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52 《舊五代史》、《新五代史》



「綜事跡之備,追《史記》之文」

  北宋時期,先後有兩部記述五代時期歷史的著作,一部是由薛居正主持的官修史書《舊五代史》,一部是由歐陽修私修的《新五代史》。
  《舊五代史》原來稱為《五代史》,或《梁唐晉漢周書》,共150卷。完成於宋太祖開寶六年(973年)四月至第二年閏十月,由薛居正監修,盧多遜、張澹、李昉等人同修。後來歐陽修《五代史記》問世後,稱為《新五代史》,薛居正等所修的史書就被稱為《舊五代史》。
  《舊五代史》編修的目的性是很強的,那就是總結歷史經驗,為宋王朝的政治提供借鑒。五代時期是我國歷史上一個分裂混亂的時期,在短短的50餘年的時間裡,中原地區先後出現了5個王朝,這些王朝的創建者都是前朝的鎮將,他們手握重兵,一旦時機可乘就以武力推翻前朝,建立自己的王朝。這個時期的中央政權都沒有足夠的力量制服藩鎮,誰的兵強馬壯誰就可以做皇帝,毫無秩序可言。因此,王朝的變換很快。此外,5個中原王朝之外,還先後存在過10個獨立的小國。北宋是繼後周之後而建立的,趙匡胤有結束分裂局面,建立穩固的趙宋王朝的雄心。因此,總結五代時期的經驗教訓就很重要。
  《舊五代史》的編撰只用了一年零八個月的時間,速度是很快的。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北宋離五代很近,參加編寫的史官大多親眼目睹了五代的歷史場面,對五代的歷史比較熟悉。另外,當時可以利用的資料比較全面,主要有五代時期的各朝實錄,還有范質所編《五代通錄》可供借鑒。
  《舊五代史》由《梁書》、《唐書》、《晉書》、《漢書》、《周書》、《雜傳》、《志》7個部分組成。各代的《書》是斷代史,《志》則是五代典章制度的通史,《雜傳》則記述包括十國在內的各割據政權的情況。這種編寫體例使全書以中原王朝的興亡為主線,以十國的興亡和周邊民族的起伏為副線,敘述條理清晰,較好地展現了這段歷史的面貌。
  《舊五代史》主要依據五代時期各朝《實錄》,這些《實錄》是原始資料,比較能反映歷史實際,特別是有關典章制度的記載,可信程度很高。《舊五代史》保存了大量五代時期的歷史文獻,是它的可貴之處。《舊五代史》現存的《志》有10篇,全面地敘述了五代的政治、經濟制度。《舊五代史》所敘述的範圍,除中原王朝外,北至契丹,南至占城(越南北部),西至黨項,東至新羅(朝鮮)的廣大範圍內的情況均有交待。
  《舊五代史》因為史料豐富翔實,所以很受重視,司馬光著《資治通鑒》,胡三省著《通鑒注》都依據此書。
  《舊五代史》也有它的不足之處,因為它是依據五代實錄,而實錄多是由當朝人編寫,所以隱諱粉飾的地方較多,修《舊五代史》的史官又多是五代時的舊臣,他們不加區分地照錄了這些不實屈筆的文字,使書中的不少記述不符合歷史事實,另外《舊五代史》敘事較為繁雜。這些都引起後人對它的批評。
  北宋時期,《舊五代史》與《新五代史》並行於世,到後來《新五代史》因為更符合封建統治者的需要,越來越受到推崇,金章宗泰和七年(1207年)下詔不用《舊五代史》而專用《新五代史》,到元代,《舊五代史》就逐漸不行於世。清朝乾隆年間修《四庫全書》時,邵晉涵等人才從《永樂大典》等書中加以輯錄整理,大致恢復了原來面貌的十分之七八。
  《新五代史》是歐陽修私修的史書。中國古代本來有私家修史的傳統,但隋文帝時下詔禁止私人修史,正史都由官修,歐陽修的《新五代史》是唐以後唯一的一部私修正史。
  《新五代史》由本紀、列傳、考、世家、年譜、四夷附錄六部分組成,共74卷。在編撰體例上,歐陽修不按朝代界限,打破了《舊五代史》一朝一史的體系,把五代的本紀、列傳綜合在一起,依時間的先後進行編排。歐陽修還分類編排列傳,分列了《家人傳》、《死節傳》、《雜臣傳》等等。
  歐陽修撰《新五代史》也是與他相處的時代密切相關的。
  當時正是北宋王朝處於內憂外患的困境的時候,國內土地兼併劇烈,賦稅繁重,農民起義不斷爆發。同時遼和西夏給北宋造成了很大的壓力,迫使它每年要向遼和西夏交納大量錢物。范仲淹等人試圖改革,卻遭到了失敗。歐陽修支持范仲淹的改革,抨擊保守派,因而被貶。他在給尹洙的信中說:因為我們被貶到外地,所以想通過縮寫《五代史記》來表達一下自己的心聲。歐陽修想通過仿照《春秋》筆法,表現褒貶之意,為維護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封建統治秩序服務。
  歐陽修編撰《新五代史》的確切時間,史籍中沒有明確記載。從他給尹洙、梅堯臣等人的信件看,在景祐三年(1036年)之前,已著手編寫,到皇祐五年(1053年)基本完成,這是史學界公認的說法。宋神宗熙寧五年(1072年)八月,在歐陽修去世一個月後,下詔命他的家人奏上。
  《舊五代史》成書於宋建國後不久,所依據的史料多為五代實錄。《新五代史》修撰時,距宋建國已有八九十年,距舊史的成書也已經60多年,這個時期又新出現了許多新的資料,這樣就使得《新五代史》可以在《舊五代史》的基礎上增加一些新的史料。
  《新五代史》新增史料最多的是《十國世家》。列傳人物部分也有補充,歐陽修採用了新的材料以及筆記、小說中的材料,補充了事實,使人物事跡更為生動、豐富。對於少數民族的記述,也有新的增加,如根據胡嶠《陷虜記》,記述了在契丹的親身見聞。在《于闐錄》中記述了高如晦出使于闐時所見到的沿途各國的山川、風土情況。在《司天考》中,歐陽修將後周天文學家王樸的《欽天歷經》4篇的主要內容記錄下來,因為《舊五代史》這部分內容已經不全,所以歐陽修的記錄在我國天文學史上是有重要貢獻的。此外,歐陽修對所採用的史料進行了細緻的考辨,訂正了《舊五代史》和其他史籍的不少錯誤。
  歐陽修還恢復設表,《史記》創立十表,以後只有班固採用,歐陽修加以恢復,並在《職方考》中用表的形式,將290餘州郡的廢置更易情況明白地顯示出來。
  《新五代史》仿《春秋》筆法,用不同的字句表現微言大義,個人好惡往往影響了史實的記述,終於招致了後人的批評。但是,歐陽修是宋代著名的文學大家,古文運動的領導人和集大成者,所以《新五代史》文筆簡潔,敘事生動,當時人就認為它的筆力與《史記》不相上下。《新五代史》的文筆之出色,的確在二十四史中是罕見的。
  總得來看,兩部五代史互有短長,現存《舊五代史》全書是《新五代史》的兩倍多,舊史列傳人物460餘人,新史只有256人;舊史有志10篇,新史只有2篇。新史的世家10卷,對十國歷史的記述更為完備。在個別人物傳的字數上也多於舊史。這兩部史著都是研究五代十國歷史的重要材料。
  ------------------
  一鳴掃瞄,雪兒校對
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