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成立,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但是,在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的支持下,革命果實很快被北洋軍閥頭子袁世凱所竊取,資產階級革命黨人不得不將臨時大總統一職讓出。這說明資產階級革命遠未取得成功。而袁世凱就任臨時大總統之後的所作所為,處處和中華民國的民主共和精神背道而馳。為保衛共和制度,以孫中山為代表的資產階級革命黨人決心發動討伐袁世凱的戰爭。1913年7月,討袁戰爭爆發,兩個月後失敗,史稱「二次革命」、「癸丑之役」、「贛寧之役」。 1912年3月10日,袁世凱在北京宣誓「發揚共和之精神,蕩滌專制之瑕穢,謹守憲法」,就任臨時大總統,任命唐紹儀為總理,負責組織第一屆內閣。但3個月後,袁世凱就違背誓言,置臨時約法關於臨時大總統公佈法律及命令須經國務員(包括國務總理及各部總長)副署才能生效的規定於不顧,拋開內閣私自任命官吏,破壞了責任內閣制,唐紹儀被迫辭職。這一事件表明,袁世凱擁護共和是假,行專制獨裁是真。以宋教仁為代表的一部分資產階級革命黨人,決心以政黨政治、議會政治來約束袁世凱,維護共和制度,於1912年8月將同盟會改組為國民黨。在1912年12月至1913年2月的第一次國會選舉中,國民黨獲得了莊倒多數的議席。宋教仁大受鼓舞,到處發表競選演說,宣傳資產階級政治思想,主張實行由多數黨組閣的政黨政治。宋教仁的活動,是對袁世凱獨裁專制的挑戰。於是,袁世凱於1913年3月20日派人將宋暗殺。 宋案的發生,使一部分革命黨人認清了袁世凱的真面目。 孫中山力主武力討袁,立即發動「二次革命」,但黃興、陳其美等人認為革命派兵力不足,不宜馬上行動,主張「法律解決」。革命黨人的猶豫不決,恰好為袁世凱進行戰爭準備提供了時間。袁世凱為鎮壓南方革命力量,不斷擴充北洋軍,大量購置軍火,舉借外債,於1913年4月同五國銀行團簽訂了借款2500萬英鎊的借款合同,作為鎮壓革命力量的經費。5月下旬,袁世凱在作好各種準備後,便向國民黨尋釁挑戰,攻擊孫中山、黃興只會「搗亂」,威脅說「彼等若果另組政府,我即敢舉兵征伐之」。6月,袁世凱下令免除革命黨人李烈鈞、胡漢民、柏文蔚3人都督職務。與此同時,命北洋軍沿京漢、津浦鐵路向南開進,實施他蓄謀已久的「武力統一」計劃。國民黨人再也不能猶豫,被迫應戰。 1913年7月12日,反袁最堅決的原江西都督李烈鈞根據孫中山的指示,從上海返回江西湖口,召集舊部,誓師起義,揭開了討袁戰爭的序幕。黃興也於7月14日趕到南京,迫使程德全宣佈江蘇獨立,又於7月15日組織江蘇討袁軍,誓師討袁。接著,安徽、上海、廣東、福建、湖南、四川等省區也相繼宣佈獨立,組織討袁軍,準備北上。主要戰場在江西、南京。 早在江西宣佈獨立之前,袁世凱即已派北洋軍第六師師長李純率部7000餘人進駐九江外圍。7月10日,李純部全部抵達長江南岸,佔據了九江外圍諸要點,形成了對九江城的包圍和對九江以南贛軍的進攻態勢。7月12日,李純部與贛軍林虎部交火。同日,李烈鈞就任江西討袁軍總司令。李烈鈞等擬定作戰計劃如下:將所有在贛北的軍隊分為左右兩軍,以林虎為左翼軍司令,進攻沙河至十里鋪一線之敵,得手後進取九江;以方聲濤為右翼軍司令,從姑塘進攻九江;以水巡總監何子奇為湖口守備司令,李烈鈞親往湖口督戰。贛軍的戰略意圖是奪取九江,消滅南犯之敵。 7月12日拂曉,林虎分兵兩路向沙河、十里鋪進攻。經過一晝夜戰鬥,林虎部奪占沙河鎮,進據銅鼓嶺、駱駝山等處炮台,初戰告捷。但駐守九江城內的贛軍行動不一,致使九江全城在開戰不久即為北洋軍佔領。此後幾天,雙方在九江南部一線展開爭奪,贛軍傷亡很大,士氣動搖。7月22日,北洋第二師師長王占元率主力抵九江。23日,抵達九江的第一軍軍長段芝貴發佈作戰命令,定於24日進攻湖口。25日,在北洋海軍和陸軍聯合攻擊下,湖口失守,李烈鈞率余部從水路退守吳城。方聲濤所部也於26日放棄姑塘陣地,退守吳城。30日,北洋軍攻佔林虎部堅守的藍橋,林虎部經德安退往建昌(今永修)。此後,北洋軍不斷向南推進,進逼南昌。 8月8日,北洋軍佔領吳城,李烈鈞率余部退往湖南。8月10日,北洋軍進佔建昌,林虎退往湖南。8月18日,南昌失陷,李烈鈞、林虎等見敗局已定,只得隻身潛赴上海,亡命海外,江西的討袁作戰至此失敗。 7月15日,黃興等人迫使江蘇都督程德全宣佈獨立,委黃興為江蘇討袁軍總司令,柏文蔚為臨淮關總司令,並咨委陳其美為駐滬討袁軍總司令。黃興發佈告將士檄文,命冷遹率第三師進攻徐州以北韓莊之北洋軍第五師;命第八師騎兵團長劉建藩率該師二十九團開赴徐州助戰。 7月16日晨,冷遹向韓莊進攻。袁世凱急命張勳軍和駐天津的第四師馳援韓莊。7月17日晨,北洋軍援軍趕到韓莊,冷遹寡不敵眾,向利國驛、孫莊退卻。7月18日,又退至柳泉。此後數日,江蘇討袁軍與北洋軍在利國驛展開激戰。江蘇軍兵單不支,退守徐州。北洋軍又派人策動冷遹部騎兵團團長張宗昌倒戈,從內部瓦解討袁軍。7月22日,由於張宗昌的倒戈,江蘇軍被迫放棄徐州,退往蚌埠。23日,袁世凱任命馮國璋為第二軍軍長,統一指揮江蘇方向的作戰。25日,馮國璋將北洋軍主力集中在徐州一帶,整修鐵路,調集糧彈,準備向南推進。 徐州作戰失利,使江蘇討袁領導機構進一步分化。程德全在上海發表通電,要求江蘇各師取消獨立,並要求黃興取消討袁名義。黃興見軍隊不服他調度,又缺乏足夠的餉彈供應,也失去信心,於7月28日棄職跑回上海。代理江蘇民政長蔡寅等人立即宣佈取消獨立,並電催程德全回寧。北洋軍趁此機會連續佔領淮陰、揚州、臨淮關、滁縣,進逼南京。 黃興出走,北洋軍壓境,南京城內動盪不安。時在鎮江運動討袁的國民黨激進分子何海鳴、韓恢、戴季陶、詹大悲等人見狀,相繼趕赴南京繼續領導討袁作戰。8月8日,何海鳴率第一師百餘人,佔據江蘇都督府,再次宣佈獨立,舉陳之驥為江蘇都督,自任江蘇討袁軍臨時總司令。陳之驥已投降袁世凱,於是設法拘捕何海鳴。10月10日,擁護討袁的部隊擊潰陳之驥的部隊,放出何海鳴。10月11日,江蘇第三次宣佈獨立,何海鳴仍被推舉為總司令。於是,何海鳴開始整頓南京各部隊,招募城內及各郊縣退伍官兵,決心固守南京。 8月8日,北洋軍張勳部與徐寶珍師佔領鎮江。13日,進抵高資、龍潭。14日,開始向明孝陵、紫金山和太平門進攻。 當日,張勳部攻佔了紫金山。8月17日,又攻佔天堡城。19軍,江蘇軍奪回天堡城,南、北兩軍反覆爭奪天堡城。21日午後,敵軍第四次奪占該城。 與進攻天堡城同時,張勳派主力猛攻太平門,被守軍打得大敗。張勳部又轉攻堯化門,也被守軍擊退。 當張勳部清軍向南京進攻時,馮國璋部也從西線向南京逼近。8月16日,馮部從滁縣開始渡江,向神策門(今中央門)、鐘阜門(今無此門)、太平門一帶攻擊前進。8月23日,馮軍一部進逼南京城下,進攻太平門,被守軍擊退。8月27日,北洋軍各部會攻南京,守軍頑強抗擊。9月1日上午,張勳部用炸藥炸開富貴山南側城牆,部隊蜂擁而入。馮國璋部在張勳部接應下從神策門、洪武門、太平門攻入城內。守軍與敵軍展開巷戰。下午,部分守軍叛變,引敵進佔總督府。何海鳴率部出聚寶門,退向雨花台,南京失陷。 江西、南京討袁失敗後,已獨立的各省紛紛宣佈取消獨立。歷時僅二個多月的討袁戰爭以國民黨方面的失敗而結束。 討袁戰爭是以孫中山為代表的資產階級革命黨人繼續高舉民主共和的旗幟,反對袁世凱獨裁專制的正義戰爭,是辛亥革命的繼續。但是,這次戰爭前後僅僅進行了兩個多月就失敗了,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於袁世凱掌握著中央政權,有一支裝備精良、訓練有素、數量眾多的反革命軍隊,而且事先就進行了充分的準備,總體實力超過了討袁軍;但另一方面,也有國民黨方面自身的原因。這主要表現在:一、國民黨方面對武力反袁這一方針認識遲遲沒有取得統一,行動遲緩,喪失了戰機。二、舉事倉促,缺乏周密準備。江西、南京是討袁的主要戰場,但兩地都是在準備不足的情況下,倉促發動,以致很快陷入被動。三、各獨立省份各自為戰,沒有建立起統一的、強有力的指揮機構,致使被敵各個擊破。四、軍隊素質差,戰鬥力不強。這一現象在江西、南京兩戰場都十分突出。討袁部隊中除少數部隊素質較好、戰鬥力較強外,多數部隊在強敵進攻面前非潰即降。五、少數討袁戰爭的領導者信心不足,遇到困難挫折即發生動搖,影響了士氣。 討袁戰爭的失敗,標誌著辛亥革命無可挽回地失敗了,中國歷史開始進入北洋軍閥統治的黑暗時期。 ------------------ 一鳴掃瞄,雪兒校對 |
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