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羅馬內戰是公元前1世紀40—前30年代羅馬奴隸制國家內部為爭奪政權和建立軍事獨裁而進行的一場戰爭。戰爭的發動者是羅馬晚期共和國時期著名的「前三頭」和「後三頭」。羅馬內戰的結果是屋大維最終獲勝並開創了朱裡亞·克勞狄王朝,當上了羅馬帝國的第一個皇帝。羅馬內戰的結束是羅馬共和國解體和羅馬帝制全面建立的標誌。 公元前146年,羅馬進入晚期共和國時期。這一時期羅馬出現全面危機,奴隸起義風起雲湧,平民運動一浪高過一浪,社會矛盾和階級矛盾極其尖銳和複雜。這種危機的集中表現形式是政體危機,也就是說,由於奴隸制發展達到高峰,共和制統治形式已經過時,帝制的建立是適應奴隸制發展的必然要求。但由於羅馬共和國已為元老貴族盤據壟斷,改制之爭阻力極大,延續甚久,流血甚多。公元前133—前121年格拉古兄弟的民主改革遭到元老貴族的猛烈攻擊,並在失敗後遭到反動貴族的瘋狂屠殺。這次改革雖然失敗,但卻揭開了羅馬內戰時代的序幕。元老貴族既已首先使用暴力屠殺群眾,以後當會變本加厲大開殺戒,而反元老勢力也會以兵戎相見,由內爭轉入內戰。此後反元老勢力仍繼續改革派的傳統,發出了平民運動的號召。但反元老鬥爭所擔負的歷史使命卻不是平民要求的平分土地、維護小農之類,而是打擊元老貴族、改變共和體制、建立軍事獨裁和皇帝統治的羅馬帝國。正是在晚期羅馬共和國危機重重、內部鬥爭不斷激烈的形勢下,湧現出了眾多的英雄人物。 公元前138—前132年和公元前104—前101年的兩次西西里奴隸起義和公元前73—前71年的偉大的斯巴達克起義極大地震撼了羅馬統治階級,沉重摧毀了元老貴族不可一世的軍政勢力,為騎士和平民等反元老勢力的抬頭創造了條件。當元老們無人敢出頭擔任執政官時,正是其他勢力乘虛而入的機會。就在此時,克拉蘇斯取得執政大權,愷撒等人也從此東山再起,客觀上推動了帝制取代共和制的歷史轉變。 公元前60年,步入政壇的三位新生實力派人物愷撒、克拉蘇斯和龐培組成「前三頭同盟」。公元前58年,愷撒出任高盧總督,並在長期的高盧戰爭中積蓄了實力。公元前53年,克拉蘇斯在與安息作戰中陣亡,於是三頭先去其一,愷撒與龐培對抗之勢日趨明顯。高盧戰爭結束後,愷撒寫成《高盧戰記》一書在羅馬廣為散發,向公民宣傳他的赫赫戰功。更重要的是他已掌握了空前強大的實力,有久經征戰的10個軍團在他麾下,更有在高盧戰爭中掠奪的巨額財富供他在羅馬網羅黨羽、收買群眾。這樣的形勢使龐培同元老院的聯合更為緊密,他們把打擊目標集中在愷撒及其黨羽身上。公元前50年,元老院和龐培作出決定,愷撒應在第二任高盧總督期滿時(前49年3月)交出兵權,解職回國。這等於公開宣佈了「三頭同盟」的決裂。愷撒回信要求龐培也放棄兵權,否則決不服從,並不惜兵戎相見。元老院視此信為戰書,立即在前49年元旦決定愷撒應立即卸任。愷撒派的保民官安東尼等對此行使否決權不成反遭迫害,被迫逃往愷撒在山南高盧(北意大利)的軍營,羅馬內戰一觸即發。元老院馬上宣佈愷撒為公敵,全國處於緊急狀態,授命龐培召集軍隊保衛羅馬,不久內戰正式開始。 愷撒聽安東尼等匯報情況後,不顧只有1個軍團留在身邊的險境,毅然出擊,於公元前49年1月率軍越過意大利和高盧諸省的交界線盧比孔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直撲羅馬。 這是歷史上一次著名的把握關鍵、當機立斷、迅猛出擊的軍事行動,「越過盧比孔」遂成形容當機立斷、義無返顧行動的典故。 龐培估計,一經宣戰,雙方集結部隊尚需時日,因此對愷撒跨越盧比孔的閃電行動毫無戒備。愷撒進軍勢如破竹,龐培和元老貴族措手不及、無力抵抗,倉皇逃往希臘。攻佔羅馬後,愷撒決定殲滅龐培留在西班牙的主力(7個軍團),以保障後方安全和掌握戰略主動權。他率領6個軍團進軍西班牙,失去首領的龐培軍團未作認真抵抗即繳械投降,愷撒佔領了整個西班牙。 為準備決戰,凱撒推行各省居民和羅馬人權利平等的政策,擴大了自己的社會基礎。他的軍隊猛增至18個軍團,而龐培在希臘總共只有9個軍團。但是擁有東方廣大地盤的龐培在兵員數量和軍需儲備上仍居優勢,並且掌握著制海權。公元前49年11月,愷撒率領7個軍團出其不意地在希臘登陸,開始東征。但他的另一支遠征軍(4個軍團和1個騎兵隊)由於敵人控制海面未能按時登陸,直到公元前48年春才同愷撒會合。遺憾的是,龐培貽誤戰機,未能各個殲滅愷撒軍隊。部隊會合後,愷撒把龐培的幾個軍團圍困在第拉希(今阿爾巴尼亞的都拉斯)的築壘兵營裡。但歷時3個月的圍困並未成功,只好撤到色薩利。龐培見敵退去,立即率軍追擊,雙方於公元前48年8月在法塞拉斯進行了一場決戰。愷撒以伏兵3000突然猛擊龐培的精銳騎兵,導致敵左翼潰散,而龐培督師不力,未能及時鞏固中軍組織反擊,終於一敗塗地。龐培兵敗逃往埃及,不久被人殺死。龐培死後3天,愷撒追擊龐培軍團在埃及登陸。他捲入了埃及內訌,打敗了托勒密國王的部隊,立克列奧帕特拉王后為國王。小亞的米特拉達蒂之子叛亂,愷撒馳援其地立奏凱歌。歷史上留下了他那句「我來到了、我看見了、我勝利了」的名言。公元前46年,愷撒再次在非洲登陸,並在塔普蘇斯城附近擊潰貴族派軍隊。接著他又揮師西班牙,在公元前45年的孟達一戰中擊敗龐培兩個兒子的部隊,從而勝利地結束了內戰。 羅馬內戰的第一階段以愷撒擊敗龐培和元老貴族軍隊而告結束。戰爭的結果是愷撒建立了個人的軍事獨裁政權。他不僅被選為終身獨裁官,而且還擁有統帥、大教長和祖國之父等尊號,集一切大權尊榮於一身,是名副其實的軍事獨裁者,或者說是羅馬歷史上第一個皇帝。日後西方歷史上即以愷撒作為帝王的同義詞,俄國沙皇之「沙」字即源於此。然而他的獨裁未能完全消除共和傳統的習慣勢力,他未料到元老院的舊元老已利用這種傳統勢力把他的一些親信轉變為共和派,並在反對獨裁、恢復共和的旗幟下密謀將其殺害,也未料到他和埃及女王克列奧帕特拉的婚姻和生下的兒子愷撒里昂成為敵人大肆利用的醜聞。公元前44年3月15日,愷撒的一位親信布魯圖斯與同夥卡西烏斯在元老院會議廳向愷撒連刺23劍,一代天驕就這樣死於親信的劍下。 愷撒死後,安東尼成為愷撒派主要頭目,他出兵鎮壓了因愷撒葬禮而引發的平民和奴隸暴動。由於安東尼領導下的愷撒派缺乏對奪權鬥爭的統一籌劃,以「羅馬散文泰斗」西塞羅為首的元老院的地位有所增強。加之這時愷撒的養子屋大維、一位年僅18歲的青年突然步入羅馬政壇,也給元老院以可乘之機。屋大維是愷撒的甥孫(其姊之孫),在愷撒遺囑中被定為繼承人,得其遺產四分之三。安東尼和愷撒派的將領對這個從外地聞訊趕來奔喪的青年人相當輕視,然而屋大維卻非同凡響,膽略兼備。他知道愷撒的聲望和財產已成為自己的有力武器,遂大加利用,收攬人才,擴充實力,拉攏民眾,居然頂住安東尼的排擠打擊而自立門戶,西塞羅和元老院也從此對他另眼相看,並利用他對抗安東尼。 公元前43年春,安東尼在出任高盧總督的要求遭元老院拒絕後,馬上訴諸武力。他派兵搶印奪權,將原高盧總督圍於穆提那城。元老院即和屋大維一起出兵解圍,安東尼敗退出北高盧,和愷撒派另一重要將領雷必達聯合。屋大維得勝後受到元老院排擠,多次要求擔任執政官皆遭拒絕,只好兵臨羅馬強行當上執政官。在這種情況下,屋大維、安東尼和雷必達終於在公元前43年秋結成「後三頭同盟」。三方協議分治天下5年:安東尼統治高盧,屋大維控制非洲、西西里和撒丁尼亞,雷必達得西班牙,意大利和羅馬由3人共治,東方處於殺害愷撒後逃亡的共和派布魯圖斯手中,歸安東尼和屋大維處置。這一分治協議由羅馬公民大會予以批准,並獲得「建設國家的三頭」之銜,在5年內有處理國務的全權,可見共和制已名存實亡。後三頭當權後立即對共和派展開大屠殺和清洗,以西塞羅為首的元老貴族幾乎被斬盡殺絕。公元前42年,安東尼和屋大維進軍希臘,與布魯圖斯在腓力庇展開決戰,布魯圖斯不敵自殺身亡,共和派從此永遠退出了羅馬政壇。公元前40年,後三頭再次劃分勢力範圍:安東尼統治東部,屋大維統治意大利和高盧,雷必達統治北非。屋大維坐鎮羅馬,有近水樓台之利,逐漸和元老、騎士等上層統治分子取得妥協,又以公民領袖自居,漸漸積累了雄厚的實力。 公元前36年,屋大維肅清了龐培之子小龐培在西西里和撒丁尼亞的勢力,又解除了雷必達的軍權,只為他保留大教長的虛銜,二頭鼎立遂變成兩雄對峙。安東尼繼承了愷撒的弱點,在東方步愷撒後塵,正式與克列奧帕特拉結婚,迷戀姿色,宣稱要把他治下的領土賜予克列奧帕特拉之子,這些醜聞為屋大維反對安東尼提供了最好的炮彈。公元前32年三頭分治協議5年期滿之時,遂變成屋大維和安東尼公開決裂的起點。屋大維以武力迫使親安東尼的兩位執政官和300名元老東逃,並讓元老院和公民大會宣佈安東尼為「祖國之敵」,向埃及女王宣戰。羅馬內戰的第二階段正式開始。 公元前31年9月,屋大維與安東尼大戰於希臘的阿克興海角。此役雙方旗鼓相當,交戰初期勝負難分,但督戰的克列奧帕特拉卻在戰鬥最激烈時率埃及艦隊撤退回國,安東尼跟蹤而去,全軍遂告瓦解。阿克興的勝利奠定了屋大維主宰帝國全境的權勢,成為愷撒事業的真正繼承人。公元前30年夏,屋大維進軍埃及,包圍亞歷山大裡亞,安東尼伏劍自刎,克列奧帕特拉被俘後仍想施展故技迷惑屋大維,但屋大維作為愷撒的繼承人並未繼承愷撒迷戀美色的弱點,克列奧帕特拉悲歎自己「無用武之地」,只好自殺。托勒密王朝滅亡,埃及被並入羅馬。公元前27年,屋大維獲得元老院贈予的「奧古斯都」尊號,從此以羅馬帝國的誕生結束了晚期羅馬共和國的內戰。 羅馬內戰揭開了羅馬歷史新的一頁,使羅馬奴隸制從共和發展到帝制的新階段。這次內戰對於推動軍事學術的發展起了很大的作用。特別是尤利烏斯·愷撒將羅馬軍事藝術推向巔蜂。愷撒是羅馬最傑出的軍事家和統帥,他善於根據政治、經濟和軍事的不同形勢來指導戰爭,在解決重大的戰略問題時具有遠見卓識。他和他的繼承者屋大維在戰略上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具有敏銳的政治頭腦,能從政治的全局高度把握軍事問題,實現了政治目標同軍事手段的完美結合。 在戰略戰術方面,愷撒善於選擇主要突擊方向,巧妙地分割敵軍,將其各個擊破。他在迅猛、大膽、機動地迎擊敵軍時,通常集中兵力狠狠打擊敵人某一側翼;在戰鬥隊形中通常留有強大的預備隊。預備隊作為戰鬥隊形的重要組成部分,用來加強部隊在主要方向上的突擊力量、實施決戰和擴張戰果,這是軍事學術史上的創舉。 ------------------ 一鳴掃瞄,雪兒校對 |
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