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晉陽之戰,是春秋、戰國之際,晉國內部四個強卿大族智、趙、韓、魏之間為爭奪統治權益,兼併對手而進行的一場戰爭。是役歷時兩年左右,以趙、韓、魏三家聯合攜手,共同攻滅智伯氏,瓜分其領地而告終。它對中國歷史的發展具有較大的影響,因為在這場戰爭後,逐漸形成了「三家分晉」的歷史新局面,史家多將此視為揭開戰國歷史帷幕的重要標誌。 春秋以來長期延綿不斷的爭霸兼併鬥爭,嚴重地消耗了各大國的實力;而社會經濟、政治形勢的發展,又使各大國內部的各種矛盾日趨尖銳,各大國都感到難以為繼。而各小國久苦於大國爭霸戰爭帶來的災難,更希望有一個和平的喘息間歇。在這種形勢下,弭兵之議隨之而起。向戍弭兵就標誌著大國爭霸戰爭從此接近尾聲,各國內部的傾軋鬥爭上升為當時社會的主要矛盾。 歷史進入了春秋晚期。這一時期社會政治生活的主要形式,是諸侯國中卿大夫強宗的崛起和國君公室的衰微。當時各大國的諸侯,均被連綿不斷的兼併、爭霸戰爭拖得筋疲力竭,這樣就給各國內部的卿大夫提供了絕好的機會,得以搾取民眾的剩餘勞動積累財富和損公室利民眾的方式收買人心。這種情況的長期發展,使得一部分卿大夫逐漸強大起來,西周時期「禮樂征伐自天子出」的政治格局,在春秋前中期一變為「禮樂征伐自諸侯出」,這時乃再變為「自大夫出」了。 強大起來的卿大夫之間,也不可避免地互相兼併,進行激烈的鬥爭。這在晉國表現得最為典型。在那裡,首先是十多個卿大夫的宗族的財富和勢力一天天擴展,而其互相兼併的結果,則只剩下韓、魏、趙、智、中行、范六大宗族,是為「六卿」。這時,晉君的權力已基本被剝奪,國內政治全由「六卿」所主宰。爾後,「六卿」之間又因瓜分權益產生矛盾而進行火並,火並導致范、中行兩氏的覆滅。晉國於是只剩趙、韓、魏、智四大貴族集團。可是「四卿」之間也不能相安,更大的衝突很快就來臨了,這樣,便直接導致了晉陽之戰的爆發。 翦滅范、中行兩氏之後,智氏的智伯瑤專斷了晉國的國政,在四卿中具有最雄厚的實力。智伯瑤是一個沒有政治眼光、貪得無厭的貴族,這時,就憑藉自己的優勢地位,強行索取韓氏和魏氏的萬家之縣各一。韓康子、魏桓子無力同智伯瑤抗爭,只好被迫割讓自己大片領地獻給智氏。智伯此舉得手後,得隴望蜀,又把矛頭指向了趙襄子,獅子大開口向趙襄子索取土地。趙襄子不甘心受制於智伯,就堅決拒絕了智伯索地的無理要求。 趙襄子不屈服的態度大大惹怒了智伯。他乃於周貞定王十四年(公元前455年)大舉發兵攻趙,並脅迫韓、魏兩氏出兵協同作戰。趙襄子見三家聯軍前來進攻,自度寡不敵眾,便採納謀臣張孟談的建議,選擇民心向趙,並預有準備的晉陽城(今山西太原西南)進行固守。 智伯統率三家聯軍猛攻晉陽三月不下,又圍困一年多未克。聯軍頓兵堅城之下,漸漸趨於被動。而晉陽城中軍民卻是同仇敵愾,士氣始終高昂。智伯眼見戰事拖延兩年而進展甚微,不禁焦急萬分。他苦苦思索,終於想出引晉水(汾水)淹灌晉陽城的計策,企圖用它來攻破晉陽堅城。 於是,智伯命令士兵在晉水上游築壩,造起一個巨大的蓄水池,再挖一條河通向晉陽城西南。又在圍城部隊的營地外,築起一道攔水壩,以防水淹晉陽的同時也淹了自己的人馬。工程竣工後,正值雨季來臨,連日大雨不止,河水暴漲,把蓄水池灌得滿滿的。智伯下令,掘開堤壩,一時間大水奔騰咆哮,直撲晉陽城。很快地晉陽全城都被浸沒在水中了。城內軍民只好支棚而居,懸鍋而炊,病餓交加,情況十分危急。 但儘管這樣,守城軍民始終沒有動搖鬥志,仍堅守著危城。 韓、魏參與攻打趙氏,原先就是出於被脅迫,這時對智伯的殘暴更有了親身的感受,開始感到趙如果滅亡後,自己也難免落得被兼併的下場,於是便對作戰行動採取消極應付的態度。趙襄子看出了韓、魏兩氏與智伯之間這種滋長中的矛盾,決心巧妙加以利用。便派遣張孟談乘夜潛出城外,秘密會見韓康子和魏桓子,用唇亡齒寒的道理,說服韓、魏兩家暗中倒戈。 趙、韓、魏三家密謀聯合就緒後,便在一個約定的夜間展開軍事行動:趙襄子在韓、魏的配合下,派兵殺死智伯守堤的官兵,掘開了衛護堤壩,放水倒灌智伯軍營。智伯的部隊從夢中驚醒,亂作一團。趙軍乘勢從城中正面出擊,韓、魏兩軍則自兩翼夾攻,大破智伯軍,並擒殺智伯本人。三家乘勝進擊,盡滅智氏宗族,瓜分其土地。為日後「三家分晉」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晉陽之戰中,趙襄子善於利用民心,激發士氣,挫敗了智伯圍攻孤城、速戰速決的企圖;當智伯以水灌城,守城鬥爭進入最艱巨的階段時,趙襄子及守城軍民又臨危不懼,誓死抵抗,並利用韓、魏與智伯的矛盾,加以爭取,瓦解智伯的戰線,使其陷於徹底的孤立,為爾後的決戰創造了有利的態勢。當「伐交」鬥爭取得成功後,趙襄子又能制定正確的破敵之策,巧妙利用水攻,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用水倒灌智伯軍營,予敵以出其不意的打擊。並及時把握戰機,迅速全面出擊,取得了聚殲敵人的徹底勝利。由此可見,趙襄子在晉陽之戰中表現出卓越的政治、外交、軍事才能,不愧為當時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 智伯的失敗,在很大程度上是他咎由自取。他恃強凌弱,一味迷信武力,失卻民心,在政治上陷入了孤立。四面出擊,到處樹敵,在外交上陷入了被動。在作戰中,他長年頓兵於堅城之下,白白損耗許多實力;他昧於對「同盟者」動向的瞭解,以至為敵所乘。當對方用水攻轉而對付自己時,又驚恐失措,未能隨機應變,組織有效的抵禦,終於身死族滅,一敗塗地,為天下笑。 ------------------ 一鳴掃瞄,雪兒校對 |
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