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的槍聲打破了北京紫禁城往日的寧靜。為了對付武昌起義,在武漢三鎮被起義軍攻佔的第二天,清政府即命令陸軍大臣蔭昌率領由部分北洋新軍組成的第一軍,日夜兼程地南下鎮壓武昌起義;另一部分北洋新軍組成第二軍,在軍咨府正使馮國璋統領下,作為預備隊,聽候調遣。這些北洋新軍都是袁世凱一手編練的,當然不會聽從蔭昌的指揮,所以軍隊的行動非常遲緩。內閣總理大臣奕劻和協理大臣那桐、徐世昌感到形勢的嚴重,一再上奏清廷,要求再起用袁世凱。帝國主義列強也竭力催促清政府重用袁世凱。在這內外一片「非袁莫屬」的叫嚷聲中,攝政王載灃不得不在10月14日頒布諭旨,授予袁世凱湖廣總督,兼督辦「剿撫」事宜,負責指揮湖北全省的軍隊和各路援軍。老奸巨猾的袁世凱認為湖廣總督的職權太小,便以「足疾未癒,難肩重任」為借口,拒絕了清政府的這一任命。 袁世凱不出山,北洋新軍當然不肯賣力。起義軍的不斷進攻和北洋新軍的潰退,給袁世凱抓到與清政府討價的好機會。清朝的達官貴人,川流不息地進出河南彰德洹上村袁府。 蔭昌由於指揮不動馮國璋等人統率的北洋新軍,也特地跑到袁府去「促駕」。馮國璋專程去彰德晉見老上司,袁世凱要他慢慢走,等等看,不宜立即採取軍事行動。10月20日,皇族內閣的協理大臣徐世昌奉命到袁府探聽價碼,袁世凱提出六條要求,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組織責任內閣、授予他指揮水陸各軍及軍隊編制的全權和供給充足的軍費。袁世凱還讓徐世昌轉告清廷當權者,當年說我袁某人有「足疾」,把我趕下台。 現在,不答應這些條件,就別想我袁某的「足疾」會好起來。 袁世凱穩坐釣魚台漫天要價,帝國主義列強連忙幫腔,它們抱怨清政府不該只給袁世凱一個總督職位,而應讓他出來組織內閣。在內外的壓力下,清政府於10月27日發出「上諭」,授予袁世凱欽差大臣,節制前線水、陸各軍的權力。 袁世凱本想要足了價錢再出山,但由於革命形勢發展迅速,使他也不安起來了。於是,他表示接受欽差大臣的任命。 10月30日,他從彰德老家趕到信陽,立即指令馮國璋加速進攻。11月2日,北洋軍攻下漢口,革命軍被迫退守漢陽。 11月1日,清廷宣佈解散皇族內閣,改任袁世凱為內閣總理大臣,要求袁盡快回京籌組所謂「責任內閣」。袁世凱於11月13日到達北京,16日組織了新內閣。不久,袁世凱又在帝國主義列強的支持下,迫令攝政王載灃辭職,退居藩邸。 就這樣,清政府的軍政大權全部落到了袁世凱手中。 袁世凱在同清政府討價的同時,又積極拉攏軍政府都督黎元洪,提議雙方停戰,「和平了結」。11月2日,清軍攻佔漢口後,袁世凱又提出立即進行和談。頭兩次談判,因袁世凱一方堅持君主立憲而破裂。11月27日,清軍攻陷漢陽,威脅武昌。在英國駐華公使朱爾典的調停下,南北雙方同意和議。南方代表伍廷芳和北方代表唐紹儀從12月18日到31日在上海舉行了五次會談。主要問題是實行君主立憲還是民主共和。在這個問題上,袁世凱本無成見,他的目的只是竅取政權。所以,當他12月27日接到在上海的談判代表唐紹儀關於「不承認共和,即無法開議」的電報時,喜出望外,當天就要求清廷召集宗室王公,對國體問題表態。在28日的御前會議上,清廷被迫同意召開國會討論國體問題。31日,南北雙方決定1912年1月8日在上海召開國民會議。至此,議和談判似乎即將告成,袁世凱深表滿意,準備爬上臨時大總統的寶座了。 就在這時,南方各省代表決定在南京成立臨時政府,推舉孫中山為臨時大總統,使袁世凱受到猛烈的一擊。在「南北議和」的策略受挫後,袁世凱又使出了「搶奪臨時大總統」的策略。帝國主義列強也對革命黨人施加壓力。 面對國內外反動勢力的戰爭叫囂和鼓噪,孫中山無法頂住中外反動勢力的壓迫,也無力衝破革命陣營內部妥協勢力的包圍,被迫於1912年1月15日致電和談代表伍廷芳,要他轉告袁世凱,「如清帝實行退位,宣佈共和,則臨時政府決不食言,文即可正式宣佈解職」。 野心勃勃的袁世凱見大總統的寶座可以搶到手,便馬上轉手利用革命的威勢向清廷「逼宮」。1月16日,袁世凱率全體閣員上奏,要求皇太后和皇上召集皇族密開會議,統籌全局,速定方針。隆裕太后接到奏折後,即於17日和18日連開皇族御前會議討論。在會上,只有奕劻和溥倫等少數人讚成共和,良弼、鐵良、載灃等多數人極力反對,爭吵不休。袁世凱得此消息,一面上奏折進行威嚇和引誘,說革命軍勢力很大,如長此拖延,皇室指日可滅;如不趕快贊成共和,則優待皇室的條件就不一定有保證了;一面派趙秉鈞、胡惟德和梁士詒為代表,列席隆裕太后19日召開的第三次御前會議,在會上進行威逼和誘騙。趙秉鈞秉承袁世凱的意旨,提出了一個方案,主張同時取消南京臨時政府和北京君主政府,在天津另組一個統一政府。袁世凱本想以這種方法達到既迫清帝退位,又推倒南京臨時政府的目的,由他獨掌大權。袁世凱這個一箭雙鵰的把戲,結果弄巧成絀,清朝的王公貴族幾乎一致反對,連溥倫也站到了反對共和的王公貴族一邊。良弼等「宗社黨」分子在會後積極活動,準備組織新內閣,取代袁世凱。 南京臨時政府也反對袁世凱一夥提出的在天津組閣的方案,立即打電報給袁世凱,提出四項條件:一、清帝退位,放棄一切主權;二、清帝不得干預臨時政府組織事宜;三、臨時政府地點須在南京;四、孫總統須俟列國承認臨時政府,國內改革成功,和平確立,方行辭職;袁世凱在孫總統解職以前,不得干預臨時政府一切之事。1月22日,孫中山又發表聲明:「文前此所云於清帝退位時,即辭臨時大總統之職者,以袁世凱斷絕清政府一切關係,而為中華民國之國民,斯時乃可舉袁為總統也。」並且把南北議和的真相公諸全國。貴族少壯派看到孫中山的聲明後,對袁世凱更加憤恨,指責袁世凱欺負孤(指宣統皇帝)寡(指隆裕太后),甘當王莽後裔。 陰險狡詐的袁世凱沒想到竟兩面受挫,十分狼狽。他為擺脫窘境,立即在暗中加緊,「逼宮」的步伐。在袁世凱的授意下,不少省督和駐外官員紛紛電奏,要求清廷實行共和。1月26日,良弼在回家途中又被革命黨人彭家珍炸死,更使王公貴族惶惶不安。1月29日和30日,清廷連開御前會議,決定「遜位」以取得優待條件。隆裕太后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下,於2月3日授予袁世凱全權,要他同南京臨時政府磋商退位條件。袁世凱於當天打電報催伍廷芳將優待清室條例速定下來。 2月5日,南京參議院通過優待條例和張謇起草的《清帝退位詔書》。 經過南北雙方的多次磋商,於2月9日確定了「優待條件」八項,規定清帝退位後,其尊號仍存不廢,中華民國以待各外國君主之禮相待;退位後的清帝費用每年400萬元,由中華民國撥給;清帝暫住紫禁城,日後移居頤和園,侍衛人員照常留用;其宗廟陵寢,由中華民國酌設衛兵妥慎保護;其奉安典禮,仍如舊制,所有實用經費由中華民國支付;其原有之私產,由中華民國負責保護等。隆裕太后接受了這些「優待條件」,於2月12日(清宣統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頒發《清帝退位詔書》,宣佈清帝遜位。 清帝遜位,宣告了在中國大地實行了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的結束。但由於帝國主義列強的支持和軟弱的資產階級革命派的妥協退讓,使大地主大買辦階級的政治代表袁世凱的篡權活動得到初步實現。2月14日,孫中山向南京臨時參議院提出辭去臨時大總統職(4月1日正式解職)。2月15日,南京臨時參議院選舉袁世凱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3月10日在北京宣誓就職),執掌了全國大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並沒有改變。 ------------------ 一鳴掃瞄,雪兒校對 |
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