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大明皇商

龍騰世紀 52 時弊 文 / 須生

    「先生言重了!」等徐若愚大禮參拜完畢後,王昱才笑呵呵的扶起他,一邊說道,「其實不僅是軍隊,我手裡還有幾百私兵,都是我舅舅手下的親兵訓練出來的,雖然比不上那些百戰之士,倒也差不了太多,若是遇到相當的敵人,倒也不怵!這些東西等先生到了山西,自然有人交代給先生,請先生儘管放手去做就是了!」

    對於王昱的信任,徐若愚表現的十分感動,不過他與王昱都不是那種矯情之人,一切盡在不言中,如此而已。

    此時的大明朝政治還算清明,文官基本上還被勳戚武將壓制著!再加上當今的宣宗皇帝也比他的後世子孫強太多了!他的子孫基本上被太監與文官架空了,說是皇帝,其實也就是一個傀儡罷了。大明朝由盛轉衰也不過是二十年的時間。他的兒子英宗即位後,朝政被大太監王振把持,逐三楊,全面把持了內閣與朝政,致有土木堡之變,雖然後來于謙力挽狂瀾,而在于謙執政期間,小人辟易,政治清明,但英宗復辟後,朝政卻是一天不如一天,大明朝由此而衰。

    想想,這不過是二十多年之後的事情罷了!王昱歎了口氣宣宗設立司禮監倒也不是件壞事,但卻壞在他的後世子孫無法如他這般將司禮監牢牢的控制在自己手中,那些太監不敢有任何輕舉妄動。任何一項政治措施,其初衷都是好的,壞卻壞在執行不得力之上。

    比如開中制。平心而論,對於緩解九邊的糧餉問題,保持九邊重鎮的戰鬥力而言,的確是高瞻遠矚!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此時的開中制比之剛剛實行之初,便少了許多約束,私鹽也氾濫起來了!

    大明朝的一些國策,用王昱這個現代人的眼光來看,兩個字足以形容了,那便是「扯淡」!皇家與官員爭相兼併土地,商稅分毫不取,卻把國家的財政壓力轉嫁到本來便沒有活路的農民身上,所謂官逼民反,老百姓沒個活路,連飯都沒得吃,不反等什麼?大明朝的亡國,一言以蔽之,就是那些閉口聖人訓,開口國計民生的讀書人給敗壞的!他們一個個嬌妻美妾,佔據了幾乎所有的土地與工商業,而且不納一文錢的稅,朝廷國庫空虛,沒處找錢,便只有從本就窮困不堪的老百姓身上打主意了,如此,國將安國?

    見王昱神思不屬,徐若愚識趣的起身告辭,其實他留在這裡也沒多少事兒了,王昱已經把山西全部交給了他,山西的所有事物他都有決斷之權,王昱對他如此信重,徐若愚自然是記在心裡,當下躬身告辭。王昱親自送到了書房門外,對於王昱的禮遇,徐若愚自是感佩。送走了徐若愚,王昱又回到書房,今晚無意之間,想到了許多,讓他的心情十分壓抑。既然來到了這個時代,王昱雖然不認為自己有拯救大明朝,甚至整個人類的義務,但作為一個華夏子孫,若是一點什麼都不做的話,卻又無論如何都良心難安!

    以一個後來人的眼光來看,宣宗皇帝宣德總體而言還算得上是一個有道明君的。雖然他在位十年中也做了不少錯事,但比起他的子孫來,實在算得上是雄才大略了!

    不過,即便是這樣一個還算不錯的明君,十年執政期間也使了不少昏招!在內廷設立司禮監雖然在當時看來是一個得力的舉措,可以與內閣分庭抗禮,制約內閣的權力,但其弊端也是顯而易見的!一旦皇帝個人能力欠缺,無法控制司禮監,那麼皇帝的地位便變得尷尬了許多!明中葉以後,皇帝多深居後宮,荒嬉享樂,不理國政,於是,司禮監秉筆太監代行皇帝行「批紅」大權,至此,大權旁落。

    宣廟時期的政務流程應該說是十分完善的:全國大大小小的奏章,都由通政司匯總,司禮監呈報皇帝過目,再交給內閣,由內閣負責草擬處理意見,然後再由司禮監把意見呈報給皇上批准,最後有六科校對下發。說實話,這是一個比較完善的政務體系,簡單說來,便是大臣的「奏章」,內閣的「票擬」,皇帝的「批紅」。但到了後來,本來應該由皇帝批紅,卻完全落到了司禮監秉筆太監手中。

    宣廟之過,過並不在此!倒是他執政期間做的幾項決議,著實令後人扼腕歎息!燒寶船圖紙、撤交趾布政司。燒了寶船,使大明朝不僅錯過了大航海大擴張時代,更使明朝中後期的倭寇橫行,極大的損害了大明朝的利益;撤了交趾布政司,拱手把交趾讓出,更是不智。

    當然,這些事情以王昱這個後世人的眼光看來,自然有值得商榷之處,但此時王昱已經來到了大明朝,身臨其境,自然與用一種超然、批判的眼光來看待各種問題而有所不同。以一個後世者的眼光來看,此時的大明朝各方面還是很不錯的,所謂的積弊,也是宣宗的子孫門搞出來的事情。

    說起明朝的積弊,不外乎土地兼併、賦稅不均、吏治不清、軍事力量薄弱等,這幾條無疑是其中最重要的!土地兼併自始自終便貫穿在大明朝始終,官員、士紳甚至連皇家都爭著搶著的大量兼併土地,致使農民流離失所,只能依附於那些大地主,國家賦稅來源大大緊縮,這種影響是一連串的,一環扣一環,一旦其中一環出現問題,便能危及整幢大廈!

    至於吏治不清,文官與士紳集團在明朝中後期發展成了最大的利益集團,本應安邦定國的他們卻演變成了國賊!他們兼併土地,壟斷商貿,卻不繳納半文錢的賦稅!坐視國庫越來越空虛,民生越來越疲敝而不顧。更兼排斥異己,動輒黨同伐異,只為達到自己的私利,可以出賣任何東西!這些人其實稱之為國賊蠹蟲更為恰當一些!正是因為他們把持了朝政,致使國家百姓越發的疲敝,而他們卻心安理得的享受著民脂民膏,國家俸祿,一個個錦衣玉食,享盡榮華富貴,簡直就是恬不知恥,不知所謂!

    當然,由於小冰河時代的影響,糧食大面積減產也可以算作是一個大明朝日漸衰弱,直至敗亡的一個主觀上的原因。不過,這個問題在王昱看來,乃是最容易解決的事情,雖然歐洲的大航海時代還未曾開始,那些產量高、不佔地力、對環境要求低等特點是絕佳的糧食作物還未曾流入大明朝!

    但王昱相信,這些作物若是能夠在大明推廣的話,糧食將不再是問題。只是,尋找這些作物卻不是件容易的事兒,即便是鄭和,最遠的地方也不過是到達了如今非洲的紅海、麥加等地,離南美洲還有很遠!此時海禁雖然才剛剛實施,但若想重現三寶太監七下西洋的盛況,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情!若是沒有龐大的船隊支持,要想到達南美,實在是不容易的事兒!

    不過,這件事情再怎麼難,王昱都要完成,其它的不說,單是能夠讓老百姓吃飽飯這一點,王昱便會不遺餘力的去做!

    唉!王昱重重的歎了口氣,站起身來後,繞著書房來回走了幾步,這些事情一時半會間是急不來的,而且他現在只是一個小小的翰林,沒有半點政治地位,就是想有所改變,也不啻於癡人說夢!慢慢來吧,若想改變,只有先確立起自己的政治地位,擁有自己的話語權才行!

    而且,大明朝的讀書人之所以因循守舊、頑固不化,根子還是在教育上,如今的科舉制度已經演化為八股取士,讀書人將所有的精力都用在了那幾本所謂的經典之上,兩耳不聞窗外事,甚至有的讀書人連蘇東坡是誰都不知道,這樣的大環境之下,又怎麼能夠奢望這些讀書人有什麼作為呢?不過都是一個模子裡刻出來的殘次品罷了。

    雖然做一個吃喝玩樂的富家子弟是十分愜意的事情,王昱自己也沒有什麼一定要青史留名的強烈願望,但在這個時代生活的久了,王昱不知不覺間卻對這個時代有了感情,況且後世中盛行的一句話,「大明之後,再無華夏」,也成了他們後來人心中永遠的痛!建奴的興起,致使華夏衣冠從此不再,異族的統治下,我華夏還能留下什麼呢?王昱是絕對不願這段歷史重演,因此,他必須做些什麼!

    出海的事情,似乎刻不容緩了!王昱在心中暗自琢磨著。只是,他這個新科進士,卻馬上就要到翰林院任職,從此之後,只能幽居京師,若想天高海闊,卻是大不易!如何才能尋個由頭,到江南去走一遭呢?起碼讓他把出海事宜做好安排!

    突然間,王昱覺得自己高尚了不少,裝模作樣的念叨了一句「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後,帶著滿腹的心事繼續琢磨著。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