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1930年,當時已是暢銷推理作家的阿嘉莎·克莉絲蒂,推出了一部新作《牧師館邸謀殺案》(The Murder at the Vicarage),正式介紹她筆下另一位重量級的角色出場─珍馬波小姐(Jane Marple)。昱年,一位評論家H.Douglas Thomson在《Masters ofMystery:A Study of the Detective Story》一書中指出:看完這本著作后,讀者必定會禁不住認為,珍馬波小姐這個人物將不會被列名于推理史上的偉大偵探之一。原因何在?因為如果未曾以推理為基底,追根究底的查案方法不一定每次都能奏效,即使是對人性有著直觀的洞察力,那也是一种低廉的把戲,難登大雅之堂。此外,珍馬波最好期待謀殺案都只發生在自己的家鄉,否則她只有露出馬腳、自取其辱。假如克莉絲蒂女士有計划地發展以珍馬波為主的系列小說,那么她將會發現題材已被自己畫地自限,悔恨之余只有懊惱地直跺腳! 女性直覺+打破砂鍋+人性關怀=全球轟動 然而,活在60年后的我們都知道,Thomson先生的預測錯的一塌糊涂。這位看走眼的評論家,唯一說對的是:克莉絲蒂的确撰寫了一系列的珍馬波探案。但是他低估了這個人物的發展可塑性,也未能預見到珍馬波的辦案神力擴及倫敦、甚至遠赴加勒比海的島嶼;當然,他最大的失算,就是無能預期到讀者會喜歡在偵探身上,看到直覺、打破砂鍋問到底、以及對人性的關注等人格特質,如同珍馬波這么一個平凡的角色。也因如此,Thomson更想像不到珍馬波探案會被譯成44种語言,在全球共賣出一千多万冊,她的傳奇故事還被搬上電視、電影、舞台劇,即使是克莉絲蒂死后,珍馬波探案依舊大受歡迎。 其實,若只看過這一本《牧師館邸謀殺案》的話,或許真的有人會同意Thomson的看法,畢竟,這部珍馬波的首次長篇案件除了有克氏擅長的“誰干的?”謎團架构之外,全篇故事充滿了輕松諧趣的基調;主角珍馬波雖是正義的化身,但她那愚蠢的老處女造型,著實叫人忍不住發笑。爾后的系列作品中,珍馬波探案轉型成功,不但從輕喜劇的類型破茧而出,轉而去探索人性深沈的心理層面、社會現況的改變、以及罪惡的本質。 非女性主義的保守派偵探 且讓我們先來看看珍馬波這位女神探是什么樣的人。她可說是本世紀以來最典型的單身老處女,藍色的眼睛、穿戴黑色的蕾絲無邊便帽与露指長手套,衣著极端保守朴實。她雖然是屢破奇案的女豪杰,但決不會有人視她為激進的女性主義者,原因之一是她的經濟狀況不佳,常須要外甥給予施舍援助;原因之二是身体狀況也不甚良好,僅能靠著直覺和經驗來默默追查凶嫌。此外,珍馬波還擁有另一個老處女的標志─喜歡談論閒言閒語。此嗜好雖填補了她生活中百般無聊的時光,卻也造成她教養稍差的負面印象。幸好,克莉絲蒂讓珍馬波蟄伏了12年,再以第二部長篇小說《圖書館內的尸体》(The Body in the Library)重現江湖。這一回,角色個性做了些許的修改,馬波小姐變得稍微時髦一點,以跟上時代的腳步;而她那偏愛碎嘴閒聊的個性,也受到技巧性的修飾。此后,珍馬波開口談論時就不再那么卑微渺小,即使是社會地位崇高的男士也得虛心受教。透過她的推理,邪惡的罪犯只得伏首稱罪;但對那些受到惊嚇的、不快樂的、愚笨的無辜者而言,馬波小姐卻只是個和藹寬容的老好人。 從俱樂部的舌戰,嶄露推理才華 事實上,珍馬波首次在推理文壇亮相,是在《隨筆》〈The Sketch)雜志上連續刊登的短篇故事集。每一則故事,都圍繞著一個名為“星期二俱樂部”的討論團体,成員包括了牧師、珍馬波、她的外甥Raymond West与其未婚妻Joyce等人,每次聚會的主題都是談論近來發生的無解案件。舌槍唇戰到最后,各方說法眾說紛紜,但總是只有珍馬波一人能到達真相的終點。這類的推理小品极受讀者歡迎,于是在1932那年,克莉絲蒂出版了《十三個難題》(The Thirteen Problems)〔注:美國版的書名為《The Tuesday ClubMurders》〕,共收錄了13則珍馬波的短篇故事。 嚴格說來,珍馬波并不是推理史上的第一個“老處女偵探”,但世人總把她當作此類型最成功的濫觴之作。另外,眾所皆知的是,珍馬波這個虛构人物,其實是克莉絲蒂以老祖母為范本來模擬創造的。根据克氏的說詞,她的祖母是一個樂觀開朗的老人,而且能夠准确預見到人事物中最腐敗的一面。在克氏的生花妙筆轉換下,珍馬波像她的祖母一樣,能從平淡無奇之中見人所不能見。舉例來說吧,某個人戴帽子的方式不太對勁啦、或者有人佩戴与衣飾不協調的鑽石項鏈,抑或是另一個家伙漫無頭緒地提及魚的味道怪怪的等等,此時,馬波小姐卻能從這些表面上毫無關連的平凡事物中,總結出意想不到的破案關鍵。 建立心智的資料檔,核對人性的黑暗面 所有的事情都發生在大家的眼前,為何只有珍馬波能洞察表面下的蛛絲馬跡?答案很簡單,端視看事情的態度和方向。這就好比是變魔術,魔術師總要誤導觀眾的焦點在他的手上,哪知道美麗的助手正在他的腳下變花樣呢!而珍馬波就是那位不受干扰、直視關鍵所在的觀眾。對這位業余的女偵探來說,事情不會只有一种解釋,比如說,听到關門的聲音,不一定是代表有人進來,因為可能是有人出去;女房東發誓她的房客案發當晚并未外出,她可能是掩護他,也有可能是在保護自己。珍馬波對自己所見所聞的觀察心得牢記在腦海中,并形成一种猶如資料庫的模范樣本,然后在某次案件中,樣本將會發揮其功效:某個嫌疑犯會讓她聯想起St Mary Mead家鄉里的某化學家,他有兩個家庭和妻子,但雙方都不知情另有第三者存在;或是在別的案件里,珍馬波又在某嫌疑犯身上看到熟悉的影子:家鄉的某位單身女子,出外旅行一趟回來后,竟變成已婚婦人。在馬波小姐眼中,人們的心智是變幻無窮、捉摸不定的,然而,若要追循此轉變的軌跡,外在的變化有時是可提供為參考的依据,即使是毫不起眼的小事。因此,珍馬波憑著自己的經驗建立起“資料檔案”,然后從中取樣□怷類似的個案典型与現下案件作比較核對,由此對比兩者有無相同的行為模式,最后再評估出真相的最大可能性。她能幫警方解決許多懸案,除了依賴自己敏銳的智慧外,還得感謝她那久居的家鄉St Mary Mead,在這彷若圣經中的罪惡之都Gomorrah,各類邪惡、墮落的人事物以此為舞台活躍著,也因而逐一化成馬波小姐辦案的對照范本。 穿梭祥和与悚動之間,挖掘出正義与真相 或許有人質疑,老人家干嘛愛插手世間污穢之事?喔,沒辦法,珍馬波畢生最愛的,便是真相和正義,為了挖掘真相,她可以像一位揭發政府丑聞的新聞記者那樣冷酷無情,不得真相決不善罷甘休。不過,也有人抨擊珍馬波的傳奇無處不見矛盾,譬如說她過著一种封閉性的生活,卻如同先知般能堪破人生百態;她的体力不佳,尤其到了晚期作品更是明顯,但她總能擊敗那些年輕力壯的坏蛋,絲毫不受威脅;有時,她的談吐顯示出正處于猶豫不知所措的情況,但下一刻卻能冷靜無誤地往正确的方向推理。其實,這樣的矛盾反而能營造出仿真實情境的戲劇張力,若拿福爾摩斯探案來作比較,這位舉世聞名的偵探之丰功偉業,反而像是不真實的、被過分夸大的男性冒險故事。從現實生活中取材,由宁靜祥和中醞釀毛骨悚然的謀殺氛圍,這的确是“推理女王”克莉絲蒂的看家本領。一點小小遺憾 若要說珍馬波一生中有什么遺憾的話,那就是在電視或電影中詮釋她的演員都不太稱職。試想,原本應該是拘謹守分寸的老處女,居然被Margaret Rutherford演成聒噪喋喋不休的八婆!唉,珍馬波的真正風采,恐怕只能在平面小說中,讓讀者自行悠游想像了。 |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