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美國內戰爆發的根本原因,在於「兩種社會制度即奴隸制度與自由勞動制度之間的鬥爭」。美國獨立後,南方和北方沿著兩條不同的道路發展。在北方,資本主義經濟發展迅速,從19世紀20年代起,北部和中部各州開始了工業革命,到50年代完成。1860年,北方工業生產居世界第四位,總產值達18.8億美元。而在南方,則實行的是種植園黑人奴隸制度,南方1860年已有黑人奴隸400萬人。南方奴隸制度是生長在美國社會的贅瘤,它嚴重窒息了北方工商業的發展,南北矛盾和鬥爭自19世紀起日趨激烈。鬥爭主要圍繞西部土地展開。北方要求在西部地區發展資本主義,限制甚至禁止奴隸制度的擴大;南方則力圖在西部甚至全國擴展奴隸制度。雙方矛盾到19世紀50年代在局部地區已釀成武裝衝突。在奴隸主的進逼面前,北方人民發起了聲勢浩大的「廢奴運動」,南方黑奴也不斷展開暴動。在人民鬥爭的推動下,北方資產階級開始主張廢除奴隸制度。1854年共和黨成立,1860年,反對奴隸制的共和黨人林肯當選為總統,這預示了奴隸制度的末日。於是,南方7州退出聯邦,1861年2月建立了一個新「國家」——「美利堅諸州聯盟」,定都裡士滿。4月12日,南方軍隊炮擊並於14日佔領了聯邦軍的薩姆特要塞,挑起了內戰(又稱「南北戰爭」)。 美國南北雙方力量對比懸殊。北方有23個州,人口2200萬,工業生產是南方的10倍。南方只有7個州900萬人口。 南方之所以敢挑起戰爭,是因為南方早就從軍事上做好了準備,南方軍隊素質高,軍火工業發達,並得到英法等國的援助。南方想通過速戰速決打敗北方。 美國內戰大體分為兩個階段和東西兩大戰場。1861年4月至1862年9月是「有限戰爭」階段。雙方都集中兵力於東戰場為爭奪對方首都而展開激戰。南方軍隊統帥是傑出軍事家羅伯特·李,他根據雙方力量懸殊的狀況,制定了以攻為守的戰略,集中兵力尋殲北軍主力,迫使北方簽訂城下之盟。 而北方對戰爭準備不足,又採取了所謂的「大蛇計劃」,把兵力分散在8000英里長的戰線上,加上同情奴隸主的指揮官麥克萊蘭採取消極戰術,使北軍連連受挫。 1861年,雙方在東戰場舉行了第一次馬那薩斯會戰。7月21日,北方發起向南方首都裡士滿進軍的攻勢,3.5萬北方軍隊排著整齊隊形,在軍樂聲中向裡士滿進軍。由於北方事先大張聲勢,認為南軍不堪一擊,加上這一天是星期六,於是許多華盛頓市民、國會議員、記者等身著盛裝,攜妻帶子,提著裝有野餐的籃子,有的坐馬車,有的隨軍隊步行,像過節一樣,前來戰地觀光,看熱鬧。南方軍隊2.2萬在鐵路樞紐馬那薩斯列陣相迎。北方軍隊在觀眾的歡呼聲中向南軍發起攻擊,猛烈的炮火把南軍陣地籠罩在煙霧中。北軍繼而跨過布爾河向對岸發起衝擊。誰想南軍指揮官是名將托馬斯·傑克遜,他沉著指揮,擊退了北軍5次衝鋒,因此獲得「石牆」的美稱。戰鬥十分激烈,由於雙方軍服幾乎相同,一時敵我難辨,戰場一片混亂。不久,南軍9000援軍趕到,發起反攻。缺乏訓練的北軍一觸即潰,丟下大批槍支彈藥逃回華盛頓。這一仗,北軍損兵折將3000,南軍損失不到2000。 進入1862年,戰況更為激烈。林肯2月22日下令50萬大軍發起總攻擊。北軍在西線節節勝利,幾乎打通了南北大動脈密西西比河。海軍也攻克了南方最大港口新奧爾良。但在東戰場,北軍又連遭慘敗。北軍司令麥克萊蘭擁有重兵10萬,卻幾個月按兵不動,因為他把敵人的5萬人馬當成了15萬。後在林肯催促下,才發動「半島戰役」,企圖攻佔裡士滿。 羅伯特·李急率南軍迎擊。6月25日至7月1日,李的9萬軍隊同北軍10萬人展開「七日會戰」,李以機動尋找戰機,調動北軍,然後尋找北軍薄弱環節發起進攻,把北軍逐出了裡士滿附近的半島,使北軍損失1.65萬人,南軍也損失2萬人,但在戰略上卻取得了保衛首都的勝利。李乘勝北上,8月底,與北軍進行第二次馬那薩斯會戰。南軍有5.4萬人,北軍8萬人。李高超的指揮藝術發揮得淋漓盡致。他以小部隊把北軍主力吸引到陣地上,主力機動,從側翼和後方發起進攻,然後正面、側面夾擊,一舉擊潰了北軍。北軍傷亡1.4萬,被俘7000人。南軍兵臨華盛頓城下。北軍9月在安提塔姆會戰中才頂住了李軍攻勢。在海戰方面,雖然北方海軍占壓倒優勢,但南方的裝甲戰艦也給北方帶來很大麻煩。 這一階段南方佔了明顯優勢。北方失利原因除了南方軍隊素質高和李的傑出指揮外,更主要是因為北方資產階級害怕發生革命,不敢明確宣佈廢除奴隸制度,解放黑人,而幻想通過妥協來重新實現南北統一。 林肯不愧是偉大的政治家,他看出要想取得戰爭的勝利,就必須下決心解決黑人和奴隸制這一核心問題。於是他接受了人民的意見,順應歷史潮流,於1862年9月22日,毅然發表了《解放宣言》,宣佈從1863年1月1日起美國400萬黑人奴隸獲得解放。這一偉大歷史文件敲響了南方奴隸制的喪鐘。同時,林肯還實行了一系列革命政策,如:頒布《宅地法》,把西部土地分給人民;武裝黑人;實行徵兵制;改組軍事指揮機構,撤換了同情奴隸主、作戰消極的麥克萊蘭,任命格蘭特為總司令,向富人征累進所得稅,鎮壓「銅頭蛇」反革命分子,等等。這些措施極大地調動了北方廣大人民的積極性,有近百萬人踴躍參軍,其中有23萬黑人士兵。戰爭從1862年9月進入了「革命戰爭階段」。 北軍司令格蘭特和名將謝爾曼共同制定了「總體戰略」,即不但消滅敵人軍隊,還要摧毀敵人的經濟基礎和敵方居民的戰鬥意志。正如謝爾曼說的:要使敵人今後幾代也不敢發動戰爭,「我們一定要清除和摧毀一切障礙,如有必要,就殺死每一個人,奪走每一寸土地,沒收每一件財物。一句話,破壞我們認為應該破壞的一切東西……」北方軍隊採取了主動進攻的戰術,從1863年起,雙方進行了三次大戰: 一是昌西洛維爾戰役。1863年4—5月,北軍波托馬克軍團13萬人同李指揮的南軍6萬人在昌西洛維爾激戰。李克服了兵力上的劣勢,機動靈活地與北軍周旋,以少量兵力正面牽制北軍主力,親率主力迂迴包抄北軍,從側翼和背後襲擊北軍,一舉將北軍擊潰,北軍損失了1.7萬人,南軍損失1.2萬人。但南軍驍將「石牆」傑克遜被擊斃。這是南方取得的最後一次戰役的勝利。 二是葛底斯堡戰役。1863年6月,李軍8萬攻入賓夕法尼亞州,北方再次告急。林肯急召波托馬克軍團11萬人迎擊。 這次李低估了對手,以為又和以前一樣指揮拙劣,自己能輕易取勝,因此沒採用慣用的牽制行動。未料北軍已任命悍將米德任軍團司令。米德率軍在交通樞紐葛底斯堡堵住李軍。7月1日,李軍向北軍防守的高地發起猛攻。第一天便突破北軍防線,北軍死傷慘重,僅被俘就達5000多人。李得意起來,令部隊停下來休息,等待後續部隊上來,從而給北軍以喘息之機。7月2日下午,南軍以300門大炮猛攻,北軍奮勇抗擊,頂住了南軍的攻擊。第三天,南軍孤注一擲,發起總攻。幾個師長旅長親自揮刀上陣衝鋒。北軍炮兵以猛烈火力吞噬了一群群南軍士兵。但南軍不顧慘重傷亡終於衝上北軍主陣地公墓嶺頂峰,雙方展開白刃戰。這時北軍全線反攻,終將南軍全殲。只見北軍陣地上到處堆積雙方士兵的屍體,南軍2個旅長和15個團長全都陣亡,死傷2.8萬。北軍傷亡也達2.3萬。李率軍後撤。這次大戰是內戰中最激烈的一次,戰場上有棵樹竟身中250彈。這一仗扭轉了東線戰局,從此北方完全掌握了主動權。 三是維克斯堡戰役。維克斯堡是控制密西西比河和西部鐵路網的戰略要地,南軍在此嚴密設防,號稱「南方的直布羅陀」。北軍幾次進攻都失利了。從1863年2月開始,格蘭特率3個軍團7萬多人圍攻此堡。因敵工事堅固,幾次進攻受挫。格蘭特便採取圍困戰術,切斷了敵軍所有的供應線。經過幾個月圍困,堡內敵軍彈盡糧絕,連貓、老鼠都被吃光了。 北軍又連續47天炮轟,迫使南軍7月4日舉白旗投降。北軍共俘敵3.7萬,內有15名將軍,繳獲大炮172門。至此,北方控制了密西西比河,將南方領土一切兩半。 三次大戰後,南軍氣數已盡,北軍士氣越來越高,不斷發起強大攻勢。1863年11月,又取得查塔努加戰役勝利,擊潰南軍4.6萬,向南方後方進攻的大門敞開了。 1864年,北軍向南方發起三路攻勢。在東戰場,格蘭特採用消耗戰略,經荒野戰役、冷港會戰,使李軍團主力消耗殆盡,損失3.2萬,再無力進攻了。在西線,謝爾曼長途奔襲敵後方。他指揮10萬大軍插入南方腹地,9月攻佔南方最大工業城市亞特蘭大。從11月15日起,又挑選6.2萬精兵,發起「向海洋進軍」,一個多月大軍長驅300多英里,所到之處,實行「三光」政策,燒燬種植園、城鎮和村莊,摧毀工廠企業,連鐵軌都拆下來弄彎。南方到處火光沖天,一片廢墟。12月21日大軍攻佔了薩凡納,完成了摧毀南方後方的任務。與此同時,北方海軍也對南方實行「窒息式封鎖」,完全切斷了南方對外聯繫。 1865年,南方已山窮水盡,瀕臨崩潰的邊緣。北軍從陸海兩個方向發起最後攻勢,北軍攻克重鎮彼得斯堡和南方首都裡士滿,李軍還剩不到3萬殘兵敗將,4月9日被迫向格蘭特投降。不久,南方殘軍17萬全部放下武器。在北方取得勝利的時刻,南方奴隸主分子暗殺了林肯總統。但這一垂死掙扎挽救不了南方失敗的厄運。 美國內戰以北方勝利、南方奴隸制度的滅亡而告終。北方勝利的原因,是由於林肯能順應歷史潮流,採取解放黑人等一系列革命措施,調動了北方廣大人民和黑人的積極性,同時國際正義力量的大力支援,南北方經濟力量的懸殊也是北方勝利的重要因素。 這場戰爭具有現代總體戰爭的許多特點:雙方均實行徵兵制,共動員了400萬人參戰;雙方均動員全部人力物力投入戰爭;戰爭目標不僅要消滅對方,而且要摧毀對方的社會經濟制度,徹底征服對方;雙方共死亡62萬人,其中北方36萬,南方26萬,傷者百萬以上,耗資250億美元。損失之大,消耗之嚴重,均為近代戰爭之首。此外,戰爭中廣泛使用了最新的科技成果,如無線電報、裝甲列車、卡賓槍、開花炮彈、照相偵察、高空氣球、裝甲艦、水雷、潛水艇、掃雷裝置,等等。這些使戰爭面貌大為改觀,後勤供應也更為複雜。 因此這場戰爭在軍事史上佔有顯著地位,被稱為「第一次現代戰爭」。 美國內戰是美國歷史上的第二次革命,內戰為美國資本主義的高速發展開闢了道路,正如列寧所指出,它具有「極偉大的、世界歷史性的、進步的和革命的意義」。 ------------------ 一鳴掃瞄,雪兒校對 |
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