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不刺城是元朝控制東部中亞的幾座城市之一,意思是鋼(bolat),曾經轉寫成孛羅、普刺等漢字記入《元史》。但是自14世紀以後,中亞這座城市蕭條了,後來終於毀滅。不用說,後世對不刺城的考古鉤沉也就開始,關於它的論述見於各中亞、新疆學人的文章。 但是,元代不刺城的地貌,只有一個模糊的結論。大體上說來,今天新疆博爾塔拉自治州的州府處的一座古城殘骸,就是不刺城遺址。 我曾經兩次在那座城址上調查過,由於新疆至今沒有建立起一個考古上稱為標型學的系列,因此從處處遺址上拾來的陶片無人能斷代。只能猜,根據已經人所斷定屬於哪個朝代的城址上揀來的陶片,人大致憑感覺,說這座城「像」是7至15世紀的。這樣,基本的根據還是文獻;古代旅人留下的記錄,是確定中亞新疆幾乎全部城址的首要根據。 在博爾塔拉,我們判斷大致上是元代不刺城的那座廢墟,倒是符合文獻記錄的。 那是一片太陽擊潰土壤的世界。天太熱,空氣太乾燥,日射中的各種有害光線太厲害,所以城址整個都是酥的;土被烤成白薯皮一樣的褐色片片,走在遺址中間,齊踩陷進焦乾的土粉,步履艱難。滿臉都是汗鹼,呼吸也覺得急促。 天山從這個廢墟上望去像一道海市蜃樓,升騰著眩目的氣流,山頂不知是雪是雲,一抹朦朧的淡白。古云「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而700年前的蒙古汗的朝廷造成的卻是「土夯的營盤流水的人」。 那個時代潮水般地來了。那個時代又落潮般地逝去了。城毀滅了,人不見了。 末一次去調查此城時,我承認自己再也無力發現新線索。我決定調查結束時,忽然想到,尋找那古代的潮尋找那逝去的人,累得連年輕的考古學都衰老了。 我放棄尋找的目標,今天可以在這篇散文中公佈了:我一直企圖發現不刺城的條頓人奴隸墓地。 旅行家羅布魯克的威廉(Wilhelm Von Rudruk)記載道:一些條頓奴隸(德國人)被遷到距塔拉斯1月路程的不刺,在那裡淘金和製造武器。天主教修道士威廉企圖找到他們,但是在茫茫的中亞,他只是聽到風吹葉般的零星傳說。他寫下的Bolac,是否真的就是不刺城,而博爾塔拉河谷裡被我丈量過兩遍的那個土圍子是否不刺城,都很難窮究了。 而我一直對日耳曼人——驕傲的德國人變成蒙古汗的奴隸這件事留心。由遊牧的、剛剛學會書寫沒有多久的牧民奴役白種的、以優越感著稱的德國人,我不知應該怎樣評價這件事。羅布魯克的威廉悵悵地離開了,連他的路線都已經不易弄清。那些奴隸消無聲息地消失了,也許他們的遭遇非常殘酷。 我曾經渴望找到墓。不刺遺址上沒有製造武器的痕跡,但是有許多冶鐵遺跡。窯土、煉渣、鐵水凝成的鐵疙瘩散佈各個角落——那是日耳曼奴隸的勞苦場嗎? 1958年這裡曾經大煉鋼鐵,地名不刺即鋼,並非沒有緣故。無法一塊塊地鑒別煉渣的年代;縱使有了碳14、熱發光等許多物理鑒定法。 我沒有找到應有的日耳曼奴隸墓地——而且一瞬間多少年過去,我也沒有再去尋找。 今年在統一的德國,現代版的對人的歧視運動發難了。在日本聽著德國新納粹的凶殘和囂張消息,會有一種身近感。歧視人,歧視窮人,歧視窮人的祖國——世界像一個流氓,無論用多少個世紀也不可能讓他學好。本世紀初日本發生關東地震,他們居然把地震之罪也轉嫁給朝鮮人和中國人,在地震的廢墟上野蠻屠殺。新納粹顯示的是人的惡的本質;面臨欺辱的並不僅僅是居留德國的土耳其人。 我忽然想起了不刺城。 那些煉渣是哪個年代的呢?為什麼不堅持搞清楚呢?我開始懊悔。 ※ ※ ※ 或許一個由惡主宰的世界正在形成。應該有勇氣面對這個世界,也應該有勇氣清算自己的惡質。歷史是循環的,不應該不相信世界還將改變。 1992·12 ------------------ 公益圖書館掃校 |
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