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1965年夏天的一個傍晚,在捷克布爾諾的摩拉維亞鎮的一座教堂裡,曾舉行過一次盛大的紀念會。參加這次紀念會的大部分人並非教徒,而是應捷克科學院邀請而來的各國遺傳學家。他們懷著崇敬而又惋惜的心情來紀念一位為遺傳學奠定了基礎,而其成果又被埋沒35年之久的偉大生物學家。他就是格裡戈.孟德爾神父。1965年是他的研究成果發表一百週年。 孟德爾其人 孟德爾(G.J.Mendel,1822-1884)出生於奧地利摩亞維亞的海因申多夫村。現今這個地方是捷克境內的海因西斯村。孟德爾的父親是個農民,素性酷愛養花。因此,孟德爾自幼養成了養花弄草的興趣。這也許是這位科學家後來在豌豆實驗上成名的一個最初的契機吧。 孟德爾的童年不但平常,且有些寒苦。整個小學可以說是在半饑半飽中念完的。中學畢業後,主要靠妹妹準備作嫁妝的錢,讀了歐繆茲學院的哲學系。大學畢業後,21歲的孟德爾在老師的建議下,進了設在鄂爾特伯倫的奧古斯丁派的修道院當了一名修士,取了一個教名叫格裡戈。25年後被選為該修道院院長。 如果說童年的孟德爾是在貧寒中度過的,那麼青年的孟德爾則飽歷了生活道路的坎坷。孟德爾不滿意於修道院的單調、古板的修士生活,兼任了布爾諾一所實驗學校代課教師的職務。他曾兩次申請轉為正式教師,但經考試的均名落孫山。特別令人氣憤的是,在第二次考試中,主考官竟這樣來評論他的考卷說:「這次的考卷使我們認為,該生連作為初等學校的老師也不夠格」。在這期間他還到維也納大學旁聽了植物生理學、數學和物理學等課程。 好學勤奮和充滿進取的孟德爾,考試落榜後,便在修道院的花園裡從事植物雜交的研究工作。他的成果只發表了很小一部分。除了死後使他成名的《植物雜交實驗》(1865)外,還有《人工授粉得到的山柳菊屬的雜種》(1870)和《1870年10月13日的旋風》(1871)。 孟德爾的晚年,可說是在愁雲慘霧中度過的。他孑身一個,無妻無子,孤苦令仃。又因拒絕繳納當局對修道院徵收的一筆稅金,而遭受著與當局僵持之苦。學志未酬而又憤懣填膺的孟德爾,終於於1884年1月6日因患腎炎不治而與世長辭,享年只有62歲。當人們弔唁這位少年清貧,中年研究成果遭冷遇,晚年孤獨悲慘的老人時,誰也未想到他是一位在科學史上留下崢嶸篇章的偉大科學家。 孟德爾的業績 孟德爾開始研究植物雜交工作,所用的實驗材料是豌豆。他選用了22個豌豆品種,按種子的外形是圓的還是皺的,子葉是黃的還是綠的……等特徵。把豌豆分成了7對相對的性狀。然後,按一對相對性狀和兩對相對性狀,分別進行了雜交實驗,得到了如下的一些結果。 一對相對性狀的雜交實驗孟德爾通過人工授粉使高莖豌豆跟矮莖豌豆互相雜交。第一代雜種(子1代)全是高莖的。他又通過自花授粉(自交)使子1代雜種產生後代,結果子2代的豌豆有3/4是高莖的,1/4是矮莖的,比例為3:1。孟德爾對所選的其它6對相對性狀,也一一地進行了上述的實驗,結果子2代都得到了性狀分離3:1的比例。 兩對相對性狀的雜交實驗孟德爾又用具有兩對相對性狀的豌豆作了雜交實驗。結果發現,黃圓種子的豌豆同綠皺種子的豌豆雜交後,子1代都是黃圓種子;子1代自花授粉所生的子2代,出現4種類型種子。在556粒種子裡,黃圓、綠圓、黃皺、綠皺種子之間的比例是9:3:3:1。 通過上述實驗材料,孟德爾天才地推出了如下的遺傳原理。 1.分離定律。孟德爾假定,高莖豌豆的莖所以是高的,是因為受一種高莖的遺傳因子(DD)來控制。同樣,矮莖豌豆的矮莖受一種矮莖遺傳因子(dd)來控制。雜交後,子1代的因子是Dd。因為D為為性因子,d為隱性因子,故子1代都表現為高莖。子1代自交後,雌雄配子的D,d是隨機組合的,因此子1代在理論上應有大體相同數量的4種結合類型:DD,Dd,dD,dd。由於顯性隱性關係,於是形成了高、矮3:1的比例。孟德爾根據這些事實得出結論:不同遺傳因子雖然在細胞裡是互相結合的,但並不互相摻混,是各自獨立可以互相分離的。後人把這一發現,稱為分離定律。 2.自由組合定律。對於具有兩種相對性狀的豌豆之間的雜交,也可以用上述原則來解釋。如設黃圓種子的因子為YY和RR,綠皺種子的因子為yy和rr。兩種配子雜交後,子1代為YyRr,因Y,R為顯性,y,r為隱性,故子1代都表現為黃圓的。自交後它們的子2代就將有16個個體,9種因子類型。因有顯性、隱性關係,外表上看有4種類型:黃圓、綠圓、黃皺、綠皺,其比例為9:3:3;1。根此孟德爾發現,植物在雜交中不同遺傳因子的組合,遵從排列組合定律,後人把這一規律稱為自由組合定律。 孟德爾的發現被埋沒 孟德爾從1856年開始,經過8個的專心研究,得出了上述兩上定律並寫成一篇題為《植物雜交實驗》的論文。在好友耐塞爾(一個氣象學家)的鼓勵的支持下,他於1865年2月8日和3月8日舉行的布爾諾學會自然科學研究會上,報告了這一論文。與會者很有興致地聽取了他的報告,但大概並不理解其中的內容。因為既沒有人提問題,也沒有人進行討論。不過該會還是於1866年在自己的刊物《布爾諾自然科學研究會會報》上全文發表了這篇論文。 曾一個時期,人們以為孟德爾的工作被埋沒,是由於當時學術情報囿閉不通,交流不廣,人們不知道他的工作造成的。後經調查,才知情況並非如此。原來該學會至少同120個協會或學會研究會有交流資料關係。刊載孟文的雜誌,共寄出115本。其中,當地有關單位12本,柏林8本,維也納6本,美國4本,英國2本(英國皇家學會和林耐學會)。孟德爾本人還往外寄送過該論文的抽印本。迄今有據可查的至少有5個人瞭解他的工作。第一個是耐格裡。他是19世紀著名的植物學家。他的研究對解剖學、生理學、分類學和進化論的發展,有一定的推動作用。在植物學方面,他是心柳菊屬方面的權威。孟德爾不僅把自己的論文寄給了他,且還給他寫過進一步說明論文的長信。第二個是A.凱爾納。他曾在因斯布羅克任教授,在維也納植物園當主任。第三個是H.霍夫曼,一位植物學教授。第四個是威廉.奧爾勃斯.福克,他是植物雜交方面的權威。第五個是俄國的施馬爾豪森。但是,刊物也好,論文也好,都如石沉大海,沒有得到明顯的反響。這樣,孟德爾的為遺傳學奠定了基礎的、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發現,竟被當代人們所忽視和遺忘,被埋沒達35年之久。 1900年,對孟德爾蓋棺後成名具有重要意義。這一年,有三人幾乎同時重新作出了孟德爾那樣的發現。第一個是德弗裡期,他於1900年3月26日發表了同孟德爾的發現相的的論文;第二個人是科侖斯,收到他論文的時間是1900年4月24日;第三個人是丘歇馬克,收到他論文的時間為1900臚6月20日。也就是在這一年裡,他們也都發現了孟德爾的論文。這時,他們才清楚,原來自己的工作,早在35年前就由孟德爾做過了。 對孟德爾發現被埋沒的原因分析 有不少生物史學家。對這一問題很感興趣,也曾進行了一些調查。但因事情發生已年深日久,有確鑿證據的材料所得無幾,尤其關係到人們心理方面的活材料更難以到手。現據已有材料作如下分析: 歷史的局限性 1866年孟德爾發表自己的論文時,正值達爾文的《物種起源》發表的第七個年頭。這期間各國的生物學家,特別是著名生物學家都把興趣轉到了生物進化問題上,而物種雜交問題自然就不是人們矚目的中心問題了。「這一事實也許對孟德爾的工作所遭到的命運,起到了更為決定性的作用」。其次,由於歷史條件的限制,當時學術資料不能廣泛地交流也是一個原因。如,對雜交問題搜集資料較多的達爾文,就沒有看到過孟德爾的論文。雖然也有人說,即使達爾文看到了這一成果,也不一定能充分地認識到它的意義。但,這樣推論是沒有多大根據的。又如,瞭解孟德爾工作的俄國的施馬爾豪森,他本來在自己學位論文的歷史部分加了一個附註,正確地評價了孟德爾的工作。但遺憾的是,當1875年《植物區系》雜誌發表他的論文譯本時,刪去了加有評價孟德爾工作的附註。這樣,就又減少了後人瞭解孟德爾工作的機會。 懷疑以至完全不相信這是一項新發現孟德爾發表他的新發現時,當時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修士。至於他從事植物雜交的研究,只被人們看作「不過是為了消遣,他的理論不過是一個有魅力的懶漢的嘮叨罷了」。的確,在一個專業學者的眼裡,他還夠不上一名地道的生物學家。因為他既沒有生物學專業的學歷,也沒有博士、教授的頭銜。因此,他的具有挑戰性的發現,自然不易被人們所相信。從已知的少數幾個看過他論文的人的反映和態度看,懷疑以至不相信孟德爾這個小人物能有什麼新發現,乃是忽視他成果的一個和重要原因。當時瞭解孟德爾最多的是生物學家耐格裡。孟德爾跟他素來關係甚密,相互交往達七年之久,孟德爾常同他交換種子。他也是讀過孟文的第一個人。然而,正是由於他不僅沒有正確地認識孟德爾的工作,而且還提出種種懷疑和責難,從而成為這樁遺憾後世的科學蒙難案的重要原因。現已查到,他看過孟德爾論文後,於1866年12月31日給孟德爾的覆信。從中可以確鑿地看到他是怎樣地懷疑、責難以至忽視了孟的工作。他在信中說:「我認為,你用豌豆屬作的實驗還遠遠沒有完成,其實還只是個開端。……能為最重要的結論提出無可爭辯的證明的這樣一套試驗,決不是已在著手進行了。……你打算在你的試驗中包括其他植物,這是很好的,我相信,從其他品種中會得到完全不同的結果(就遺傳性而言)」。他還懷疑孟德爾得出的3:1的規律。如他說:「你應當把數量的表現看作僅僅是經驗的理象,因為它們還不能被證明是合理的」。在耐格裡看來,「只有那些在最模糊的專業領域能夠作出正確判斷的人,才能探究這個問題」。另一個瞭解孟德爾工作的A.凱爾納,接到孟德爾寄送的論文後,曾給孟德爾寫過覆信。但據凱爾納的助手說,孟德爾的論文在凱爾納的圖書室中壓根就沒有拆過封。人們是否可以推論:在凱爾納的眼中,像孟德爾這樣的小人物的文章,簡直是不屑一顧的。 不理解其成果的重要意義 孟德爾的發現本身,在一定程度上超出了當時的流行觀念。在當時,傳統的遺傳學觀點是融合遺傳理論,而孟德爾的思想則是粒子遺傳;其次,當時在生物學領域主要的研究方法是定性的觀察和實驗,而孟德爾用的是定量的數學統計分析。所以,即使是認真地看過他的文章,如果跳不出傳統框框,也不一定能理解其重要意義。如H.霍夫曼不僅看過他的文章,而且在自己的著作中,五處引用了孟德爾的文章,但現在看來,不是沒有引到重要的地方,就是有所誤解,總之,沒有真正理解孟德爾工作的意義。所以,在霍夫曼的書中完全忽視了孟德爾的貢獻。福克也曾多次提到孟德爾的成果,但他說:「孟德爾所作的很多次雜交的結果,十分類似於奈特的結果,但孟德爾自以為發現了各種雜種類型之間穩定的數量關係」。他所否定的正是孟德爾的成功之處,說明他根本不理解孟德爾發現的意義。他的提到孟德爾,不過是因為孟德爾培育成了植物雜種,不得不得一下而已。 教訓和啟示 埋沒孟德爾發現一案,已經過去一百多年了。今天,孟德爾在科學史上的地位及其光輝業績已被充分肯定,以他的成果為基礎的遺傳學也已取得輝煌勝利。然而,我們不應忘記,忽視孟德爾發現的代價是沉重的,它也許使生物學的發展延緩了幾十年。難道我們不應從中悟出應有的教訓,找出以古鑒今的富有啟發性的道理,以便今後不犯或少犯同類錯誤嗎? 警惕傳統觀念的束縛 有些人認為孟德爾的發現是早產兒,它超越了時代的認識水平,因此被埋沒是必然的。然而,我們卻認為,孟德爾的發現不被理解從而導致被埋沒,主要應歸咎於傳統觀念的束縛。理由是,孟德爾的課題當時已經擺到了人拉的面前。至少有向個人的工作接近於孟德爾的結論(參閱斯多倍《遺傳學史》,第126-138頁,第189頁),其中甚至包括人所共知的達爾文,他關於金魚草的雜交實驗距離孟德爾的結論只差一小步。這充分說明,孟德爾的發現決非偶然的早產兒,而是具備成熟的歷史條件的。上述幾個人和看過孟德爾論文的人,之所以沒有作出孟德爾那樣的結論和沒有認識到其意義,主要因為他們沒有衝破傳統觀念的束縛和跳出傳統的定性方法的局面。而孟德爾的成功,正由於他的老框框少些,所以才有可能衝破當時的研究方法和流行的遺傳學觀念,不受干擾地從客觀的實驗事實中引出應有的結論。 傳統觀念作為人們認識的一種慣性,對於保持人的認識的連續性和穩定性具有積極的意義,但對於科學創新來說,卻是一個大敵。歷史上有很多新發現,常常由於束縛於傳統的舊觀念,碰到鼻子上而被忽視和否定。科學的一大不幸就在於:人們常以懷疑和抵制新概念、新學說的心理。一種新學說出來,人們常以種種方式來反駁、嘲笑、吹毛求疵,求全挑剔、不理睬,以至拒之千里之外;相反,則安於原有的框框、迷戀於流行的觀念。孟德爾事件,不過是又一次證明,抵制新發現、新學說是人類難克服的「大自然的一項基本法則」。因此,科學工作者要時刻提醒自己,不要被傳統觀念捆住手腳,要時刻牢記一個平凡的真理:科學的生命在於創新,科學的勝利在於衝破傳統觀念。 要擺正小人物和權威的關係 人世間有些事是不太公平的。本來科學史上的很多重要發現,是由開始不出名的小人物作出的,權威是由小人物變成的。然而,人們卻養成了一種迷信權威、漠視小人物的偏見。孟德爾的發現被埋沒的悲劇,也在於他當時是一個小人物。可以設想,如果他當時是個權威,他的論文就會被多種刊物爭相登載,他的實驗就會被很多人重複,他的結論就會被許多人研究、討論以至接受。從科學史方面看,漠視小人物的成果是相當普遍的理象。就是在今天,我們也常常可以看到,人們容易重視和相信權威的話,包括他們的部分錯話;容易忽視小人物的成果,甚至是一件了不起的成果。特別是些權威們,他們切身體會到一項真正的科學發現不是輕而易得的,所以也不輕易相信一項新發現。雖然這裡是有一定道理,但是也不盡然。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也可以看到有那樣一些權威,他們在談論自己的研究或某項工作時,是那樣津津樂道,而當聽取或閱讀別人的,特別是初出茅廬的小人物的論文時,則不斷搖頭蹙眉,表現出一種極不耐煩的樣子。總之,在科學史上,由於權威漠視小人物從而扼殺或埋沒了重要發現的例子是很多的。因此,在浩瀚的書林文海中,正確地評價和識別一項科學新發現,有時同這一發現本身同樣重要。所以說,在向科學的進軍中,不僅需要有不拘一格發現人才的伯樂,同樣,也需要不以資歷取人、不以人廢言、獨具慧眼、能識別科學新發現的伯樂。 孟德爾蒙難的教訓告誡我們,要時時提醒自己,擺正權威和小人物的關係。歷史的辯證法證明,蓋世權威難免一失,無名小輩常有所得。因此,正確的態度應該是:既尊重權威,又不忽視小人物。 要滿腔熱情地對待科學新發現,新學說 孟德爾蒙難記和類似的事件說明,一項科學上的新發現被人們所承認,是一個非常曲折的過程,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這不僅是因為需要戰勝傳統觀念的抵抗、需要克服許多世俗偏見,還因為新發現本□,在開始往往是不完善的。這種不完備性不管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上,都可能成為反對自己的口實。現在已經知道,孟德爾的遺傳定律也是不完善的,他沒有估計到性連鎖現象的存在。因此,為了今後不再重演孟德爾式的悲劇,盡理避免在科學征途上人為地設置障礙,使科學事業得以順利發展,我們應自覺地以滿腔的熱情來對待科學上的新事物。所謂滿腔熱情,並不是要求對任何一項科學新發現都不加分析地、簡單地予以承認。因為聲稱新發現的,並不都是正確的和真實的。而是要求:對與傳統觀念大相逕庭的新發現或新學說,絕不要輕率地、簡單地加以否定,或者放置一邊不加理睬。只要是言之有理,持之有據的,就應允許公開發表,讓大家來討論、鑒別。即使經過討論、證明是錯誤的,也會對科學有利,因為它可以避免人們重蹈覆轍。 ------------------ 亦凡公益圖書館掃校 |
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