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拿破侖戰爭期間,俄法兩軍於1812年9月7日,在莫斯科以西124公里的博羅季諾村附近進行了一次重大會戰。 1812年夏,拿破侖從法國本土及其歐洲盟國與附庸國中徵集了一支60餘萬人的大軍,決心入侵俄國,以圖稱霸歐洲。 6月24日,法軍進入俄境,第一批三個集團近45萬人,很快深入俄國內地。戰爭初期,俄軍面對法軍咄咄逼人的攻勢,被迫撤退,沿途進行堅壁清野,以阻滯法軍前進。8月16—18日,俄法軍在斯摩稜斯克激戰。俄軍抵擋不住法軍進攻的銳勢,放棄斯摩稜斯克,向莫斯科撤退。8月29日,新任俄軍總司令庫圖佐夫抵達前線,率軍繼續後撤。 9月3日,俄軍在博羅季諾附近預先選定陣地,以切斷法軍通往莫斯科的兩條主要通道,庫圖佐夫決心依托陣地與拿破侖軍隊進行一次決戰。9月4日,庫圖佐夫向亞歷山大一世報告說,陣地選在莫扎伊斯克前方的博羅季諾村。博羅季諾陣地正面寬8公里,前沿位於馬斯洛沃、戈爾基、博羅季諾、謝苗諾夫斯科耶一線;右翼在馬斯洛沃村附近,緊靠莫斯科河;左翼與難以通行的烏季察森林相連;中央以庫爾干納亞高地為依托;後方有森林和灌木林,便於隱蔽配置軍隊和實施機動。陣地構築有完備的工事,迫使法軍在對其不利的地形上與俄軍交戰。 9月7日,雙方激戰開始。拿破侖率法軍(約13萬人)向俄軍(約12萬人)發起猛烈進致,交戰開始時,俄軍在炮兵方面,特別是在大口徑火炮方面略佔優勢。俄軍有火炮640門,法軍有火炮587門。庫圖佐夫的作戰企圖是,以積極防禦的手段盡量殺傷敵人,改變敵我力量對比,為爾後交戰和殲滅法軍保存實力。拿破侖的戰略主張,是以一次總決戰粉碎俄軍。面對俄軍的防禦,法軍難以從兩翼包抄,決定在博羅季諾會戰中採取正面突擊,以求在狹窄地段上突破俄軍防線,揳入俄軍後方,將俄軍逼至莫斯科河加以殲滅,從而打開通向莫斯科的大門。 在博羅季諾會戰前,俄法軍於9月5日,為爭奪多面堡展開激戰。結果,俄軍頑強抗擊了法軍的進攻,為俄軍贏得了在主陣地完成防禦的時間。 9月7日拂曉,博羅季諾會戰以雙方炮戰開始。法軍向博羅季諾村發起進攻。在法軍優勢兵力的猛攻下,俄軍渡過科洛查河,退守防禦。法軍尾隨其後渡河,遭俄軍反衝擊,受重創,一部被迫退守科洛查河西岸。清晨6時許,法軍開始向俄軍防守的巴格拉季昂稜堡進行衝擊。7時,法軍再次發起進攻,攻佔了左面一個稜堡,俄軍以勇猛的反衝擊將其擊退。 雙方遂派增援部隊。8時,法軍對巴格拉季昂稜堡發起第三次衝擊,攻佔了左右兩座稜堡。從9時至11時,法軍先後四次對稜堡發起衝擊,均未奏效。12時許,法軍開始了對稜堡的第八次衝擊。拿破侖以4.5萬軍隊和400門火炮對付在狹窄地段(1.5公里)上的俄國1.8萬軍隊和300門火炮。雙方短兵相接,戰鬥十分激烈。俄軍巴格拉季昂將軍在一次激戰中,身負致命重傷。最終,法軍奪得陣地,遂佔領博羅季諾。 拿破侖由於不敢輕易將最後的預備隊——近衛軍投入戰鬥,因而無力擴張戰果。俄軍頑強抵抗,由於無法補充軍隊的損失,不能投入全部預備隊,只得撤回內地,敞開了莫斯科的大門。拿破侖於9月14日進入莫斯科。 此役雙方損失慘重:俄軍傷亡5.2萬人,法軍傷亡5萬以上(一說俄軍4.4萬人,法軍3萬餘人)。博羅季諾會戰,雙方未能決出真正的勝負,但為俄軍消耗法軍和轉入反攻創造了條件。 在博羅季諾會戰中,俄國庫圖佐夫將軍顯示出高超的作戰指揮藝術。俄軍戰鬥隊形成縱深配置,戰鬥隊形的總縱深為3—4公里,步兵同騎兵和炮兵之間配合密切,保障了防禦的堅固性;俄軍各部隊擁有較強的預備隊並建立有總預備隊。 庫圖佐夫十分重視預備隊和總預備隊的作用,指出「預備隊盡可能保存得久一些,因為一個將軍,只要他手中還握有預備隊,就不會戰敗」。在會戰中,雙方戰鬥隊形編成基本相同,顯示了縱隊和散開隊形戰術的特徵;在衝擊或反衝擊之前,巧妙使用炮兵,先以炮兵火力進行猛烈射擊,實施火力準備,而後再以密集的步兵和騎兵隊形實施突擊。 俄軍撤回內地後,積聚力量,為轉入反攻創造條件。10月18日,俄軍開始反攻;19日,法軍撤出莫斯科,爾後節節敗退。法軍11月的維亞濟馬交戰失利,對其士氣影響極大,加速了法軍的瓦解。戰至12月,法軍幾乎全軍覆滅。拿破侖的侵俄戰爭,以喪失50多萬人的慘敗而告終。 博羅季諾會戰對俄國1812年衛國戰爭的整個進程有重大影響。雖然沒有直接導致戰爭進程發生根本性轉折,但標誌拿破侖軍隊覆滅的開始。拿破侖後來曾寫道:「在我一生的作戰中,最令我膽戰心驚的,莫過於莫斯科城下之戰。作戰中,法軍本應取勝,而俄軍卻博得了不可戰勝的權利。」 ------------------ 一鳴掃瞄,雪兒校對 |
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