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島夷志略》是元代中外海上交通地理名著。汪大淵撰。 原名《島夷志》,明代作《島夷志》,清代改名《島夷志略》。 全書共分100條,前99條記載和涉及的地點總計220個,均系作者親睹,其說可靠;其第100條「異聞類聚」,是摘錄前人舊記《太平廣記》等書而成,沒有什麼價值。 汪大淵,安煥章,江西南昌人。關於他的生平,據吳鑒在《島夷志·序》中介紹:「豫章汪君煥章,少負奇氣,為司馬子長之遊,足跡幾半天下矣。顧以海外之風土,國史未盡其蘊,因附舶以浮於海者數年,然後歸。其目所及,皆為書以記之。校之五年舊志,大有逕庭矣。」汪氏自己在《島夷志後序》裡說:「大淵少年嘗附舶以浮於海,所過之地,竊嘗賦詩以記其山川、土俗、風景、物產之詭異,與夫可怪、可愕、可鄙、可笑之事。皆身所遊覽,耳目所親見。傳說之事,則不載焉。」張翥在《序》裡說:「汪君煥章當冠年嘗兩附舶東、西洋,所過輒采錄其山川、風土、物產之詭異,居室、飲食、衣服之好尚,與夫貿易繼用之所宜。非親見不書,則信乎其可征也。」可見,汪大淵是大遊歷家,曾兩次隨中國商船到東洋(即南洋)、西洋(即印度洋)。《島夷志略》前99條中有關各地的山川、風土、物產、居民、飲食、衣服和貿易的情況,都是他當時根據親身的見聞記錄下來的,因而是可靠的。 歸來之後,他又以5年的時間,校對前人的記載,發現其中許多與自己的見聞「大有逕庭」的地方。可以斷定,該書初稿,大概也是在這5年內完成的。 《島夷志略》最後成書是在「至正己丑冬」,即元順帝至正九年(1349年)冬天。這年冬,汪大淵路過泉州,適值泉州路達魯花赤偰玉立蒞任。偰以《清源前志》(泉州在五代後曾置清源軍節度,宋代加清源郡號,故又稱清源)散失,《後志》僅至南宋淳祐十年(1250年)為止,乃命吳鑒編修《清源續志》。吳鑒以泉州為對外貿易的大港,船舶司的所在地,諸蕃幅輳之所,不能沒有海道諸島嶼及諸國地理情況的記載,於是請兩次親歷海外,熟悉海道地理情況的汪大淵撰寫《島夷志》,附於《清源續志》之後。這一是為增加商人、文人的見識,二是宣揚元朝的威德遠大。從吳鑒為《島夷志》作「序」在「至正己丑冬十有二月」看出,汪大淵最後成書的時間不會晚於這年11月。 不久,大淵回到故鄉南昌,復將《島夷志》刊印成單行本,以廣其傳。至正十年(1350年),又請翰林修撰張翥為之作「序」,正式發行於世。現存的《島夷志略》,在吳序之前,有張序,可見源於南昌所刻之單行本,而不是出自《清源續志》附錄。 元代海外地理專著還有陳大震的《大德南海志》和周達觀的《真臘風土記》,兩書都不如《島夷志略》的價值。《大德南海志》原書20卷,今僅存卷6至卷10。所收地名多雖多,然僅列其名而無敘述。《真臘風土記》雖記載詳賅,但僅一國而已。總之,《島夷志略》是我們研究元代中外海上交通最有價值的必讀地理著作。 《島夷志略》上承南宋周去非的《嶺外代答》和趙汝適的《諸蕃志》,下啟明初馬歡的《瀛涯勝覽》、費信的《星槎勝覽》等書。但《嶺外代答》,特別是《諸蕃志》,主要是作者耳聞,而不是親歷,因此其中存在一些錯誤。《四庫全書總目》在評價中指出:「諸史外國列傳秉筆之人,皆未嘗身歷其地。即趙汝適《諸蕃志》之類,亦多得於市舶之口傳。大淵此書,則皆親歷而手記之,究非空談無征者比。」馬歡著《瀛涯勝覽》,是受汪大淵的啟發。他在自序中說:「余昔觀《島夷志》,載天時氣候之別,地理人物之異,慨然歎曰:普天下何若是之不同耶?!……余以通譯番書,亦被使末,隨其所至,鯨波浩渺,不知其幾千、萬里。歷涉諸邦,其天時、氣候、地理、人物,目擊而身履之;然後知《島夷志》所著者不誣。…… 於是采摭各國人物之丑美,壤俗之異同,與夫土產之別,疆域之制,編次成帙。」《瀛涯勝覽》雖敘事更為詳細,但涉及的只有20個國家,遠不如《島夷志略》之廣。費信受汪大淵的影響更深。在他的《星槎勝覽》裡,許多地點的記述是從《島夷志略》中抄襲來的。鞏珍的《西洋番國志》,所收條目與《瀛涯勝覽》相同,內容也大同小異,實不過是根據馬歡的記錄加以潤色,行文瞻雅罷了。 《島夷志略》自明至今,一直為我國公、私藏書家所珍藏。 例如:明《文淵閣書目》、晁氏《寶文堂書目》、錢氏《述古堂書目》等均收有《島夷志》;《袁宇通志》、《大明一統志》、《東西洋考》、《古今圖書集成》等,都引用過《島夷志》,清代的《四庫全書本》中有《島夷志略》,而《四庫全書總目》、《四庫全書簡明目錄》則作《島夷志略》,這說明明清官方都收藏有《島夷志略》。 在明代,未聞有《島夷志》刻本,當時藏書家所藏刻本當是汪大淵在南昌所刻的單行本。錢氏《述古堂》還藏有「元人鈔本」,《天一閣》則藏有明抄本。元、明抄本今已亡失。 清代有刻本,也有抄本,民國初年所見的抄本為舊抄本和《四庫全書》傳抄本。彭元瑞、李文田所藏的舊抄本與《四庫全書》本有出入,說明在明、清有多種抄本存在。彭氏《知聖道齋》藏本今在北京圖書館,丁氏《竹書堂》抄本今藏南京圖書館。在日本、美、英、法也有藏本。 《島夷志略》自元以來,為中外研究海上交通的學者所重視,校注的人很多。從現存的來說,以沈曾植的注本為最早。 1912——1913年,上海神州國光社將該本刊於《古學匯刊》中,題名《島夷志略廣證》,分上、下兩卷。沈氏認為不妥,在他本人著作《海日樓書目》中改為《島夷志略箋》,孫德謙幫助校訂。沈氏不懂外文,書中所考之地名往往游移不定,錯誤之處較多;孫氏校訂時,亦僅以沈氏筆誤、字誤為限,因而價值不大。今本則以北京大學蘇繼廎教授的《島夷志略校釋》為最好,他以《四庫全書》文津閣本作底本,同時以龍氏《知服齋叢書》刊本、彭氏《知聖道齋》藏本、丁氏《竹書堂》藏本以及《寰宇通志》、《大明一統志》等書中引用的《島夷志》互為比勘,並以《諸蕃志》、《星槎勝覽》等書為旁證,因而糾繆補正較為完備。在註釋方面,更是詳徵博引,參考圖書達100多種,涉及的語文、方言有10餘種;他集中外諸家之說,然後進行分析研究,取長補短,考諸家之所未考; 此外,在校釋中,蘇繼廎教授還涉及到了中外交通史、華僑史、西域南海物產志和民俗學等,為研究古代中外關係提供了不少參考資料,並有獨創的見解。這些,都是中外其他學者所不能比擬的。 《島夷志略》在國外也有很大的影響。凡是研究元代東亞、南亞諸國及海上交通的外國學者,都一定閱讀《島夷志略》。 在國外,研究和閱讀《島夷志略》的學者大有人在。早在19世紀中葉,西方學者就注意到《島夷志略》這本書,接著就進行翻譯、徵引和考證。其中最著名的學者首推衛理亞瑟(Arthurwylic)。在他1867年所編的《漢籍叢錄》裡,列有《島夷志略》。格倫維爾(Croeneveldt)在1876年編輯的《南海群島文獻錄》裡,亦有此書名。布萊資須納德(E·V·BreCitschneider)在1888年《中世紀史地探究》中,將《島夷志略》中的「天堂」條譯成英文。伯希和(P·pelliot)對《島夷志略》的有關地名,也有頗多的論述。 日本學者對《島夷志略》的重視與研究遠遠超過海外其他諸國。籐田豐八以龍氏《知服齋叢書》刊本為底本,參考其他藏本,對《島夷志略》進行了全面的校訂,同時作出註釋,題名為《島夷志略校注》,於1914年在羅振玉主編的《雪堂叢刊》第二集中刊登出版。1935年,又在北京《國學文庫》中重版。這是當時最好的版本。作者博學多才,所注可取者多。然而仍不完全,且多錯誤。現在,研究《島夷志略》的日本學者仍有不少。 美國學者對《島夷志略》的研究較晚。柔克義(W·W·Rockhill)曾將《島夷志略》的前99條中的60條地名譯成英文,發表在1914—1915年《通報》上的《十四世紀時中國與南洋群島印度洋沿岸諸港往來貿易考》裡。此後,隨著貿易的發展,美國學者(包括華裔漢學家)研究《島夷志略》的日多。 ------------------ 一鳴掃瞄,雪兒校對 |
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