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第二章 節苦難童年自閹入宮

一、“盛產”老公

  直隸、河北一帶出太監,有的人家竟是太監世家。這出于何因?

  中國的歷史源遠流長,經歷了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尤其是封建社會直到辛亥革命才結束。封建社會的統治者是封建帝王,封建帝王制的最高統治者是皇帝,皇帝又被稱為“天子”,即“天之驕子”之意。他們驕奢淫糜,巧奪豪取,爭權奪利,污穢不堪。在封建帝王時代,婦女的地位极其低下,往往一個男子可以娶几個老婆,而女人只能嫁一個男人,若是死了丈夫,不得已改嫁者,則被人輕視為不忠女子。這些不平等的封建禮教在民間,在宮廷都很盛行。一個皇帝可以有三宮六院七十二妃,可妃嬪們共同擁有一個皇帝丈夫,有的難免捺不住青春的撩撥,于是暗中勾引宮中仆人,以解寂寞,而皇帝生怕宮中出些丑事,更怕皇种不純,于是,凡是應召入宮做工的男人都要“淨身”,即閹割。這個慣例在中國大概已達1000多年的歷史。
  由于大多數封建王朝建都北方,尤其是北京,所以北京、河北一帶農村里“盛產”“淨身”之人——太監。太監又稱“宦官”,俗稱“老公”。据說歷朝歷代河北滄州、青縣、南皮、河間等縣都有太監世家,有的人家兄弟八九個,竟只留一人傳宗接代,其余者全部“淨身”入宮做太監。与這几個地方相比較,南皮縣尤其盛行“淨身”。
  這一年,夏季大雨滂淪,沖毀了房屋,淹死了牛羊,淹沒了庄稼,到了秋季,大多數人家顆粒無收,走投無路,其慘狀不忍目睹。南皮縣王家庄的男女老幼逃的逃,走的走,死的死,几乎不剩多少人了。留下的几位鰥寡老人也是眼巴巴地等死,他們就是死,也不愿离開生他、養他、埋他的家鄉。
  “二叔,眼看著是天絕咱們啊,多少年也沒遇上著大雨,山芋、大豆、高粱、玉米都淹死了,連個老鼠也不剩。唉,我們老了,走不動了,不然也能出去討個飯。”
  一位半瞎老太太坐在門坎上,有气無力地与她的叔公閒聊著。
  “大侄媳婦,人老可怜喲,咱累了一輩子,也沒吃上几頓飽飯,這下眼見著倉底空了,吃啥呀?這深秋的天,連個山芋根也刨不出來了。唉,唉。”
  兩位老人邊聊邊落淚。被喚作“二叔”的又嘮叨開了:
  “大侄媳婦,我已活了70多歲,可紅燒肉沒吃過几回,還是50年前娶你嬸子時,吃了一碗肥肥的紅燒肉,那鮮美的味儿呀,到現在想起來都讓人流口水。”
  老人即將走向生命的盡頭,一點點、一點點地品味著年輕時的每一件美事,一碗50多年前的紅燒肉整整讓他回憶了一輩子。
  老人說著說著禁不住老淚縱橫轉身回屋去了。那被喚作“大侄媳婦”的老女人一挪一挪地走回了她那破爛不堪的家。這哪里是什么家呀,土坯壘砌的牆壁已明顯傾斜,屋頂的茅草已不剩几根了。室內是土桌子、土椅子、土鍋台、土床,甚至連一個完好的飯碗都沒有。那老女人搖搖晃晃地走到盛糧食的缸前,揭開缸蓋,那缸里也只剩几把玉米了。她心想:就是明天、后天餓死,今天也該吃一頓飽飯,吃飽了好“上路”。老女人抹著眼淚燃起了一把柴火,爐灶上升起一股黑煙,那最后几把玉米在鍋里翻滾著,好一會儿,玉米粥才煮好。她盛了兩碗粥,這每一碗粥都不滿碗,只有大半碗,她抖抖地捧上一碗粥走向二叔家。
  “二叔,二叔,俺來給你送碗玉米粥。”
  可屋內無人答應,老女人認為二叔睡著了,便進了屋。
  “媽呀,快來人呀,二叔上吊了。”
  應著老女人的喊聲,几個上了年紀的老人紛紛跑來。還好,二叔還有口气,几個人又是揉心口,又是喊,又是叫,不一會二叔便蘇醒了。
  “二叔,吃了這碗粥再上路也不遲。”
  老女人把已經涼了的那碗粥端到二叔的面前。也許是太餓了,也許是不愿做餓死鬼,二叔低著頭,一口气地喝完了。
  “咚、咚、咚……”一陣腳步聲從遠處傳來,人們不約而同地向腳步聲那邊張望。只見從村的東頭走近一群人,人群前面是几個梳著辮子的大男孩,他們的手里提著花花綠綠的點心盒,后面是一抬八人大轎,轎的后面也跟著十几個大男孩,青一色的男人,竟無一個女性。人群直往王家庄奔來,不一會儿,轎子便在村于中停下來。
  “陳公公,您老到家了。”
  一個男孩開口道,他一開口,便露了餡,分明是個男孩,卻細聲細腔的,像個女孩說話。人們只見從轎子里面走下一位太監,這人白白淨淨的面龐,高大魁武的身材,可走起路來卻一扭一扭的,活脫脫一副女人相。
  “是二柱,是二柱,沒錯,是他。”
  剛才尋短見的老人突然惊叫了起來。那老太監听人喚他的名子,不由地向這邊張望,當兩個人的目光相撞時,他們不約而同地向對方跑去。
  “二柱兄弟,你咋回來了。”
  “二寶兄弟。”
  兩個男人,一個骨瘦如柴,一個白胖胖,他們擁抱著,老淚縱橫。
  這老太監名叫陳二柱,与尋短見的老人王二寶原來是一起玩大的小伙伴。有一年冬天,二柱的娘因難產命歸黃泉,留下可怜的五歲孩子陳二柱,二柱有個哥哥叫大柱,他們的父親又當爹又當媽拉扯小弟兄倆,日子過得很艱難。可小小年紀的二柱只懂得貪玩,還不明白生活的辛酸,他冬天和二寶一塊儿捉麻雀,把麻雀的肚子剖開,拿到場院里,點上一把火,燒麻雀吃,可香了;夏天和二寶一塊去村后的大清河里游泳,有時還捉點小蝦、小魚之類的回來;春天挖野菜,秋天拾山芋。童年時代倒也充滿樂趣。一天,小二柱嘴里嚼著甜草根,手里擺弄著用柳條編制的草帽正悠哉游哉,突然從村邊遠處傳來一陣零亂的腳步聲,接著就听村里的人大喊:
  “快跑呀,抓差的來了。”
  壯勞力紛紛向田里跑去,二柱看見父親也跑著:
  “爹,爹。”
  小二柱大聲叫著爹,他的父親朝他望了望,又折轉回來,抱住了二柱。就在這時,抓差的几個兵揪住了二柱爹的衣領,不由分說便把二柱的爹往東拉,二柱死死地抱住爹的腿。
  “小王八羔子,滾遠點。”
  一個當兵的一腳踢開了二柱,二柱親眼看見爹被抓走了。爹這一走,他和大柱成了孤儿,東家一口飯,西家一口湯,又過了三年,十來歲的二柱瘦弱不堪。有一天,出嫁的姑媽突然來了,她邊哭邊說:
  “姑姑實在養不起你們弟兄倆,只能帶一個走,另一個進宮混口飯。”
  什么是“進宮混飯”,小二柱當然不明白,他的遠房大伯撫著小二柱的頭,悲切地說:
  “這孩子從小身子骨就單薄,恐怕以后干不動田里的重活,還是讓大柱傳种接代,二柱進宮吧。”
  小二柱天真地問姑媽:
  “宮里在什么地方?宮里好嗎?有二寶這樣的小伙伴嗎?”
  他只見姑媽一個勁地哭,并不回答他的問話,于是他意識到宮里并不好,便哭鬧起來。
  “二柱,你想吃飽嗎?想穿好一點嗎?”
  “嗯”
  “那宮里雖然沒有大青河,不能捉麻雀、抓小魚、赶野兔、打彈弓,但你到了那里,吃得飽,穿得暖,沒准逢年過節還能吃上大肉呢。”
  姑媽安慰著小二柱,二柱看見大伯也贊同姑媽的話,便半信半疑地答應了。臨走那天,二寶赶來送二柱,兩個小伙伴這一別竟60多年沒見面。
  二柱入了宮,先“淨身”,后學著干活。他雖小,但人很机靈,又勤快,很快便被拔到皇阿哥那儿做事。他還算幸運,一生沒有多大的風浪,多少也積蓄了些錢財,這會老了,再也做不動了,便告老還鄉。當年他侍奉的阿哥現在成了王爺,王爺對他不薄,特意挑了十几個小太監送他還鄉。
  “二柱呀,你頭上的那個疤還這么明顯,要不,我哪能認出你呢?這几十年你過的好嗎?”
  “二寶,走,咱們先進屋,慢慢再說。”
  兩位老人進了屋,老太監四顧環視,意識到家鄉人過得還是很窮,便吩咐小太監赶緊打開糕點盒分給鄉親們吃。餓了多日的村里人大口大口地吃了起來,填飽了肚子才想起來問長問短。
  “怎么這些年來,沒有你的一點信儿。”
  “唉,有什么值得捎信回來的,一個閹人,太監,活得不值。”
  老太監面有愧色,他的難言之隱引起了人們的深切同情。
  “算了,老了,不想它了。”
  人們試探性地問老太監此來目的。老太監也沒有繞彎子:
  “回來養老,當了几十年的忠實奴才,主子也賞了一些銀兩,打算在老家蓋間小草房,安度晚年。”
  老太監便在家鄉王家庄住了下來,后來老死后,鄰人把他葬在河邊。因為他是“淨身”了的人,又在宮里過了60多年,畢竟与常人有些不同,不能葬在祖墳里。老太監回家后的那几年,一些人又同情他,又鄙視他,也有的羡慕他。
  從小一起長大的小伙伴二寶同情他,一個沒爹沒媽的孩子,孤苦伶什,無奈進宮當了太監,一生漂零,落葉歸根。現在一個老人吃了睡,睡了吃,無事可做,也無處寄托孤獨的情感,挺讓人看見心酸的;晚一輩的鄙視他,啥人不好做,非要去當太監,給人當狗,當奴才,端屎盆子,倒垃圾,彎腰陪笑,口稱“奴才”,特別是一個男子沒了“男根”,少了個“寶”,還是個男子嗎?不男不女,不陰不陽,女人腔、女人架,但又生不出個羔,下不出個蛋,死了都不能進祖墳,活得窩囊;還有一些人羡慕他,你看人家二柱也是一生,离家時瘦弱不堪,混了几十年,養的白白胖胖的,說起話來,特別順耳,做起事來讓人佩服,這几十年在外面可見了大世面,什么皇帝老子、皇后、嬪妃、皇太子。皇阿哥、親王老爺,啥人沒見過。更讓他們惊慕的是,當老太監描述皇阿哥一頓晚飯竟上一百道小菜,有甜的、咸的、米的、面的,南方的、北方的,天上飛的,水中游的,地上走的,林中跑的,說都說不過來。阿哥天天吃膩了,有時高興起來,賞給身邊的太監,太監們躲在下房,盡情地享用美味佳肴,“嗨”,香极了。那也叫沒白活過。人們羡慕之余,自然想著也讓自己的儿子去体嘗、体嘗。可怜的孩子留在家里吃了上一頓,可能吃不上下一頓,家里窮得揭不開鍋,長大以后,哪來弄錢娶媳婦,娶不上媳婦打一輩光棍,与當太監有什么兩樣,起碼當了太監能吃飽肚子,穿上褲子。于是,便有人來央求老太監了。
  “二爺,您老幫幫忙,把我那小子送進皇宮做點事。”
  每逢有人求幫忙,可難住了老太監,不辦吧,有的來求者就是自己的侄子、侄孫;幫這個忙吧,斷了人家的香火,將來到了閻王爺那里,孩子的祖宗要罵你太缺德。所以,老太監輕易不松口,只是向人們描繪太監的辛酸,以求勸別人放棄送子人宮的念頭。就在老太監回鄉的第三個年頭,天逢大旱,整整200多天沒下一絲麗,地上都干旱得裂了縫,又是一個大災年,几家實在養不起孩子的親戚,哭哭啼啼找上門來,一個勁地磕頭,非要老太監幫忙不可,不然就將孩子賣掉。老太監出于無奈,勉強答應了几戶人家,送了几個男童入宮。這几個重監后來勉強混日飯吃。有個特別勤快一點,干得好的,几年后升做大太監,偶然給爹媽捎點錢來,做爹媽的并不能真正体會太監儿子的心中之苦,反而覺得為儿子擇了個好前程,甚至吹噓儿子如何如何過得幸福。于是像傳染病似的,南皮縣很快刮起了一場風,紛紛把儿子往宮里送。几十年間,單一個南皮縣,就出了200多個太監,所以人稱南皮縣“盛產”太監,并有民謠亦刺亦歎:
  南皮出太監,太監能近天。(“天”指“天子”)
  吃得飽飽的,饞死庄稼漢。

  ------------------
  書 路 掃描校對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