的謀士之一。曹操曾多次講過,自己年之後要把自己的兒子托付給郭嘉。只可惜郭嘉英年早逝,否則,他歷史的天空所留下的光環絕對可與諸葛亮相媲美。

    弱冠隱居慧眼識主

    郭嘉出生於穎川,也就是今天的河南登封一帶。此地是三國時期大的人才庫。當時為各路英豪出謀劃策的謀士,十之七出於此地。少年時代的郭嘉就展露出非凡的智慧,他喜歡與長者交談,往往有獨到的見解,常使長者們自愧不如。光陰往薦,飽讀詩書的郭嘉轉眼長大成人。他長得清瘦俊朗,又有一雙清澈深邃的眼睛。郭嘉自信而清高,喜歡無拘無束,交友非常挑剔,只與心目的仁人志士來往。但他待朋友非常真誠、熱情,喜歡通宵達旦地飲酒暢談。郭嘉21歲的時候,朋友田豐等人的鼓動下,投奔到袁紹帳下。袁紹當時被稱為「天下英雄」。他對郭嘉等人極為敬重,厚禮待之。但數十日一過,郭嘉便看出袁紹不懂得用人之道,非成大事之人。於是,郭嘉毅然離袁而去。郭嘉是袁紹風光的時候離開他的,這非但要有極大的勇氣,要有超常的眼光。

    就這樣,郭嘉一直賦閒了6年。公元196年,曹操頗為器重的一位謀士戲志才去世。傷心之餘,曹操寫信給荀彧,讓他給推薦一位可以接替戲志才的謀士。於是,荀彧就將好友郭嘉推薦給了曹操。曹操大喜,十里相迎將郭嘉接入自己的營帳,共論天下大事。這次會面的重要性絕不亞於後來的「隆對」。郭嘉比曹操小15歲,但對曹操的宏國偉志似乎瞭如指掌。當曹操就天下形給向郭嘉問計時,郭嘉一語道破要害,趁議曹操乘袁紹攻擊公孫瓚之時先消滅呂布。這樣不僅能使曹軍擴大實力,又可以避免以後曹袁決戰時呂布從側翼威脅曹軍。曹操又詢問郭嘉,作為謀士,關鍵的素質是什麼?郭嘉說戰爭和下棋一樣,沒有一場戰爭是事先部署好的,熟讀兵法只是入門,軍師的優劣於臨場應變。郭嘉明晰透徹的分析,讓曹操一下看到了光明的未來。曹操聽完感歎道「使孤成大事者,必此人也。」郭嘉離開營帳後,也大喜過望地說「真吾主也。」從此,郭嘉便當上了曹操參謀軍事之官——軍師祭酒,為曹操的四方征戰出謀獻策,忠心效力。

    神機妙算屢建奇功

    當時,各路諸侯割據一隅,並無鯨吞四海之志。這種情況下,郭嘉對一個個敵手心理狀態的準確判斷,便常常成了曹操獲勝的關鍵。197年,當曹操正擔心自己不具備與袁紹抗衡的能力之時,郭嘉提出了著名的「十勝十敗」之說。他一連舉出十條理由,以證明「公有十勝,紹有十敗。」郭嘉的分析很具說服力,不但振作了曹軍將士的鬥志,助曹操擬定了遠期和近期的作戰目標。同時,郭嘉也正式確立了自己曹操軍事智能團的核心地位。

    198年9月,曹操採納郭嘉之謀出兵攻打虎踞徐州的呂布。曹軍先破彭城,再敗呂布,後圍困下邳。呂布堅守不出。戰役持續了大半年,曹操見士兵疲憊,準備放棄。這時,郭嘉卻看出了勝機。他以項羽為例勸諫曹操,提出「有勇無謀者若氣衰力竭之時,便不久於敗亡」的觀點,勸曹操急攻。曹操依郭嘉計策而行,一面攻城,一面決堤水掩下邳,果然於同年月攻克下邳,擒殺呂布。

    一般情況下,曹操對郭嘉是言聽計從的。但只有一次,他沒有聽從郭嘉的意見,結果犯了一個不可彌補的錯誤,那就是199年放走了劉備。劉備投靠曹操後眾人一開始都建議殺掉他,以絕後患。唯有郭嘉同曹操意見一致,認為劉備不能殺。郭嘉的本意是讓曹操對劉備實施軟禁。因為如果殺了劉備,必然給曹操帶來不好的影響,斷絕人才之路。雖然不能殺,但也絕不可以放。但曹操對郭嘉的意思理解得一知半解,以致鑄成大錯。曹劉煮酒論英雄之後,劉備擔心曹操猜忌,便想伺機脫離曹操的控制。劉備假稱趁袁術潰敗,主動向曹操請求前去截擊。這時,恰好郭嘉不身邊,曹操就同意了劉備的請求。待郭嘉回來,得知此事後馬上說「備不可遺也」。曹操當時也後悔了,立即派人去追,但已來不及。果然,後來劉備踞有徐州,開始對抗曹操。

    官渡之戰大放異彩

    《易天品三國》提到郭嘉200年,曹操大軍與袁紹官渡相持不下。曹操擔心劉備突然難,背後捅上一刀。正面的強敵已難於應付,曹軍還能不能分出兵馬迎擊劉備呢?郭嘉偏偏說「可以」,而且事不宜遲。郭嘉分析道「袁紹向來優柔寡斷,不會迅速作出反應。劉備人心未歸,立足未穩,迅速進攻,他必敗無疑。然後再回師對付袁紹,這是改變腹背受敵的好機會,決不能失去。」於是,曹操舉師東征,大破劉備,俘虜了劉備的妻子,擒了關羽。情況正如郭嘉所料,袁紹果然還沒有作出反應,劉備就已被擊敗。也是曹操與袁紹相持官渡之時,又一個令人不安的消息傳到曹營:江東豪傑孫策,準備兵偷襲曹操位於許都的根據地。孫策驍勇善戰的名聲當時正原大地上檔檔作響,這位將門虎子藝高膽大,完全繼承了其父孫堅的好鬥氣質。此前,他以所向披靡之勢,富饒的江東四面作戰,一舉莫定了雄厚的基業。與袁紹相持已經處於劣勢的曹操,根本不可能再抽出兵力保衛許都。而一旦許都失守,曹操陣營將立刻分崩離析。這是曹營人心為動亂的時期,不少人開始暗向袁紹獻媚,準備為自己留條後路。當時,曹軍與袁紹私下有書信往來者很多,官渡之戰後,袁營就出了不少通敵竹簡。此緊急關頭郭嘉居然提出一個令人匪夷所思的見解「明公曹操根本沒必要抽出兵力去保衛許都,因為孫策來不了。」郭嘉說「孫策剛剛吞併江東,所殺的都是英雄豪傑。而孫策本人又輕率疏於防備,雖然擁有萬之眾,但和孤家寡人無異。我看他必然死於刺客之手。」後來孫策果然因三名刺客為主人報仇,毒箭而亡。這或許是巧合,但確實為郭嘉的神機妙算添上了一筆。

    203年,官渡之戰大敗而歸的袁紹病逝,曹操進攻他的兩個兒子,連戰連捷。曹軍諸將都想乘勝攻破二袁,可就此時,先前力主北進的郭嘉卻力排眾議,獨進奇策,建議退兵。他為曹操分析了袁氏兩兄弟之間的矛盾「袁紹的兩個兒子,袁譚雖是長子,但袁紹喜歡袁尚。袁紹一直為傳位給哪個而猶豫,以至於撒手人寰之際才草草決定讓三子袁尚接位,長子袁譚對此一直心存不滿。如果我們攻打,他們一定會聯合抗擊,如果暫緩用兵,他們一定會爆內訌。」郭嘉建議曹操裝作向南攻擊劉表之勢,「以待其變」。果然,曹軍剛回到許昌,袁軍生變的消息就已傳來。曹操乘機回軍北上,將袁譚、袁尚各個擊破,二袁一死一逃。因為郭嘉的妙計,這一仗贏得既輕鬆又順利。

    征討烏桓天妒英才

    《幻想三國誌》郭嘉形象207年,袁尚逃入烏桓,即現的遼寧錦州一帶。曹軍諸將都說「袁尚已如喪家之犬,關外胡人不會支援他們的。如果再做遠征,劉備必然會挑撥劉表襲擊許昌,萬一有什麼變數怎麼辦?」此時的劉備經過數年的休養生息,荊州劉表的身邊又積聚了相當的實力。以曹操對劉備的瞭解,他有理由擔心自己孤軍遠征之際,劉備會背後難。這時,郭嘉又提出不同於他人的見解「明公你管放心地去遠征,留下一個空空蕩蕩的許都也無妨,我料定劉備無法給你添麻煩。不是劉備不想添,而是有人會代替您來阻止他,此人就是劉表。」眾人一片嘩然聲,郭嘉詳細地分析了平烏桓之役的可行性和重大意義「胡人自恃偏遠,現必然沒有防備,突然動攻擊,一定能夠將他們消滅。袁紹對胡人有恩,如果袁尚還活著,他們一定幫忙,遲早是隱患。現袁家的影響還很大,這個時候南征,如果胡人有行動,我們的後方就不安穩了。但劉表是個只知坐談的政客,他自知能力不足以駕馭劉備,所以必然會對劉備有所防備。現雖然是虛國遠征,但一勞永逸,就再也沒有後患了。」郭嘉的觀點一針見血,曹操聽罷茅塞頓開,立刻進兵遼東。曹軍白狼山奇襲烏桓主營,俘虜了20餘萬人。走投無路的袁尚投奔了襄平公孫康。曹操軍到易城,郭嘉覺得推進的速還是太慢,又進言道:「兵貴神速。現潛力遠征,輜重太多,行進緩慢,被對方有所覺察必然就要做防備。不如留下輜重,輕兵速進,攻其不備。」後來,這一戰成為了國戰爭史上「兵貴神速、奇兵制勝」的經典戰例。曹操設置了一些撤軍假象之後,暗率領一支輕裝精兵,嚮導的帶領下突然出現烏桓領蹋頓王的背後。烏桓軍士措手不及,領蹋頓也被擊殺。這次行軍路況極端惡劣,沿途有長達二里的地段乾旱無水。當糧食吃光以後,曹軍將士又不得不先後殺了幾千匹戰馬充飢,才艱難抵達目的地。同年秋天,遼東太守公孫康帶著袁尚的級前來投降。曹操根據郭嘉的計策終於徹底平定北方,統一整個黃河流域以北地區。從柳城回來的途,因為水土不服,氣候惡劣,再加上日夜急行又操勞過,郭嘉患疾病去世。就這樣,一個曠世奇才如流星一般隕落了。

    君臣相知情意深重

    曹操諸多謀士,唯獨郭嘉瞭解曹操,並且兩人關係親密,猶如朋友一般。據載,二人行則同車,坐則同席,其親密程可見一斑。嚴於治軍的操營帳裡,郭嘉有很多不拘常理的行為,但偏愛他的曹操眼裡,「此乃非常之人,不宜以常理拘之」。曹操手下有一位紀檢官員,叫陳群,曾因郭嘉行為上不夠檢點奏了他一本。但是,曹操一面表揚陳群檢舉有功,一面卻對郭嘉不聞不問。不僅如此,曹操還暗地裡為郭嘉一仍其舊的生活作風喝彩。長年征戰生涯,曹操總是把郭嘉帶自己身邊,以便隨時切磋,見機行事。有史學家說,郭嘉是幸運的,只有曹操這種雄才大略的人,才敢於使用郭嘉這類藐視禮法的人,並把他引為「知己」。每逢軍國大事,郭嘉的計策從無失算。曹操是對年輕的郭嘉寄予了無限的希望,打算平定天下之後,把身後的治國大事托付給郭嘉。

    郭嘉曹操集團的重要地位是無人可以替代的,甚至可以將曹操的戎馬生涯按郭嘉之死分為前後兩部分。生前郭嘉幫助曹操統一了北方:曹操先後剿滅呂布、袁紹及其餘部的戰鬥,郭嘉居功至偉。郭嘉死後,曹操除西北與馬騰、韓遂等草寇型軍閥的戰爭取得一些戰績外,基本上處於停滯不前的境地。208年赤壁之戰後,留下一個天下三分的無奈結局。對此曹操本人亦深有體會,不然他不會赤壁戰敗後的退卻路上,出這樣一聲孤猿泣血般的哀歎:「郭奉孝,不使孤至此。」

    惜哉奉孝!痛哉奉孝!哀哉奉孝!

    人物評說

    一、擇明主而事。

    郭嘉從小胸懷大志,二十歲時就已經敏銳的感覺到天下即將大亂,於是隱居以待時日,另一方面偷偷的和有才識之人保持交往。郭嘉初出隱,是和田豐等北上依附當時勢力強大的袁紹。袁紹對郭嘉等人極為敬重,是厚禮待之。但是數十日一過,郭嘉便看出袁紹優柔寡斷,用人不善,非成大事之人,遂只有一人的毅然而去。恰逢曹操招賢納士之時,荀彧,程昱共舉郭嘉!曹操招見郭嘉,問計袁紹。郭嘉說出了著名的「十勝十敗」之說,並獻計乘袁紹攻擊公孫瓚之時一舉攻克呂布。這能使曹軍擴大實力,又可以避免以後袁曹決戰時,呂布從側翼威脅曹軍。曹操聽完感歎道:「使孤成大事者,必此人也。」郭嘉對曹操的才能抱負是留下了深刻印象。當他離開曹操營帳後,大喜過望的說;「真吾主也。」從此,郭嘉便當上了曹操參謀軍事之官——軍師祭酒。為曹操的四方征戰出謀獻策,忠心效力。

    二、計呂劉而破。

    二月,曹操便採納郭嘉之謀出兵呂布。曹軍先破彭城,再敗呂布,後大軍圍困下邳。而呂布卻堅守下邳不出。曹操久攻不下,便思退軍。郭嘉勸說曹操繼續攻城,分析道;「呂布雖勇而無謀,現其三戰皆敗,銳氣已衰,三軍將為,將衰則軍衰。陳宮有謀卻反應遲鈍。現正應該乘呂布銳氣未復,陳宮計謀未定之時,進軍急攻,必能徹底打垮呂布。」曹操依計而行,一面攻城,一面決沂、泗之水灌淹下邳,同年十二月果然就攻克下邳,擒殺呂布,陳宮。建安四年,曹操派劉備去攻擊進犯的袁術。郭嘉一聽說就大吃一驚阻止道:「決不能讓劉備率軍而出,出則必反。」曹操後悔不已。劉備果然馬上就殺了徐州刺史車胄,聚沛反曹。曹軍兩面受敵。曹操想迅速揮兵滅劉而向袁。眾將卻無一不怕袁紹乘機從背後攻來。曹操沉嚀不決,又是郭嘉分析道:「袁紹向來優柔寡斷,必不能迅速做出反應。劉備剛叛不久,眾心未歸,立足未穩,迅速進攻,其必敗無疑。然後回師對付袁紹,這是改變決戰前夕腹背受敵的好機會,決不能失去。」曹操終於堅定信心,從官渡回師擊劉,一戰而破並「獲其妻子」,擒其大將關羽,奪會了下邳。情況正如郭嘉所料,袁紹果然還沒有作出反應,劉備以被擊敗。

    三、離間二袁。

    官渡之戰後其二子,連戰連捷。將領無不主張趁勢徹底掃蕩二袁。而郭嘉卻力排眾議,獨建奇策。為曹操分析了二袁兄弟之見的矛盾,如果攻之則力合,緩之則必哄。建議曹操回軍裝做南向攻擊劉表之勢,「以待其變」。果然二袁為爭奪地盤而大打出手。曹操乘機回軍北攻各個擊破。二袁一死一逃。因為郭嘉的妙計,這一仗贏的既輕鬆又順利並大獲全勝。

    這時袁尚逃入烏恆,曹軍將領都認為不值得為了袁尚而遠攻烏恆,致使許昌空虛,為劉備偷襲。眾議一致的反對聲,郭嘉再次獨具慧眼,精闢的分析了平烏恆之役的可行性和重大意義。郭嘉先說出了征烏恆對鞏固曹軍剛攻佔的黃河以北地區具有重大的意義。說出了劉表,劉備之間的矛盾,指出劉表必不回讓劉備偷襲許都。曹操從其言而迅速率軍出征。郭嘉又進言兵貴神速,加以輕裝前進,以奇攻之。果然曹軍逼近到離烏恆君長所居柳城一多里處,才被現,結果張遼突陣,一戰斬烏恆君長。袁尚又逃奔入遼東,遼東太守公孫康獻其級而降。曹操根據郭嘉的計策終於徹底平定北方,統一整個黃河流域!

    四、君臣相知。

    曹操幾乎每次出征,郭嘉都是隨從參謀軍機,行軍時以曹操是並肩而行,議事時也是和曹操同席而坐。每逢軍國大事議論紛紛時,郭嘉的計策總是正確的,並且他的策略從無失算,真正達到了算無遺策。郭嘉向不遵守禮法,而以其超群的智謀被曹操重用,也只有曹操這種雄才大略,才敢於使用郭嘉這類藐視禮法的人。並把小己二十多歲的郭嘉引為「知己」。是對年輕的郭嘉寄予了無限的希望,打算平定天下之後,把身後的治國大事托付給郭嘉。當郭嘉因為病重臥床時,曹操不斷派人探視,「問疾者交錯。」當郭嘉病逝時,曹操親至靈堂,悲痛萬分。有詩一般的精練的語言道出了自己的無限哀傷和惋惜:「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後表奏朝廷說:「軍祭酒郭嘉,自從征伐,十有一年。每有大議,臨敵制變。臣策未決,嘉輒成之。平定天下,謀功為高。不幸短命,事業未終。追思嘉勳,實不可忘。可增邑八戶,並前千戶。」

    總結

    郭嘉是曹操喜愛也是得力的謀士,其深具通曉事理,足智多謀的資質。應該說,曹操之所以用兵如神,「彷彿孫吳」。其因為有郭嘉為其運籌帷幄,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用曹操的話來說。便是:「平定天下,謀功為高!」

    歷史評價

    陳壽《三國誌》:程昱、郭嘉、董昭、劉曄、蔣濟才策謀略,世之奇士,雖清治德業,殊於荀攸,而籌畫所料,是其倫也。

    曹操:使孤成大業者,必此人也。唯奉孝為能知孤意。哀哉奉孝!惜哉奉孝!痛哉奉孝!

    **:才識超群,足智多謀,出謀劃策,功績卓著——

    昨天是情人節,各位書友,你們過的好嗎?幸福嗎?破財了嗎?「爽」了嗎?

    ……

    ……

    聽說昨天是無數少女血流成河的日子

    也是無數婦女派私家偵探出去擒老公的「擒人節」

    有人說:青春就像麻將,要麼放炮,要麼自摸。多少宅男腐女,機關算,只為享受推倒那一刻……

    也有人說:馬上要情人節了,哪家有閨女借咱一個,明年一大一小給還倆!

    說白了,那玩意無非就是一進一出,g了;和吃飯排泄沒啥區別,正常人都需要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