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異時空--長城

附錄 其它 第三章 綏察挺進軍的輕武器(歡迎討論) 文 / 宇昆

    挺進軍的輕武器生產是以儲存在地下洞庫中的一批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生產設備為主建立起來的。在綏察政府建立以前,限於場地、原料等條件的制約,挺進軍的武器生產,只能停留在設備摸索、技術吸收、少量試制階段。隨著綏察政府工業體系的初步建立,雖然有一大批工業設備移作它用,但槍械生產還是以極快的速度發展了起來。

    在所有綏察生產的單兵武器中,以五六式衝鋒鎗(ak47)生產線為基礎,借鑒蘇聯ak74式步槍設計而發展起來的二九—1式突擊步槍是挺進軍所裝備的最具有代表性的槍械。

    挺進軍初期所裝備的五六式衝鋒鎗(ak47)雖然在火力上遠遠超過了對手(呵!呵!在「全世界」也同樣如此,這就是yy的好處啦!),但較近的射程、不佳的射擊精度並不為挺進軍士兵所喜愛。另一方面,由於挺進軍的領導者——朱江本人是一個步槍小口徑化的推崇者。於是在最高「首長」的行政干預之下,挺進軍的輕武器設計生產單位向仿製蘇聯ak74型5.45mm口徑突擊步槍發起了衝刺,但最後結果以失敗告終。其原因首先是槍械彈藥的加工難度較大,隨著口徑的減小對零件加工精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洞庫中的精密加工設備均以移作它用,生產質量難以保證。此次是由於小口徑步槍膛壓高,彈丸速度大,使槍管燒蝕嚴重,壽命降低。而且進行試用的士兵普遍抱怨槍械的擦拭保養極為不便。

    雖然仿製5.45mm口徑步槍的努力失敗了,但此時綏察輕武器設計技術人員們卻由此弄清了小口徑彈藥的主旨所在——減小步槍後坐力以保證射擊精度;提高彈丸初速度,改善彈道性能以提高侵徹力;加大彈丸長徑比並配合以合適的槍管纏距造成彈丸在進入人體後的劇烈翻滾,擴大對人體組織的破壞範圍;減少彈藥質量以增大單兵彈藥攜帶量,減少銅、鉛等戰略物資的消耗。

    很快,綏察採取了折中的方案——設計生產6.5x40mm鋼芯彈及發射此種彈藥的二九—1式突擊步槍。其中6.5x40mm鋼芯彈彈頭採用了被甲內前部填充圓柱狀軟鋼芯在尖部形成5mm空隙,而後部充鉛的結構設計使彈丸重心後移。發射藥成份為:81%硝化纖維,12.6%的*,5.3%的中定劑,1%的二硝基甲苯,0.1%的有機物。(類似於蘇聯5.45x39mm彈的彈丸結構和發射藥成份)

    二九—1式突擊步槍槍管長415mm,膛線纏距為240mm,導氣式結構,槍機回轉式閉鎖,可實施單、連發射擊,30發彈匣供彈,彈頭初速840米/秒,射速為600發/分鐘,戰鬥射速100發/分。仿自ak74的槍口抑製器可以在自動射擊中減輕武器後坐和抑制槍口上跳,沖壓的鋼製骨架式槍托可向左側折疊,這使得二九—1式突擊步槍在外觀上與ak74極為相似(僅僅是外觀而已,嚴格來講是發射6.5mm彈的ak47)。6.5x40mm彈的彈殼與7.62x39mm彈相似,彈殼底部直徑也完全相同。此種措施使二九—1式突擊步槍最大限度的保持了其原型槍——ak47的內部結構,大大減少了由於原生產設備改動所帶來的額外成本。因此二九—1式突擊步槍的大部分組件都可與ak47實現通用。但也同樣基於這種原因,雖然二九—1式突擊步槍在可控性及射擊精度比ak47有很大改善,但並不能達到與ak74小口徑步槍相媲美的理想性能。而6.5x40mm彈雖然比7.62x39mm彈重量輕、初速快、外彈道更為平直,殺傷力更大,但嚴格意義上仍然只能歸屬在「中間威力槍彈」的範疇之內。

    由於6.5x40mm彈及二九—1式突擊步槍設計生產的成功,一九四一年初綏察投產了配備重槍管和兩腳架的二九式6.5mm口徑輕機槍。槍管長545mm,採用75發開式彈鼓供彈。其攻彈具能夠與二九—1式突擊步槍的30發彈匣互換。

    二九式通用機槍是借鑒m60e3型機槍而設計的排級/車載機槍.採用120發不可散式金屬彈鏈供彈,擔任對敵火力壓制任務.初期以7.7mm口徑與7.92mm口徑兩種型號少量生產,從民國三十年(1940年)起開始生產7.62mm口徑的型號(發射7.62x54mm彈),但仍稱為二九式通用機槍。

    二九式半自動步槍,發射7.62x54mm彈。是『八一』式狙擊步槍的簡化仿製型號.由於零件加工精度要求高,產量較底而在民國三十年一月(1940年)不得不放棄生產.該型號步槍八百支全部裝備東北抗日民主同盟軍(簡稱東北抗盟)第四軍。

    民三十年式12.7mm狙擊步槍,發射12.7x108mm機槍彈。系根據巴雷特m82a1型12.7mm狙擊步槍仿製。全槍為鋼製結構,因此槍身較巴雷特m82a1型12.7mm狙擊步槍更為沉重。瞄準鏡為間易光學瞄準鏡,放大倍率為6倍,用以準確殺傷1200米內的有生及輕裝甲目標。由於仿製生產.12.7mm口徑85式高射機槍的任務更為急迫,因此只有少量生產,以裝備東北抗日民主同盟軍第四軍及挺進軍特種偵察分隊。

    民三十年式衝鋒鎗,仿自中國八五式衝鋒鎗設計,但有所改動。7.62mm口徑,發射7.62mm托加列夫手槍彈。(在十八章—百團大戰之歸綏篇中介紹該槍發射發射9mm巴拉貝魯姆手槍彈,是為作者失誤,特此更正,抱歉!抱歉!)發射方式為自由槍機式自動原理,片狀準星、覘孔照門翻轉式表尺,主要以單發和點射火力殺傷250米以內敵有生目標。時正值一大批猶太裔工程師進入綏察輕武器生產部門,因此民三十年式衝鋒鎗在最後定型階段很大程度上被當時的歐洲設計風格所影響。經過三個多月的反覆論證試驗,最後定型的民三十年式衝鋒鎗有了相當大的改動。延長後部管狀機匣使復進簧不外露;延長槍管提高彈頭初速;取消了小握把而採用與英國斯登mk2型衝鋒鎗相似的固定鋼筋槍托並增加槍管護筒;供彈方式也採用25x2雙排彈匣橫向供彈。因此該槍在外型上與英國斯登衝鋒鎗極為相似(其實更像斯特林l2a3衝鋒鎗)。全槍長768mm,管狀機匣與槍管護筒為一整體,護筒上有四排散熱孔。彈頭初速520米/秒,理論射速700發/分。很快,隨著綏察挺進軍傘兵部隊的籌建,加裝小握把與側向折疊鋼製槍托的民三十年式傘兵型衝鋒鎗也開始投入生產。與此同時,加裝消聲筒(取消了槍管散熱護筒)的微聲型衝鋒鎗(消聲距離150米)也投入小批量生產。

    民三十年式12.7mm高射機槍,發射12.7x108mm機槍彈。全面防自85式12.7毫米高射機槍,採用導氣式自動原理,氣管直吹式導氣裝置;短魚鰓板強制閉鎖和滑脫開鎖式閉鎖機構。但為簡化生產,槍管圓錐面無縱槽,因此散熱面積較「原產」85式12.7毫米高射機槍槍管小,散熱性能不佳。在最後定型中不得不在槍管根部加裝了300mm長的金屬散熱護筒;供彈機採用雙程槓桿機構,採用60發開式彈鏈節/箱供彈,實施連發射擊,理論射速:650-700發/分、戰鬥射速:80發/分;瞄準具為準星照門式,立框式標尺,或採用高平兩用簡易光學瞄準鏡,放大倍率為2倍。初期該槍主要為車載使用、擔任緊急防空任務。

    ;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